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

金融毕业论文 时间:2018-02-12 我要投稿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1】

  提要本文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入手,通过对FASB和IASC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准则的对比和分析,得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发展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几点建议。

  一、衍生金融工具拓宽了会计研究领域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是金融工具与衍生工具的交集。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定义基本相同:衍生金融工具实质上是一种交易手段,其价值是从利率、汇率、价格或指数等标的衍生而来的,其表现形式是合约。

  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对会计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财务会计的理论核心受到全面性挑战。

  无论是会计对象要素的定义、确认、计量,还是报告或披露,衍生金融工具都由于自身的特点无法符合现有的会计规范。

  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迅猛发展,一些国际会计组织对其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处理及今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发展趋势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会计主体参与到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中来,而衍生金融工

  具本身具有的高风险性,却难以在传统的会计报表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这就使得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所引发的会计问题日益被提上会计研究和准则制定的日程。

  本文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和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和发展过程中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发展趋势。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关于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可以明显地划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IAS―NO.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为标志的披露阶段;二是以IAS―NO.39《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为标志的确认和计量阶段。

  美国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首先研究和发布的是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各个子项目,这些子项目为最终形成一个通用的、适合所有金融工具(含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准则奠定基础。

  20世纪九十年代,FASB真正开始制定通用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披露准则,先后制定了SFAS―NO.105《有关金融工具表外风险和集中信用风险的信息披露》、SFAS―NO.107《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披露》、SFAS―NO.119《关于衍生金融工具和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的披露》。

  在以上这些准则基础上最终形成了SFAS―NO.133《衍生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活动会计》,初步解决了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这一财务会计难题。

  在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制定方面两者有如下共同点:第一,IASC和FASB都遵循从披露到确认和计量这样一条准则的制定思路。

  第二,目前生效的准则当中,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的选择,基本上都是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

  目前,衍生金融工具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会计界尚没有达成共识,但公允价值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和应用。

  可以这样认为,衍生金融工具经历了或正经历着一个从表外披露到表内计量和确认,从混合的计量模式到朝着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断前进的过程。

  从20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长期“游荡”在表外,其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束缚。

  (一)不符合传统的会计理论中会计要素的定义。

  传统的资产和负债的定义均立足于企业过去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并且一定会在未来会计期间引起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

  而衍生金融工具在本质上是一种合约,通常是在未来某个时间才发生,这就与传统会计要素中的“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同时,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签订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或流出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要使衍生金融工具名正言顺地得以在财务报表中确认,就必须修订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

  (二)长期以来历史成本一直是会计理论界广为接受的计量基础。

  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使传统的历史成本原则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我们将IASC和FASB所持的观点归纳得出:通常情况下,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在初始确认时,以放弃或收到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在特殊情况下(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对确定承诺或预期交易进行套期业务)则以历史成本(收入)进行计量;FASB和IASC解决后续计量这一问题总的方法则先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按一定标志进行复杂的分类,在后续计量中采用“混合计量属性”,对其中一部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对其余部分采取历史成本或现值等计量。

  (三)在传统会计理论中,损益的实现要遵循“实现”原则。

  而衍生金融工具后续计量中因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损益并未满足“实现”原则,这就要求再对这类损益进行确认和计量时突破“实现”原则,反映浮动损益。

  鉴于以上原因,与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信息长期以表外披露的方式向外提供,这种状况令会计界很尴尬。

  于是,IASC和FASB都在准则中突破资产和负债定义的严格限制,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会计报表进行确认和计量。

  目前,生效的关于衍生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的会计准则,都是对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在分类的基础上采用了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并用的混合计量模式。

  历史成本这种传统会计模式下的唯一计量属性,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能体现“受托责任观”。

  公允价值的引入则是“决策有用观”的内在需求。

  对历史成本而言,公允价值可以反映出现行的市价,或者未来可能的现金流量等信息,但却无法满足可验证性的要求。

  如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由于不同的人对利率的预期不同,因此计算出的公允价值很难一致。

  从目前的会计准则的制定中看,FASB和IASC都在努力扩大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但没有全面使用公允价值对金融工具进行计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允价值是一种复合的计量属性,它并不排斥历史成本,历史成本也可以是?穴过去的?雪公允价值。

  除历史成本外,公允价值还可以是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就看哪一种计量方法更为“公允”。

  (二)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否可靠,要受到资本市场的发达和完善程度、计价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程度等外部条件的制约。

  (三)利益集团之间的调和。

  公允价值可以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进行决策,减少管理人员人为操纵收益的机会,真实反映企业面临的风险。

  因此,这种计量方法必然会受到某些阶层和集团的反对。

  虽然目前全面推广公允价值还存在一定难度,但是从长远看,单一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必然会取代混合计量模式,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现状和策略选择设想

  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金融学界对衍生金融工具概念和理论的传播,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研究也更进了一步,但目前我国有关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理论尚未建立,会计实务缺乏相应的规范,会计研究也落后于实践。

  最近,我国出台了《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明确要求金融企业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同时要求在会计期末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我国在公允价值的推广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等环境因素的限制,公允价值成了人们操纵利润的手段。

  针对以上现状,我国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加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研究。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由若干说明财务会计并为财务会计所应用的基本概念所组成的理论体系,是指导和评价会计准则的理论依据。

  西方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而我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起步较晚。

  我国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应包括:会计本质、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对象、会计目标、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同时,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财务报告等问题,也应在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加以说明。

  因此,加强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研究有利于解决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记录等问题,为我国制定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打下基础。

  (二)加强现值技术研究。

  在我国《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暂行规定》中明确规定要采用公允价值计量。

  在不能获得来自市场交易的可观察市价的情况下,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采用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

  目前,现值技术在我国实际运用十分有限。

  因为现值技术操作上较为复杂,在对现金流量及贴现率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难度和主观性,所以要求会计人员熟悉理财学方面的知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能,而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仍然达不到这样高的水平。

  同时,我国的报表使用者仍然关心报表的可靠性,对报表的相关性要求不高,因而现值技术在我国的运用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企业金融衍生工具与会计发展问题【2】

  摘 要: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不仅促进了经济市场稳定发展,规避了风险,还有利于获得更高的收益,降低交易成本。

  但是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发展也对传统的财务会计理论及实务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我国应慎用公允价值计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改善现有的信息披露制度、健全金融衍生工具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力度。

  关键词:金融衍生工具;期权合约;市场风险

  一、金融衍生工具的概念、特点与风险

  (一)金融衍生工具概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