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毕业论文

我国金融创新论文

时间:2021-01-24 12:51:18 金融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我国金融创新论文

  我国金融创新论文【1】

我国金融创新论文

  摘要:2008年9月,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不期而至,在极短的时间就波及到世界各地,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关键词:金融创新 货币期货 金融改革 金融监管

  2008年9月,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从美国不期而至,在极短的时间就波及到世界各地,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

  我们在积极应对危机的同时,自然也要痛定思痛,分析导致金融危机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以及中国从本轮危机中得到的启示。

  为此,本人就国际金融危机与金融创新的关系进行了学习,研究与思考,提出以下几项具体建议。

  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

  现阶段我国金融创新的工作重点应该是“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以此不断优化实体经济领域的要素配置结构,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一是积极发展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

  发展私募基金投资有利于平滑经济周期,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专业运作管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成熟的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同时也应鼓励风险投资的发展,支持有发展前景,但不具备上市资格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企业,尤其是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带动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国家应建立积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并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试点。

  二是建立OTC市场。

  OTC是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的有益补充,是形成完整资本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OTC既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和风险投资(VC)的退出。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成熟经验,分层次建设、分步建成,并逐步通过产品创新丰富交易品种。

  三是加快债券市场的发展。

  在欧美发达资本市场,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平分秋色。

  而在我国两大市场严重失衡,股票市场发展远好于债券市场。

  我国应将发展债券市场作为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

  改革现有企业债券监管模式,推行企业债券发行核准制,放宽企业债券募集资金的使用限制和上市交易限制;推动企业债券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中小企业发行可转换债券或集合债券;培育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逐步放开对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企业债券的限制,并建立多层次的债券市场。

  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

  以期货和期权市场为核心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是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并列的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放缓,而我国近几年期货市场的发展处于历史最好时期。

  在此情况下,应积极进行制度、风险管理机制的创新,并适时推出准备已久的股指期货、尝试推出货币期货,完善我国期货市场体系和功能。

  科学有效管理我国巨额外汇储备资产。

  本着外汇储备资产做到安全性、成长性和流动性三位一体的原则,对我国外汇储备资产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

  从战略的高度出发,选好用途,讲求绩效。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为可持续发展进行结构变革,我国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外汇储备来建立全方位的要素资源战略储备制度;进口高科技含量的技术及产品,促进国内企业机构升级;尝试推进外汇储备资产证券化,提高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鼓励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大投资境外实体经济的力度。

  实行混业经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

  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上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融为一体的态势使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模式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要利用金融机构间的相互持股,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进入银行间同业市场,储蓄保险、股票抵押等业务市场,通过开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为建立混业经营的金融新体系提供了机遇。

  离岸金融业务作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的产物,能够有效促进金融资源在世界范围内优化配置,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我国首先要健全离岸金融业务的相关法律和监管制度。

  其次在有一定条件的商业银行进行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为金融创新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可以活跃金融市场,增加资金流量,提高效率。

  政策支持是金融创新的重要保障条件。

  我国政府应为金融创新营造以下环境。

  一是国家制定金融创新战略规划。

  包括银行、保险、期货、担保等业务的发展方向;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外汇市场、货币市场的建设规划;金融创新风险的评估及防范机制等。

  二是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机制。

  在积极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适时适度对金融创新进行监管和引导,避免监管滞后、监管缺位与监管无效问题的发生。

  要完善金融法规建设。

  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监管体系。

  改进监管手段突出功能监管和事前监管。

  建立健全及时、高效的信息共享制度和规范化的社会信用评级体系,提高金融的信息透明度。

  三是制订可持续的金融创新激励机制。

  建立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从战略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高度出发,通过维护金融创新者的权益,推动金融创新不断发展。

  对金融创新产品实行底税率或零税率。

  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业更多更好的服务。

  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不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给金融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一些金融创新的衍生产品的确给金融危机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带来副作用。

