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时间:2022-10-13 13:38:23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通用7篇)

  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通用7篇)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1

  摘要:管理经济学是对企业发展以及管理决策的宏观指导,企业在经营和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可以依据管理经济学中的原理和知识都对企业未来的发展做出符合公司利益的科学、合理的决策。本文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的现状展开讨论,分析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经济学;运用管理

  经济学是对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管理方法和技巧引导的学科,对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其中管理经济学中的需求规律、价格规律、价格弹性、成本分析等方面的原理和知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导向性作用,面对当前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现状,管理经济学是把握企业发展方向、正确制定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可以引导企业决策者遵循经济规律、制定科学决策,助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和深化,以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转折,我国现阶段国内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决策者的决策能力和战略规划能力是企业获得长远发展对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现阶段企业管理却面临着等多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第一,决策失误。企业管理者由于前几年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效应,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良好,而失去了对企业具体情况的准确了解和掌握,导致企业对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例如组织臃肿、信息传达延迟、决策信息不全面、企业闲杂岗位较多等问题,导致企业管理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不能有效决策。第二,管理模式杂乱。企业管理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按照既定的企业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和规划,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越级干预、越级管理的现象严重,这些越级管理、跨部门管理长期以来使企业的管理模式以及运行程序陷入混乱,不仅影响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更助长了企业的不正之风。第三,人员关系复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层以及股东之间的决策就会出现争议,由于不同股东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群体和人员组织,因此企业一些重大决策无法顺利执行,造成企业整体工作效率低下,最终影响到企业整体的发展。由于我国企业大多数是改革开放之后建立和兴起的企业,特别是在民营企业中,传统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思路依然存在,这就是导致企业管理出现问题和缺陷的重要原因,另外在大型国有企业中,由于人员关系和利益群体的复杂性,企业的经营效益也明显打折,因此,总体来说我国现阶段企业发展主要以管理较为混乱、矛盾较多、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杂乱等方面为特点。

  二、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内容

  管理经济学是依据科学、合理的经济学原理对企业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生产计划以及产业分配进行科学的引导和决策,助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生产对象方面,经济学研究的是企业发展目标是以最小的资源量来生产企业产品,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如何通过有限的成本和资源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同时这些所生产的产品还能够被消费者最大限度地接受,这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和实践的内容之一。生产方法方面,由于不同企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不同,不同的企业由于地域限制和科技水平的约束,其生产方法也不尽相同,而企业生产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对企业生产效率和盈利能力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的生产方法有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因此企业要想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推动企业盈利能力,则必须依照管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制定科学的生产方法。生产计划方面,企业的生产计划是依照一个时间段内企业产品供应量与市场消耗量的具体数据来制定下一个阶段的生产量,即生产计划。如果企业生产产品过少,则供不应求,无法达到企业利润的提高,而如果企业生产的产品过多,则又会导致滞销或者价格下跌,也会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因此合理制定生产计划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经济学是指导企业科学、合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经济原理,对企业的发展和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管理经济学可以解决企业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这两方面的问题,由于企业在生产对象的制定和生产计划的制定关乎企业效益最大化的最终效果,因此需要遵循管理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合理进行资源的利用和配置,科学地进行生产计划的制定,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产品生产效益和销售效益的双重最大化;其次,管理经济学可以为企业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和人员管理,调动企业资源和员工积极性,可以为企业效益最大化提供应有的支持和促进。

  四、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1.提高企业生产效益

  管理经济学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管理者在企业管理中的管理思想和思维能力,对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益方面来说,管理经济学倡导利用企业生产函数,通过企业的生产函数准确找出各项边界值,从而制定合理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计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从而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2.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是通过企业边际产量来计算和规划的,通过对企业产量与企业产品价格的边界值可以对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数量进行合理的规划,从而达到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生产数量的合理,从而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度。

  3.合理定位产品价格

  产品价格的合理制定是提高企业利润的重要方式。企业管能力者可以通过管理经济学中的价格原理,都对不同价格的市场占有度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计算,对产品定价之前准确了解市场中的价格弹性,首先进行较高价格的制定,然后根据市场反应进行调整,最终确定利润、价格、销量、成本的最优值的价格确定,这也是管理经济学的管理思维。

  五、结束语

  管理经济学是通过对企业管理者管理思维的引导和管理方法的优化,以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管理方法,对企业生产对象、产品数量、产品规划、产品价格以及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严密的计算而得来的企业管理规划方法,因此将管理经济学的管理原理和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去很有必要,不仅可以推动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也可以引导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强.企业管理中管理经济学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6,(4):122-123.

  [2]赵延辉,李辉.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3):129.

