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时间:2021-01-22 10:59:30 经济管理论文 我要投稿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1】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长期以来,我国始终保持着一个不曾改变的局面,而农业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社会经济的走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更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首要解决对象。

  因此,只有农村得到迅猛发展,城市的经济发展才能被有效地带动起来,城乡的距离才能不断地靠近,以至于我国整体的社会经济才能够持续、稳定地发展,但是,寻求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方案任重而道远。

  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新时代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新时期 农业经济 管理发展

  引言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奠基石,更是提高我国人民经济水平的前提条件。

  近几年来,在经济体制与科学技术双重革新的带动下,农村经济正一步步的向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坐标上迈进,可以说,农业经济已经进入了国民经济发展的新时期。

  1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求

  1.1实现农业现代化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建设现代化农业是提高农业整体竞争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的基本保障。

  只有农业现代化的水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以及资源利用率才会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才会增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持续增收才能得到保障。

  农业不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根本无从谈起。

  1.2城乡经济一体化

  由于现阶段我国城乡差距明显,所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将会是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要实现工农业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使他们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并优化组合,而这是以城乡经济一体化作为前提条件的。

  换句话说,城乡经济一体化会带动城乡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并使其优化组合的水平提高。

  由此可见,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途径就是城乡一体化,

  2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1)农业专业知识的范围日益扩大。

  随着农业产业的扩大,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也开始扩大其研究领域,在日益丰富的知识领域,各学科不断加强联系,引入新的农业经济管理概念,提出更强有力的理论和方法。

  (2)农业经济管理体系不断趋于国际化。

  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是有目共睹的,世界格局的改变以及全球竞争的加大,使我国必须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

  (3)农业经济管理知识逐渐外延。

  现如今,绿色食品已经是人们生活意识当中的高质量食品要求,绿色食品的来源首先就是农业产品。

  (4)农业经济管理中环保意识开始渗入。

  仔细分析世界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知道,全球化的知识产业是各个国家的首要关心问题,但是最为热门的问题还是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

  3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部分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延续过去保守的思维模式,遇到困难坐等帮助,不能主动的想出解决办法。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还不够,农民对科学技术与科学信息带来的影响收益还不够多,导致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不高,获取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向的平台较小。

  4提高新时期农业经济的对策

  4.1实行项目化运作

  借助城市工业技术、人才、资金、物资、设备等生产要素,发展农业,建设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断谋划和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大项目、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激活民间资金,进入规模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运销等领域,建大基地,办大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规模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借助外力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使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4.2实行产业化经营

  用抓工业的思路发展农业,应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工程来抓。

  以工业化的组织方式为手段,围绕市场需求,引进高新技术,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基地,组织农业生产,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力推进农村的产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4.3必须实行市场化营销

  农业实行市场化营销,不只是一般地抓农产品销售,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市场需求的调研预测,选准目标市场,调整农产品结构,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

  同时创造良好的市场营销秩序。

  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公平、公正的平台,充分发挥市场对劳动力、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

  5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

  农业经济的稳定与提高是加快国民经济的基础条件,农业经济发展的快慢,事关全国经济的宏观调控,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

  首先,农业发展方向要明确,要切实有效的解决国民一直关注的“三农”问题,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拓展农业经销范围、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合理化权益、提供劳动力就业等为主要目标,以引进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技术、加工技术、现代工业装备、现代营销理念为支撑,将产品与技术进一步的融合在一起,让新时期的农业经济走上技术化、一体化、多元化的道路。

  5.1推进农业经济一体化进程

  由农村走入城镇,再由城镇走入城市,这一步步的迈进,我国人民的经济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上来,农业产业才能脱胎换骨的'屹立于经济高山之上永推不倒。

  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民收入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

  5.2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

  全力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化进程,所谓农业经济产业化经营,就是要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整体来推动,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围绕市场需求,把优质、多产的农产品在市场上引进推广,进而达到品牌产业。

  5.3推动农业经济工业化进程

  运用工业理念在农业领域内进行生产、营销和管理,是加快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就在于如何将农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工业化思路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先锋军。

  另外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高一切为民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服务和舆论环境,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6结束语

  综合上述,新时期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事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要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就必须跳出“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观念和机制发展农业,走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发展路子,从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印文.探讨当代农业经济管理[J].农业科技,2012,11(49).

