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

中国饮食文化

时间:2022-10-26 05:01:06 礼仪 我要投稿

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家的饮食就有许多规矩,小编整理了三篇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给大家学习。

  【一】在家宴客有讲究

  喜庆佳节,人来客往。

  一桌丰盛的特色家宴,能使宾主之间交谈更加融洽,喜庆气氛更加浓烈。

  但宴客时应注意如下事项:

  1、注重礼仪。

  客人入席后,入席时主人要陪席,切忌只当服务员。

  喜庆或节日聚餐,亲朋的兴趣在“聚”而不在“餐”。

  互相之间有很多话要谈,如果主人忙于做菜,忙于服务,即使菜肴做得再好,也不易吊起大家的胃口。

  2、菜肴要求多样化。

  为宴席设计菜式时要做到品种多样,量少质高,荤素搭配相宜,营养丰富。

  烹调方式不单一,应设法使各种菜肴的形状、色泽、口味有所区别。

  3、提倡“主随客便”。

  宴席开始时,应该提倡“主随客便”,做到既热情相让,又不勉为其难。

  喝酒随量,吃菜随意,不强加于客人。

  4、环境清洁很重要。

  主人应穿戴整洁,整理好室内摆设,恭候客人光临。

  台、凳、椅、桌、餐具、酒具、茶具要洁净,厨房内生熟菜要分开摆放。

  桌上夹菜要用公筷,切勿用自己吃的筷子夹菜硬要往客人碗里堆放。

  5、安排座位要周到。

  如果客人不止一席,安排桌位要考虑到客人的年龄、性别、辈份、客源、职业及饮食习惯等,尽可能将相互熟熟悉的客人同坐一桌。

  6、上菜要分清次序。

  凉菜先上,热菜随后。

  炒菜中咸的先上易开人胃口,引人食欲,若先吃甜味,易倒人胃口。

  海鲜味菜宜在炒菜后上,油炸菜肴应安排在中间上。

  汤菜宜安排在最后上,既能送饭,又能解腻,醒酒。

  【二】敬酒随主人饮酒随客人

  每个人的酒量有大小,换句话说,即每个人对乙醇的耐受量很不相同。

  时常饮酒的人,体内乙醇的代谢加速,排泄快,故耐受量大,不易醉倒。

  故饮酒多少,饮者应有自知之明,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善于自制。

  对别人敬酒、劝酒,也应掌握分寸。

  敬酒随主人,饮酒随客人。

  强人所难的劝酒是一种不文明的、有害的行为。

  有一些人可能受了旧小说或戏剧中故事的影响,似乎酒喝得越多越富于英雄气概、好汉本色,深信武松、鲁智深这样的英雄好汉大碗喝酒后真能赤手空拳打死景阳冈上的老虎或倒拔杨柳树。

  据报道,济南有一个14岁的男孩,模仿电视中人物,“豪气”进发,翻出家里藏的两瓶白酒,一口气喝下一瓶半, 结果因急性酒精中毒昏迷不醒。

  家人发现后急送医院,经抢救十小时才脱险,差点儿送命。

  这些事情都因愚昧无知所造成。

  我国还有一种陋习,喜欢在宴会上闹酒。

  起初还斯文地互相敬酒,逐渐酒酣耳热,气氛活跃起来,一些能饮的人开始向别人挑战,名为敬酒,实在是自己贪杯。

  奇怪的是这些挑战者往往不是主人而是在座的客人。

  先是相互“讨价还价”,“你喝一杯,我陪你两杯、三杯,如何?”喧哗絮叨,唾沫四飞,又像是在好心劝酒、客气推让,又像是在口角吵闹,争论不休,使座上不喝酒的人只觉头昏脑胀,心烦意乱,朋友之间的谈话难以进行。