  [3]王建福.企业运作中管理经济学的启示作用分析[J].才智,2013,(10):267.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2

  一、引言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进行融通和金融工具的交易场所,在经济市场活动中金融市场具有主要的作用。金融市场有利于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开放金融市场具有从世界各国社会中的游资和闲置的资金吸收过来,在各部门和各地区根据资金的供求状况实现资金的重新分配的机制。另外,资金市场上,资金自由流动不断追逐利益,因此资金必然流动到收益到的部门。金融市场的资金融通有利于实现资金的规模效益,而且资金融通能及时满足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变化的需要,有效的促进全社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金融市场的完善有利于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资金时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生产要素,如果不存在金融市场,企业就不可能具有对资金的筹集和运用的权利,也就没有对生产要素的选择和运用的权利;同时,金融市场还可以加强企业的信用约束,增强企业的投资风险观念和事假价值观念,晚上企业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企业自主经营和字符盈亏。金融市场的晚上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发挥出正常的功能,完整的市场机制是以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等客观规律为基础,通过供求变动、价格变动、资金融通以及利率的升降等要素的作用的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客观调节的过程。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资金可以顺利流动,信贷即指才能发挥调节作用,利率对企业进行经济活动才能自发的形成调节作用,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金融市场发展和完善有利于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中最活跃、最有渗透力的因素。它是商品交易和生产要素交换的没接,是资金在部门间、地区间、经济单位件流动,因而也是打破封闭、分割、促进全国统一市场形成和发展的有力工具。

  二、宏观经济学中金融市场的作用

  金融市场将宏观经济的冲击和政府政策直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简单说的,金融市场主要聚敛功能、配置功能主要包括资源的配置,财富的再分配和风险的再分配。调节功能包括直接和间接调整宏观经济和反映功能主要包括微观经济的运行,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企业的发展动态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

  金融市场主要包括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人们为购买房产或汽车而筹资的能力。股票市场的震荡,决定了许多人养老金的价值。金融市场的收益率通过对投资水平和消费水平,也反馈到商品市场上。正因为你如此金融市场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宏观经济中金融市场的完善使经济的更好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人们,使得经济发展变得更加有效率。

  转移支付是指各级政府之间为解决财政失衡而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转移财政资金的而活动,是一种用于补偿公共物品而提供的补偿支出。政府间的财政转移实质上是一种存在与政府间的财政补助,它是以各级政府之间所存在的财政能力差异的基础,以实现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主旨,而实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准仪或财政平衡制度。这种转移支付,实际上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间,特别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的一种再分配的形式。在上下级政府,同级政府之间普遍存在财政收入能力与其支出责任不对称的情况下,财政转移支付就成了确保各级地方政府都能正常履行其职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政府间的转移支付是矫正地方政府提供公共产品过程中的行为扭曲现象,弥补政府间税收分割缺陷,实现政府间的横向均衡和纵向均衡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应遵循公平原则、效率原则和法制化原则。

  按转移支付的对象分类,可将其分为自上而下的纵向转移、横向转移、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相结合的三种方式。按照是否带有附加条件及制定资金用途又可以将其分为一种对称性支付,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即不要求地方政府拿出配套资金,也不规定资金的具体用途和大致投向,三是专向性转移支付,即规定所拨款项必须转款专用。

  三、宏观经济中解释大萧条的原因

  凯恩斯主要者认为造成大萧条的原因主要在于总需求的不足,20世纪30年代投资支出的枯竭以及总消费需求的萎缩造成经济总需求的不足,而政府平衡财政预算的企图对总需求更是雪上加霜。他们认为财政政策不当,强调财政政策的作用。货币主义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的下降是造成经济社会中大萧条的原因,在20世纪30年代美联储没能防止大规模的银行破产,而公众对银行系统失去信息,这两个因素导致准备金-存款比率和通货-存款比率剧增,货币乘数减少,从而引起货币存量的剧减,最终的结果便是经济的大规模消退,他们认为货币政策不当,从而强调货币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主要的总需求理论和货币主要的货币供给量理论都承认造成大萧条因素主要总需求的原因而不是总供给的不足。凯恩斯主义者强调投资下降使总需求不足,应该加强财政政策;货币主义者则认为货币紧缩使得总需求下降,美联储应该增加货币供给。两种解释都符合现实社会中造成经济出现大萧条的原因。如果国家采取强有力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使得经济社会中大萧条造成的后果降低。

  宏观经济学对解释大萧条的成因非常感兴趣,是因为大萧条是历史上非诚重要的经济事件,目前为止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大萧条出现的原因。一些经济学家争论说大萧条说明经济本身存在不稳定性,需要很长的调整事件才能恢复到充分就业水平,这给政府干预留下了空间。另一些经济学家争论说大萧条证明了政府政策往往是错误的,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应该采用市场手段使经济固到充分就业的水平。总之,正因为大萧条破的原因是复杂的,不同经济学家可以从不同角度给予某一方面的解释,使得大萧条的成因成为宏观经济学争论的焦点。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3

  摘要

  当下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使得各个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人力资源管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一环。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不仅为人力资源管理学术方面的发展带来了理论支撑,更有利于其实践的发展。本文将对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学的关照得到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与经济学相比,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并没有十分悠久的历史。社会的发展,使得各领域对人力资源的管理逐渐重视起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管理以及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规划等问题都十分的重要。将经济学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之中,能使经济学理论较好地融入人力资源管理,对工作效率的提高以及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整合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人力资源管理概述

  (一)人力资源管理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既运用科学的方式,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并展开相关的培训活动,使人力资源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能积极调动人力资源的积极性,促使其发挥其主体性,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的优化组合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是企事业单位人事部门的主管工作,其主要工作内容是为本单位招聘到高水平人才,并对单位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深刻的分析与规划,根据具体的情况安排合适的人员根据,建立良好的晋升机制与奖罚机制,为单位建设一支良好的人才队伍。人力资源管理表面上是对人力资源进行调配,实则上是对人的潜能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挖掘。因此,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仅仅只学习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想要将人力资源管理做好,还需要具备几下几种知识:一是心理学知识。人力资源管理的对象就是人,只有对人认识的更为透彻,管理调配起来才更为得心应手,因此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二是法学知识。企事业单位的运行,与一个“法”字是分不开的,只有将各种法学知识烂熟于心,才能规避很多法律问题。第三是经济学知识。经济学知识能帮助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者更深入地了解人力资源的调配。

