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职称评定论文

时间:2022-07-21 10:09:5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职称评定论文范文(通用11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称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职称评定论文范文(通用11篇)

  职称评定论文 篇1

  一、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核与绩效

  在讨论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之前,我们先看一下一个流传甚广的有关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的故事。

  1968年,我在芝加哥大学做助理教授,问大教授D.GaleJohnson关于升级的衡量准则。我问:“文章要有多少才可升级?”答曰:“据我所知,从来不计多少。”再问:“发表的学报声望计多少?”答曰:“从来没有想过。”再问:“多取几个名衔怎么样?”答曰:“没有谁管你的名衔。”“没有博士也可升级?”“当然可以。”我再问:“一篇文章也没有发表过,可以升级吗?”答曰:“可以的。”我又逼问:“连文稿也没有一篇,也可以升级吗?”答曰:“那会比较困难,但要是你能多说话,表达你的思想,若够分量,升级单靠口述是可以的。”

  作为经济学研究重镇的芝加哥大学经济学系,在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下,迄今培养了9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种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能力最大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最大能力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看重的是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最高绩效水平。

  而在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则呈现截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我国高校在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过程中,对于教师在大学的两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表现均有规定,在人才培养方面,除了对教学工作量有明确要求,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课程建设等工作上规定得甚为含糊。在一个“教授不愿上讲台”的潜规则下,完成教学量对于那些想晋升的教师来说实在不是一件难事。但是在科学研究方面,其要求则是一种硬约束:一是规定了认定期刊的范围;二是规定了在认定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不能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则不具有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即使达到在认定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最低数量要求的教师,也只意味着他取得参加学校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资格,最终能否实现晋升,还要看他发表的论文、获得的科技奖励通过量化后所得到的分数是否比别人高。

  事实上,在科研方面的量化要求构成了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的内核。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模式可以被称为“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即是以被评审者在评审期内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总和为测量对象,若评审期内的能力总和达到或超过职称晋升的能力标准,则被评审者获得职称晋升,否则,被评审者的职称保持不变。这种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相互替代性。

  也不知何时,我国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成目前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在高校职称评审制度演变进程中,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或许是一开始被采纳是因为其他的原因,甚或完全是出于偶然,尔后这种模式之所以得以持续,乃是因为它能使它产生于其间的组织能够胜过其他组织。我国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审过程中奉行的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促进了我国科研论文的生产力,使得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科研论文大国。但是,最初的制度发明者们对于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弊端是始料未及的。这也正如哈耶克所言,制度是人之行动而非人之设计的结果,亦即无数独立的决策和行动的非意图的结果。这种模式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和学术界带来严重内伤。

  1、冲击了教学。

  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过分强调了科研的绩效,而弱化了对教学的要求,再加之高校的收入分配以及相关福利待遇都与教师职称密切关联,因此,这是一种对教师将主要精力配置于科学研究的内在激励。对于教师而言,如果说教学是不可不承担的,那至少也是可以轻松应付过关的。这就是“科研吃教学”的“教学漂移”现象。就连副教授、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都需要政府红头文件来保证,我们能否认教学没有受到冲击吗?

  2、污染了学术。

  由于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认可不同水平绩效之间的可替代性,教师便会追求更多数量的低质量工作绩效,通过低水平工作绩效的数量累加来替代高水平工作绩效。也就是说,教师在此评审模式下,有发表“短、平、快”文章的动力,而没有甘愿坐冷板凳、追求高质量学术创新的意愿。鉴于学习效应,那些高能力的教师也会逐渐采取类似的策略选择。如果有足够多的人争相效仿这一行为,就会在共同体内形成一个临界多数,从而———逐渐地———策略行为就被制度化了。面对科研成果的数量要求,有些教师可能会铤而走险,在科学研究中进行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而面对广大教师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一些学术期刊为了谋取利润公然贩卖版面,诸多教师为了职称早日晋升,也积极参与这种“钱学交易”之中。上述种种学术浮躁、学术注水、学术腐败行为严重污染了本该神圣的学术环境,严重制约了学术创造性,使得我国的科研论文数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出现严重的不对称。关于对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检讨以及所带来的上述不良后果的批评早已频繁见于学术期刊以及大众媒体,部分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高校领导也在公开场合对目前教师职称评审制度表达了极大担忧。但检讨、批评与担忧也仅仅止于口头,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仍然在延续。为什么如此低效的制度能够长期生存下来呢?

  二、低效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续的内在机理

  著名经济学家诺斯(North)认为,一旦无效率的制度选择沿着原来的错误路径走下去,就会陷入一种“自动锁定”的状态,初始的制度设计会不断强化现存制度的刺激与惯性,要想脱身而出就显得十分困难。马修斯(Matthews)也认为,制度惰性在制度的存续中起着重要作用,甚至当制度不再符合一个给定环境的要求时,它也会持续下来。那么,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目前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自动锁定或制度惯性?

  1、共享的认知系统。

  在一种认知下,再怎么强调科研的重要性都不为过,这种认知就是“科研能促进教学”。因为在这种认知下,强调科研也就是强调高校的存在合法性根基———教学。自洪堡引入“教学与科研相统一”原则后,学界一直基于良好意愿不停地做出误读性演绎。似乎没有哪个例子能比下面这条经典引文更能代表长期以来学界对教学与科研之间良好互动的深信不疑了。“一方面,因与知识前沿的难题搏斗兴致勃勃来到课堂的教师,能够为学生带来第二手材料不可能给予的某种东西;另一方面,对一个探索真理的人来说,迫使他用可以理解的术语向一个聪慧的外行阐述他的发现,这是一种有益的训练”。

  随着科学技术在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后,科学研究成为国家意志和商业需求,政府和企业通过给予丰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措施诱导大学利用自身的人才、学科、实验室以及平台优势开展国家和商业所鼓励的科学研究。由于科学研究相比人才培养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教师带来巨额经济回报,且在学术声誉的积累和传播上比人才培养更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大学教师为了追求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会配置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科学研究上。但是,教学是大学的原生功能。可以存在没有科研的大学,但是大学没有教学就不能被称之为大学了。因此,教学是大学作为制度性存在的最基础的合法性来源。

  但是,正如前所述,科研对于政府、大学和教师个人而言,具有见效快、回报高的优势,基于科研可量化性的科研强激励机制所导致的“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就司空见惯了。显然“轻教学”行为有损大学的合法性基础。帕森斯(Parsons)强调,“一个组织想要获得合法性,并因此使自己的社会资源诉求能够得到认可,那么这个组织所奉行的价值观就必须与更宽泛的社会价值观相一致”。因此,大学面临着严重的人格分裂,一方面要努力向社会呈现自己重视教学的良好形象,比如,“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等这些组织话语为大学提供了审慎的、理性的正式组织结构,是大学捍卫自身合法性的自我标榜,但另一方面基于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却在实践中将科研置于超越教学的地位。这种“组织结构与活动的脱耦”反映了大学合法性和绩效之间的冲突,解决这种冲突的比较稳妥的办法就是用“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观点来进行制度化灌输。

  任何观念在持久性灌输且缺乏外界积极干预和自由批判环境的境遇下,这种观点就会成为共享的认知系统且日益信念化与制度化,以至于偏重科研的行为被视为一种自然的和合法的现象,人们也不再把它们与替代性的选择进行比较,从而严重束缚了人们对科研与教学关系的反思与重新评估。倒是国外的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皇帝的新装”。

  2、组织目标的模糊性。

  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并且总是被一系列的评估者所评估(或者是同一个评估者评估不同的方面),并且这些评估者倾向于运用不同类型的、通常不相容的标准或准绳。由于评估意味着竞争稀缺资源的机会,因此,这些稀缺资源的价值,对于高校整体而言,可能是经费的增加,而对于高校领导而言,可能是政治晋升。

  我国高校深深地内嵌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和环境之中,高校管理仍然表现出和现在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政治行为色彩。由于高校的领导都被赋予相应的行政级别,他们也因此被纳入到更为广阔的政治晋升锦标赛格局中,晋升锦标赛引起了高校之间的激烈竞争。高校多维任务的实现都是建立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而人才培养目标最为模糊,导致其评价标准也不明晰,高校无法直接确切地证明学生获得良好教育,教育效果的显示在时间上是终身的,而且高校所起的效果很难与其他作用于个人之上的影响相分离。“在理性原则下,复杂组织对那些重要的环境要素所最容易观察的标准会保持高度警觉,并且强调在此类标准上获得好评”。因此,高校就会有追求发表论文的数量、获得的研究基金或研究奖励数量的内在动力以彰显自身科学研究水平。高校的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是孤立的,因为它的主管部门同样也面临着类似的评估和考核。高校的上级主管部门及其领导也希望在他们那一层次上的竞争中取胜以获取更多的预算和进一步的晋升。因此对于高校而言,在教师考核和职称评审中,主要看教师的论文数量、研究基金数量、研究奖励数量,因此,这些“数量”也就具有相当的正当性和必要性了。这实在不是说这些“数量”反映了或有助于提高高校的质量或其未来发展的适宜性,而是这些“数量”特别引人注目,尤其是上级主管部门的注目

  。当一个组织向另一个更有权力的组织主动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时,人们往往称之为预期从属或依附(anticipatorysubordination)。这种预期从属或依附行为会传递给高校内部相关管理部门和广大教师,并在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中体现出维持和扩散这种制度的积极因素。

