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陷阱

时间:2021-02-15 13:01:52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陷阱

  导语:区域经济作为发展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具有严格的内涵,它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陷阱【1】

  摘要:部分资源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资源代价、后续发展能力代价,深深地陷入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陷阱”。如何走出“资源陷阱”成为了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资源陷阱”的表现和阻碍作用,探究应对“资源陷阱”的策略,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区域经济;资源陷阱;应对

  虽然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但是相对于资本、劳动力而言,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由于科技的进步和贸易的发展,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由此产生了“资源陷阱”。

  一、区域经济发展“资源陷阱”的表现

  在资源富集地区的经济发展中,“资源陷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资源流动作用机制和消费作用机制的变动。

  资源流动和消费作用使得资源部门过于繁荣,极易发生“反工业化”现象,如,制造业部门特殊要素的实际回报率降低,弱化制造业内部贸易平衡,制造业产出下降。资源繁荣造成实际货币升值,非资源产品生产企业的相对价格将会上升。

  其次,“挤出”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缺乏积累人力资本的内在动力,忽视公共教育支出,造成自然资源挤出人力资本的现象。

  第三,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

  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往往会低自然资源产生一定的依赖性,使得人们缺乏改革、创新的动力,不利于经济组织或政府进行体制创新。

  第四,资源产业一枝独大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容易导致外部不经济。

  在资源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总是伴随着程度有别、各种各样的外部不经济问题,极大了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源陷阱”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资源型地区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源陷阱”的阻碍。市场化经济使得加工区域和资源区域之间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垂直分工,加工区域和资源区域在开发效益、技术水平和产业层次上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分工体系不但阻碍了资源区域的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还阻碍了加工区域的后续开发与深度发展。在区际分工中,资源型区域处于不利地位,导致了其在贸易中面临着不利局面。资源型区域经济发展虽然受到分工和贸易的不利影响,但是在经济增长的目标压力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始终被放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从属地位。资源型区域经济增长和社会资本积累主要依赖于资源型产品,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资源富足地区的政绩要求和功利目标,无形中给经济结构调整增加了阻力。

  三、“资源陷阱”应对策略

  (一)宏观经济角度应对

  要走出“资源陷阱”,就应当摈弃资源优势思维,转变资源型经济发展模式,适时改造、调整资源型经济体系,促进区域经济转型。

  首先,转变区域经济发展观念。

  转变传统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改变“自然资源、开发资源、产业结构、比较优势”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调整单向、高强度资源开发的资源型经济结构。

  其次,制定、完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

  区域政府在资源型区域经济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引导、规范、激励市场主体行为。

  例如,建立、完善资源价格机制和税收政策;科学控制资源开发产量;鼓励企业合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和市场;建立区域资源发展稳定基金;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完善资源型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政策等。

  (二)产业经济角度应对

  要建立多产业支撑的经济发展体系,就应当调整现有的产业结构,大力培育新的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产业序动升级”。

  采取恰当的措施,有效地发挥各类比较优势,完善生产要素转移机制,有计划有组织地为资源产业升级与非资源产业发展提供条件。

  其次,多元叠合发展模式。

  为了避免骨牌效应、共振效应、崩塌效应等,防止出现“矿竭城衰”的悲剧,就不能过度依赖单一的资源产业,而需要监理多元化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确保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成长性、稳定性、效益性。

  第三,区域竞争优势的生成模式。

  资源型经济区域应当通过拓展、延伸现有产业,培育、发展新产业,将已有的成本型优势、规模型优势、资源型优势向管理型优势、资本型优势转化,最终形成功能型优势、品牌型优势、功能型优势。

  第四,合理调整区域产业结构,鼓励、支持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

  鼓励服务业、制造业发展,是资源富足区域产业调整、升级,走出“资源陷阱”的必由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资源陷阱”会改变资源流动作用机制和消费作用机制,“挤出”人力资本,区域发展缺乏制度创新的动力,资源产业一枝独大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容易导致外部不经济。

  要摆脱“资源陷阱”,就必须从宏观经济和产业经济两个方面出发,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丁菊红,邓可斌.政府干预、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区层面的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7(07).