  (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对于一个企业的存在与发展而言,人力资源管理是最根本的要素。企业决策的制定与发展方向是由管理者决定的,而决策的具体实施却落实到了企业的每一位员工身上。这不仅要求员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与强大的责任心,懂得市场的运作规律,更要求人力资源管理管理部门能准确地发掘员工的长处,规避其短处,从而将其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以达到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最大化。如何使员工扬长避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都是很重要的方面,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只有加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才能开发企业的潜力,帮助企业更好地发展。

  二、经济学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优势最大化

  (一)提供平等公正的就业单位

  对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每项工作对每个人都应有公平公正的平等的机会,每个企事业单位在进行人才招聘时都应遵守这一基本原则,为每一位求职者提供平等的机会,保证每一位求职者的不受到区别对待。企业是高度追求利益的地方,为了使自身发展壮大,时刻具备强大的竞争力,那么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就变得十分迫切。想要赢得更多人才的加入,就应该有良好的竞争机制,严禁各种有违公平的行为产生,为人才竞争营造良好的招聘环境。

  (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利用

  人力资源管理绝非简单的为求职者安排工作这一行为,深究其含义,它还包括对人力资源知识素养的管理与信息的评价。企事业单位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分析,并结合市场相应的信息与发展规律,对人员进行规划。人力资源最基础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能够通过对人员进行培训与信息规划等工作,筛选出更高层次的人员,同时还能与社会发展实际相结合,时刻更新对人员培训管理的计划,以便所培训出的人员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人力资源管理要通过对市场的研究,结合人员的个人情况,合理分配工作岗位,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人力资源管理如果在其中某一环节出了差错,都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与企业的损失。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培养与时俱进的人才,并将其输送到企业中最合适的工作岗位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市场调查与分析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想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需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动向,充分掌握市场信息,随势而动,必要时候对人力资源结构进行调整,实现人力资源的高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结合市场信息,建立完善且良好的激励机制。

  (三)建立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或者可以称之为组织文化,这是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口号、标识等所有象征物的组合,它表现在企业运作的各个方面。如果说利润是一个企业所拥有的经济利益,那么企业文化则是一个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促使企业员工与企业同进退的强大动力。在当下的社会发展中,企业文化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部分,没有符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就如同一个空壳,没有文化底蕴与精神,难以长久。要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文化并非难事,首先,要将社会责任感根植于企业中。企业的发展固然需要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但与此同时也不能忘记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社会效益。将社会责任感融入企业发展中,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责任感的提升,更有利于企业正面形象的树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附加利益。第二,企业的发展应做到以人为本,以柔性的管理方式去对待每一位员工,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三、结束语

  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利用单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不足以应对纷繁的市场竞争。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应该从自身出发、从实际出发,利用经济学的知识改善已有的人力资源结构,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与利用,优化整合现有资源,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高嘉蔚.经济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J].今日财富,2017(3):59-60.

  [2]晏燕.浅析人力资源管理的经济学[J].经济师,2017(5):235-236.

  [3]蔺仿如.浅谈劳动经济学下的人力资源管理[J].人力资源管理,2015(1):162-164.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4

  一、学生自主参与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

  从我国传统对于经济学“经世济民”的定义来看,经济学一直是一门经世之学。而随着市场化的不断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经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实用性是高校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从统计数据来看,绝大部分的经济学本科生毕业后从事与实际经济活动相关的经营管理工作。但是,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限制了经济学教学的指导作用:第一,核心的经济类课程,例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主要偏重理论的推演,重在从理论角度剖析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但是,这种较强的理论性学习内容,容易造成学生对经济学学习的片面认识。如许多学生都将对经济学的印象归结为数学和专业名词的结合,无法了解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如何运用于实际生活;第二,由于经济学属于舶来品,经典教材中的许多案例皆来自西方经济实践,与中国的经济现实有一定的距离,导致学生认为经济学过于理论化,实践性不强。因此,案例教学在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传统的经济学案例教学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在其中的参与较为缺乏,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述的内容。尽管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经济学知识的学习,但仍然尚未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一般认为,安排与学习内容相对应的案例内容,需要较为充分的知识储备。因此,教师在案例教学方面具有知识方面的优势。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发现,通过认真的准备,本科生完全能够胜任搜集整理资料进行与学科知识相关的案例分析的任务,而且这一过程能够很好地起到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的作用。在本科生就业形势持续严峻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而通过将学生自主参与引入案例教学环节,不仅能够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对经济学知识学习的作用,也有利于发挥其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功能。具体而言,我们可将学生自主参与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的重要性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在案例教学中加入学生自主参与环节,能够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第二,案例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过程也是强化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方面;第三,通过学生自主参与和教师针对性的点评,能够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第四,在学生自主参与的准备过程中,通过资料搜集和整理,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

