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前提假设、创新与展望

时间:2023-03-31 22:51:35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前提假设、创新与展望

  微型金融机构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本文讨论了微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提假设,以及微型金融机构在金融制度、金融工具和客户组织制度方面的创新,并分析了微型金融机构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我国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的建议。

  摘要:微型金融机构是为低收入人群提供小额金融服务的机构,其范围涵盖以低收入群体为目标的旨在支持其生产、提高其收入、稳定其消费、防控其风险的金融服务,包括生产贷款、储蓄、保险、理财、信用证明及有关基础教育、健康等方面的小额资金支持,其核心是小额信贷。微型金融机构的构成复杂多样,包括涉足微型金融服务的各类银行、非政府机构、合作金融机构、乡村储蓄与贷款组织及储蓄与贷款协会等。

  关键词:微型金融机构 金融服务 小额信贷 普惠性金融

  微型金融业源于20世纪70年代为贫困人口提供以贷款为主的金融服务和企业咨询服务的试验。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迅速发展,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传统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微型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的前提假设

  微型金融诞生之前,金融从业者普遍认为穷人是无等级信用群体,应该被排斥在金融信用体系之外。微型金融的兴起代表了金融环境的改善,修正了穷人不应该享受金融服务的观点,成为一种向社会弱势群体间接提供帮助的有效方式。

  微型金融机构之所以能够摒弃传统观点,为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服务,有其一定的假设基础。其前提假设是:低收入群体并非没有良好的信用度,只要运营管理得当,微型金融不仅能够缓解贫穷、帮助低收入群体,而且能够盈利,实现机构自身持续发展。这反映了微型金融两个基本层次的含义:一是为大量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二是保证机构自身生存与发展。这也是其双重特性——商业性和社会性的表现,正是这种双重性,提高了向穷人提供资助的效率。第一,微型金融机构对客户有筛选过程,这样可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将资金发放给不需要的人,同时对贷款后的资金提供监管,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第二,将资金进行借贷,同时也吸引穷人的闲散资金,增加了资助资金的流动性和总量;第三,借助富人的钱来资助穷人,这样的收入再分配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同时培养了穷人的商业观点和商业意识,增强了他们在市场金融中必须守信的观念;第四,近年来,微型金融机构还可借助资产证券化技术获得资金来源,从而拓宽了其融资渠道,增强了扶贫能力。

  二、微型金融机构的创新

  微型金融机构的创设是金融领域的一次创新,其宗旨在于为无法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服务的低收入人群提供可持续金融服务,并获得盈利。

  (一)金融制度创新

  第一,与用户建立友善关系,在信贷交易过程中尊重用户,增强用户对微型金融机构的认同感和信心。格莱珉银行创办者孟加拉国经济学家尤努斯认为,贷款不只是生意,也是一种人权,因此格莱珉银行不要求穷人贷款者提供任何担保抵押物。国内一些银行的微型信贷也体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在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信贷的过程中注重对他们的培育和维护,帮助客户“由小变大”,实现 “双赢”。

  第二,为穷人用户提供方便的交易时间和场所,通过快捷而严密的贷款审批和发放程序来降低用户的交易费用,确定适合穷人的交易手续和程序。如印尼金融银行的员工每天都会拜访客户以收集偿还贷款。体现出简单(贷款申请流程简便、无纸化电子信息现金交易、指纹身份识别系统)、快速(三天内划拨所有款项)和方便(分行设立在社区集市中心、使用电子数据采集系统EDC 收付款项)的执行效率。比如,富登印度信贷有限公司平均信贷审批流程仅2 天,邻里式融资为方圆5 公里的客户提供到户服务。

  第三,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严密可操作的管理信息系统,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率。例如为克服边际贷款成本的上升,印尼金融银行使用信息技术提高客户便利并加强对其产品组合的内部监管。

  第四,实行激励用户还款的连续贷款政策。如格莱珉银行实施用户还完前一笔贷款之后根据需要能够获得另一笔更大数额贷款的政策;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实施按时还款后可获得利率更优惠的贷款政策。

  第五,为贷款的穷人提供培训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服务,提高其合理有效使用贷款和参与信贷市场的能力。如格莱珉银行的支行在每周周会上传播科技、文化、法律、卫生保健等知识,还开展扫盲和技术培训。

  (二)金融工具创新

  第一,设计出符合穷人的经济和心理承受能力,能激励用户按时还款又能使信贷机构实现收支平衡的利率政策。如印尼金融银行的贷款月利息为2%-3%,很少有贷款人抱怨利率高,相反他们更关注的是简单程序、快速贷款带来的规模利益。

  第二,设计出符合穷人所从事的可赢利性经济活动的特点又能促使用户还款、减少贷款风险的贷款期限结构和还款方式。如格莱珉银行针对农村的特点,在还款期限上比较灵活,借款人可以采用分期不等额还款计划,并可以提前还款。富登印度信贷不以抵押品作为标准,而是以客户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为放贷的决定因素。同时,为了更好地控制风险,在财务模型中设置适当的拨备,更好地预测和抵御风险。

  (三)客户组织制度创新

  第一,经济和社会背景类似的穷人在管理和使用好贷款的共同目标下自愿组成信贷合作小组,小组内部实行民主管理,共同对贷款负有联带责任并承担贷款风险,以增强抵抗风险的能力。如格莱珉银行在贷款上执行小组信贷政策,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获得贷款,按照“2+2+1”形式分阶段放款。小组贷款得到批准后先放给较穷的两户,间隔一周后再放给另外两户,最后放给组长。由于小组成员长期居住在同一个村庄,对彼此的经济状况和人品都互相了解,这样就大大降低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引起的信用风险。由于贷款对象多是贫困农户,无法提供正规金融机构所需要的抵押物。所以乡村银行执行无担保、无抵押的贷款政策,名义上不要担保,但实际上小组成员相互之间用人格进行担保,是一种联保制。 http://www.17net.net  第二,穷人信贷合作小组在金融中介的帮助下,制订约束自身信贷和相关行为的规章制度,并相互监督执行。如格莱珉银行由借款小组组成的乡村中心定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放款和还贷,集体进行培训,安排成员交流各自的还款计划和进程,使借款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和激励。

