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占用

时间:2022-10-26 08:04:59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占用

  本论文是一篇关于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占用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经济增长论文的写作者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占用

  摘要:文章以生态足迹(EF)作为自然资本的测度,采用中国平均单位产量法测算并分析了中国2000—2011年30个省(市、区)的EF值及其构成,并利用省际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本占用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研究期内,中国各省份EF持续增长,自然资本占用总体表现为资源消耗型向环境污染型转变的特征,自然资本效益趋于恶化;中国及东部地区存在“倒U型”的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NKC),西部地区存在“正U型”的NKC,中部地区不存在NKC,东部地区将比中西部地区更早达到NKC拐点。

  关键词:生态足迹;自然资本;面板数据;自然资本库兹尼茨曲线

  一、引言

  经济可持续增长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这一点已逐渐为理论界所普遍接受。改革开放以来,以依靠自然资源要素投入和劳动力成本优势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面对着愈加严峻的资源环境压力,生态理由已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合理地测算生态资源消耗,揭示中国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对于推动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自然资本是指能够在现在或未来提供有用的产品流或服务流的自然资源及环境资产的存量(Daly,1996)。生态经济学主张以实物量取代货币量核算自然资本存量,其中由Rees(1992)提出,并经Wackgernel and Rees(1996)加以完善的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 ,EF)是目前最具吸引力的测度指标,EF采用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六类生产性土地面积度量特定人口或经济规模下的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收。其中前五类称为生物资源足迹,反映自然资源消耗,化石能源用地称为能源足迹,表现为吸收化石能源消费所产生排放的占用面积,反映环境污染水平。

  目前广泛采用的EF测算策略有两种,一是建立在直接用地基础上的传统EF计算模型,通过引入各类土地的世界单位平均产量与均衡因子将商品最终消费量换算成单位面积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面积(Wackgernel and Rees,1996;Haberl et al.,2001;Monfreda et al.,2004)。二是建立在间接用地基础上的投入产出法,即利用投入产出表所反映的经济数量关系将各部门直接用地转化为间接用地(Bicknell et al.,1998;Wiedmann et al.,2006;Turner et al.,2007)。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是否考虑到产品中间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消耗。国内的应用研究常采用第一种策略,侧重于从国家、地区、城市等不同层面测算所研究区域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以评价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程度。这些研究大多以所研究区域的产品消费数据为基础,选择单一年份主要消费品的世界平均单位产量作为模型中的主要参数,这种大尺度模型适合于国际间的EF比较,却忽视了研究对象的区域特征,因此在亚国家及城市层面的小尺度分析中存在明显局限,既无法体现各省域的土地生产力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也难以准确进行EF动态测度,同时由于EF测算所需数据庞大,计算过程复杂,国内基于面板数据结构的EF分析更为少见。

  EF综合考察了人类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与自然资本的范畴界定形成统一,为研究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效应提供了新思路。Grossman and Kruger(1991)提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是目前经济增长环境效应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分析框架,该曲线表明初期的经济增长将带来环境质量的恶化,一旦经济增长超过了临界值(EKC曲线拐点),经济增长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即经济增长和环境质量之间表现出倒U型的变化趋势 。国内关于EKC的实证研究成果较多,且以采取时间序列或面板模型对中国是否存在EKC进行实证检验为主,较有代表性有:包群等(2005)基于1996—200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6类环境环境指标的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仅有工业废水排放、二氧化硫与人均GDP具有倒U型的关系,检验结果对污染度量指标具有较强的依赖性。韩旭(2010)通过构建包括13类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指数,基于1982—2008年的时间序列模型考察了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生产生活密切的污染物更易出现倒U型EKC。许广月和宋德勇(2010)采用199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中国碳排放EKC曲线的存在性,发现中国及其东中部地区存在倒U型的EKC曲线,并预测了人均碳排放拐点的达到时间。张娟(2012)基于2003—2009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对经济增长与三类工业污染指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发现均存在倒U型EKC。综合上述文献来看,支持中国存在倒U型EKC的研究较多,但由于采取的环境质量指标和估计策略上存在差异,所得到的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更重要的在于现有EKC的实证研究仅仅考虑了环境污染,那么,将环境污染扩展到包括自然资源消耗的自然资本库茨涅茨曲线(Natural-capital Kuznets Curve,NKC)是否也在中国成立呢?这一理由仍需做深入的研究。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存在两方面局限,一是在EF测算上,鲜见基于面板数据结构的EF分析,因此难以全面反映中国各省份自然资本占用的变化特征。二是基于传统EKC的实证检验并没有体现出经济增长所造成的自然资源消耗,其研究结论的解释能力存在不足。鉴于此,本文采用改善的生态足迹策略,将估算并分析2000—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EF值及其构成,对NKC曲线在中国的适用型进行实证检验,并基于实证结果预测各省(市、区)到达NKC曲线拐点的时间。以期能够在进一步丰富该领域研究的同时,为决策部门制定相应的资源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策略与数据

  中国平均单位产量采用“全国主要农产品产量”与“全国主要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表示,将各地区历年农产品产量除以平均单位产量得到耕地足迹。由于难以获取完整的各省(市、区)林地、草地、水域的实际用地面积,林地足迹、草地足迹与水域足迹采用历年各省(市、区)各类林产品、畜产品及水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比重的平均值乘以历年全国林地、草地、水域的实际面积进行测算;建设用地足迹以历年各省(市、区)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之和表示;能源足迹以能源消费量转化为发热量,并通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提供的能地转换系数(煤炭类55,石油类71,天然气93单位GJ/hm2)测算,并扣除了1/3的海洋吸收。均衡因子选取2002、2004、2006年《地球生命力报告》所提供均衡因子的平均值(耕地与建设用地:2.17,林地与化石能源用地:1.36,草地:0.48,水域:0.36),将不同类型用地乘以相应的均衡因子以实现各类用地的比较与加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