  二、案例教学中学生自主参与的主要方式

  (一)基于案例内容的分类

  1.讲解经济新闻。对于刚刚接触经济学学习的大学一年级学生而言,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往往使他们困惑,难以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发生的经济事件的内在联系。同时,由于我国高中阶段的教育重课本知识和应试能力,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有所忽视,学生们普遍对我国的经济现实缺乏基本的关注和了解。仅有的一些经济学常识也主要来自高中阶段的政治经济学教材,这增加了经济学理论教学的难度和学生理解经济学知识的难度。在此情况下,可以在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在每次上课之前简单地介绍和评述当期的几个主要经济新闻,而由教师结合课本的理论知识和中国的经济现状,进一步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议和拓展。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关注经济现实的能力和意识,也从另一个侧面提高了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强化了他们的学习兴趣。2.分析专业案例。当学生已经完成基本的专业基础课之后,高年级的本科生开始集中学习专业类课程,此时,他们通过学习已经对我国的经济形势有了大致的了解。此时的自主案例学习也应转入专业领域,具有一定的深度和专业性。例如,当学习税收经济学时,可让学生在课下搜集资料,讲解课本以外与税收相关的事件。这种讲解无疑构成了对现有教学的有益补充,深化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二)基于展示形式的分类

  为了强化自主学习的作用,教师应在规定内容和时间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展开多样化的参与形式尝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自主展示。这是自主参与最主要的.一种形式。由几位学生自发组成展示小组,合作搜集资料、编排内容和在课堂上做出讲解和展示;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对其讲解的内容提出疑问,并由小组成员做出回答;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拓展评述,并对学生在准备和展示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通过这一环节的训练,学生的合作能力会得到提升,而其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应对现场突发问题的能力也能得到提高。2.小组讨论。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堂提出一个可供案例分析和讨论的话题,要求学生举出一些相应的案例进行分析。将学生分为若干组进行一定时间的讨论,然后每组由一个学生集中阐述该小组的观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拓展述评。这种随堂的案例讨论最适合对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现象的思考和分析。3.辩论赛。在时间较为充裕且需要分析的话题具有相当的深度时,可以由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案例中的问题,结合经济理论进行相互辩论,从而使问题的实质得到更透彻地展示。

  三、自主参与环节中需注意的关键问题

  (一)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

  由于自主参与具有上述的多种内容和形式,因此,如何决定自主参与的方式非常重要。而其核心则是教学实践的需要,自主参与的案例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方能体现案例教学的作用。一方面,这种内容应该与授课的内容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案例内容还应当与学生知识结构相关。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案例内容的选择应以普及经济学知识为主要目标。而对于高年级学生而言,则应重视其专业能力和未来工作的实践需要。

  (二)时间控制

  由于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深化教学内容,因此,在学生自主参与过程中,也应避免喧宾夺主。核心则是教师对时间的控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时间的对比关系,合理安排案例分析的时间。

  (三)课前充分准备

  为了真正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教师务必提前布置案例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做好各个环节的充分准备。并且,为了达到鼓励学生认真对待自主参与的目的,可以把学生的展示状况作为对其平时评价的重要方面。

  (四)师生互动

  仅仅由学生进行展示,只是完成了自主参与环节的一部分。在学生自主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重师生互动环节。一方面,在学生展示完毕之后,教师应当做出简要的点评,从而促使学生改进其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也可鼓励讲解学生以外的其他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做出评议。

  总之,在案例教学中加入学生自主参与的环节,不仅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面、师生互动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重要途径;而根据学生自主参与的内容和形式,可以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案例分析环节中来;在自主参与环节中,应特别重视案例内容与教学内容的相关性、时间的控制、分析内容的充分准备和展示环节中的师生互动。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5

  摘要:实践证明,经济学研究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借助数学理论的模型建立能够使经济学研究更加清晰,数学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应得到合理的运用。据此,就数学经济模型的构建重要性和构建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经济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研究;数学化;数学模型

  数学是经济学研究的基础工具,数学中的函数、极限等理论都对经济的研究具有积极影响。研究数学理论,并正确将其应用于经济学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数学主要是研究数量、结构以及空间变化的学科,这门古老的学科已经在人类发展历史的多个领域显示了其积极作用。

  1、经济数学化的特征

  数学与经济学不同,在二者之间结合上,要找到合适的切合点,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来经济问题。研究者要立足于经济研究,从其中找到能够使用的数学理论,而不是将某些数学公式生硬的套用于经济研究。数学具有逻辑性强、思维缜密和精确简明等特点。而经济则具有多变性,同样经济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的经济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差异性和不可预测性。借助数学理论来研究经济是将其数学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注意经济所处的时期甚至是地域,并且要承认数学的局限性以及经济的多种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数学就像一个有效的工具,经济研究的数学化是人的创造性活动,他与其他的存在形式一样,具有独特性和独立性,能够说明客观道理,但不能盲目的使用,数学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笛卡尔理论说明数学本质在于他是一门通用的语言,具有多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因此应用广泛。也就是说,数学在应用于经济学中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2、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

  2.1数学化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原则

  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基本原则就在于要尊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数学作为一种工具或符号出现在经济研究中,要在对经济的影响因素分析后在进行应用。数学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经济的发展的趋势,进一步了解经济发展中的影响因素,帮助经济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促进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在研究企业利润过程中,可以利用极限和导数理论,计算出生产数量与企业获得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根据经济市场发展,企业产品需求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企业产品价格制定过程中,不仅可以基于经济体系中的影响因素,还可以根据数学中的沃顿模型来进行更精确的计算,来获得更合理的价格制定。

