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关怀

时间:2022-10-05 21:50:58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关怀

  区域经济学中的区域经济关怀【1】

  摘 要: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往往是基于一定的区域差异。

  区域作为特定的模块与社会组成单位,在社会的整体发展中着举足轻重。

  区域关怀最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重点研究内容,涉及面广泛。

  主要包括对区域主体地位的尊重与平等认识、区域优势的发挥、区域权益的有效保障、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实现区域的平衡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

  国家的整体富强离不开区域的支持,区域经济关怀必须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加强对弱势地区的扶持与研究是区域经济关怀探讨的焦点,也是本文阐述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关怀;关怀研究;区域协调;分析探讨

  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而有区域不平衡引发的矛盾冲突也越来越严重,区域关怀成为新兴的研究领域,只有做好了区域间的协调,才能实现国家整体的富裕与发展。

  在区域关怀中加强对弱势区域的关怀与引导,充分保障区域性权益,协调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加强区域经济关怀,遵循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及合理补偿性的原则,共同实现区域的整体前进,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关怀的内容分析。

  一、分析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注意发展过程中的协调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间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反映在社会发展速度与进程上尤为明显,不同的发展区域甚至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发展特点与发展需求。

  根据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的关系来看,发展初期的区域工业化进程快,经济发展管理上比较落后,粗放型居多,而后发展区域在管理上更为科学、合理,但是发展速度明显落后,受到资源的威胁。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在统一格局下,加快区域的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结构,针对原始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改造,实现其向资源节约型方向转变,逐渐降低其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与浪费,严格控制污物排放量,加强对环境的保护。

  对于区域的发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发展快的地区鼓励引动,对于经济发展慢的地区进行扶持与资助,实现国家整体发展的一致,重点对待区别,杜绝“一刀切”。

  二、了解区域特色,重点发挥区域优势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基于区域发展优势的不同。

  就像人一样,没有人是十全十美的,既有优点又有缺点,区域也一样,既有自身的优势,也有自身的不足,区域发展的重点目标就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区域优势,最大程度的规避区域劣势。

  发现本地区的区域优势,将这种优势发挥到极致,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区域的优势有着明确的认识,在认识把握区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制定区域发展的优势战略,选择合理的发展途径与渠道,建立不同的区域发展类型与模式。

  城市区域发展快,我们可以基于其交通便利、人才密集的优势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与挖掘,发挥其带动作用,形成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影响。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虽然不具备城区的交通与人才优势,但是却具有鲜明的环境生态优势,可以利用环境优势发展旅游业,激发农村地区发展的潜力。

  关注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关键是发挥区域的优势性。

  三、关注落后地区,进行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我们在进行区域经济关怀时一直强调要遵循公正、平等的原则,不应该对区域发展带有歧视性与偏见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落后区域的发展现状,重点做好对落后区域的经济扶持与政策倾斜。

  我们可以从落后区域的发展特点入手,找到区域落户的根本性原因,分析落户区域发展的特点,从发展模式与机理上进行思索、研究,激发落后区域发展主体发展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外部环境做好落后区域的发展引导。

  基于我国目前国情的分析,落后区域主要集中于广大的农村,在地域分布上主要是西部地区,对也这些地区我们有必要制定一定的倾斜政策,鼓励他们优先发展,必要时候对他们进行一定的经济援助,加快他们的发展速度。

  四、加强对特殊地区的特殊关注,实现整体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除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外,还有特殊区域,之所以被称为特殊区域,是因为其具有区域的特殊性。

  我们所说的特殊性主要包括:资源能源的枯竭威胁、农民的聚集与流失、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迟缓等等。

  针对这些特殊的区域,我们应该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与研究,针对区域所存在的主要社会矛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与可行性措施,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学会进行实践练习。

  更多的情况下,特殊问题不会影响到社会的公平,这些区域本身就承担了更多的发展任务与实际责任。

  之所以出现这些特殊性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受益者与实际的成本支付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错位。

  因此,基于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我们应该对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具体的研究,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全面的分析问题,有效的解决问题,最大限度的解决特殊区域的发展难题,解除发展制约性障碍,更好地促进区域的协调性发展。

  五、结束语

  基于目前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差异还在呈现扩大化的趋势,区域发展不平衡性更加严重,区域发展矛盾更加突出与激化。

  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区域经济关怀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性意义。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应该加强对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的关注,积极寻找更加合适有效的解决措施,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争取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郭腾云.近50年来我国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的变化趋势研究[J].经济地理,2004(06).

  [2]吴兆华.区域经济研究的部分观点[J].财经科学,1990(04).

  [3]李小建.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J].经济经纬,2009(03).