  3、制度非中性。

  制度非中性是指同一制度对不同人意味着不同的事情,在同一制度下不同的人或人群所获得的往往是各异的东西,而那些已经从既定制度中获益的个人或集团,无疑会竭力去维护之。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对于教授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已逝的梦魇,而对于还需要晋升的教师而言,那才是现实的煎熬。在高校中,尽管学术权力受到行政权力的干扰,但教授比还没有获得教授学衔的教师更具有地位和话语权,前者在学校的有关学术事务中还是具有很大的参与权的,比如在教师职称晋升方面,教授就发挥着很大作用。由于他们是这种激励制度的成功者,维护其正常运行自然符合他们自身的偏好和既得利益。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维系,一方面有利于教授群体心理平衡,因为这些教授也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艰难过程;另一方面,有利于他们既定的利益资源不被耗散,而这种利益资源更主要的来自于对规则的控制以及在学术事务中的话语权。因此,作为既得利益集团,他们没有强烈意愿去支持制度变迁。而对于那些需要晋升职称的非教授教师群体而言,由于缺乏相应的话语权,他们没有足够能力去促进制度变迁。

  4、外部性。

  外部性是指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不一致的状态。当一个新的制度被创造出来后,由于制度并不能获得专利,其他人可以模仿这种创新并大大降低他们组织和设计新制度的费用,因此,创新者的报酬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报酬。这个问题暗含的意思是,正式制度创新的密度和频率,将少于作为整体的社会最佳量,因此,可能会持续地出现制度不均衡。改革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不仅需要花费组织和设计成本,并且还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因为当以科研为主的能力累加模式已被高等教育管理者、高校领导和教师个人“视若当然而接受的现象学过程”的时候,颠覆这种传统在短期内有可能导致科研数量绩效下降,高校和高校领导都将承担预算下降和考核等级降低的不利后果,并且这种后果也会传递给教师个人,毕竟教师的利益和所在高校的声誉密切相关。即便改革成功,新制度所带来的收益又并非为首创高校所独享,在承担全部成本而又不比别人享受更多收益的情况下,高校领导的改革创新意愿就会受到抑制。如何消除这种外部性并弱化“搭便车”问题?这种外部性是不可能消除的,这恐怕一方面是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许更为根本的,恐怕还是因为逻辑上的困难,因为消除外部性的办法,即制度设立本身,就是外部性产生的一个根源。

  5、社会科学知识的局限。

  拉坦(Ruttan)观察到制度变化的供给依赖于两个因素:知识基础和创新成本。拉坦断言,我们拥有的社会科学知识越多,我们设计和实施制度变迁就会干得越好。林毅夫也认为,制度安排选择集合受到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束缚。即使组织有心建立新制度安排以使制度从不均衡恢复到均衡,但由于社会科学知识不足,也不可能建立一个正确的制度安排。

  正如当科学和技术知识进步时,技术变迁的供给曲线会向右移一样,当社会科学知识和有关的商业、计划、法律和社会公共管理专业的知识进步时,制度变迁的供给曲线也会右移。社会科学和有关专业知识的进步降低了制度发展的成本,正如自然科学及工程知识的进步降低了技术变迁的成本一样。

  由于我们社会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社会科学知识来设计一项相对完美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因此,我国目前的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是一种无奈选择的结果。在一种可以替代现有制度的更有效率的制度出现之前,“一旦制度得以确立,即使它们是集体次优的,也会持续存在下去”。但是目前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具有自我强加的趋势,因为当初对该制度的选择抑制了知识创造和积累的速率,进而造成了有关制度发展的社会科学知识的短缺,从而阻碍了制度变迁的步伐。

  三、结语

  我国高校财政拨款方式为“基本支出加项目支出”,而对于高校科研而言,主要是项目制拨款方式。这种拨款方式的主要缺陷在于立项标准的模糊性以及程序的阙如。其后果是高校往往把科研论文数量作为自己获得项目拨款的一项竞争性指标,因为在科研能力方面,科研论文水平往往在同一个评价指标体系内被同质化了,能说明问题的就剩下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下的数字的差别,也就是说,数字成了能力的重要表征。虽然上级主管部门已经逐渐意识到量化学术的弊端,并且还出台了相关政策,比如,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20xx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但是,上级主管部门对高校评价、经费支持、干部选拔考核等方面的指标化倾向已然形成了一种心智模式。“尽管人们不(总是)完全遵照自己口头‘声称的理论’(他们所说的)去行事,但是他们一定会完全遵照自己实际‘实行的理论’(他们的心智模式)去做”。

  因此,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并不能在实践中得到遵守,而与此同时,高校也宁愿相信上级主管部门的心智模式而不是政策文本。因此,政府首先要改变和重塑的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对于高校的评估考核以及基于其上的经费支持、干部选拔等管理方式要尽量去指标化,并且让这种心智模式在政策文本中得到真实表达,以换取高校对政府相关政策的真心支持和信任。而作为高校改革的真正主体,各高校要敢于在合法框架下进行制度创新,创造出符合学术生产规律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并契合学校实际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尽管制度创新会有风险,但至少一所高校的失败会让其他高校吸取教训,降低其他高校进行创新的成本;倘若创新成功了,也不必在意自己的制度创新成果被其他高校所模仿,这同样能够降低其他高校的创新成本,也就是说,任何一所高校进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不管成功与否,其组织收益都小于社会收益,但这也正是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一种具体体现。

  所以任何一所高校及其领导者都要有一种超脱的姿态以及成为制度创新的关键行动者的意识和准备。总而言之,要想改变高校低效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长期存在的现状,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以高校个体为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有机结合是基本路径选择。

  职称评定论文 篇2

  摘要:

  高中数学教学中,立体几何是数学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要板块,其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运用能力,经常通过三维直角坐标系来寻求几何的相关特征,也是解决很多几何问题都需要运用的一种解题手法。本文主要针对高中数学教学中涉及的立体几何进行分类,并且根据每一类立体几何的具体结构特征进行探索和分析。

  关键词:

  高中数学;立体几何;类型;结构特征

  1.立体几何的类型

  立体几何的类型多种多样,有的能找出规律,有的却毫无规律可循,但都是三维空间的一种空间几何体。自然界中的空间几何体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主要表现的类型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多面体。它是由很多个平面多边形围绕而成的一个几何体,而围成这个多面体的各个多边形叫做这个多面体的面,两个相邻面都会有一条同样的边,这就是构成多面体的棱,当棱和棱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点时,这个点就是多面体的顶点。

  另一种类型叫螺旋体。将一个平面图形围绕它所在的平面内的一条定直线进行旋转,从而形成的一个封闭几何体称为螺旋体,而这条直线则为这个螺旋体的轴。

  2.高中数学中几种主要的立体几何的结构特征

  2.1棱柱、圆柱的结构特征

  棱柱的特点是有两个面互相平行,而其他的每个面都是四边形,同时每个相邻的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是互相平行的,这些面围城的几何体就是棱柱。而棱柱又可以分为斜棱柱、直棱柱、正棱柱或者是其他棱柱,其中斜棱柱指的是棱与底面不垂直;直棱柱指的是棱垂直于底面;而正棱柱指的棱柱的底面是正多边形。

  棱柱主要的性质为:

  (1)侧棱均相等,侧面都是平行四边形;

  (2)当底面的截面和两个底面平行时,说明它们是全等的多边形;

  (3)当一个面经过不相邻的两条侧棱时,此时的`截面是平行四边形;

  (4)直棱柱的侧棱长和高相等,侧面的对角面是矩形。

  将矩形的一边为定边,其对边进行旋转和定边重合,通过这种方式所形成的几何体就是圆柱。圆柱的主要性质有:

  (1)上、下底及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等圆;

  (2)过轴的截面是全等的矩形。其中,将圆柱的侧面进行展开后就是原先的那个矩形。

  2.2棱锥、圆锥的结构特征

  由多个三角形共一个顶点围城一个几何体,并且这个几何体的底边是一个多边形,那么我们称这个几何体为棱锥。假如这个底边同时又是正多边形,并且顶点在底面的投影恰好在底面的中心,那么这种情况下称这个几何体为正棱锥。正棱锥的结构特征有:

  (1)假如正棱锥的一个截面与底面平行,那么这个截面和底面是相似的,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的距离与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之比;

  (2)正棱锥的所有侧棱长度都一样,并且构成所有的侧面三角形均全等;

  (3)正棱锥中的六个元素,即侧棱、高、斜高、侧棱在底面上的投影、斜高在底面上的投影、底面边长的一半,构成四个直角三角形。正棱锥的侧面展开图是由等腰直角三角形组成的。

  我们将直角三角形放在水平面上,保持一边与水平面垂直,以这个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几何体就是圆锥。圆锥的结构特征为:

  (1)由于圆锥的底面是圆,所以假如一个截面平行于底面,那么这个截面也是圆,其截面直径与底面直径之比等于顶点到截面的距离与顶点到底面的距离之比;

  (2)轴截面是等腰三角形;

  (3)母线其实与底面半径和高共同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其中,将其侧面展开显示的是一个扇形图形。

  2.3棱台、圆台的结构特征

  当棱锥被一个截面切成两部分,而这个截面与底面平行时,除了顶点那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棱台。棱台的结构特征为:

  (1)棱台的所有侧棱长度都一样,并且侧面都是全等的等腰梯形;

