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时间:2021-01-29 17:53:48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写论文是是不是很头疼,YJBYS的小编为你准备一篇金融类论文的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导读:新时期农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论文关键词:农业风险,农业保险,有效需求,制约因素,措施安排

  一、新时期农业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

  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不规则变化所引起的,且大多数自然灾害是人力无法抵御的。在我国,农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占国民经济较大比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遭受灾害损失最为严重,而且由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波及面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自身难以通过合理的途径分散风险损失。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2000-2008年期间我国因地质灾害与地震灾害两项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90840157万元。以2008年为例,其中由风雹、台风、低温冷冻和雪灾、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1752.35万元,灾害损失的人口达到47795.0万人次,农作物受灾面积为2137.67万公顷,其中绝收面积达到246.45万公顷①。严重的农业自然灾害影响农业生产与经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传统意义上的农业风险主要指农业自然灾害风险,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约因素,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技术型、生态型及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农业风险的外延和内涵进一步扩大,农业还受来自市场行情波动、国际环境、技术因素及制度安排等方面的风险。

  1.市场风险。入世以来,我国农村市场逐步放开,由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以出口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对外贸易结构,易受国际市场行情的波动。到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仍然以亚洲为主,出口集中度达到60.4%,且出口农产品依然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其中水产品及其制品的出口份额最高;而进口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和南美洲,进口市场的集中度仍保持在52%以上,且进口农产品集中于土地密集型产品上,进口量居于前三位的农产品依次为油料、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产品和畜产品[1]。从农产品对外贸易结构来看,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收入弹性很低、价格弹性较高,且进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偏低,这种结构性失衡增强了风险的不可预测性。

  2.技术风险。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农业技术应用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致使技术应用受到影响。国家“863”重点科研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技术”有一致命弱点,即制种期间如果不育系在始穗前10~20天连续3天日平均气温低于24℃,母本育性就会改变,从而造成自花授粉使种子纯度降低,导致制出的种子不能用于大规模生产。专家们试图利用救灾方式来弥补遭受低温风险的制种农户的损失,但由于救灾方式补偿水平有限,农户的损失得不到有效补偿,农户对此项技术的使用心存担忧[2]。

  3.制度风险论文的格式。传统农业是一种生产方式长期没有发生变动,基本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长期停滞的小农经济,是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失衡状态制约因素,该失衡状态使农业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投资率低下。从2001年全面推行农村税费改革到2004年农业税的逐一取消的农业制度变迁过程中,专家对制度变迁怀有种种担忧,即认为农民负担随着“并税”改革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即“黄宗羲定律”,由此造成农村社会稳定性的风险(尽管后来被证实此担忧是多余的);同时也有专家认为取消农业税将会带来地方财政陷入困境、农村经济政府支持乏力等问题;另有专家指出农业税负的减免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转移与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等[3]。出现上述现象的现实背景及原因复杂,因制度变迁所带来的风险不能忽视。

  二、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实需求

  农业保险属于政策性保险,其功能性作用在于通过集合多数可能遭遇同样危险的经济单位的资金力量,分摊少数人将遭受的损失伤害,使每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负担减轻。纵观世界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农业保险已成为政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宏观经济政策之一,是农村社会福利事业的有效组成部分。

  传统农业投入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开展农业保险的技术难度大,农业保险市场易出现“供需双冷”现象。现代农业一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效等特点,然而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复杂的风险,对农业保险的需求由潜在变为现实。

  (一)农业保险是农业产业化实施的重要保障

  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以推动农业竞争力及经济效益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即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增强整个产业体系的竞争,提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改变农民低收入状况,从而使得各环节主体形成利润共享,风险共同承担的利益共同体。其次表现为农产品的市场化。农产品的市场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产品的比较利益,改变过去长期实行的统购统销的封闭状态,发挥市场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的作用。再次农业产业化还表现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化。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除有效的科技投入外,还需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制约因素,从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强农业产业的带动力与辐射力,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防患于未然,为保障农业产业化的顺利实施,必须通过农业保险制度合理地消除由农业规模化所引起的农业风险的集中而带来的隐患;同时必须有效地防范由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及农产品市场化所导致的农业风险外延的延伸而产生的来自市场、政策与制度方面的风险。

  (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渴望农业保险

  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主要区别在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投入与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农业产品表现出高产、优质、高效等特点。因此,现代农业对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规避风险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农业生产方式已不再是孤立的超小规模的生产经营结构,农业产业链的延伸使得农业生产与经营涉足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仅仅是单个的农户,农业风险承担主体发生了改变。

