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论文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时间:2022-10-08 11:14:41 计算机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传统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

  (一)在培养目标与层次定位方面模糊不清具体表现在不同学历层次的培养目标界限不明确,培养目标无差别化,缺乏细分市场的意识。

  (二)课程体系设置僵化雷同

  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培养目标无差异化,导致课程体系千篇一律,培养出的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创新精神。(2)课程体系偏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以理论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盲目追求理论的系统完整性,导致课时总量膨胀,师生都被拘泥于繁重的课堂教学中。(3)课程设置与学生的特点、志趣、需求相互脱节,未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难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切实推进计算机人才培养改革,才能适应社会对多元化人才的需求。2008 年初,以计算机专业为试点,推行了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改革方案。实施以来,各方面取得了全面进展。并以此特色化的人才培养为契合点申报特色专业,2012 年获批为山东省特色专业。

  二、“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一)明确“差异化”培养目标,探索“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实施因材施教,使人才培养更能体现学生个体差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2)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积极性。(3)针对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体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施不同类型的引导。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或就业去向,将学生群体分为大众型、应用(实践)型和研究型。

  (二)实施分层次培养,完善差异化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1. 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针对理论研究有兴趣的学生,重点培育理论推动型的创新才能。这类创新人才须加强两个层面创新能力的培育 :一是完善坚实的学科理论体系,为科学研究夯实理论基础。二是加强对理论研究基本素养的培育。

  2. 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适用于对实践操作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这类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构建全方位的创新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二是加强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 :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 大众型创新人才的培育模式

  该模式主要适用于无明显偏好或无明显职业倾向的学生。这类创新人才的培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加强专业知识素养的培育。二是搭建各种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开拓更多的就业机会和 渠道。

  三、“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一)构建多元课程体系,实施弹性选修制度,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科学的教学体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近几年,对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和重组,促进了课程结构体系、培养方案以及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得到更新,增强了社会适应性。采取“平台 + 模块” 的结构形式,从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创建立体化实践体系等方面建立分类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体系改革反映了专业的教学思想,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决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质量。“多元化”课程体系基于基础课程,构建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弹性化选修”课程,即自主选择和组合课程,从而形成个性化、定制式的学习方案。该课程模式设置贯穿“基础趋同,特色分化”的原则。基础课程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特色分化为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创造了条件,从而增强就业适应能力。

  (二)完善立体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计算机人才

  1. 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突出创新性和应用型

  在专业基础、专业特色和专业方向的各层次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内容,以课程综合型实验为基础,加大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比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开设综合性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在 3 门省精品课程中,分别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实验 :“操作系统”—Linux 内核分析、“数据库原理”—“基于工程案例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计算机网络原理—“TCPIP协议分析”。通过实施大作业的方式,培养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 丰富实践教学知识结构,创设开放式教学体系

  在借鉴华为、浪潮、IBM 等知名企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合理的、先进的、开放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本专业先后与浪潮、东软、中软国际等国内外知名 IT 公司合作,实现学生联合培养。校企合作培养计划由学校制订为主,企业参与为辅,制订专门的定向课程模块。通过校企合作,不仅实现学生和企业之间的“零距离”接触,为“实践型”人才搭建了实践平台,而且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对课程设置和知识结构做出合理的调整,解决传统模式上的课程体系僵化、知识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同时,将知名 IT 公司的先进课程引入课程选修体系,实施开放式教学。

  3. 探索差异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全程化”科技创新平台

  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选修基于研究方面的课程,增设创新学分,参与科研实践以及提前进行毕业设计等办法,培养“研究型”人才。利用现有的 18 个学科实验室,开放(自主)实验项目,鼓励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进入实验室,为本科生提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实验环境,为“研究型”和“大众型”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引入课外科技竞赛等综合性实践锻炼环节,并完善“大赛成绩充抵学分”的政策。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探索课内外互动的实践机制,培养“大众型”和“实践型”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

  围绕“全程化”的科技创新平台,实施不同层次学生的科技创新培养。自 2007 年起,学生参与了“基于 FPGA 的视频监控可疑人徘徊自动报警系统”、“基于形状的三维模型检索”、“基于校企资源整合的3D 智客平台开发及应用研究”和“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等 12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近年来,学生在国家、山东省和相关机构组织的多项科技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高年级 80% 的学生参加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并获得了创新学分。

  (三)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平台

  1. 以高水平的科研项目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研究能力。以计算机理论研究和技术开发为纽带,积极承担省部级课题,就计算机理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同时,积极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等研究院所和大中型企业合作,解决工业生产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引导“研究型”学生群体在高年级时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加强理论研究创新基本素养的培育。

  2. 依托知名 IT 企业,建立了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专业学生提供专业认识和实践实训。如,北京中软公司、大连东软公司、浪潮电子信息集团、青岛软件园、苏州银河龙芯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丰富了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内容。安排“实践型”学生群体在大四上半学期去实习基地实习,这类学生的毕业设计可以选择校外企业的真实题目,为“实践型”技术人才提供了实战演练的机会。

  3. 通过实验室共建、资源共享和科研课题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学习与实践,加强与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系。聘请业界人士来校讲学,担任兼职导师,推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以此来带动“实践型”和“大众型”人才培养。

  4. 根据计算机行业资格鉴定要求和社会计算机人才需求,开展了多项认证培训项目,通过 IT 认证培训,近几年本专业学生获得相关认证的学生覆盖率在 40% 以上,为“大众型”人才在企事业单位从事 IT 相关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就业资本。

  四、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效果

  (一) 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不断提高

  随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优化与完善,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有了明显的提升,就业渠道更加合理化、多元化,就业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就业率逐年增加,最近五年的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见图 2,毕业生就业领域涉及 IT 公司、石油、石化、银行、电信、保险等行业。部分优秀毕业生签约国内外著名的 IT 公司,如,IBM、联想、华为、百度、阿里巴巴等,获得了用人单位的好评。由于理论基础扎实,创新实践能力强,学院优秀毕业生先后被保送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高校攻读研究生,毕业生考研录取率逐年递增,为“研究型”人才的继续深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二) 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通过学科竞赛等综合性、全方位的实践锻炼环节,使学生具备了创新意识、科研素养,团队协调能力及合作精神。近年来,本专业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的规模和获奖率逐年提高。近五年来,共获得国家级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 24 项,省部级奖励 103 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 12 项。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将知名 IT 公司的课程引入课程选修体系,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通过参与学科竞赛以及 IT 认证培训的方式,拓宽了“大众化”人才和“实践型”人才的就业途径。

  (三)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初具特色

  差异化培养的实施是一项新的挑战,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面临着课程体系、软硬件平台、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问题。在差异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已经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近五年的毕业生情况统计表明,升学与出国深造的“研究型”人才,签约银行、石油石化行业、电信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大众型”人才,签约 IT 公司的“应用型”人才的比率基本达到 1 :1 :2.5,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稳定,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并以此人才培养改革为特色,申报并获批省级特色专业。

  差异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已经应用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06、07、08、09、10 级学生,共800 人左右。通过近几年的实施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不断提高,培养的多层次人才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差异化视角的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论文10-09

医学信息工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文10-11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自适应式远程教育模式的研究论文10-10

对药学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思考论文10-11

基于道德哲学的视角论文范文10-11

计算机教学课程模式与创新论文10-12

论创新应用型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10-09

探析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论文10-09

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09

高职计算机教育教学模式研究论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