  (2)正棱台的两个底面和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正多边形;

  (3)由正棱台的对角所构成的面也是等腰梯形。

  同样,当圆锥被一个截面切成两部分,而这个而这个截面与底面平行时,除了顶点那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就是圆台。圆台的结构特征为:

  (1)圆台的上下底面和平行于底面的截面都是圆;

  (2)圆台的截面是等腰梯形。

  2.4球的结构特征

  将一个半圆以直径为轴旋转一周,所形成的一个旋转体就是球。球的结构特征为:

  (1)球心与截面圆心的连线垂直于截面;

  (2)截面半径、球半径、截面和球心的距离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结语:

  由上可知,立体几何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其考察的方向也是方方面面。在数学高考中,立体几何成为一个重要的考点,它可以考察几何中的平行关系或者垂直关系,而平行关系中又可以考察线线平行、线面平行或面面平行;垂直关系中可以考察线线垂直、线面垂直、面面垂直等。需要确定它们的结构特征,对它们之间的性质进行判定,最后进行结果的推论。

  立体几个是由平面几何知识往立体几何知识上的一个升华,其涵盖的内容比平面几何知识复杂的多,需要有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耐心去进行探索。在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育中,要让同学们打牢基础知识的根基,从而才能往更深层次进行研究,对今后的各类考试中的立体几何问题才能做到轻而易举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蒲春荣。几何推理、说理启蒙教学初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 (14)

  [2] 吴丽娟,施仁智。对新课标下高中立体几何教学的认识[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8(09)

  [3] 黄幼学。对高中数学课程目标的再理解[J].甘肃科技纵横,2007(02)

  职称评定论文 篇3

  摘要:

  教师的内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程度。要想把握好教师质量的提升,作为小学校长、领导者应该将内涵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追求。那么,如何来提升小学教师的内涵呢?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特殊的活动,培养三种精神;二是另类的阅读,打造两种意识;三是小课题研究,立足学生主体。

  关键词:

  提升内涵 三种精神 两种意识 小学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教学质量=[学生(1分)+教材(2分)+社会环境(4分)+教法(3分)]×教师素质。在该公式中,教师的分值越大,乘积就越大,教学质量也就越高。教师的内涵决定了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一个学校师资力量的程度。教师内涵的发展建设应该作为基础建设抓起,作为学校发展的前提保证。因此,学校的管理者、决策者应该将内涵作为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和追求。

  一、特殊的活动,培养三种精神

  第一个活动是“铸师魂,练师功,强师能”。即以“铸师魂,练师功,强师能”为主题,以“教育思想大讨论”为平台,以育人一得、身教一例、格言一条、建议一点等“四个一”为内容,广泛开展教育活动。在当今物质发展已经远远超过日益增长的需求的时候,精神文化的需求慢慢体现,作为推动教育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其需求一个正确的引领方向,形成学校精神的凝聚者,学生的潜移默化者,让一届又一届不同经历、不同性格的学生都能受到积极向上的文化熏陶。第二个活动是“相约星期五”教师读书活动。第三个活动是“薪火相传,传帮带”老教师传经验,新教师带理念。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教师如下三种精神。

  (一)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

  我们的教师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很好的创造机遇。每个人都有理想,有追求,有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作为学校管理者,需要认识到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是环环相扣的,引导教师的内涵发展方向就是建设学校的精神内涵。现在,小学教师是一个紧缺人才的职业,在职教师容易产生压力不大、安于现状的自我满足,不仅仅影响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更是影响祖国下一代的发展。要让教师不断地自我寻求进步,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同时,还应该引导他们在学校的大方向中设置目标。设置目标时,不能盲目:首先要注意,个人目标与学校集体目标的统一。其次,设置的目标要适中,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目标过高,教师可能会因为目标遥不可及,自动放弃;目标过低,容易引起教师自负自满的心理,同样达不到激励的效果。因此,只有目标设置的合理且有吸引力,才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二)先公后己的牺牲精神

  教师在工作中追求人格的尊严,追求教育教学工作的完美,对学校有强烈的认同感,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的教学关系,对教学规律有深刻的理解,工作积极向上,这样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吃苦耐劳的奉献品质

  “用艺术提高小学生素质”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难点、弱点,主要困难在于经费紧张、人才短缺。如何缩小与城市小学生在才艺发展上的差距,我校选择的一个新的突破口,即“多方面多层次引领,多交流多帮助培养”。“多方面多层次引导”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在自由学习课程当中,引领小学生参加学习和观看音乐欣赏、电影欣赏、舞蹈排练等等,让他们了解艺术、欣赏艺术,从中选择性地培养小学生的才艺发展。“多交流多帮助培养”是指定期组织开展家长交流活动,建议或督促家长培养小学生的才艺。这样不仅开阔了小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

  我们应把特色教育装在心中,落到实处,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扮演不同的角色,在教育中敢于独树创新,敢于挑战现况,不断刷新的现有成绩,创造在小学教育上昂首翘楚的成绩。

  二、另类的阅读,打造两种意识

  (一)打造精品的质量意识

  去除浮在教育表面的种种乱象,埋头读书修炼内功,教育才能实现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深情呼唤。教师读书不能是盲目的,要有选择。尤其是年轻教师,存在对儿童教育认识不足的缺陷,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应多读《小学教育心理学》《小学教育》《十万个为什么》《安徒生童话》《韩国小学教育考察》等包括人文类、实践类等多方面书籍,以丰富自身阅历。同时,老教师应该不断适应新文化的发展,紧跟小学教育发展的步伐。

  (二)打造精品的改革意识

  另类阅读,不仅仅是读书本,一位优秀的教育骨干、一堂丰富的教学案例、一个知名的教育团队以及一个春天的小学校园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的对象。首先应该让教师认识到,我们为什么要读,即“读他人,钻学问”。所谓“读他人”就是选择一个优秀的阅读对象,通过寻找他、阅读他、学习他和探讨他的步骤,深究其先进的文化思想、教学思路、办学理念,发掘其文化与自己的改革关联,探讨其不足和可以进一步完善的方法。“钻学问”就是要在整个群体中进行交流和研讨,把读到的理念和方法进行探讨,发展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识文化,形成自己的内涵思路,并且能够充分运用到实践中去,用实践来证实理论的合理性和创新性。读的多了,读的深了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学质量,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

  什么样的教师才能称之为优秀的小学教师呢?这就需要教师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渊博的知识和优秀的沟通能力,做到引领小学教育发展方向,与各个性格和年龄阶段的学生交友。我们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

  三、小课题研究,立足学生主体

  小课题是一种新型的课题研究方式,是广大一线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对学校教科研工作总结、反思、探究的结果,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实践智慧的结晶。小课题研究贴近学校,贴近教师,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我校目前的小课题有很多,如《守中求变,本真妙解千千结》《在解构中破茧,在重建中化蝶》等,这些小课题无一不是直击目标,立足学生本体的。我们求创新、不重复、不停步,着力打造123工程,使师生生活在幸福中。

  123工程是什么呢?“1”是奠定“一校和睦”。我校对教师实行“群众管理”,基础建设决定上层建筑,将学校的决策方向放手给群众引导,权利事务全方面下调转移,让一线工作者有话语权,让一线工作者创造出适合一线教育的教学工作环境,做到真正的权利民主化,权利群众化。“2”是取得“两张通行证”。我校结合文明礼貌月活动,通过识记、践行和验收考核三个阶段,强力推进学生行为习惯的转变,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这是第一张通行证。优秀的成绩是第二张通行证。“3”是打出“三张王牌”。这三张王牌就是写好字,读好书,练一个特长。我校围绕办学宗旨,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紧追先进的教育体系,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小学生未来成长为中心,创教师内涵为手段,闯出了一条高效之路。

  总之,内涵建设的根本是提升师生的素质,中心是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目标是促进学校科学发展。这重中之重就是提升教师的内涵。

  参考文献:

  [1] 卢乃桂,钟亚妮.国际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6(2).

  [2] 孟万金.教师的专业素质及其立体架构:校长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4(6).