  据冯·诺曼-摩根斯顿效用模型,假设持风险厌恶态度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均愿意购买农业保险。即他们认为在无风险条件下持有一笔货币财富量的效用大于在风险条件下保险的期望效用。确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购买支出量至关重要。一般来讲,如果支付的保险金额刚好等于财产的期望损失,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就去购买保险,使得所遭受的任何可能损失得到全部补偿。[4]

  现假定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的初始财富为W,他可能遭受意外事件使财产损失L,意外事件发生的概率为p,且令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购买保险的支出为S。

  因此,农业生产经营单位面临风险时的财产期望值为:P·(W-L)+(1-p)·W

  根据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支付的保险金额等于财产的期望损失,可得:S = p· L+ (1-p) ·0 = p L

  根据以上两个式子,下式一定成立:W-S = p·(W-L)+(1-p)·W

  上式说明,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投保以后所拥有的稳定财富量W-S等于风险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p· W+(1-p)·W。而对于持风险厌恶态度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来讲,确定的财产期望值的效用水平,肯定会大于风险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效用,所以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愿意去购买保险。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尽管投保没有改变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财产期望值,但投保以后消除了风险,可以使农民拥有稳定的财产,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效用水平。

  (三)农业保险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

  农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期货市场、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及农业保险制度等是现代农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从现实发展情况来看,自愿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业合作组织制约因素,经营范围狭小,资金积累和规模有限,集体应对风险的能力不强;期货市场的功能之一是价格发现,且期货市场是建立在成熟的现货市场基础之上,但目前我国现货市场不完善,多年来被扭曲的价格体系并未得到矫正,且农产品流通体制还未完全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回避风险的功能在短期内效果不是很明显;农业风险监测预警系统的建立着眼于现代农业风险信息的收集,而现代风险波及面大、辐射范围广,农村信息不畅,地区结构差异较大,给风险预测的准确性大打折扣。农业保险作为政府社会福利政策及宏观调控手段的有效组成部分,在现阶段我国农村有其特有的运行空间:农业保险主要是在政府支持与市场机制的结合下开展,因此能有效保证其运行的'稳定性;农业保险能够使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单一经营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在现阶段农业基础薄弱、农产品市场不完善的背景下实施农业保险有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三、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困惑

  农业保险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困惑除农业保险技术层面的原因及事前事后所产生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外,在新时期,制约农业保险发展还存在以下方面的原因。

  (一)人均GDP与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呈正相关

  纵观世界各国人均GDP指标和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的分布状况,不难发现,人均GDP水平高的国家保险深度与密度水平也高。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上看我国在这两方面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距甚远。目前,发达国家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而我国2007年的保险深度为2.8%论文的格式。保险密度发达国家已达2000-3000美元,日本高达4600美元。而我国人均保费只有127.7元,约15美元。相比之下我国农业保险的保险深度与保险密度则更低②。2002年全国农业保费收入为4.8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0.16%,比上一年下降20%,也是开办农业保险业务20多年以来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全国2.3亿农户,平均保费不足2元。分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在过去20多年间的变化,农业保险与其它保险相比发展滞后,严重萎缩制约因素,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农业的边际成本高、边际收益低,对GDP增长的贡献较少。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统购统销的农产品供给体制,通过“剪刀差”抽农补工,加速了工业化的资本积累,客观上形成了农业与工业之间,农村与城镇之间的不平等局面,阻碍了农业自身的资本积累。到80年代国家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通过价格杠杆调整了工农业发展关系,缩小了工农业发展“剪刀差”,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然而农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又应运而生。1996年我国农业出现的问题是农副产品销售难,部分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粮食收购企业亏损严重,粮食主要生产省份财政补贴压力增大。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市场化水平不高、层次低、市场体系极不完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6]。我国农业人均GDP低,少有保险公司热衷于农业保险事业,农民更是无力购买农业保险商品,结果是农业保险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其它保险业务的发展。

  (二)农业风险的特点表现出突发性与异常性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明显,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气候特点。因此各地区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将会不同程度地受地域差异性的影响。西北高原地带降雨量少,经常遭受旱灾;东北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无霜期短,农作物易受冻灾;长江、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淮河地带,地势低洼,春夏多雨时节时,水涝灾害严重;沿海地区,易受不可控制的洪水、风暴潮、热带气候和海啸等自然灾害的影响[7]。据国家统计局最新资料制约因素,仅2008年西部5省遭受旱灾损失的面积达到287.16万公顷,华东6省一市遭受洪涝灾害损失的面积达到162.64万公顷。