  但引发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非金融衍生产品更不是金融创新。

  而是世界经济严重失衡和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霸主地位。

  世界经济和世界金融业的发展仍然需要金融创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加需要金融创新来发展和壮大我国的资本市场,来支持和维系日益庞大的经济体。

  我国金融创新论文【2】

  【摘 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讨论了我国金融创新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金融监管制度创新的对策,其中包括有效监管模式的安排,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以及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关键词】金融创新;监管制度;金融管制因素 1.我国金融创新的发展历程

  1.1金融组织创新

  中国金融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推动的,主要由中央银行组织实施,为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职能,为使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适应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的要求而逐步推进的。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涌现代表着中国金融组织创新的重要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为建立向市场转轨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1.2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

  从贷款业务看,扩大了贷款对象的范围,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品种。

  在此基础上,各专业银行开始进行了各种类型的设备贷款、基建贷款、商业网点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外汇贷款、票据贴现贷款、票据抵押贷款、个人抵押贷款等新型贷款业务。

  从存款业务看,对企业和城乡居民的存款业务进行了深入的创新,先后出现了大额支票账户、存款通存通兑、存款保值储蓄、购房储蓄、工资代发代收存款、信用卡存款、通知存款等新业务品种。

  从中间业务看,拓宽了各种类型的汇兑和结算业务,新开发了诸如异地托收承付、代收代付、代客保管、个人信汇、电汇信用卡等业务,各商业银行还成立了信托业务部、证券业务部、租赁业务部、房地产信贷部、信用卡部等,开展了票据贴现、票据回购、资金拆借、货币互换等业务,在更广阔的金融市场业务领域内进行创新。

  中国金融工具的创新,在货币市场上包括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在资本市场上包括中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收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股票市场的工具创新,除引进国际通用的普通股、优先股等吸纳性创新外,还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B股股票、法人股权证和内部职工股等;在保险市场上包括健康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意外保险、投资分红保险、保障类保险、财产保险、责任保险等。

  我国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的过程中呈现三个特征:(1)以商业银行业务创新为主,但这些业务与工具创新还停留在浅层面,缺乏基于促进资金融通的流动性和防范与降低金融风险的深层次创新;(2)资本市场的工具创新以吸纳型为主,结合中国具体金融环境的原创型创新很少,债券融资工具(尤其是企业债券融资工具)创新种类远远不足;(3)金融业务创新单一,严重缺乏交叉业务创新和跨行业金融工具,并且缺乏与新技术的结合,金融电子化程度低。

  2.我国金融创新中的主要问题

  2.1微观金融机构缺乏创新动力

  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是由体制转换和改革政策等外部因素推动的。

  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产权单一,尚未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因此缺乏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

  国有金融机构的`创新往往是在无序过渡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

  2.2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

  具体表现在:一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系统性,创新成果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

  各金融机构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建立在研究客户需求基础上统一的规划协调部门,没有专门的主管机构,业务开发缺乏系统性。

  二是金融创新活动缺乏科学性,金融创新产品的优势无法发挥。

  3.金融监管制度创新

  3.1有效监管模式的安排

  混业经营已经成为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我国的微观金融机构的创新范围也将逐步的由单一领域扩大到多领域,为了满足跨领域金融创新的需要,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应采取逐步推进的思路,由分业监管向统一监管转变。

  短期内:(1)先应采取措施打破现有的银行业垄断,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实现银行运行机制的转换,推进产权改革,完善内控制度,生发出市场对银行监管的力量。

  (2)由合规性、机构性监管向风险性、功能性监管转变,让传递同样风险和收益信号的金融产品、金融服务及金融市场受到相应的监管。

  (3)逐步建立起由中央银行牵头的监管模式。

  央行设立协调机构,定期召开金融联席会议,实现银行、证券、保险在信息交流、法规、日常监督、处理上的协调。

  (4)推进银行、证券、保险监管的专业化,加强金融监管的独立性。

  从长期来看,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和商业银行的运作规范化,以及金融业内各行业间将相互开放、相互进入的金融发展格局时,可以借鉴国际经验,逐步创建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