  [3] 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职称评定论文 篇4

  摘要: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始建于1986年,实践证明,此制度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出现评定标准不够科学、评定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本文就乡村中小学教师评定中凸显的诸多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

  乡村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分析;解决措施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在相对艰难的生活条件下,仍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上,理应得到社会尊重和公平待遇,尤其在职称评定方面更应得到与城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一样公平公正的评审标准。为弄清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产生原因,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笔者深入到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某乡村中学和小学进行了细致调查研究。

  1 我国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概述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制度是通过对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教学工作能力等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来确定教师职称等级的一种制度。教师的职称不仅关系到教师工资的高低,更是职业价值的标尺,对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是如此,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我国于2009年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2011年起试点范围扩大。为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职业地位、鼓励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进入中小学教育领域,2013年,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表示,计划在2014年全面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正式施行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等级设置上,中小学教师在职称等级上将分为正高级、高级、一级、二级、三级五个等级,与职称的正高、副高、中级、助理、员级相对应,此外还辅以相对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1]

  2 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乡村中小学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与能力的欠佳,所在学校的相关管理不尽科学,地区经济落后等都使乡村教师发展得不到社会的有力支持和公平对待,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也就伴随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职称评定工作中指标不均衡、标准难度大以及评定方式不完善。

  2.1职称指标分配不均衡

  乡村教师晋升机会少是其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像学校这种事业单位,尤其是乡村学校中高级职称指标普遍偏紧。在调查问卷中显示,该小学的初、中、高级教师职称的比例为7:2.5:0.5,中学为6.5:3:0.5,两所学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都很少,因为指标分配是根据该校现有职工总人数和相应级别职称人数确定,也就是各级别的职称数是有固定数量限制的,如果已经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上级也就不再分配给学校名额。然而这些乡村中小学本身教师数量就少,所以具备中高级职称评定资格的教师迟迟得不到分配指标(见图表1)。同时依照惯例,指标是人事部门按照省市县乡逐级下放,往往是城镇学校多于农村学校,重点多于普通,这种方式容易产生对职称指标的截留与挪用。水平资质相当的教师能否更快的评上高一级职称,就要看自己处于什么水平的学校了,这种情况会使越来越多的现农村教师想办法转入条件和机会优于乡村的城镇学校,同时应届大学毕业生也都更青睐于工资高、发展机会多的城镇学校,从而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的年轻师资供应不稳,教学质量下降,加剧城乡间师资力量的不平衡。

  2.2职称评定标准难度大

  在职称评定中,城乡中小学教师有着同样的评定标准,但由于地区经济和其他方面发展的落后,恰恰是这种“平等”带来了评比中的不平等。我们在调查咨询中发现,评定中高级教师职称标准的难度大使得这里的乡村教师面临着与其他地区乡村教师同样头疼的难题。第一,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难度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国家对教师的计算机能力掌握水平要求也提高,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对于教师的应聘及职称评定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想要晋升中高级职称,计算机等级证书是晋升之路上的一道坎。而对于部分地区的乡村教师来讲,有的甚至连电脑都没摸过,别提参加更深难度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了。第二,发表论文难度大。论文是我国教师职称评定标准的重要一环,它反映教师在所处学科领域的科研水平及见解,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掌握程度。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中,对于参评中高级职称的教师都要求在教育教学类CN期刊上独立发表本学科教研论文,或正式出版教育教学著作,或参编经省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地方课程等。近几年的新闻报道中反映很多大学教师涉嫌学术论文抄袭,那么本身水平就不高的乡村教师来说,要写一份如此高难度的论文很是为难。问卷显示,此中学的中学教师在职期间发表文章著作三篇以上的占9%,一篇到两篇的占15%,剩下的近70%没有文章发表经历。笔者在调研中还看到,乡村学校很少有一定规模的阅览室,更不必提图书馆了,很多教师都是资料无处查,图书无处找,写一篇具有学术性质的论文真是难上加难。而且写论文需要有大量时间。在农村,通常中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往往“身兼数职”,在一些小学,一个老师往往要承担一整个年级甚至多年级的教学,除了超额完成教学工作外,部分本地教师还得在农事繁忙期间兼顾农活。

  2.3职称评定方式不完善

  现在的教师职称评定一般以专家评审为主,评审组由本市重点中学优秀教师和教研室的教研员组成,评审现场会有多位评委打分,打分前各评委会互相交流。调查中有一多半的教师认为其评审方式不完善,由于职称评定是教师间激烈的竞争,它不光是教师社会地位的体现,更与利益相挂钩,所以经常会出现部分教师弄虚作假的现象,部分参评教师会在提前通过非正常手段达到为自己加分的目的,而评审组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各项资料进行严谨的分析,自然会对找过“关系”的教师有较深的印象。同时,评定方式的不完善还体现在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在评定的过程中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式,难以对评审团队进行监督。

  3 解决乡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的主要措施

  3.1均衡分配职称评定指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乡村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2]职称数量和等级应向农村地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队伍倾斜,落实《教师法》中关于教师职称“定期晋升”的规定。第一,提高乡村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教师数量,对符合评比职称的乡村教师予以政策上倾斜,让符合一定标准的教师都能够在职称上有所收获,改善论资排辈、年轻教师评不上职称的现状。第二,对负责下发职称指标的各级部门进行严格规范和监督,对擅自截留职称指标的更要严肃处理,不能让那些符合标准的乡村教师无职称可评,要让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

  3.2合理制定职称评定标准

  国家对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近年来从未停歇。新华社北京2015年9月2日电,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指出要完善评价标准,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职称制度,具体评价标准条件要对农村教师适当倾斜。[3]笔者认为,对乡村教师评价标准的倾斜应体现以下三方面:第一,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标准与城镇教师的标准分离。乡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符合实际情况,降低论文、计算机、英语等证书级别要求,尤其在偏远地区应取消对一定等级刊物发表数量上的要求。人事部职称处郑富仕说,1986年中央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转发的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师职务实行条例中提出,论文并不是必要条件,现在这种“轻教学,重论文”的做法,是简单操作、照搬高校的做法,根本没有考虑到中小学的职业特点。[4]第二,取消“工龄论”“奖状论”。一些并不擅长科研的一线乡村教师,往往他们的教学方法更受学生欢迎,却在评定过程因为工龄或证书没能得到肯定,所以乡村教师的评定标准应淡化工龄以及所谓的“带头人”“优秀公开课”等奖项,而是根据工作态度以及取得的教学成绩综合评定。第三,“软硬”结合考察。学校教育工作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还有精神知识的传播,担负着育人的任务。农村学生相比于城市学生更需要教师在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引导,所以对参评教师的考察要软硬兼备,注重个人能力的同时,应将个人素质的考核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3.3规范职称评定方式及过程

  2011年7月16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表示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将进一步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机制。[5]对于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这样的改革不仅需要落到实处,还需要根据乡村教师评定工作中暴露的问题和实际情况来不断完善内容形式:第一,要规范专家评审制度。最大限度减少评审中的外部利益及人情因素的干扰,可以跨地区选聘专家及优秀教师入选评定队伍,不断更新队伍成员,对评审人员的身份进行保密。第二,完善评审监督机制。引入社会监督,向公众公开评审的程序,全面推行评审结果公示制度,有序操作,规范执行。第三,创新评价方法。在新的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指导意见中提出要创新评价机制,改革和创新评价办法,采取说课讲课、面试答辩、专家评议等多种方式[6],所以在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中我们不仅可以组织参评教师进行现场授课、答辩等,还应大胆创新,多听听学生的评价,将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引入教师职称评定制度中。总之,乡村教师的权益如果得不到保障,他们的努力付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就会使城乡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衡。所以教育主管部门要保证评定中的公平性,做到客观实际透明。妥善解决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定问题是促进教育资源城乡均衡的重要步骤。为了我国乡村基础教育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给那些默默坚守在乡村讲台第一线上的教师们以相关政策,去重视并支持他们。

  参考文献:

  [1]王思琴.教育叙事研究: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问题再审视[J].教师教育论坛,2014,(12):50.

  [2]刘奕湛.我国将改善农村基层边远地区工作教育的待遇[J].农村实用技术,2010,(26):28.

  [3]新华每日电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N].中国新闻,2015-09-03(8).

  [4]叶万军.中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并非必要条件[J].教师博览,2000,(4):30.

  [5]王珺.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带来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2011-09-25(3).

  [6]新华每日电讯.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全面推开[N].中国新闻,2015-09-03(8).

  职称评定论文 篇5

  摘要:

  矿山测量包含了矿山在建设及后续生产采掘期间所有测量工作,涉及地质、测量和采矿多个学科,综合运用来解决矿山的勘探、建设及开发过程。工作内容由矿体至围岩,从井下到地表的各种空间几何测量问题。煤矿测量工作同样的会对煤矿运营起到积极作用,对于煤炭的采掘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本文阐述了矿山测量中地面控制测量、联系测量以及井下测量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近些年来新技术、新方法在煤矿测量中的应用,简要分析煤矿测量的发展趋势。

  经过煤矿安全事故分析,煤矿事故发生种类为煤尘、顶板、瓦斯、水和火五类,每一次事故的发生都有多种原因,但细分之下,测量原因也占了一部分。例如,2010年山西省王家岭煤矿的透水事故,就与测量工作不到位有关,采掘工程平面图对过去的小煤窑开采的采空区没有明显填补等。因此煤矿测量技术水准与矿山的安全高效运营关系密切。

  1 煤矿测量的主要内容

  (1)创建煤矿矿区地面与井下巷道的控制测量基准,目的是为煤矿后期要进行的测量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依照前期的开发设计,进行前期的工程建设,管道线路铺设以及矿山机电系统的测量工作,测量工作的另一个任务是在煤矿生产和建设的每个阶段,对开采作业及相关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必要的检查与监督工作[1]。

  (2)测量工作需要为煤矿生产提供各种相关的矿图,以满足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建设与规划。利用测量成果,可以为煤矿解决很多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以为煤矿提供灾害预防以及救援等重要的参考资料。对生产矿井定期进行开拓、准备和回采煤量计算分析,对露天煤矿进行开拓煤量、回采煤量和采剥量计算分析,通过上述工作可以准确提供煤矿开采的现状,有利于进行煤矿储量的动态统计及有关管理工作。

  (3)在矿区设立的各类观测站对矿区地表、地下岩层的变形规律、采煤区塌陷综合防治、矿区的环保工作研究。参考矿区的地表与地下岩石变形数据及规律,对各类保护煤柱进行科学的设计与修改。测量工作还会参与到煤矿采煤塌陷区的治理,矿区的土地征用以及搬迁移民等工作。