  第三,穷人信贷合作组织通过以一定方式参与社区管理,改善穷人在当地社区中的地位。如美国社区银行以“社区”为自己的主要竞争地,它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这些客户通常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支持。社区银行由于经营范围集中于特定区域,容易取得人缘地缘优势。再加上员工通常是本社区内成员,对市场和客户都比较熟悉,所以在产品设计上更贴近现实金融需求。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它提高了低收入人群在社区中的经济、社会地位,也获得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支持。

  三、微型金融机构发展展望

  微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时间还很短,仍旧处在摇篮期,因此其走过的道路也并非一帆风顺。2010年10月下旬开始,印度安德拉邦发生小额信贷危机,危机的最大动因是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一味追求股东、投资者和管理层的高回报,实行高利率、高利润率的做法,损害了弱势借款人的权益,形成“多输”局面。其深层原因是微型金融机构过分追求经济绩效而忽略了社会绩效。

  根据运营目标的差别,微型金融的制度模式主要有“福利主义”模式和“制度主义”模式。福利主义微型金融机构关心广大贫困人口的存款和贷款,强调改善其社会和经济地位,认为社会扶贫比商业化演进和可持续发展更重要,从而将保持机构的持续性归于次要地位。然而,福利主义微型金融机构既要向穷人提供服务,又要保证经济上的可持续性,在财政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可能陷入困境。与“福利主义”模式形成对比的“制度主义”微型金融机构首先关注商业可持续性,并在商业可持续基础上扩大业务覆盖率,为更多中低收入人口提供金融服务。随着微型金融机构在国际范围内迅速发展,对可持续性的首要关注逐渐得到广泛认同,即制度主义理念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制度主义对商业利益的过分强调很可能导致微型金融机构出现“使命漂移现象”,即微型金融机构为确保自身的持续性和经济利益,通过促使资金安排追逐中高收入阶层,以及追逐过高的利率水平以求得高额回报,这就偏离了其通过服务低收入群体来造福社会的最初宗旨。

  由此可见,微型金融机构在减少贫困的社会绩效与经济可持续性之间似乎存在两难选择。微型金融机构向何处发展?这已成为实践者和理论研究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监管机构和金融实践者、研究者对金融机构社会效益重视程度的加强,以及信贷技术和金融产品的发展,“福利主义”和“制度主义”两大“阵营”已开始出现“融合”趋势,微型金融实践开始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未来微型金融机构将向着混合主义微型金融模式发展,即将福利主义模式和制度主义模式有机结合起来,力求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均衡发展。混合主义模式是一种普惠金融制度安排,它以福利主义为宗旨、以制度主义为手段,其价值观在于确立社会个体享受金融服务的基本平等权利,强调有效、全方位地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尤其要为目前金融体系还没有覆盖的社会人群提供服务。

  普惠微型金融具备社会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双重特性。未来我国需要以合理的制度安排推动普惠微型金融的良性发展,这需要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微型金融机构自身一方面应通过尽可能多地增加客户以及设计完善的储蓄和贷款机制来获取更多收益;另一方面,要通过建立有效的执行机制来控制营运成本。二是监管机构加强对商业性资金进入微型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系统风险发生。三是完善微型金融立法。由于现有的商业银行法并不适用于大部分类型的普惠微型金融机构,因此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普惠微型金融管理的立法工作,确保其在法制化轨道上良性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微型金融批发供资体系。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壮大难的情况,在吸收存款方面不占优势,限制了其向基层经济体提供服务的能力,因此应建立健全面向微型金融机构的批发供资体系。

  参考文献:

  1.杜晓山,孙同全,张群.公益性及商业性小额信贷社会绩效管理比较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1(5)

  2.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普惠性金融体系框架[J].中国农村经济,2006(8)

  3.张正平.微型金融机构双重目标的冲突与治理:研究进展述评[J].经济评论,2011(5)

  4.孙颖.微型金融理论基础及相关研究综述[J].华北金融,2010(3)

  5.孟科学.微型金融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启示[N].光明日报,2009-12-15(10)

  6.胡雪琴.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国际经验借鉴及启示[J].中国物价,2010(7)

  7.谢欣.微型金融组织对农村金融难题的纾解—从国际经验到国内案例的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1(1)

  8.李镇西.微型金融: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

  9.孙少妍.从普惠性金融体系探索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J].济南金融,2007(8)

  10.熊芳.微型金融机构使命漂移的文献综述[J].金融发展研究,2011(7)

  11.张世春.印度小额信贷危机以及对中国的启示[J].亚太经济,2011(4)

  12.Morduch,Jonathan.The Microfinance Promise[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0(37)

  13.Woller Gary, Christopher Dunford, and Warner Woodworth.Where to Microfinanc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1999(1)

【微型金融机构发展的前提假设、创新与展望】相关文章:

现代医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10-07

新型金融机构服务创新10-05

微细切削技术及微型机床的发展10-07

管理会计的假设前提与原则探讨性论文03-23

准金融机构发展路径选择10-05

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10-06

建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09-30

公共卫生管理的发展与展望10-01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状况与展望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