  2.2数学模型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过程

  以沃顿方程为主的多个数学方程都在经济学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可将其构建成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生活的经济问题。在沃顿数学模型构建中,物价与劳动力薪资的比例关系清晰明了的展现在决策者面前,工资紧随着物价,而物价与工资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数学模型提示政府要按照均衡理论,将没有处于平衡状态下的物价与工资的形成做出适当的干涉。经济学之所以存在,就是源于他对现实的指导意义,而数学模型的介入则使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精确,经过数学模型介入的经济学研究更能够对对应到现实生活中。当然,数学的应用并不是全过程的,数学应用要掌握好这个度。另外,在使用数学理论过程中,还要把握其前提条件。数学只是一种方法,经济学与数学之间的结合具有必然性,其目的是通过数学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某些研究中,数学的胡乱应用使经济研究陷入了危机,这是由于没有在研究中注重质和量,因此掌握其前提条件十分重要。在把握质和量两个因素过程中,要了解质是量的基础,而量是一定质的量,一定的量变最终会达到质变。在数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中,在我们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时,首先要了解所研究的对象其边界值。也就是说,在数学模型建立之前要先提出假设,在不同的假设下,同一变量也能够产生不同的应变量值,边界问题是保证数学积极作用发挥的前提。只有规范问题的量,才能确保结果的质,这才是合理的应用数学质与量之间的关系,并保证结果的质。这样才能正确的发挥数学模型的作用,避免进入数学陷阱。

  3、总结

  我们应始终辩证的看待经济与数学的关系,既不忽视数学的作用,也不盲目的应用数学理论和数学模型。数学对静静的推动作用是值得肯定,但胡乱的应用导致的经济形势分析不准确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要始终着手于实际。对以往的经济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使数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如何正确的选择数学模型才是研究的关键和首要问题。对于经济研究,我们不能将数学视为唯一理论,在研究方法的同时,也要采用最基本的经济观察,要对当下的经济形势,社会需求和物价原因进行分析,做到真正以经济研究为主题。总之,数学在经济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但要正确应用数学理论,数学模型的应用要立足于经济研究。

  参考文献:

  [1]桑丽楠.试论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与经济数学模型的应用[J].商,2016,(19).

  [2]陈义政.中国经济学现代化视域下数学的推动作用[J].管理观察,2014,(23).

  [3]吴子钦.数学在经济学中的运用:一个语言经济学的分析[J].科教导刊,2016,(03).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6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市场营销行业的发展速度也随之提高。市场营销行业的兴盛,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经济的进一步增长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市场营销的理论在不同的区域中都可以得到应用,但是在不同的领域中应用的方法和效果会有很大的区别。本文就将详细分析市场营销理论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融合,利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些观点来分析市场营销。

  关键词:市场营销;微观经济学;经济

  进入21世纪一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众多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场营销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市场营销就是与他人或者集体进行产品和价值的交换,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在市场营销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选择环节,这样一来就与微观经济学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一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

  1寻求潜在客户

  市场营销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因此,哪些客户会来购买你的商品就是非常重要的,寻找潜在的客户就是市场营销中最关键的环节。下面就分析一下寻求潜在客户的过程。

  1.1分析需求

  想要成功地将自己的产品推销出去,就需要了解市场的需求,了解客户在近阶段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生活需要、社交需要等等多个方面,只有深入了解客户的需要,才能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推销,根据客户的需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优化,拓宽客户来源。

  1.2需求弹性分析需求的弹性分析

  就是分析对需求会造成影响因素,判断需求受影响的程度等等,这在寻求客户的历程中也是十分首要的。需求的弹性分为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需求价格弹性。低于需求价格弹性来说,不同的商品的弹性会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针对这种弹性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营销手法。需求价格弹性较大的产品,提价之后效益很有可能不如从前,所以应该适当地进行降价营销手法,反之就可以通过提价来促进产品的销售。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在潜在客户的寻求历程中,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考虑,需要考虑到客户的购买能力,最首要的是要考虑客户的具体需求情况以及自己产品本身的需求弹性,综合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才干找到最佳的市场营销方案。

  2提高客户满意程度

  只有对购买的产品感觉满意,客户才会选择回购,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也是市场营销行业最首要的一条原则。因此,在进行销售的时候,时刻关注客户的满意情况,对满意度进行调查是很关键的。

  2.1测定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的测定可以运用一种特殊的计算法子,将客户对产品的看法进行统计与分析,这不仅可以给市场营销的客户满意度的调查供给一定的数据依据,还有益于营销者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从中找到问题,并及时加以改正。具体的法子可以是将满意度分为几个不同的等级,例如不满意、中度满意、对比满意、非常满意四个等级,且根据实际情况,对每个等级的各项指标进行加权值的附加,通过这样的法子,就可以很容易地对产品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而且这种法子的分析结果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与准确性。