  2 测量工作在煤矿生产中的作用

  2.1煤矿计划生产方面

  矿山测量工作能为煤矿生产管理提供必要的资料、图纸及统计数据,为煤炭的开采计划编制和安全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就目前的煤矿开采情况而言,许多煤矿在开采过程中在空间上均建设了大量的井巷系统,这个系统也是测量工作的主要对象。伴随着采矿作业的不断进行,煤矿井巷系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很显然,假如测量工作无法及时提供准确的参数变化,会导致开采设计无法科学合理地完成,影响下阶段煤矿的开采计划。事实证明,如果煤矿的测量工作出现失误,或者是测量人员为煤矿开采部门提供的图纸、资料数据时效性差,对煤矿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导致采矿作业盲目性和采矿管理工作的混乱,给矿山的安全、正常生产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2]。

  2.2安全生产方面

  煤矿采掘的过程是一个结合了许多生产系统的大型工程,采掘过程涉及的环节较为繁多,常常会因为矿区地质条件的变化,以及煤炭开采工作面发生改变,井下的不安全因素不断积累,对井下采矿工人的生命安全时刻产生着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预防工作需要测量工作提供所需的可靠的测量数据。矿山测量可以为开采作业提供精确度较高的测量数据参考。煤矿的测量工作内容涵盖了矿井上下,尤其是煤矿井下全部巷道和采空区测量。如果测量工作最先获取了煤矿井下采矿条件的资料,就可以将可能出现的种种不确定因素降低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通过煤矿测量技术的参与,可以实现直接、及时、全面获得矿区测量的原始资料,也可以将实际工作中摸不到、看不懂、分析困难的井下生产问题呈现于图纸之上。所以,煤矿的测量工作不但是煤矿开发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技术手段,也是煤矿安全生产环节中极为重要的一道保护屏障。通过矿山测量工作,对潜在危险地区划定必要的警戒线,为出现的各种安全事故或者地质灾害提供必要的资料数据,为科学、有效、及时的救援提供保障。正是由于煤矿开采具有的复杂的立体化体系,煤矿测量工作所要提供的资料数据必须包括矿井下部坑道和采场之间准确的相对位置,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煤矿开采穿透采空区、透水岩层以及其他相邻坑道,以致引发安全生产事故。煤矿的开采及相关建设工程需要矿井上下的精确的对照图件,便于后期煤矿对开采工作进行科学规划与设计。通过对照划分出来危险区域,尽量避免煤矿的采矿活动所引起的地表塌陷,以致地表建筑物、水体、铁路等设施遭到破坏。

  2.3资源利用方面

  矿山测量工作可以通过对矿石产量、矿产损失以及贫化资料的统计,为研究和指导矿山均衡生产,降低损失和贫化,使之充分利用地下资源提出有效措施。矿石的损失和贫化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采场炮孔位置与深度测设不准确,从而导致矿石未能采出或者混入废石,这是损失与贫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要求矿山测量工作必须严格按照采矿设计进行放样。在矿石进入选厂前抽样时,也需要矿山测量工作的配合,提供实测的矿石体积,并与采矿、地质人员一起,提出损失、贫化报表,以便对生产的组织管理,对现行的采矿方法提出评议和改进措施[3]。

  2.4保证工程质量方面

  矿山测量可以通过施工放样、质量检查和工程验收等测量手段,保证各种采矿工程按设计要求进行施工。地下煤矿矿山开采所形成的特殊空间,给施工、检查和验收工作带来许多特殊困难。例如,巷道之间的连接,本来是十分简单的几何关系。但是由于互不通视,所以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工作给予保证,即贯通测量。矿山的工程质量与矿山安全紧密相连,没有工程质量也就没有矿山的安全。矿山测量工作是矿山生产过程中应用频度最多、延时最长的一项工作,它包括从矿山建成投产直至矿山报废过程中全部测量工作内容,与采矿的设计与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测量工作在矿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煤矿测量中新技术的应用展望

  3.1惯性测量系统

  惯性测量具有自主性好、操作便捷、速度快等特点,该系统的导航定位功能可以为煤矿的测量提供多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量测量数据,例如重力异常与经纬度等数据(图1)。在测量时,通常每隔3~5min停20~30s,进行一次零速更新。由于惯性测量系统采用了这种独特的方法,使定位精度比惯性导航系统高得多。70年代末,惯性测量系统能达到的精度是:平面位置中误差为±0.5m,高程中误差为±0.2m,重力加速度的中误差为±2毫伽,垂线偏差的中误差为±1.5″。如果用这种系统布设直伸导线,并构成导线网,进行平差后,精度还可以提高。近些年在煤矿井下测量性能表现优越[4]。

  3.2智能化全站仪

  全站仪是测量工作中最常用的仪器,具有自动化、智能化、海量数据存储、多样的成果输出、自动报警、操作方便、界面友好、高精度等特点。近些年在煤矿测量中也得到了应用,结合煤矿的自身特点,全站仪的技术得到不断更新发展,而智能化全站仪的出现就是推进煤矿测量技术的重要标志,其内部融入了当代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功能上具备了测距和测角的功能。数据存储方面也有所改进,具备了双线路数据传导功能,可以同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输出,这样就可以实现计算机和全站仪之间无障碍的联系。同样的,智能化全站仪与计算机系统连接,配合基准点和监测点的布设,就可以实现煤矿采矿巷道的动态形变监测(图2)。

  3.3空间信息系统

  在当今的测绘工作中,空间信息技术以成熟的遥感技术为基础。在煤矿测量中,空间信息系统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矿区地形资料,与传统测量方法相比,遥感技术优势明显,一方面可以帮助测量人员绘制地形图,另一方面在煤矿的找矿工作上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结合全球定位系统的优势,既可以对煤矿矿山进行实时的移动监测,也可以构建矿区的控制网络(图3),有助于测量人员对煤矿矿山测量任务的进行。

  4 结论与展望

  煤矿测量工作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作用明显,称之为矿山的眼睛一点也不为过。在煤矿开发生产的每个阶段,精准的测量工作都必不可少。首先在生产方面起保护作用,通过提供可以反映开采情况的测量图纸、资料,能够准确计算煤矿工业储量的动态变化情况;可以充分、合理的开采地下资源和采掘工程质量方面起监督作用;在安全生产方面起指导作用。充分利用测绘的各种矿图,结合煤矿开采工程的特点及时正确地指导生产,使巷道不掘入危险区内,同时对煤矿区地下开采过程引发的地表和岩层移动的范围进行监测,最大可能避免地面建筑物遭到破坏,同时预防因透水事故的发生。矿山测量的交叉学科性质非常典型,这就意味着需要不断地在理论研究上保持创新与发展,从而对测量工作可以起到帮助与改良效用。在先前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变革,可以有效地提高测量工作效率,这对矿山的生产大有裨益。

  职称评定论文 篇6

  摘要:

  在班集体的发展中,班主任有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班主任是集体的关键人物,承担着培养优秀学生的重担,为此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性更是显而易见的,而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又是一项既艰难而又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要掌握正确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提高管理班级的水平。本文通过对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对相关人士提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沟通;问题;解决办法

  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起着主导作用,班级能够在良好的水平下发展就要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沟通,这样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培育对社会有贡献的学生。而班主任能否处理好班级的各类事务,沟通就尤为重要了,这也是确保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重点,但作为一名小学班班主任在沟通方面却有着许多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确保进行一个高质量的沟通,即为班主任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就来做具体的分析和解决。

  1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的问题

  1.1沟通方法缺少方法

  现今有许多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所用的方式较为单调,更善于给学生讲道理来解决问题,惯于说教的性质,使得学生厌烦和反弹,往往越讲道理越严重,从而达不到最终的目的,产生了抵触的情绪也很多,而相对于比较顽皮的学生,更多的还是管制及批评的方式,产生的结果是令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信心也随之降低,并且会更加变本加厉的犯错误。

  1.2沟通方法缺少技巧

  在现实中,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方面,更多的是老师站在自己的一面来解决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往往是命令的多,交谈的少,批评的多,表扬的少,没有运用恰当的语言、语调、肢体表情和学生沟通,缺少了沟通的方法和技巧,导致事倍功半,于学生方面认为班主任没有尊重学生,于学生家长也不能得到理解和认同。

  1.3沟通方法缺少态度

  在学生与班主任的沟通中,缺少正确的态度分为两点,其一则是班主任在处理问题时习惯性偏袒平时较为喜爱的同学或者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这样的举措导致了其他学生感受到了偏心的结果,使学生的心灵受伤害,影响了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其二则是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没有按各自的性格、家庭环境、心里发展水平采取的“因人而异”的方式,导致了学生不乐于和善于与班主任主动沟通,心里产生了得过且过的想法,从而导致了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日益下降,并且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效率。

  2 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沟通问题的解决办法

  2.1以学生为主体

  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工作中,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法则,这不仅适用于社会,更适用于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中,班主任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要深入的关怀学生,细心聆听学生心里的想法。有时学生的状态和情绪不太良好的时候,应该于事情的根本进行疏导,并加以沟通,而并非仅仅的简单询问,班主任利用此种方式能够增强班主任在学生心理中的意义和地位,对班主任的信任感更是大大提高,从而达到进一步沟通的目的,也能够帮助学生积极有效的解决问题。班主任在与学生沟通时也应注重细节,避免三心二意,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比如在写教案和批改试卷时与学生沟通,此举会让学生产生班主任不注重这件事,不尊重学生的想法,更会导致沟通效果没有显现。而且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时,最好能够进行一对一的方式,避免当着其他学生的面进行,既能表达班主任的对学生的重视性,也能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环境,进而提升了沟通的积极性和目的性,而且在沟通中不仅要关心学习方面,也要关心生活方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行之有效的沟通。