  具体做法是:成立中国金融监管委员会,统一全国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监管活动,协调金融监管与外部各有关方面的关系,提高监管能力,实现协同效果和规模效益。

  在金融监管委员会下,设立银行监管局、证券监管局、保险监管局、信托监管局,将原分业的金融监管职能进行重新归并和组合,由相应的监管局取代,分别负责相应行业金融监管工作的具体实施。

  3.2金融监管的法律支持体系

  金融监管的有效运行要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作条件,而这个条件能否具备则依赖于健全的金融法律体系。

  尽快制定金融法律实施细则。

  监管者要有效履行金融监管职能,除了主体法律体系外,还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还要对立法环境尚不成熟、近期不易立法的有关金融行业,先制定过渡性的暂行条例。

  另外,针对目前银行面对企业大量的金融法规行为无能为力、社会信用环境恶化的状况,必须尽快成立金融执法机构,专门受理银行、证券、保险及其他金融机构的诉讼案件,重塑我国金融司法秩序。

  加强商业银行退出方面的法律建设,构建有问题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

  相关法律要赋予监管机构退出市场决定的自主权,即在银行破产倒闭前采取适当纠正行动的权利,使监管机构能根据具体情况,对产生问题或经营效率低下的商业银行进行及时处理或勒令其退出市场。

  3.3建立高效的金融风险预警体系

  借鉴发达国家金融风险防范的经验,结合我国金融业运行的实际情况和风险特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从宏观层面可分为三个层次建立:(1)建立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系统。

  可由国务院牵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统计局、各大金融机构共同参加,按照统一领导、统一指标体系、分级监控的原则,组建国家宏观金融预警组织系统,负责全国范围内金融风险的监测和预警。

  同时,负责监测国际金融风险走势,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及时传输到政府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中去。

  (2)建立区域金融预警系统。

  由中国人民银行跨省区分行和区域内银行监管部门、证券监管部门、保险监管部门和辖区内各大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区内金融风险的检测和预警,及时将各种风险信息和对策措施传递到上层预警组织和各金融机构。

  (3)建立地区金融预警系统。

  可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银行监管部门与设在当地的金融机构共同组成,主要负责辖区内金融风险的检测和预警,将各种警情信息及报时上级预警系统和监管机构以及各金融机构。

  【参考文献】

  [1]王益,齐亮.资本市场开放的国际比较与中国的选择[J].管理世界,2009,(06).

  [2]谢平.现代金融监管理论和中国金融监管中的问题[J].南方金融,2011,(01).

  我国金融制度创新论文【3】

  【摘 要】本文对金融制度创新的含义做了详细的阐述,对我国现阶段金融制度的缺陷及原因做了分析,并且给出了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金融制度创新 缺陷 制约因素

  一 金融制度创新的含义

  通过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改变金融体系的要素搭配和组合从而提供新的金融业务就可认为是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

  二 金融制度创新的原因

  第一,对利润的追求,即金融企业为获得潜在利润而进行的金融创新。

  它包括财富增长理论和货币促成理论。

  Greenbau和Haywood认为,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促发了金融创新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Ross认为,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产生了对金融创新的需求,金融创新有助于降低金融市场上广泛存在的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

  Allen 和Gale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是为了抵御利率风险和通货膨胀风险。

  货币促成理论的代表性人物Friedman认为,“前所未有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特征及其最初的影响,是促使金融创新不断出现并形成要求放松金融市场管理压力的主因。”

  第二,企业经济环境中所受到的压力。

  金融企业为规避风险,逃避金融监管而进行金融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凯恩(E. J. kane)在1984年提出了规避管制理论。

  该理论考虑了金融市场创新的原因并能够解释因管制引发的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的条件是,金融行业受到相比其他行业更加严格的金融管制且金融机构能够合理或被默许规避政府的管制措施。