  2.2提升客户的满意度在对满意度

  进行测试与分析时候,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是紧接下来的一步。提升客户的满意度是市场营销理论中与微观经济学联系较大的一个环节,所谓的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就是指微观经济学中的提升消耗者剩余。消耗者剩余,就是指一个人在购买一样商品的时候,其得到该商品的满足感要大于其对所付出代价感到到的惋惜,这就相当于他在购买的历程中感受到了一种满足的剩余,只有这样这个人才会不断地购买这一商品。消耗者剩余的观点奉告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客户对产品的满意度,才干够保持这种消耗者剩余,才干够保证产品的销量。在微观经济学的领域中,提升消耗者剩余的法子有很多,例如放松管制,鼓励竞争;充沛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断树立消耗者至上的观念等等。因此,在市场营销的历程中,就可以借鉴这些法子,不断促进客户满意程度的提高,增加产品的销量。

  3合理进行定价

  为了促进市场营销的正常开展,对产品进行定价是必须的。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买方和卖方都是微观经济学而领域中对比理性的主体,因此在定价环节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卖方给出实价,在不允许讨价还价的情况下,买方收益,但是光阴久了卖方受益过少会影响产品的持续销售,如果卖方提出高价,不允许讨价还价,那么买方会感到到自己利益的受损,仍然不利于商品的销售。因此,可以由卖方根据自己的实际成本进行定价,在销售的历程中,允许买方进行讨价还价,结合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歧视、价格博弈等理论,就有利于促进定价的合理性。

  总而言之,在市场营销理论中,包孕了很多的微观经济学的原理,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关系。消耗者的需求分析、消耗者剩余分析、价格博弈分析等微观经济学中的原理,对于市场营销的正常运行以及发展都有很首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美)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著,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国民出版社,2003

  [2]陈洪安.企业商誉的特点与保护[J].经济管理.2001(13)

  [3]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06)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 篇7

  内容:20世纪90年代之后,自愿性劳工标准蓬勃发展,并逐渐取代传统劳工标准成为劳工标准的主要形式。本文通过对影响力最大的自愿性劳工标准SA8000实际应用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其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性和该标准使用的局限性,并对我国政府、企业合理使用该标准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自愿性劳工标准 SA8000 国际贸易

  关于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之争自1919年国际劳工组织成立便已开始。从20世纪70年代起,部分国家便试图在单边、双边、区域性等各种层次的协议与规则中以劳工标准对国际贸易的发展做出限制。90年代之后,由于经济全球化加速,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再度进入高潮。1996年12月在新加坡召开的WTO首届部长会议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将劳工标准纳入了会议讨论议程。尽管会议没有达成实质性的结果,但毕竟在WTO框架下已将劳工标准问题提到了重要地位。此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各自均提出各种观点和理论以证明或驳斥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间的相关性。但由于双方对这一问题的巨大分歧,该问题一直未在国际规则层面上获得广泛的共识和解决方式。与此同时,一种自下而上由消费者组织和跨国公司发起的自愿性的劳工标准对于国际贸易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SA8000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一、自愿性劳工标准与SA8000

  (一)核心劳工标准与经济性劳工标准

  劳工标准是指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所享有权利的具体原则与技术性的规定,它首先应该体现为各国具体立法所体现的劳动用工制度。因此在具体的标准上,各国可能存在差异。大致而言,各国具体的劳工标准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劳动者的人格尊严相关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另一类是与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相关的经济类权利。对于涉及人权和人格尊严的的第一类权利的规定,大部分国家在本国法律中均有所体现,在此基础上也形成了经合组织(OECD)和国际劳工组织的(ILO)的核心劳动标准:(1)消除剥削性的童工;(2)禁止强迫劳动;(3)反对就业歧视;(4)结社与集体谈判自由。在此方面的标准各国已达成某种程度的共识,形成了国际劳工标准。截至2007年底,ILO的181个成员对核心劳工标准总共批准了1293项次,平均批准率为89.3%。共有127个国家批准了全部核心标准,其中很多是发展中国家。而对于经济类的权利,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优势的不同,劳工标准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和不同,因此形成了许多对于劳工标准水平的争端和产生“社会倾销”的讨论,并形成“蓝色壁垒”,影响国际贸易发展。

  (二)自愿劳工标准及其特点

  相对于传统的国家手段强制规定的劳工标准,自愿劳工标准表现为企业自觉地实现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并要求供应链上的企业也要遵守对劳工权益的保护。它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守则,包括内部守则和外部守则,以及由发达国家民间组织推行的产品社会责任标签制度。社会责任标签是由发达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所倡导的,其做法是在产品上写有“保证生产时未使用童工”或“该商品生产符合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等诸如此类的内容,目前的影响力还比较弱。内部生产守则一般是由公司自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声明及承诺,实施方式以自查自纠为主,因此难以获得广泛的认可,外部守则由此应运而生。它一般是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企业的劳工水平做出的调查和评价,因此具有比较高的公信力。目前,外部机构主要包括有英国的道德贸易运动(ETI)、荷兰的洁净成衣运动(CCC)、美国的公平劳工协会(FLA)等等,其中以社会责任国际(SAI)制定的SA8000标准认证最为著名。

  (三)SA8000及其特点

  SA8000是一个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该管理体系的称呼是模仿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名称而得名的,其标准主要来源于国际劳工组织相关公约、联合国有关人权的公约包括《世界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歧视妇女行为公约》等,内容包括:(1)童工;(2)强迫劳动;(3)健康和安全;(4)组织工会的自由与集体谈判的权利;(5)歧视;(6)惩罚;(7)工作时间;(8)工资和(9)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管理系统等几个方面。SA8000除了具有生产守则的特点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产品社会责任标签的特点。达到其规定标准的企业可以获得SAI的证书,并被允许用其进行商业宣传。在各种自愿性劳工标准中,SA8000相对来说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我们选择SA8000为代表对自愿性劳工标准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影响及作用进行以下分析。