  [2]冯宗宪,于璐瑶,俞炜华.资源诅咒的警示与西部资源开发难题的破解[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2】

  研究一个区域以及城市集群的发展,以及相关企业发展战略,要注意的第一个因素就是要综合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二个因素是这个地区已有的开发深度,第三个因素是未来的发展潜力。一个城市集群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关注这三个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偏废了哪一个,我们的决策都有可能出现失误。

  国际产业趋势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带来挑战

  中国的发展态势很好,我们仍然会有很长时间的强劲发展势头。笔者个人以为,至少在10年之内中国的高速增长不会明显放慢,10年之后可能会放慢,但是在世界上,中国的发展速度仍然会是很高的。

  中国的高速发展来源于哪里?来源于我们国家各方面的条件比较好,市场潜力比较大,政治环境比较稳定,投资环境在不断改善,所以世界产业大量转往中国,尤其是制造业,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价值链存在分工,只有在比较有优势的地区和国家,才能够使它的价值链最为增值,中国正好就存在这样的优势。

  我们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城市集群形成的时候,就要考虑世界产业以及制造业是否转往这里,对这个地区的影响是什么,以及投资者看中这个地区的什么环境,如果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那这个低成本的比较优势还能维持多久?如果看中的是综合竞争优势,那么这个地区的综合竞争优势是否已构造起来?

  如果答案全部是肯定的,那这个地方就具有综合竞争优势,这个地方的发展潜力应该说就比较大了。现在世界产业包括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都往中国转移,而且中国作为首选国家,这样就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比如技术效应、人才效应和其他一系列产业关联效应就会产生,因此世界产业转移给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即加剧我们的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包括使我们当地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脆弱,因为转往中国的有些产业是低端产业,到了我们国家,就要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

  所以,在国际产业的转移过程当中,我们的区域经济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可能把我们本来处于低端的优势给凝固了,也就是说,你本来有可能往高端走,但它把你固化了。所以,我们要注意区域经济发展能不能使我们原有的低成本比较优势上升为综合竞争优势,能不能吸引国际高端产业转过来,这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开发都是新的机遇,同时又有更高的要求。

  发展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发展产生影响

  笔者认为,从现在到2020年,这十几年的时间里,我们整个国家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阶段。“十六大”提出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我们现在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它突出的一个标志就是重化工业发展加速,制造业的高速发展非常明显,这段时间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水平也同样,2006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是43%,但是,到2001年的时候,全球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城镇化水平就已经是47%了,我们和那些国家的五六年前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未来这段时间城镇化进程要加速。只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加速的时候,我们的区域发展才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说,珠三角、长三角以及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区,他们的工业化、城镇化程度比较高,在这个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对于工业化、城镇化还比较落后的地区,就要发达得多,在这些相对发达的地区,企业发展和投资的回报率显然比其他地方高一些。

  但即使在这样的地区内,它的发展阶段也有比较大的差别,比如说,广东粤北地区比珠三角落后很多,京津冀这个大的经济圈里面,有些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仅仅只有20%~30%。所以,在研究经济发展战略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就要考虑发展阶段的区别。而且在一个区域内,就发展阶段本身来看,差距也是很大的。

  发展机制和发展理念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我们所说的发展机制,主要是指区域经济发展,怎么样才能够让它发展得更为协调,才能够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完善四个机制,第一个是市场机制,第二个是合作机制,第三个是互助机制,第四个是扶持机制,即国家的扶持政策。第四个机制并不是不重要的,而是说它起到一个兜底的作用,更具有根本性,出现问题的时候国家的区域政策要加强整合公共服务,但最基础的东西是市场机制。

  因此我们在考虑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投资决策的时候,都需要营造一种让市场发挥配置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作用,不要把它扭曲了,现在我们的区域经济差距不断地拉大,如果想急于把这个经济差距缩小的话,在中国的国情限制下,以及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大潮下,我们很难在短期内把经济差距缩小,尤其是如果按照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来配置资源的话,就是让它往回报率最高的地方游、往专业化和配置条件最好的地方集中,包括城市集群、产业集群。

  这个地方的专业化配置条件非常好,综合竞争优势已经形成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吸引大量的投资过来,这反而会使区域差距在一定时间内有所拉大。研究发达国家区域差距的变化趋势就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有一段时间区域差距缩小了,但是过了这段时间,差距又有回升,区域差距的反弹又出现了。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可能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技术进步导致了新要素的集中或者配置,按照市场的新导向发生了重组,这时候,区域差距就会扩大。

  这时候,政府的扶持机制就非常重要了,政府的扶持机制最重要的是要拉平各地的公共服务差距,让当地的人民群众享受大体平等的社会福利水平,而不是干预投资,不是在某个地方布局多少项目、撒多少钱。这四个机制结合在一起,中西部有资源,东部有技术人才和资金,这样就形成一种合作发展,这个区域的优势就出来了。

  当然还有互助机制,互助机制也需要继续发扬,而且它带有国家横向转移支付的职能。我们还要注意发展理念的更新,现在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包括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包括确立了开发和节约并重、节约优先的政策。

  过去我们的某些资源是短缺的,我们经常想的是开发,比如,南水北调是开发优先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