  2.2以班主任为模范

  对于小学生来说,班主任平时的以身作则是很重要的,因为小学生的想法还不够成熟,更多的是模仿他人,而班主任则是一天之中陪伴学生最久的人,班主任的行为举止和谈吐都是学生争相模仿的对象,为此,班主任在日常上课和管理中,要注重自己的言行,甚至于衣着打扮,都要成为学生们的榜样,起好表率作用。对于不讲卫生,乱扔垃圾的现象,班主任更应起到模范作用,并起到对于学生的积极引导作用,能够随时拒绝不文明行为,看到地上有垃圾时,能够做到捡起来放在垃圾桶内,这样学生看到垃圾时就会模仿老师的做法,而且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习惯,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发挥模范带头的作用,对于表现较为不错的的学生进行口头鼓励,而对于表现较差强人意的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积极且尽早的改正,以此产生良好的沟通与教育。

  2.3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

  在班主任的管理中事无大小都需要班主任与学生的沟通,而尊重与平等是交流的必要,而且加以情感上的耐心与平静的语气也是必备的,这能使学生感受到充分地尊重,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与班主任交谈。同样,自觉地接受学生的监督,可以在每周的班会上接受学生一周以来对于班主任的观察而提出意见,通过此方法即可以深入走进学生的想法中,也可以得到学生的建议,班主任也可以积极地改正自己,提升自我,提高班级管理的质量,使得班级的发展更加完美。

  2.4班主任与家长的沟通

  在班主任的班级管理中,也离不开与家长的沟通,家长是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桥梁,通过与家长的交流既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在家里的表现,及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观念,还能接受到来自家长的建议和意见,并能通过家长与学生进行沟通,辅助班主任的沟通工作,反馈家长学生的表现,使得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都能有所成长,在遇到问题时,与家长积极沟通协作,共同促进孩子在健康的氛围中成长,也提高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效率。

  3 结论

  在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沟通是一门重大的功课,而良好的沟通艺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于班集体的发展具有促进的意义。小学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工作开展的时候,时刻都要面对不同的、多种多样的问题,而做好小学班主任的沟通工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见各类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所以,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迎接未知道路上的挫折与坎坷,同样要拥有认真负责的态度,运用恰当而又有效果的方式和方法,不断搜寻更具效果、更有技巧的沟通方法,为提高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作出积极的努力与无限的投入,从而达到最佳的成果。

  参考文献

  [1]蒋秀琴.善待学生的错误———小学班主任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J].教育科研论坛,2009(12):71-72.

  [2]董岩芳.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专业知能的调查研究[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2):305-306.

  [3]刘伟.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沟通艺术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5(14):195-196.

  [4]朱林峰.试论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沟通艺术[J].中华少年,2015(22):207.

  职称评定论文 篇7

  【摘要】

  在机械设计加工中,要注重对材料进行科学选择,满足使用性能、工艺性能以及经济性能的需求,以标准化设计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产品质量,对影响机加工件表面物理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有效发挥润滑剂作用,实现机械设计加工质量的成效。

  【关键词】

  机械制造;现状;发展趋势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靠的就是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机械设计工作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第一步,而且还在于它将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虽然影响产品成本的因素很多,但主要与设计、制造和原料有关。[1]在当前的市场竞争中,质量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机械产品而言,企业应当提高设计加工水平,从科学选择材料、提高设计生产标准化水平以及合理运用润滑剂等方面综合入手,提升机械设计加工水平。

  1、有效提高机械设计标准化水平

  在机械设计加工中,标准化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趋势,标准化主要通过设置共同标准,规范机械零件尺寸、性能与结构等,为提高生产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奠定基础。要从设计环节就着手提高标准化水平,运用标准化手段把好产品设计关口,对使用较多的零件实施标准化生产,生产中对性能指标以及原材料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所生产的零部件要在尺寸、结构等方面进行规范,进一步简化设计与生产,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提升机械产品的综合竞争力。[2]

  2、CAD/CAM技术在机械设计与加工中的应用

  2.1、CAD/CAM技术在机械设计的应用

  2.1.1、零件的建模设计

  零件的建模就是考虑如何采用合适的特征,通过正确的组合方法形成零件模型的过程。零件与特征之间的关系主要呈现层次关系,这需要设计者除了具有清晰的空间思维能力外,还要掌握和积累一些必要的零件建模技巧,使建模的灵活性得到增强,从而提高零件建模的效率。另一方面,在零件建模过程中还应充分考虑零件模型的可调整性。当代产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用户的品位和要求千变万化,因此厂商必须不断改进或者调整产品设计以适应市场需求。为此,在零件设计过程当中必须兼顾今后调整的需求,在零件设计中添加适当的控制因素,提高零件设计的可调整性。

  2.1.2、装配建模设计

  在机械产品生产过程中,需要将零件装配成部件,再将部件装配成机器。一个复杂机器可以看成是由多个部件所组成,复杂部件可以看成是由多个组件所组成,组件则由多个零件组成。这是对机器的一种层次描述,采用这种描述可以为机器的设计、制造和装配带来很大方便。同样,机器的计算机装配模型也可以表示成这种层次关。在计算机上将装配体的层次各种零、部件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装配体的过程即装配建模或称装配设计,回转、直线运动机构(装配钩是由两个子装配(驱动部分和传动部分)以及一个零件(活塞缸)组成。一个装配体系记录了零部件之间的全部结构关系,以及零部件之间的装配约束关系。

  2.2、CAD/CAM技术在机械加工中的应用

  目的是进行产品加工制造所必需的所有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工艺设计、用于零件加工的数控编程、用于零件装配的机器人编程等的准备工作。工艺设计,即研究和确定产品的零件加工所应采用的加工方法、加工顺序和加工设备等。工艺设计是经验性较强的工作,以往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人员来完成,而现在可将加工的经验数据存储在计算机数据库中,通过与计算机对话,即使经验很少的操作者也能进行工艺设计。数控编程,即在数控机床上进行加工零件的程序编制工作。目前计算机在NC程序编制中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使编程工作比以前要简单得多。机器人编程,即编制机器人驱动控制程序以完成零件装配工作。由于目前在大中型企业甚至中小企业大多数加工是由数控机床来完成的,很多零件部件的装配工作由机器人来完成,因此数控编程和机器人编程显得非常重要。利用计算机编程,可以使编程工作得到大大简化。

  3、科学选择机械零件材料

  机械零件材料要保证满足设计要求。确定为机械零件加工材料应当满足使用性能、工艺性能以及经济性能要求。在使用性能方面,要依据零件使用要求选择材料,依据零件对强度、耐磨性等方面性能指数进行研究,确定与此相吻合的性能材料;在工艺性能方面,要结合加工工艺需求,采用热加工工艺的材料要具有符合标准的铸造、锻造、焊接以及热处理方面的性能,符合加工条件,运用切削加工工艺的材料要具有较好的切削性;在经济性能方面,要尽可能在保障质量的基础上降低采购成本,发挥可利用率高的材料作用,以普通、性能相似的材料取代稀缺或者进口材料,提高生产经济性。

  3.1、机械零件选择的使用性能要求

  材料在使用过程中的表现,即使用性能,是选材时应考虑满足的根本要求。不同零件所要的使用性能是很不一样的,有的零件主要要求高强度,有的则要求高的耐磨性,有的甚至无严格的性能要求,仅仅要求有美丽的外观。因此,在选材时,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地判断零件所要求的主要使用性能。

  3.2、机械零件选择的工艺性能要求

  材料的工艺性反映的是材料本身能够适应各种加工工艺要求的能力,即要求所选材料在加工制造时首先能够造出成品来,并且能够便于制造、同时必须保证质量。

  (1)热加工工艺性能。热加工工艺性能主要指铸造性能、锻造性能、焊接性能和热处理性能。

  (2)切削加工性能。金属的切削加工性能一般用刀具耐用度为60min时的切削速度V60

  来表示,V60越高,则金属的切削性能越好。

  3.3、机械零件选择的经济性能要求

  零件材料的选择要以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在满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选用材料还应注意尽量降低零件的总成本。

  (1)材料价格。材料价格在产品总成本中占较大比重,达30%~70%。

  (2)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如用精铸、模锻、冷拉毛坯,可以减少切削加工面材料的浪费。

  (3)零件的加工和维修费用等要尽量低。

  (4)采用组合结构 如蜗轮齿圈采用减磨性好的贵重金属,而其他部分采用廉价的材料。

  (5)材料的合理代用 对生产批量大的零件,要考虑我国资源状况,材料来源要丰富,尽量避免采用我国稀缺而需进口的材料;尽量用高强度铸铁代替钢,用热处理方法等强化的碳钢代替合金。

  4、有效发挥润滑剂作用

  在对金属材料进行加工使之成为所需零部件的过程中,需要金属加工润滑剂进行有效冷却。在切削、研磨、冲压、轧制等操作中使用金属润滑剂,能够提高刀具使用期限,提高工件生产精密度,提高零部件表面光洁效果,将金属碎屑及时清除,驱散热量,减缓机床及工件腐蚀程度,并且对于提升生产效率、压降生产成本等方面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在机械设计与加工领域,要想提高产品竞争力,必须要在质量方面下功夫,企业应当在材料科学选择、实施标准化生产模式以及统筹考虑表面层物理力学性能因素、科学运用润滑剂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压降成本、提高质量,获得更大的效益。