  现阶段,由于经济快速发展,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的严重破环致使自然灾害表现出突发性与异常性等特点。以2008年为例,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新疆9省共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的面积达到1188.28万公顷,占全国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的总面积1469.56万公顷的80.86%(如图)。其中以湖南、湖北、贵州与江西受灾面积最为严重③。相比之下东北地区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的程度并不是很严重。自然灾害的突发性与异常性加剧了农业风险的非控性及不可预测性,为农业保险开展进一步增加了难度。

  图 2008年9省及全国遭受低温冷冻和雪灾损失面积及比例(单位:万公顷)

  (三)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

  从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实践来看,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推行了农业保险制度。其中以美国和日本的农业保险的发展较为典型,在制度约束上不但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体系,有力的政策支持及多元化的组织体系,而且农业保险已成为了国家福利政策的有效组成部分。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主要是通过农业保险使遭受灾害事故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迅速恢复,保障农业的持续和稳定增长,为市场提供充足的农产品。从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定位应该是:一是通过农业保险促进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朝着良性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二是通过农业保险有计划,有步骤地增加出口创汇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提升农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扩大农业的对外经济合作与技术交流。三是通过农业保险确保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土地资源利用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四是通过农业保险扩大社会资金的积累,为社会再生产提供资金保障。五是通过农业保险减轻事故损失的消极影响有助于稳定社会生活

  四、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

  (一)积极开展农业保险的试点经营

  只有通过农业保险的试点经营才能探寻出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的运行模式,发挥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功效。笔者在我国农业保险运行模式探索过程中倾向于“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农村保险互助合作社+商业保险公司”的经营模式。此模式现阶段是适应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发展需要的。首先,克服了政府直接开办农业保险所承担的高成本及低效率问题。借鉴国外经验充分利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及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多年经营农险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技术等资源优势,实现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确保农业保险的经营稳定性。其次,通过农村保险合作社经营原保险的形式克服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论文的格式。农民自愿联合、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广大农民所接受。政府通过分保形式保证了农业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分散。最后,政府直接经营与间接支持制约因素,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相结合原则,划分了政策性与其他非政策性保险的界限,明确了政府、保险公司、农民三方面的利益关系,增强了地方保险的责任[8]。

  (二)促进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

  为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社会管理、资金融通、价值补偿等功能性作用,政府应该做到:

  1.建立并健全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必须合理区分农业保险与农村保险的承保范围(农村保险是一地域概念),明确农业保险的经营主体(现阶段我国农业保险主要是依托商业保险公司运作)及界定开展农业保险的目的、性质等,这均需有健全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做支撑。

  2.发展农业保险的再保险体系。为减轻保险公司的赔付成本,可以通过分包由多家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其形式可以是比例再保险(包括成数再保险和溢额再保险)与非比例再保险(包超额赔款再保险和赔付率超额赔款再保险及复合再保险)。

  3.发展政策支持型农业保险。国外农业保险的政策性支持措施主要有:保费补贴、业务费用补贴、免征营业税以及提供再保险支持。据我国国情,借鉴国外农业保险的发展经验,应尽快地建立政策型支持体系,其措施主要包括:财政、税收、金融、再保险等手段来支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规范农业保险市场主体行为,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

  1.营造农业保险发展的制度环境。营造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环境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要求政府对农业保险高度重视,确保农业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合理地进行农业保险组织体系与经营体系的创新及政府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等方面。二是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主体,应该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组织意识和诚信意识。

  2.转变农业保险的经营策略。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重点应放在关系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维持农民生活稳定的,大规模、易管理、高风险地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上,同时把出口创汇能力强的高科技、高投入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纳入其中,附之经营农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短期的农村居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着力培养一批既懂农业又懂保险的专门性管理人才、技术人才以此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发展。

  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迫在眉睫。充分利用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功效促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岳云.入世5周年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回顾及国际竞争力变化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8):67-72.

  [2]李军,段志煌.农业风险管理和政府的作用:中美农业保险交流与考察[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345-347.

  [3]曾维涛.取消农业税后乡镇治理的几点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8,(9):80-81.

  [4]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第二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6-17.

  [5]黄正军.农业风险的规避与农业保险运行机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254-265.

  [6]孙东升.资本、体制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0-18.

  [7]黄正军,袁杰.我国农业保险市场失灵的成因探讨[J].社科纵横,2006,(4):61-63.

  [8]黄正军.我国农业保险运行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08(1):334-336.

【新时期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再思考】相关文章:

新时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论文03-14

对中庸的再思考01-24

新时期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思路探析的论文04-12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非均衡发展思考论文03-15

知识论的再思考02-03

新时期林业档案管理的思考论文04-13

县级种子管理站农业经济发展的思考论文03-13

对中庸的再思考毕业论文01-20

关于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的思考论11-14

循环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法律问题论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