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09 01:37:11 经济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认为2015年要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必须做好五点工作,即保持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平衡、简政放权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加快农业发展夯实农业基础、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平衡区域发展、完善体制加强保障以改善民生。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关键词:新常态;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市场活力;平衡区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数越来越大,中国已经无法承受之前高速发展的负担,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已成必然。从劳动投入看,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会出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全社会劳动投入增长将逐渐放缓。同时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剧,我国较大一部分储蓄将被用作养老,这促使我国投资的资本增长将放缓。可以预见,我国未来经济将进入新常态,增长速率将从高速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并且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而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就中国经济未来所面临的问题,为我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指明了道路。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解析了我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布置了今年经济工作,确定了经济政策的基本方向,更加详细地总结了经济新常态的新特征,为我国未来经济中长期增长奠定了理论分析基础。会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为克服困难,必须从八个方面入手,即注重满足人们需求、注重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注重引导社会预期、注重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注重建设生态文明、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我国在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发展的路径,同时也为我国2015年全面推进深化改革提出了方向和目标。结合以上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为2015年深化改革的工作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

  一、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平衡

  2015年经济工作的任务,首先应是努力保持经济增长,“要求保持增长和结构调整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拖地的总体思路”。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顶层设计经济政策时,应权衡二者关系,协调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的和谐发展,避免因一味依赖扩大投资拉动经济,而错过转型最佳时期,进而阻碍经济的进一步稳步发展。调整经济结构是实现经济转型的重中之重,也是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初步核算如下图,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现比重约为10。2:42。8:46。0,第三产业比重近年来虽得以明显提升,但与国际比较仍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转变结构必须以平衡三大产业发展为目标,以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促进结构与中国国情相适应,为经济长久发展提供可持续的永久动力。对于第一产业而言,必须以第二、三产业发展为基础,以生产资料资源流转为纽带,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实现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专业化。第二产业则必须实现包容性、可持续性发展,其重在提高国家工业化水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着重发挥人力资源与软科学在工业生产中的作用,迎接新技工时代的来临。而第三产业则需协调高低端行业的发展,利用中低端服务业吸收就业人口,解决就业难题,并以高端服务产业发展为重点,辅助其他产业转型,改变消费结构,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有序、有效的改革。在促进产业转型、平衡三产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在每一行业中设立技术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技术、资金支持,力求以示范企业带动产业革新与转型。当然各级政府在注重平衡经济增长与结构转型关系的同时,应该着力发展科学技术这一“第四产业”的发展,力图通过科技带动其他三大产业的革新升级。

  二、优化政府与市场关系再造市场经济活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5年第二点工作任务是积极发现培育增长点,“要求各级政府在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是必须依照‘市场要活、创新要实、政策要宽’的原则,激发我国的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为此各级政府需优化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构建市场平台、实践人才强国。政府需通过简政放权,减少经济增长对政策刺激的依赖,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杠杆,以增加民间投资效率、刺激大众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减少对市场经营主体的干预,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增强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在市场中的独立经营能力,同时引导国企提升管理能力,加快国际化进程,以实现经济的成功转型。在此基础之上,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手段,构建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平台。平等保护各类资本,发挥民企反应快速的有点,以加强民营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提升民营资本投资效率。并且利用倒逼手段,迫使国有企业实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当然在给予民营企业更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各地区可因地制宜,发挥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各自比较优势,利用国有企业的实力与民营企业的活力激发中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而促进我国企业的战略调整与全面升级。人才强国的实践也是不可或缺,而本次经济会议也明确了人力资本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地位。目前,中央及各级政府虽然已制定了中长期的人才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与综合国力的根本保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往往未能得到有效利用,未能深层次的挖掘人力资本的潜力,其发展严重滞后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为深入践行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应以调整与优化人才结构为目标,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发挥市场配置人力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科学、合理的招人、留人、用人体制机制,并辅以资金项目等政策制度上的支持,构建国家级、区域性的专业化人才交流中心,以增强对人才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农村“三农”问题

  2015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的第三点是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继续夯实农业稳定发展基础、稳住农村持续向好的局势,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为此各级政府需夯实基础,加快农村改革”。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的关键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夯实农村已有改革成果,大力调动民间积极性,让农民参与到改革中、参与到分配中、参与到经济发展中,以进一步加快农村体制改革,以最高效的方式解决“三农”问题。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土地确权与农村房产“三权三证”的颁发,即承包土地的使用权、宅基地的使用权、农民在宅基地上所盖的房屋的房产权,以及与三权对应的三证,以此确保农民能够真正在土地市场中获得议价权,享受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当然在夯实农业改革基础之上,各地区仍需积极探索农业用地经营权流转模式创新,在农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探索联合社的发展,以市场化手段吸引工商资本,实现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区域化经营。从下图可以看出,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主要作物的单位年产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逐年得以提高,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进一步改善空间。当然,各地区可以利用此次取消城乡、农村户籍制度的契机,多地区联合构建农村跨地区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农民医疗的互联、互网、互治。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保障农民权益的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建,则需政府、市场、个人三方面合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因地制宜探索小城镇模式,并且在区域内平衡教育资源,建设小城镇中心教育机构,以增加农民获取优良教育资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