  [2]李丹霞.农业经济管理与政策研究的新进展[J],现代商业,2012,14(30).

  [3]张峰.如何加强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34(12).

  [4]王权.浅谈农业经济管理发展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1,129(102).

  农林经济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论文【2】

  摘 要: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表现出新的时代特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必然要改革创新。

  本文阐述了特色专业的内涵,结合重点农业大学建设国家特色专业实际,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以及质量保障等方面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建设

  本科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

  专业特色是质量与创新的生命线,加强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专业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一、深刻理解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

  特色专业指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具有较高社会声誉。

  特色专业是经过长期建设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具有“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等特征。

  特色专业是一所高校所有文化要素汇聚提升的体现,是一所高校办学经验趋于成熟的标志。

  建设特色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获得持续竞争力,增强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质量工程”建设文件指出,建设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是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措施,要紧密结合国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教材建设,切实为同类高校相关专业和本校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主要建设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强化优势为根本,以突出特色为关键,充分体现办学特色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

  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增强专业建设开放性、灵活性和适应性,提高办学效益,与相关行业领域紧密结合,探索适应社会不同类型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为社会提供高质量专门人才;示范带动,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积累和有效经验总结,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二、以改革精神积极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华中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历史底蕴较深厚,可追溯至1904年湖北农务学堂开设的财政、理财等课程,迄今已有百余年发展历史。

  1981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点,1986年建立农业经济与管理专业博士点,1998年设立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0年批准为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7年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特色专业。

  现有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5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人。

  特色专业立项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特色专业建设必须与社会背景、产业背景及行业发展趋势密切相关。

  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已难以适应WTO框架下用人单位的需求。

  当前我国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因此,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四个转变:从侧重理论研究型向侧重实际应用型转变,从窄深专家型向宽口径通用型转变,从单科型向复合型转变,从侧重于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型向涉农中小企业管理型转变。

  总之,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以服务三农为特色,与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新形势相适应,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掌握农业科技发展的经营管理高级人才。

  2.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影响着特色专业建设方向、进程和绩效。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构建了“一体两翼”培养模式,注重农、经、管知识复合,突出社会责任与创新能力培养,开展课程体系研究与改革,进行课程重组、整合优化,建立了基础课模块、专业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专业特色课模块、通识教育课模块、前沿与特色课模块等“六大教学模块”。

  在基础课中,增加数学、计算机等课程学时和难度;专业课中,对重复、脱节教学内容调减优化;实践教学中,新增创新学分,对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独立设课,单独考核;专业特色课模块中,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培养,增加选修门类,拓宽选修课范围;通识教育课模块中,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2个学分农业科学和素质教育方面课程;前沿与特色课模块中,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及教师科研成果,聘请校内外专家开展讲座,进行专题讨论,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发展动态与前沿,突出专业前沿与特色,开设了农业经济管理专题、农业可持续发展专题、管理理论发展、职业生涯设计与管理等前沿与特色课程。

  体现“三个强化”:强化农、经、管知识复合,文理渗透,拓宽知识面;强化创新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增设创新学分;强化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爱农情感、兴农责任、强农使命。

  与此适应,推进以10多门国家、省和校精品课程“三级精品课程”为核心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改变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推进问题导向的研究性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