  职称评定论文 篇8

  摘要:

  本文从工程与工程管理的涵义出发,详细论述了新时代大建设时期工程与工程管理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要重视工程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其中,建筑工程管理是国民经济得以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房地产工程管理则日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关键词:

  浅析;工程;工程管理

  引言

  随着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大型工程项目都纷纷上马,例如京广高铁项目的启动、天津新城的建设等,这也成为经济高速发展的一大标志。随着重点工程项目的逐渐变多,在高精尖技术得到进步的同时,工程与工程管理方面的不成熟开始凸显,尤其是工程管理方面的人才欠缺直接导致我国的工程管理中出现诸多漏洞。下面,本文将从基础的工程与工程管理的含义出发,以建筑工程管理和房地产工程管理为例,阐述新时代下工程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1 工程的概念

  工程就是把科学原理运用到社会大生产中的一种应用,通过这种手段,使大自然中的事物能通过一个过程,在最短的时间内最有效率的生产出对人类本身有用的东西。

  如今,工程有逐渐演化出了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工程,是指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空间下,运用专业的技术,把某种或多种特定的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设施或是某种概念,从而形成由人和所需资源构成的一个整体及实现建设目标的过程。

  2 系统工程学

  系统工程是指跨多个学科的一个工程的集合,主要是指那些比较复杂的集合性的工程专案。简而言之,所谓系统工程就是由多个小工程组成的复杂的大工程,需要详细的工作流程管理,并常常和控制等其他学科相互联系。

  系统工程学就是把系统工程进行理论化的学科,涉及到控制学、系统控制学和信息技术学等多个学科。

  3 工程管理

  3.1工程管理的概念

  在国内,工程管理就是让工程在限定条件下获得成功,对相关的资源、工程活动及周边环境进行决策、组织、协调、奖惩等一揽子工作的总称。但实际上,在国内,普遍把它限定在土木工程管理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也严重脱离了国际一流水平。

  就工程管理的定义,2000年,中国工程院就明确定义:

  3.1.1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中的管理。

  3.1.2关键性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新型产品,在从开发到生产中的管理。

  3.1.3比较重要的技术方面的创造和改进,并与国际一流水准接轨的过程中的管理。

  3.1.4在产业和科技等层面上的重要布局和发展的管理。那么,这些定义就完全脱离了上面关于土木工程的狭义的理解。

  3.2工程管理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在早些时候,即使是国际上的知名院校开设这门课程的要是很少的,只是选取某一个方面进行专门培养,例如土木工程和信息自动化工程等。它在管理工程、国际工程、房地产工程及相关专业工程教育的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

  在中国,80年代,高等学校等还没开设这门课程。直到90年代,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大发展,才陆续有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科目录中出现了工程管理这门新兴的专业课程。但是限于对工程管理的含义的理解,各个大学对这门学科的处理方式也是各不相同。有把它归到管理学院下属,如天津大学;有的则是直接把工程管理限定在土木工程管理方面作为主攻专业方向,如武汉大学;有的就直接独立成下属院系,如东北财大建设管理学院。

  另外每个学校的侧重点有有所不同,有的偏向房地产管理、有的则侧重于工程项目管理、有的偏重水利工程管理……或者偏向管理或者技术。

  4 工程管理问题

  在我国越来越多的工程质量问题被报道而出,屡见不鲜。而将计算机运用到工程管理当中的更是少之甚少。有一部分经济承包人过度的关注于工程的成本控制上,反而忽略了工程的质量问题;而有的则过度关注质量问题,大肆的资金乱用,使得工程整体的经济效益低下。在我国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的实例非常的少,这就要求我们高校建立起健全的工程管理实践课程。同时我国的投资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很多的弊端,使得很多的承包商钻空子,偷工减料等问题时常出现,使得工程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5 工程管理措施

  5.1成本管理

  根据工程的具体特点设计施工组织。企业要从招标投标、签订合同开始抓起,依据工程的规模以及工艺特点,从企业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工艺装备等实际条件出发,做好施工设计工作,并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尽可能地缩短工期,以节约成本;同时企业要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采用新技术、新工艺,降低成本;在工程施工前,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可行的技术措施,做好周密的准备,在施工中尽可能采用新工艺、新材料,并且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管理,层层把关进行检查,保证工程项目的顺利施工,同时节约工程成本。

  5.2质量管理

  从企业方面来讲,要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重视工程师以及技术人员的作用,协调各级部门和单位建立从上到下的质量监管体系。从项目方面来讲,要以项目经理为核心,联合项目的技术人员、施工现场的负责人等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控制网络,形成权责明确、分工清晰的执行机制。其次,要严格控制施工工序以及施工环境。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有很多环境因素可能影响到工程的质量,比如地质情况、水文气象等等。因此,要根据工程项目的具体特点和现实条件,对可能影响到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加以控制。除此之外,施工工序也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必须强化对施工工序的控制,严格按照制定好的工序进行施工。最后,要注意检测工程项目所使用的原材料。建筑材料要做好检查验收,正确合理地使用,保证质量,避免将假冒伪劣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当中。

  5.3安全管理

  政府各级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工程安全的管理。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但是由于企业在经营中是以追逐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建筑企业也要加强自我安全管理,这其中的关键环节就是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筑企业要把安全管理的目标分解到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并分配管理人员,建立固定的制度,做到权责明确,构建一个系统严密的管理体系。设计单位也要主动参与安全管理工作。设计单位设计的工程方案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安全工作。因此,设计单位应当着重考虑工程的安全操作,在设计文件中注明与工程安全相关的重点环节,并且针对潜在的风险提出预防意见。

  结束语

  从目前工程管理的现状来看,无论是工程实践,还是理论建设,都在呈现国际化、信息化的趋势,对工程管理的成本控制上逐步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措施,尤其是建筑和房地产工程管理上,已经不再局限于一城一地,而是全盘和细节相结合,尽量保证工程管理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志强.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有效控制的方法探讨时代金融[J],2011(5).

  [2]王立志.房地产工程管理浅析[J],2012(6).

  [3]熊衡.浅谈建筑工程管理[J],2012(11).

  职称评定论文 篇9

  【摘要】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是反应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综合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重要载体,是各级医疗单位评价人才、激励人才的主要手段,是进行人力资源科学设置、合理使用的基础和重要依据[1]。

  【关键词】

  临床医学专业; 职称评聘; 改革; 对策

  1 聘任方案的制定

  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评聘的正确政策导向及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制定直接关系到医务人员综合能力的正确评价、工作积极性的充分调动与发挥,关系到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队伍的结构优化和科学合理设置。深化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改革工作的目标是实行医学专业人员评聘分开。这一改革的关键在于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量化评价标准,使之逐步从以往的片面注重学历、资历、论文、科研等方面情况转变到全面注重评审对象的业绩、能力、真实水平上来。

  目前,临床医学专业高级职称的取得一般须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的评审总体上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工作能力等方面的一种综合定性评价。在实际评审中,由于没有很好的规范的量化标准,专家们只能侧重于医务人员的学历、资历、发表论文和科研的级别和数量等方面的情况,往往忽视实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产生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职称制度自身存在不足,量化的评价标准较少,评审方式过于单一。在此基础上,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针对实际情况认真查摆了以往职称评审方法的弊端,专程走访了多家先进医院,参考各地市职称评审条件,结合医院实际对评审条件的有关方面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纳分类,根据实际制定了一整套实施流程,确定了秦皇岛市第一医院的医务人员高级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体系。

  2 实施聘任方案的合理性分析

  “个人基本情况”主要考察拟聘人员的学历、现任资格年限、工作年限、资格后奖励等方面的情况[2]。一方面是申报条件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考虑到医务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成绩的取得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这一客观事实,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0%。

  “科研教学”包括“论文著作、科研和教学带教”,此项约占总分值的15%。在制定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过程中,就聘任人员的论文著作、科研奖励、教学带教等指标进行量化,按照标准进行考核计分。在论文著作方面,给发表的论文或著作按照杂志等级和作者排名进行计分,如发表的论文著作被SCI等收录,则另行加分。在科研方面,则把它分为承担课题和获奖课题两类,按省部级、市厅局级不同等级进行加分,在同一等级按名词再进行细化赋分。对于“科研教学”的标准制定,分值比重在总量化评审标准中比例不宜过高,其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能把时间与精力放在临床工作上来,放在患者身上,真正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宗旨。

  “医疗质量和医德医风”包括医疗质量、医疗纠纷、医德医风,考核拟聘人员的日常医疗工作情况,按数据说话,才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业绩、能力、水平做出客观的评价,此项约占总分值35%。

