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作文

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时间:2021-05-29 10:14:30 励志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大学您是否常常感到迷茫,那么下面小编推荐几篇励志文章给读者们欣赏。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一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上周末,我跟朋友去了一趟朝阳公园,站在公园门口,我突然想起了很多年前的一部动画《李献计历险记》。

  时隔多年,我依旧认为这是我心中最好的国产动画。

  主角李献计因为失恋患上了 “差时症”,他不顾一切地想要打穿一款游戏,因为据说这款游戏可以帮他回到过去,回到他跟女朋友王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

  起初,我对剧中的 “差时症” 特别感兴趣,因为它会让人把一段短暂的时间漫长化,把一段极长的时间短暂化。

  后来,我渐渐明白了,李献计要寻找的,不只是王倩,或者说王倩并不仅仅指的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对青春的执念。

  结尾处,李献计终于见到了王倩,但是时间已经在他的身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 他老了。

  见到王倩时,就像瞬间经历了整个人生,心里很平静。

  随着年岁增长,我才慢慢理解了李献计彻底的平静下流露出的彻底的哀伤。

  也逐渐明白了,差时症其实是一种我们都曾体会过的心理状态。

  生物钟是一种很神奇的东西,负责作息和饮食规律,如果被打乱,通常都会自然调整,俗称 “倒时差”。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大多也与此相关。

  我们对时间会有不同的感受,目前来说大致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认为:随着年纪的增长,生物钟会逐渐放缓。

  科学家们曾做过一个实验,他们把年轻人和老年人分成两组,分别闭上眼默数一分钟,结果是年轻人基本都在六十秒左右,而老年组却普遍比较慢,大约八十多秒。

  因此,科学家们认为年纪大了,认知时钟就会放缓,以至于会觉得时光飞逝。

  但是这种说法不太站得住脚,因为我们对于时间的感知其实是不变的。

  第二种认为:同样的时间,在不同年龄段中所占的比例不一样。

  比如,一年的时间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相当于生命的五分之一,对于二十岁的年轻人来说是二十分之一,对于八十岁的老人来说只不过是八十分之一。

  这种观点的立足点在于 “我们会通过对数的方式感知世界”,对世界的认识越多,就越觉得时间过得快。

  同时,这种认知并不仅限于时间,对人的判断也是适用的。

  有这样一道题:

  一个人拥有 100 万,只愿意给你 1 万;另一个只有 1 万,却愿意给你 1 万,你会选哪一个?

  通常情况下,我们认为后者才是真正疼你的人,这种说法背后的依据也是 “对数感知”。

  同样是 1 万,比例不同,体现出的价值就不一样。

  一年的时间其实没有变化,参照物变了,感受也就跟着变了。

  小学的时候,哪怕只是课间十分钟,我们也可以找到很多乐趣。

  但是,长大之后,喝杯咖啡,刷刷微博,明明什么也没做,一个小时就过去了。

  这个观点虽然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也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第三种认为:新鲜的刺激会让大脑觉得时间过得更慢。

  第一次接触新东西的时候,大脑需要接收新的内容,我们就会觉得时间特别长。

  可是遇到熟悉的东西,大脑就会调用过去储存的内容,不会再重新处理,就觉得时间特别快。

  比方说上课的时候,如果都是能听懂的内容,就会觉得那节课过得很快。

  要是很多东西都不理解,就会觉得很无聊,很漫长。

  小时候我们知道的不多,每天接触的多是新的东西,就觉得时间过得很慢。

  像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吃饭、第一次去游乐园、第一次交朋友、第一次接吻等,这些经历都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习惯,日子差不多都一个样,生活也成了熟悉的流水线。

  千篇一律之下,当然觉得白驹过隙。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子洒了进来,从桌边爬上屏幕,我看着其中映出的自己,终于意识到 —— 美好的一天又结束了。

  不知怎的,心里忽然有些酸涩,我猜是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奈。

  随手翻了翻日历,我被吓了一跳。

  一转眼,原来好多事都已过去很久了。

  2010 年上海世博会,过去 7 年了;

  2008 年北京奥运会,过去 9 年了;

  2002 年的非典,已经过去 15 年了。

  时至今日,我还记得 “非典” 时期,每天都要量体温向老师报告的情景。

  不知什么时候起,时间好像走得越来越快,明明昨天还坐在教室里,今天突然就毕业了,工作了,结婚了,有的孩子都会打酱油了。

  奇怪的是,谁都不知道这些事情是怎么发生的,什么时候发生的。

  只能说,“一转眼” 真是个可怕的词。

  我隐约觉得,真正让时间变快的是世界的纷繁和内心的焦虑,是我们为了赶上旁人而加快的脚步,以及每日忙碌、疲于奔命的身影。

  时代发展得太快,我们想做的又太多,时间就变得不够用了。

  打个比方,如果一天只做一件事,你也许会觉得时间非常充足。

  但是如果让你一天做成百上千件事,你肯定会觉得时间飞速流逝,同时还会特别焦虑。

  工作之后,生活很容易简单地重复,重复的次数多了,时间就会在重复中流失。

  常听到有人说要管理时间,可是仔细想想,时间真的能够被管理吗?甚至于当我们想着管理时间的时候,时间就已经在流逝了。

  如果我们想让时间变得久一些,就只能不断体验新的经历,读新的书,认识新的人,创造新的回忆。

  借用之前流行的说法,如果我们想要摆脱时间的困境,就必须远离舒适区,接触新的东西。

  当然了,摆脱舒适区的方法因人而异,最重要的是:想要离开舒适区的意识和决心。

  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感受到时间流逝,大多是在这几种情况:

  考前发现还有很多知识点没复习;

  马上毕业却发现没学到什么东西;

  到了月底才发现自己没什么业绩;

  老同学功成名就,而自己却原地踏步;

  回家探亲却无意间瞥见爸妈头上满布银丝。

  其实,感觉时间越来越快是因为我们虚度了时光,也是对过去碌碌无为的惋惜。

  曾经,我们盼望过年,因为会有很多开心的事,还可以拿到压岁钱。

  但是渐渐地,我们开始害怕过年,因为除了年龄增长,我们还看到身边的人逐渐老去。

  我们从没想过,这一天会来得这么快。

  还没有好好享受生活;还没有仔细体验人生;还没有认真欣赏风景;还没有……

  几年前踏上火车那一刻都还没有意识到,从此故乡只有冬夏,再无春秋,故乡却已成他乡异乡人的感慨。

  有时候想想,不是时间过得快,是因为时间对你越来越重要,你开始意识到,这些年,除了年龄的增长,父母逐渐老去,而你还是一无所有。

  你是否,会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为了成为明天更美好的自己,今天的你需要很努力。

  最后,用余世存老师的话作结:

  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

  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略备薄酒一杯,劝君但行前路,莫问前程。

  将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命的自己。

  关于大学生的励志文章二

  本科出身是否决定一切

  最近毕业季快要到了,很多同学都在找工作。

  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你们必然会遇到很多苦恼,尤其是关于学历的,比如说,很多人会相信一种特别的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本科出生论”,或者“第一学历论”。

  “本科出身论”指的是,现在招聘不看人的当前层次、而把注意力和评价标准放在“第一学历”上的问题。

  根据网络上的描述,尤其是精英云集的著名论坛知乎,本科出身论的表现包括并不限于:

  比如说,有些公司招聘只要求某一类名校的本科,即便你是这个名校的研究生,但如果本科是普通院校的,他们也不会要。

  再比如说,很多高校招聘教师,如果应聘者大学时代上的不是重点,即使你现在是北大清华,乃至海外名校的博士,也会被拒绝;少数学校招聘教师要求你大学、硕士、博士三个阶段上的都是名校。

  另外,不少学校在研究生复试中,也有已公开化的潜规则:考生大学时代上的是普通高校,就是优先淘汰的对象;以大专学历考研者,更是首当其冲。

  哪怕你初试成绩再高、复试表现再好,都照刷不误。

  还有,许多企业招人的时候,就算你是北大研究生,第一学历是三本,也会对你说抱歉。

  更过分的是,有很多企业明确公开表明,只招收某一类学生,如果你不是这一类学校本科毕业的,即便你是211,985,他们也不会要你。

  以上是网络精英的看法,尤其是,著名精英论坛知乎上的,键盘精英们的主流意见,下面,作为一个曾经做过猎头,为各大企业做过招聘,也为我自己招过下属,现在是一个拥有人权,财权,事权的黑心小老板,我来说一说,我自己的看法,可能和大学没毕业,或者刚毕业没几年的网络精英们的看法,不太一样。

  首先辟几个谣:

  谣言一:“清华大学在零几年的时候,颁布了新规定,一切二本三本的学生不允许考清华的研究生。

  ”

  事实上,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国内所有大学研究生,都是基于国家统一招生考试的,从未发布过,不招收某种特定群体的规定。

  不管是明规则还是潜规则,都不会有任何一所大学,敢公开这种明晃晃的,学历歧视的规定,否则不要说外界,光是清华本校的学生,都会把母校骂出翔。

  我身边的朋友,就有好几个从二本院校考上清华北大的,他们的学业和技术水平都很棒,毕业后的发展也都很好,如果网络精英们说的是真的,那么请问,为什么还会有很多二三本院校学生,考上名校研究生的事迹。

  综上,学校并没有区别对待,具体到某个系,也是严格按照笔试,面试进行打分录取。

  那么,本科的好处到底在什么地方?好处不在于暗箱操作,而在于保研名额,不需要去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累死累活地抢夺少数几个录取名额,有很大的机会直接保送。

  谣言二“找工作的时候,企业非常重视本科学历,即便你是名校的研究生,但本科一般他们也不会要”。

  这个说法纯粹是扯蛋,完全是妖言惑众,无知者无畏。

  网易算是一家好公司吧,为啥我还是能见到,为数不少的本科非名校的员工。

  你说企业非常重视本科学历,请问是什么样的企业?是所有这样的企业都重视吗?这样的企业大概有多大?属于什么行业。

  你去问这些具体的问题,这些混蛋们就一问三不知了。

  这类谣言最有杀伤力的,就是“模糊性描述”,他们无法清楚地说出,职场的具体情况,因此,只能说一些似是而非的话,把小概率事件无限扩大到全部整体,说成是普遍存在,这样就让人辩无可辩,完全不讲究任何逻辑和道理,让人十分恶心。

  以上的谣言是,知乎精英所生活的世界,下面,我们来看看,普通人生活的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1,学历关键词筛选系统确实存在。

  很多大企业在做校招的时候,他们内部的企业投递系统,都有学历关键词检测,非目标学校的人投递,进不了面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