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血常规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临床医学

时间:2020-12-02 17:22:40 临床医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血常规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临床医学

  摘 要: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也称血常规检验。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它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是临床医学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之一。本文就血常规检验方法及临床医学应用做了简单介绍。

  关键词:血常规;标本;血液;临床应用

  一、血常规的临床意义

  血常规是临床上最基础的化验检查之一。它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数量等。血常规用针刺法采集指血或耳垂末梢血,经稀释后滴入特制的计算盘上,再置于显微镜下计算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也称为血色素,遇盐酸后变成褐色酸性血红蛋白,然后再加蒸馏水,直到与标准比色柱颜色一致时,所读到的液平面刻度,便是血红蛋白的克数。血常规检查也要同时进行血涂片,以便在显微镜下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及用血细胞分类计数器进行白细胞各类细胞的观察与分类计数。

  我国正常成人的红细胞数量为:男性(4.5-5.5)×1012/升;女性(3.5-5.0)×1012/升。而血中血红蛋白的数量为:男性120-165克/升;女性为110-155克/升。临床上红细胞与血红蛋白数量上的增减往往相并行。

  二、应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方法

  随着基础医学的发展,高科学技术的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已成为取代镜检进行血常规分析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带分类的血液分析仪。无论是镜检、还是使用血液分析仪,要获得血常规检验的稳定可靠、准确的数据,防止临床诊疗人出错误的判断,实验室检验要充分考虑影响血常规检验中的多种影响因素,并严格加以控制:

  1.血样标本的采集

  为了取得准确、可靠的检验结果,必须取得高质量的标本。高质量的标本是高质量检验的第一步。保证血液标本中各项细胞的完整形态是作为血常规检验用的高质量的标本的最基本的要求。血液细胞检验标本的.制备分为采集和抗凝2个步骤。

  按采血部位的不同,取得血常规检验标本,最常用的途径是静脉采血和末梢毛细血管采血。各类文献均表明,静脉血血样是最可靠的标本,手指血是末梢毛细血管血样中与静脉血差异最小且较为稳定的血样。有研究表明,与静脉血相比,手指血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仍然较差:白细胞计数明显高(+8%)而血小板计数明显低(-9%)。因此,绝大多数专家建议:血常规检验特别是应用血液分析仪时,应使用静脉血。

  2.血样标本的抗凝

  用于血常规检验的血样必须经抗凝剂抗凝处理,在目前的众多抗凝剂中,EDTA盐(EDTA-Na2,EDTA-K2,EDTA-K3)是对白细胞形态和血小板影响相对较小的抗凝剂,最适合用于血常规检验。除采血因素的影响(生理性因素、采血部位等)外,多数情况下,血样的质量取决于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血液比例过高时,由于抗凝剂相对不足,血浆中出现微凝血块的可能性增加,在用于血细胞分析仪时,微凝血块可能阻塞仪器,同时影响一些检验指标。血液比例过低,抗凝剂相对过剩,对检验指标会造成严重影响。血液经EDTA抗凝后,白细胞的形态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和时间及EDTA浓度有关。EDTA的最佳浓度(与血液比)为1.5mg/ml,如果血样少,EDTA的浓度达到2.5mg/ml,中性粒细胞肿胀、分叶消失,血小板肿胀、崩解、产生正常血小板大小的碎片,这些改变都会使血常规检验和血细胞计数得出错误结果。 这一点在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时尤为重要。

  静脉血和末梢血均可经抗凝剂抗凝成全血标本(标本中不含稀释液,或对标本造成的稀释的影响极小),显而易见,末梢血抗凝标本要达到合适的血液和抗凝剂的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比例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多数专家建议,在制备全血标本时,应使用定量的含EDTA盐的真空采血管采集静脉血。

  无论镜检,或是使用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绝大多数的对标本稀释的稀释液中含有抗凝剂,在一定量的稀释液中可直接加入微量静脉血或末梢血液(10-40?l)即可制备成通常所说的预稀释标本。多数情况下,预稀释标本的制备适用于末梢血的血样。

  3.血样标本的稀释

  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在进行血细胞检验计数时,直接用血液计数是困难的,无论是镜检还是用血细胞分析仪,血液均需合适准确的稀释后才能进行血细胞的检验计数。基于血细胞分析仪的基本原理,在血细胞分析仪的设计应用中,稀释倍数和计数容量是最重要的设计指标之一。 实际应用时,是将血液稀释于稀释液中形成稀释标本(稀释比为1:N),以流动检测的方式测出一定量(V)的稀释标本内的血细胞数(T),经换算后得出血液中的细胞浓度(L):L-T×N/V。

  由此可见,准确合理的稀释倍数(在用于仪器时,RBC、PLT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10000至1:3000;WBC、HGB的稀释倍数一般为1:250左右)和准确、稳定的测量容量是血细胞检测的又一重要基础。稀释倍数过低,会形成细胞排队通过传感器的重合缺损;稀释倍数过大,则会造成一定测量容量内血细胞的数量过少,这都会严重影响血液细胞检验的测量精度。

  三、血常规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1.血常规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外伤病人急性大出血时血常规中的白细胞总数常在1~2小时内迅速增高,可达(10~20)×109/L,其中主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的含时因失血量的多少有密切关联。特别注重的是,血红蛋白(血色素)在急性外伤病人首次检验血常规往往是正常或稍高现象出现,合理的解释是病人急性失血致血容量急速浓缩、组织液还未进入血液中的原故。

  2.血常规在内科学中的应用

  急性感染或炎症是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尤其是化脓性球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性感染。局限性的轻度感染白细胞总数可在正常范围或稍高于正常,仅可见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增高,并伴有核左移现象。

  感冒是内科常见病,其血常规大都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高,淋巴细胞百分比增高,中性粒细胞则正常,这说明机体对流感病毒有应激反应,诱导机体内的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一种功能。血常规中RBC、HCT、HGB、MCV、MCH、MCHC和RDW是区别贫血类型的重要参数,具有研究贫血潜在的病因的科学依据。

  3.血常规在儿科学中的应用

  在出生后几周的时间里,所有新生儿经历红细胞减少,引起血红蛋白下降和红细胞压积减少的应激变化。

  4.血常规在妇产科学中的应用

  妇女妊娠期红细胞经历明显变化。从妊娠10周起血液量增加30%-40%,血浆量增加40%-50%。按照WHO推荐妊娠期血红蛋白不低于110g/L,产后期不小于100g/L,为正常妊娠分娩。

  参考文献:

  [1]刘键.抗凝剂对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64-65.

  [2]唐菁娟.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2):109.

【血常规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临床医学】相关文章:

临床医学中感冒药使用方法02-01

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12-09

探究糖尿病在临床医学中的治疗方法-临床医学论文06-12

临床医学中的药物警戒-临床医学论文06-12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误差02-03

流式细胞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进展02-03

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实验误差05-26

尿素氮与尿素在临床医学检验中的应用12-09

互动教学方式在大学临床医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