  灵活运用情景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了师生“知行苑”交流平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3.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点,遵循实验实践教学特点和规律,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遵循“系统优化、整合集成”要求和阶段递进原则,注重实验教学体系系统性,注重实验教学层次性和模块化,注重实验内容新颖性,注重实验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科学性,突出基础性、提高性、综合设计性“三层次”,建立了农户经营与风险控制模块、农业金融与贸易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与决策模拟模块、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模块“四大实验教学模块”,形成分层次、模块化、点面结合、全面开放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课程体系。

  高标准建设了经济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企合作共建了6个功能实验室,为实验课程开设提供条件支撑。

  以“感知见习—认知实习—实训体验”为路径,构建以见习为主的感知实践、以社会经济调查为主的课程实践、以管理模拟及企业实训为主的角色实践“三维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建有1个教育部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35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有效保障。

  依托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教师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经常性学术讲座,营造浓厚学术氛围,着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通过教师科研课题带动、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SRF)立项资助、实验教学中心条件支撑,培植学生创新成果。

  4.积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围绕特色专业建设需要,建设一支以学术带头人为骨干、教学科研综合水平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有坚实基础和生命力。

  先后实施了“青年教师八个一计划”、“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杰出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等,教师队伍学缘、年龄、职称结构得到明显改善。

  通过科学研究项目建设具有稳定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培养了科研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将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内容。

  通过对重大问题研究和探索,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领悟和运用得到内化升华,拓展了学生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理解的良好效果。

  科研项目作为本科生课程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论文选题的重要来源。

  学生毕业论文选题80%以上来自于科研课题,提高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学习兴趣,整体水平与质量显著提高,近几年省级优秀学位论文获奖率40%以上。

  高职教师100%为本科生开课,鼓励开设学科或专业主干课程,创建精品课程、“双百”课程(百门实践课、百门科研成果案例课),主编课程教材。

  专业建设责任人在专业建设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是促成学科专业良性循环发展重要协调者。

  通过其领导的专业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指导思想,落实专业建设规划,引领专业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重要位置。

  专业责任人应在教学科研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熟悉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对学科专业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深切体会,有能力站在更高水平上驾驭学科专业协同发展,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和优势引导并转化为专业建设重要资源。

  5.积极开展国内外交流与合作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尽快融入社会是提高学生质量的重要标志。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请校外知名人士做报告,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实习等,增强学生与社会联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

  特色专业应根据自身特点,将国际化教育融入课程、专业实习实践中,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国际化教育机制,通过联合培养、互认学分、选送学生、聘请教授等方式使每一个学生在国际化教育中受益。

  与山东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等多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设立了国际教育实习学分,鼓励学生走出国门,完成学业。

  三、特色专业建设实践的思考

  1.建设方向明确。

  农林经济管理特色专业建设应突出地域特色、突出农林特色和突出人才培养“复合式、应用型与国际化”特色具体设想,围绕社会需求、区域需求,在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多做文章。

  2.建设定位准确。

  面对现代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两大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营管理人才的新要求,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建设和改革以及学生的就业去向必须有准确定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以及学生知识结构须与农业科技、经济发展大趋势一致,符合国家农业发展对人才要求。

  3.狠抓关键环节。

  在确定特色专业的建设理念、培养目标、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图书资料等软硬件条件后,关键就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确定,直接关系到这些软硬件条件综合运用效果,也直接决定特色专业建设成败。

  特色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今后将从提高对建设特色专业重要性认识,发挥学院一级在特色专业建设中的作用,正确处理学科与专业建设之间关系,加强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联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努力。

  通过创建特色专业,增强专业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特色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建设与发展,整体上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崇光,关桓达. 农林经济管理“一体两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高等农业教育,2008,11,11:40-42.

  [2]教育部. 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教高司函[2008]208号.

  [3]王厚俊,徐妍.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对策探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0,23:1-4.

【农业经济管理论文】相关文章:

农业经济管理现状论文03-12

农业经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04-10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07-10

农业经济管理的论文范本02-23

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论文03-16

农业经济管理问题分析论文03-12

当代农业经济管理论文01-27

农业信息化经济管理论文03-09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论文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