  二、SA8000的发展及影响

  (一)获得SA8000认证的组织

  自1997年SA8000制定并发布,截至2008年9月30日,已经有68个国家67个产业的1835家组织通过了SA8000认证,覆盖了985847名劳工。在前五年中,SA8000主要处于初创期,获得认证组织和在各国各行业影响力绝对数不高但增长速度惊人,在大部分年份中各种指标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长率,而在2004至2008的五年中,SA8000认证已经进入了平稳的发展期,在部分国家和行业中保持了一定的影响力并保持了稳定的发展趋势。从获得认证的组织数来看,从2004年开始,保持了每年300—400家组织的增长数。从代表国家和行业数来看,2004年以来,SA8000保持了在45个以上的国家50个以上行业的影响力。

  由此可见,SA8000认证在此后年份影响力进一步增大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

  (二)获得SA8000认证组织的国家分布

  由2008年9月30日的数据计算,在获得SA8000认证的1835家组织中,发达国家组织所占数量超过了50%,这与我们传统观点中所认为的劳工标准主要是针对发展中国家的认识是不相符的。究其原因,在获得SA8000认证的国家中,意大利占到了45%的比例,因而大大提高了发达国家的比重。意大利有如此多的企业获得该认证与其政府的政策是分不开的。据了解,意大利四个省的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开展认证,并对中小企业提供资助。而在意大利之后,获得SA8000认证较多的国家分别是“金砖四国”中的三国印度、中国和巴西以及一系列的东南亚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目前,中国取得认证的组织数为218家,排名第三。这印证了以SA8000为代表的劳工标准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具有劳动力优势的国家的影响力,证明了其是跨国公司劳工标准所针对的主要对象。

  (三)获得SA8000认证组织的行业分布

  获得SA8000认证的企业仍是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服装业,占到了15%,如果加上纺织业则达到了所有认证企业的23%。这说明在所有行业中,服装与纺织业所面临的劳工标准问题是最为严重的。纺织业企业所覆盖的劳工数占到了总劳工数的26%,这说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有成本价格弹性大的特点,因此部分纺织业企业劳工标准较低,工人生存状况恶劣,引起了广泛的国际关注。而同时,纺织业又是一个对于品牌极端敏感的行业。该行业的跨国公司面临着来自消费者巨大的劳工标准和道德压力,因此迫使发展中国家的纺织业工厂必须注重其由劳工标准所展现出的道德形象。我国人力成本低,是传统的纺织业出口大国,2006年我国纺织业的出口达到了1470.22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但我国许多纺织企业为了压缩成本,在加班费和福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事业保险等方面难以达到SA8000的要求,因此在取得的SA8000认证数量上较低。到2008年,我国共有65家纺织类企业取得了SA8000认证,而纺织业出口额低于中国的印度则有112家企业取得。由此可见,中国的纺织业需要进一步关注取得SA8000的状况以解决面临的劳工标准的问题。

  在认证组织数位居前列的行业里面,也出现了非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如咨询和商业服务,取得这些行业认证的大多是发达国家。在咨询行业取得SAS000的61家企业中,有48家均来自于发达国家。这说明对于劳工标准问题的关注从发展中国家已经延伸至了发达国家,从第一、二产业已经向第三产业发展。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三产业取得SA8000的组织中均出现了印度和巴西的企业,而没有出现中国的企业。这说明了在这方面的发展中,其他与中国类似的国家已经走在前面,这值得引起我们的注意。

  (四)获得SA8000认证组织的规模分布

  在取得SA8000认证的企业中,低于50人的小企业占到了多数,为36%。这说明了SA8000在小企业中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小企业面临这比大型企业更为严重的劳工标准压力。我国取得SA8000的企业大多为分布在广东、福建、深圳、浙江等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多为外向出口型或OEM企业。因此,我国需要加强对出口型中小企业劳工标准问题的关注,一方面保证其劳工的基本权益,改善部分低劳工标准企业工人的生存状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企业应诉该指控的帮助,以避免企业面临劳工标准困境。

  三、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作用的局限性

  尽管自愿劳工标准和SA8000在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其影响力在不断增加,但由于兴起时间较短和其自身的局限性,我们仍不能在世界范围内过高地强调其作用和影响,而应辩证地看待,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于强调。

  (一)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影响力的局限

  自愿劳工标准与其带动的生产守则运动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劳工标准问题的兴起开始引起较大关注的,到现在为止只有不到二十年的时间。而其主要的代表SA8000从提出、制定至今也只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平稳的发展期只有五年。在覆盖的劳工数量上,到2008年,SA8000所覆盖的劳工数只有不到100万人,而全球劳动力在2004年就达到29亿多,可见SA8000所能代表的劳工数量仍只是很小的一部分。而覆盖的组织数上SAS000与ISO证书更是不能相比,其尚未得到包括美国国家标准化组织(ANSI)等一系列组织的承认。相比SAS000来说,其他生产守则由于内容的专一性,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中所取得的影响则更加的低微。至今为止,并未出现一个能在全球获得统一认识和同意的劳工标准,目前离各国达成劳工标准方面的共识、形成真正的国际统一劳工标准还有较长的距离。