  到后来,有的嬉笑怒骂,失言失态,大发酒疯;有的呕吐,满地狼藉,语言不清,神志含糊。

  如此这般,丑态百出。

  似乎能把别人醉倒而自己面不变色,方显得英雄气概,是最得意之事,并算得人生一乐也。

  望劝酒者,走出认识误区,革除这种不文明的陋习,为树立良好的社会新风从我做起。

  酒,大多是用粮食酿造的,尤其是白酒。

  故酒的消耗量大也是大量浪费粮食。

  为了节约粮食也应该少饮酒,更应少饮白酒

  【三】乔迁食礼

  旧时民间新屋落成或搬进新居时,摆酒款待亲朋好友的饮食礼仪。

  “乔迁”二字典出《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叹嗟,出自山谷,迁于乔木。”这是用小鸟飞出深谷登上高大的乔木,比喻人的居所改变,步步高升。

  乔迁之礼多在亲朋好友之间举行,届时亲友携带礼物登门祝贺,主人摆酒款待,表示感谢。

  此礼传播深远,至今犹存。

  (l)“暖房”。

  又称“闹屋”或“温居”。

  是汉族地区古时的乔迁食礼。

  唐人王建的《宜词》中便有“太仪前日暖房来”的诗句;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亦载:“或有新搬移来居止之人,则邻人争借动事,遗献汤茶,指引买卖之类,则见睦邻之义,又率钱物,安排酒食,以为之贺,谓之‘暖房’。”元明间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和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也有类似的记载。

  至近代,广西一带称其为“入火酒”,又称“进火酒”。

  即先拨一盆旺火到新房中,用以象征日子会过得红火兴旺,然后再搬其他器物。

  等到收拾停当,亲朋前来祝贺。

  舅家须送“发糕”与“小鸡”,意为“家财大发”和“六畜兴旺”;主人置酒招待,应备“苹果”和“糍粑”,意为“家宅平安”和亲邻今后“亲密无间”、“彼此关照”。

  (2)“升火庆”。

  是滇西沪沽湖畔摩梭人(纳西族的一支)新屋落成后的升火礼宴。

  他们认为火是房屋的心脏,首次升起烈焰熊熊的灶火能保证未来的日子火红。

  升火前,主妇要在正房内砌一方形火塘,底部放一个装满银圆、粮食、松子、鱼干、酥油、彩珠、火镰、火石的陶罐,上面再覆盖从狮子山女神洞中取来的泥土,火塘正方安放一块象征祖宗神位的锅庄石。

  升火的时间请喇嘛占卜选定,多在正午红日当空之际。

  吉辰一到,由两位男女长者背水架锅,用火把点燃火塘中的薪柴,随即取出火把在满屋飞舞,将沸水满屋泼洒,此为“净屋”;接着又用五谷祭锅庄石。

  最后设宴,招待前来观礼祝贺的亲友。

  整个升火庆典,鞭炮、土雷、火枪、乐鼓、海螺号、歌声、笑声喧腾不息,极为火爆热烈。

  (3)“贺火塘”。

  川东、湘西、鄂西的土家族村寨新屋落成后的民俗庆宴。

  因其间有搬迁三角架,请祖先火塘神等仪式,故名。

  其做法是:在鸡鸣之际,路上无人时,由火把引路,迅即将火塘上的三角架(据说此乃祖先神的头角)搬进新屋,准确安位,再搬其他物件。

  接着亲友乡邻鸣放鞭炮,送礼祝贺,举行点火仪式。

  待火焰腾空,主人忙用鼎罐饮饭做菜,众人围着火塘四言八句念诵祝词,饮酒吃肉。

  祝词的内容,可追溯火塘源流,颂扬神功;可讲述主人家世,赞美新居吉祥千秋;可祝贺主人从此富贵荣华,儿孙满堂。

  如“十杯酒,祝主东,火塘烈焰满屋红;福禄寿喜样样有,光宗耀祖永昌隆”之类。

  此外,乔迁食礼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拥担达”(哈尼族)、“竹楼酒”(傣族)等称谓,大多与崇拜火神、祖灵有关,带有原始宗教礼俗的遗风。

【中国饮食文化】相关文章:

中国的饮食文化08-28

中国饮食文化心得05-09

中国饮食文化论文07-24

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论文11-15

中国饮食文化手抄报07-11

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作文03-28

中国饮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09-25

英国饮食文化10-05

健康饮食文化标语10-29

关于饮食文化的作文通用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