  三 现阶段我国金融制度的缺陷

  1.金融组织制度方面

  我国金融资产分布结构不合理,金融组织体系呈现出“间接金融过强、直接金融过弱”的垄断格局。

  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业比重过高(特别是国有控股银行),而保险、证券、租赁、信托等非银行业所占比重过低。

  2.金融市场制度方面

  第一,我国金融市场功能扭曲、市场发展深度不够。

  信用集中于国家,国有控股银行在资金配置中占主导地位,其与国有企业之间仍未完全摆脱“资金供给制”的状态。

  第二,市场结构失衡。

  尽管目前我国已建立起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存贷款市场、票据贴现和再贴现市场等在内的金融市场体系,但是还没有建立金融衍生工具交易市场,现行外汇市场构架和运行规则与经济全球化不能完全适应。

  第三,金融市场主体不完善。

  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强化程度不够,货币政策始终未能真正摆脱对国家计划和经济增长的依附地位,在经济金融出现较大波动时,仍需借助于一定程度的刚性政策影响和行政干预。

  3.金融监管制度方面

  在面对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飞速发展的环境下,我国金融监管制度逐渐暴露出了许多弊端。

  监管体系方面。

  我国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模式造成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三大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缺乏配合,监管的协调性不足,很大程度上使得监管机构间的信息传递延误甚至扭曲,严重影响了监管效率的提高;监管内容方面,我国金融监管内容重点不突出,不全面。

  监管偏重于合规性,忽视风险性。

  四 对于制度创新的建议

  1.规范金融创新的主体行为,健全银行信用的运行机制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国的主要创新主体一直都是银行。

  只有先强调对银行风险控制的预警体系,防止因管理上的漏洞使银行信用活动“越轨”,才能进行制度创新。

  此外,对于金融机构借创新名义进行的虚假活动和搞投机式的泡沫经济交易要严格禁止。

  2.在放松对金融机构直接管制的同时加强风险监控

  金融监管当局在放松直接管制的同时应强化以促进谨慎经营为目的的风险控制。

  通过给金融机构更加广泛的自主权,使得市场机构能够真正取得支配金融机构运行的基础机制地位。

  同时,金融监管要换一个新的角度切入金融业的运行,为金融业的市场机制高效运行提供保障,寻求保证银行业效率和稳定的最佳平衡点,从而达到对金融运行的新控制。

  3.扩大监管范围

  现代金融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存在一些监管法规涉及不到的地方。

  原先的法律条款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调整,要将以前监管法规没有涉及的地方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内。

  首先要将一些在金融创新过程中出现的新型金融机构纳入监管范围之内。

  其次,将表外业务纳入监管范围。

  4.健全信息披露制度,预防金融风险

  信息披露制度由两个部分组成: 一是建立具有权威的中介金融评估机构并由其对金融机构的经营状况、风险程度进行有效地评估;二是通过制定相应的法规,规定银行必须定期向公众披露其经营状况。

  5.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我国在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已有了进展,应继续注重加强国际合作,共同防范金融风险。

  6.加强金融立法,建立健全金融监管的法律体系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信托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相继颁布实施,为我国金融监管提供了若干法律依据。

  但是,我国在金融立法上是相对落后的,有些金融法规条款过于粗糙,规定不够细致,操作性不强;金融法律、规章之间相互抵触的。

  整体而言金融规章层次太低,影响监管执法水平。

  所以,我国要加快建立和完善金融立法进程,对一些过时和相互抵触的规章法律进行系统全面的修订,使金融监管工作真正纳入法制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郭力.中国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分析[J].重庆金融,2001(8)

  [2]康东、胡庆华.金融创新与中国金融经营体制的发展[J].南方金融,2001(4)

【我国金融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农商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论文03-16

浅析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有关问题论文03-15

我国金融投资改革报告论文12-05

我国网络金融发展初探论文04-11

我国金融深化进程分析论文03-03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论文12-07

我国财税体制创新研究的论文04-15

互联网金融模式与金融创新论文03-3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论文03-15

金融创新低碳经济论文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