  (二)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性质的局限

  如前所述,自愿性劳工标准是企业迫于各方压力而自发的一种提高劳工标准的行为。表现为企业内部生产守则的自愿劳工标准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况的不同,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适用性较窄。表现为企业外部生产守则的自愿劳工标准由于制定机构多行业、多地区、多国家的特点,所以内容规定也存在很大差异。而表现为社会责任标签的自愿劳工标准由于认证机构的关注点不同,所以内容也难以统一。如乐施会所颁发的“公平贸易标签”,是证明商品从国际认可的“公平来源”得到的原料制成,并且是通过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公平贸易”到达消费者手中的;而德国外贸零售商协会的“地毯标签”则是用来证明生产地毯过程中不存在对童工的剥削。自愿性劳工标准的自发性决定了难以在短期内取得一个内容覆盖相对广泛,适用于各行业、各地区、各国家大多数行业的统一标准。

  另外,由于自愿性劳工标准的主要特点——自发性,它与任何国家的劳工法均没有直接关系,所以也不具有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也不可能依靠国家力量对于不遵守劳工标准的企业实施惩罚。它的实施程度主要是依靠各国消费者在道德上的考虑和由于企业成本上升而减少的消费者福利的考虑之间权衡的结果。其非强制性在保证它的推行不会受到各国政府阻拦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它所能发挥的作用和能达成的结果。

  (三)自愿劳工标准与SA8000商业化的局限

  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制定企业为各行业组织、非政府机构和各商业机构。各商业机构由于其商业性的限制,对于取得其认证的企业将收取一笔认证费用。如SAS000,它实质上是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机构所制定的一个商业性标准,而非一个社会标准,取得SA8000认证的企业均需要向SAI付一笔认证费和证书费。而且由于SA8000认证的程序复杂,认证要求较高,因此申请认证的企业(组织)通常会在申请前通过专业咨询机构进行认证咨询。取得SA8000等劳工标准认证的费用对于许多竞争优势微弱的中小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SA8000和部分自愿性劳工标准的商业性质也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的提高。

  四、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制定合理的劳工标准管理体系

  在面临劳工标准对于本国企业出口限制时,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大多关注于多边贸易体系和各国际组织会议,而较少注意自愿性劳工标准对于出口的影响。而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自愿性劳工标准已经具有了较大的影响。各个组织的各种守则之间也已经出现了融合的倾向,更加具有影响力的劳工标准会在近几年出现。作为受到劳工标准影响的大国,我国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

  同时,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国内企业劳工标准的监督和管理。一方面,政府应该加强对于劳工标准问题的宣传力度,使企业认识到劳工标准认证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劳工标准,避免遭遇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应该对国际劳工标准进行研究,为进行劳工标准认证的企业提供支持和帮助。同时,政府可以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完善符合我国现状的劳工标准以及社会责任体系并在国际上推广,从而降低我国企业的劳工标准认证成本。

  (二)企业应当正确认识自愿性劳工标准,提升竞争力

  出口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容易因为劳工标准问题而遭遇贸易壁垒,因此企业应当从战略上重视SA8000等劳工标准认证,积极应对贸易方对于劳工标准的要求,严格按照进口商的要求生产产品。同时,企业应当合理利用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各种资源,关注劳工标准认证要求,从而灵活应变,避免因劳工标准问题给企业造成损失。

  在被动避免出口国将劳工标准作为贸易壁垒的同时,我国受到劳工标准影响较大的出口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也应当合理认识自愿性劳工标准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严格遵守我国《劳动法》的规定,保障企业劳工的合法权益。企业必须认识到,劳工权益的保护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是不可逆转的国际趋势,因此应当从企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规划这个问题,以SA8000等劳工标准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改变我国企业“劳工标准低,不注重工人福利和人权”的国际声誉,并提高企业的品牌形象,为企业创造自己的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打好基础。在我国劳动力工资水平上升的经济背景下,提高工人的福利待遇,改善劳工标准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我国企业也可以充分地从SA8000等管理体系中学习国际社会责任管理理论和方法,以此为标准改善自己的管理和组织架构,从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杨君茹、张新国:自愿劳工标准的发展及启示,《商业时代》,2007年第30期.

  余云霞:谁需要SA8000,《工会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2期.

  王茜:重视SA8000,提高我国出口企业竞争力,《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期.

  金雪军、王晓荣:自愿劳工标准的现状和发展:基于SAS000认证的经验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8期.

  吴刚:贸易与劳工标准挂钩:新的贸易保护主义,《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4期.

  刘芳:国际劳工标准与我国相关立法比较研究,《科技促进发展》,2007年第9期.

  杨君茹、张新国:国际贸易中劳工标准之争的新趋向及中国的应对之策,《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1期.

  刘庭、赵新奎:论WTO制度内纳入劳工权利保护的空间,《国际经贸探索》,2008年第5期.

【管理经济学在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相关文章:

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作用论文01-26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1-28

企业文化对物流企业管理的作用论文03-19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1-23

浅谈企业管理会计的作用及强化对策的论文12-24

关于数据作用于现代企业管理的论文03-11

会计信息质量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论文03-12

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01-20

企业管理中情感管理的作用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