  区域经济学研究中的区域关怀【2】

  摘要:区域关怀包括尊重区域主体地位,发挥区域优势,保障区域权益,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走向区域共同富裕;做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是为了各个区域,整个国家的发展依靠区域,使发展成果为各个区域所共享。

  为此,区域经济学研究中,要进行思维转换和研究重点的转换,特别应关注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特点,关注欠发达区域、弱势区域和问题突出区域的研究。

  通过贯彻尊重原则、机会平等原则和合理补偿原则,实现区域间和谐发展。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区域关怀;弱势区域

  一、引言

  所谓区域关怀,就是把人文关怀的理念落实到区域,尊重区域主体地位,发挥区域优势。

  保障区域权益,促进区域间和谐发展,从而走向区域共同富裕;做到整个国家的发展是为了区域,整个国家的发展依靠区域,使发展成果为各个区域所共享。

  区域关怀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以各地的自然、人文和制度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为基础,使区域特点得到发挥,区域优势得以体现;二是区域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其他区域的发展为代价。

  提出区域关怀的概念,主要基于以下当前中国的背景。

  一是区域社会经济差异不断扩大。

  从人均GDP来看,2007年最高的省份上海市达到66367元,是最低的省份贵州省(6915元)的9.6倍,而在1990年,最高的省份上海是最低的省份贵州的7.30倍。

  在县级尺度上,1990年全国有531个县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值的50%,而到1998年这个数字增加到677个(李小建等,2001)。

  二是区域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这种矛盾表现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多个层面,如区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如水资源冲突、原燃料冲突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的区际外部性等在一些区域表现突出。

  例如,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淮河流域上游所产生的污染对下游区域人们的健康造成的严重危害,在一些地区出现“癌症村”。

  还有,国家政策的不公平也可导致区域间的冲突。

  由于区域发展条件差异明显,中国各地的经济发展进程明显不同。

  在这样的背景下,同样的国家政策可带来不同的区域实施效果。

  譬如,在过去30年里,沿海地区在相对宽松的政策下大量占用耕地资源,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中西部地区进人快速工业化之时,国家出于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实行了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

  发达区域很难对欠发达区域的牺牲给予完全的补偿,而欠发达区域则会认为自己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发达区域的“剥削”。

  三是中央政府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且关注区域问题。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我国已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2007年,人均GDP超过2800美元,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达到27749.16亿元。

  是1978年的158倍。

  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强使其具备解决区域问题的能力。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作为工作重点。

  这表明中央政府已开始关注弱势区域和弱势群体,特别是农业区域和农民。

  因此,只有适应这些新的变化以及处理好这些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才能形成各个区域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二、区域经济研究的“重富”传统

  (一)忽视弱势群体的区域发展理论

  在区域发展理论中,相当一部分忽略弱势区域或弱势产业。

  例如,在著名的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中,城市是控制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以及类型结构。

  视距城市的距离而定(杜能,1997)。

  相应地,以农业为主的地区的发展只有依赖于城市地区。

  同样,在区域增长极理论中,增长极是推进型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聚集。

  尽管在不同的工业化阶段,推进型产业会有所不同,但由于其较强的创新能力、较广的产业关联性、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等特性(李小建等。

  1993),农业部门很难包含其中。

  因而,增长极实际上与城镇密切关联,“增长极就是城市增长中心,该增长中心的增长可以向周围地区扩散”(李小建等,1993)。

  农业部门所在地区只能是接受扩散地区。

  弱势地区的从属地位在区域之间关系理论中也明显体现出来。

  在赫希曼的“极化一涓滴效应学说”中,以农业为主的“南方”与经济发达的“北方”之间存在着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

  极化效应导致“南方”的发展受到抑制,涓滴效应推动“南方”的发展,但“北方”则是这种推进作用的主导方(Hirschman,1958)。

  同样,在弗里德曼的中心一外围理论中,以农业为主的不发达地区在发展中也处于不利地区(李小建,2006)。

  弗里德曼认为,多种原因,会导致个别区域率先发展起来而成为“中心”,而其他区域因发展滞后而成为“外围”。

  中心和外围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发展关系,中心处于控制地位,外围则在发展上依赖于中心。

  这主要是由于经济权力、技术进步、创新活动等集中于中心,从而带来生产活动效率和贸易的不平等。

  这就产生了空间二元性,它随时间而不断强化。

  尽管以后的研究涉及创新的扩散、国家干预等对外围区域有利的影响,但总的来说,外围区域发展的从属地位以及外围区的贫困问题并没有在理论上引起足够的重视。

  核心一外围理论包含了政治和经济权力不平衡,以及区域间文化变迁速率的不对称性(Friedmann,1966)。

  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原理则强调工业在空间上累积增长过程。

  根据他的观点,不管是什么原因,一旦一种新工业配置于一个地区,就会发生连锁效应,从而进一步吸引新的工业,从而使这个地区成为增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