  “学识水平”包括“疑难病例分析考试、临床技能考核”两大部分。主要测评专业技术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临床实践的能力等方面情况,此项约占总分值的35%。笔者相应引入“疑难病例分析”这一指标分析包括诊断、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拟聘人员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程度,这项考核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临床技能考核分为内科及护理考查房、外科手术。因为内科及护理的查房及外科手术直接反应医务人员的基础知识、临床经验及对病情的分析能力,是职称聘任量化考核的重中之重,能更加直观地反应医务人员的专业工作能力,能全面客观地评价他们的真实水平。“内科及护理系统考核查房”,重点是考核医务人员对每个专业病种和各专业新知识新理论的掌握情况,以体现每位拟聘人员对疾病的诊断思维和诊断技巧,并进行病例分析,提高医生综合素质。“外科系统考核手术”主要是考核医务人员手术操作的熟练程度与思维的敏捷性。手术操作技能的高低虽然不是衡量外科医生整体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不可否认手术操作的成功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此,精湛的手术操作技能是外科医生重要的看家本领。整个查房及手术过程进行全程录像。

  医院对此方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调查表800份,在规定时间内回收有效调查表720份。调查范围较广,具有广泛的代表性。问卷评价指标共有22个项目指标,按照非常合理、合理、不合理三项合计统计,调查对象认为非常合理、合两项合计比例在93.9%,不合理的仅为6.1%。从调查结果上来看,调查对象认为笔者制定的职称聘任量化考核评价标准,是合理且可行的。

  3 实施聘任方案的具体做法

  3.1 考前培训 按聘任实施方案,聘请医院内、外科权威专家对拟聘人员考前培训。

  3.2 严格考核 根据取得任职资格人员分布情况,将职称评聘人员共分成5个组进行考核。理论考试由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联合监考,全程监控录像;技能考核通过光盘录制方式,拿到外省市医院组织专家进行点评,严格按照标准答案打分,保证打分过程公平、公正、公开。

  3.3 考后点评 考后由医院权威专家对全体拟聘人员进行查房技术质量、手术技术操作质量、疑难病例讨论质量点评。点评的重点是此次考核中存在的缺陷及问题。考核点评后发给每人一盘录像带,让每一个拟聘人员清楚自己存在的问题,让落聘人员心服口服。

  3.4 聘后管理 医院采取动态管理,不搞终身制,推进专业技术人员队伍总量的有序增长和素质提升,保障职称改革制度的激励性。凡被聘任的各级人员,按新聘任职称等级兑现工资及福利待遇。对聘用人员在聘期内如果有违规和违纪现象,按照医院规定取消已聘用资格,一切待遇按照聘任用前标准执行。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首次对拟聘专业技术人员特别增加了临床技能考核,推出了严密的双盲式考核方式优胜劣汰。拟聘人员认为,这种职称聘任考核方式公开、公正、公平,能真正引导医务人员做到能力和学历兼顾、临床与科研并重,大大调动了广大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让落聘者也能心服口服。通过三年的评聘实践,笔者所在医院在临床医学专业职称聘任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职称聘任工作正逐步朝着评价社会化、用人聘约化、管理法制化的方向发展,明显提高了医院的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保障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继.以临床考核为重点,探索职称评聘新机制[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27.

  [2] 王栋.探讨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J].中国医学创新,2011,8(26):131.

  职称评定论文 篇10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与居民用电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对电力的需求猛增,能源消耗巨大,经常发生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以目前传统的供用电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而现代社会对电网技术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所以发展新的电网技术是必然趋势。电力需求侧管理是缓解电力应紧张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加强规划管理、负荷管理、节电管理,利用经济、技术等措施引导电力用户改变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和保护环境对完善我国的能源的使用与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电力需求侧管理(DSM)是实际过程中通过各种优化手段改变电力系统中的供需模式,在保持电能综合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采取合理的分配、调控方式降低电能的总消费量及负荷水平,从而达到合理分配电能、改善负荷曲线、提高供电效率和水平、推进可持续经济、能源、环境等因素协调发展的目的。我国在电力需求侧管理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不能完好体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的功能,制约了电网发展等不足。本文就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对现代电网发展的作用做了探讨。

  关键词:

  电网技术,电力供应,电力需求侧管理

  绪 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在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电网负荷特性的不同使我国电力消费存在很大的地域性和季节性差异,同时受煤炭、运输、环境排放及资金等相关因数的制约,如果只增加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我国电力发展的要求。所以通过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来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改变用户用电方式,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从而有效的减少资源、环境和资金的代价实现供需资源的协同优化整合,对改善我国能源使用和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1、电力需求侧管理简介

  电力需求侧管理(demand side management,DSM)是指在政府法规和政策的支持下,采取有效的激励和引导措施以及适宜的运作方式,通过发电公司、电网公司、能源服务公司、社会中介组织、产品供应商、电力用户等共同协力,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和改变用电方式,在满足同样用电功能的同时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实现社会效益最好、各方受益、最低成本能源服务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其管理目标主要集中在电力和电量的改变上,一方面采取降低电网的峰荷时段的电力需求或增加电网的低谷时段电力要求;另一方面采取措施节省电力系统的发电量,将有限的电力资源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自20世纪70年代国外开始研究和推广了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后在减少电力投资、改善电网运行的经济型和可靠性、降低能源消耗、改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目前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在2004年的报告显示,发达国家自石油危机以来,通过实施DSM等措施使单位GDP能耗降低了约50%。据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BL)估计,今后30年若能致力于提高终端用电效率,发展中国家可削减40%的能源总投资,至少可节省1.5万亿美元;工业化国家可削减50%的能源总投资,节省7000亿美元。所以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成为我国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2、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发展与现状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综合资源规划(IRP),一起被引进到中国的,比西方发达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晚了10多年。由于DSM能够把节能节电引人潜力巨大的能效市场,有效地提高社会效益和群体效益,给节能节电灌注新的活力,并且它的应用前景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的非常关注,国家原

  经贸委和国家计委将电力需求侧管理以法规的形式纳入了相关规定。所以我国从1998年国家电力成立DSM指导中心,到2000年的《节约用电管理办法》,到2002年的《关于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04年的《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到2011年关于印发《电力需求侧管理办法》的通知,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府的大力倡导下,电力公司及电力用户做了大量工作,在缓解电力供需矛盾,提高电力使用效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我国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及作用

  近年来我国能源供需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能源需求出现了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达到34.8亿tce,与2006年相比增长了34.4%,年增长率达到6.8%。能源消费系数从2007年的0.59增长到2011年的0.76,能源供需关系又趋于紧张。能源需求的高速增长带动着电力需求的高速增长。2010年全社会的用电量达到41936亿KW.H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68%,年平均增长13.6%,电力消费系数从2005年的1.19下降到2008年的0.58后又增长到2011年的1.3,说明电力缺口在逐年增大,因而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70%左右的煤炭供应将趋于紧张。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需求,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工作势在必行。DSM作为一种科学的节电方式,能缓解电力供应紧张状况,提高电力使用效率,是国家实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电力工业与国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其主要内容包括:

  1、电力负荷管理,在电力供应短缺时,引导用户错峰、避峰,降低电力需求,在电力供应富裕时,引导用户移峰填谷,提高发电机组使用效率;

  2、电力能效管理,通过提高用户电力使用效率,达到减少电力投入目的。据预测,如果我国有效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而实现节电5%及降低高峰负荷5%,到2020年可减少电力装机1亿KW左右,超过5个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今后15年可累计节电28000亿Kwh,节煤14.3亿吨,减排二氧化硫2000万吨,二氧化碳7亿吨,同时还可以节约8000亿元左右的电力投资。这将大大化解资源与环境的压力,带来巨大的节电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因而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对我国改善能源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电力需求侧管理在我国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但是由于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开始较晚,我国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不同,所以在管理理念和实施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目前我国和需求侧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外发展DSM较好的国家相比还非常少,并且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美国1992年通过《全国节能政策法案》将综合资源规划和DSM成为强制执行的工作。所以完善的发展律法规对发展DSM是非常重要的。

  四、 我国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措施

  我国电力需求侧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实施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能更加有效的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实现将有限的电力资源最有效的最有效的加以利用,使社会效益最大化。

  1、技术手段

  技术手段指针对具体的管理对象,以及生产工艺和生活习惯的特点,采用当前成熟的节电技术,以及与其相适应的设备来提高终端用电效率或改变用电方式。在改变用电方式上负荷管理也可称为负荷整形,是可中断电力负荷的重要技术措施,包括削峰、填谷和移峰填谷三种基本类型,通过这三种基本类型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负荷率。大力推广蓄能技术,包括蓄冷、蓄热等负荷转移技术措施,有效的实现移峰填谷的目的。在提高终端用电效率上是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高效的设备来实现。

  2、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通过各种电价、直接经济激励措施和需求侧竞价的措施,改变用户的用电方式和消费行为。国内外实施的电价结构有容量电价、峰谷电价、分时电价、季节性电价和可中断负荷电价等属于控制性手段,电价由供应侧制定,用户被动响应。直接经济激励措施和需求侧竞价的措施属于激励性手段,用户主动相应。对用户来说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将会导致生产和管理成本增加,设备的更新改造引起的成本增加等,对于电网公司来说作为电力需求侧管理的主体在执行时不可避免的会因为不同电价而减少售电收益。所以只有通过合理的经济手段

  满足各方利益需求,变被动为主动,才能有效的发展电力需求侧管理,节约能源提高用电效率。

  3、引导手段

  引导是对用户进行消费引导的一种有效的、不可缺少的市场手段。通过节能知识宣传、信息发布、免费能源审计、技术推广示范及政府示范等方式向全社会广泛宣传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作用,引导电力用户主动有意识的采用科学的用电方式和先进的用电技术,让节约用电的意识深入到千家万户。

  4、行政手段

  要想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健康发展,必须要有法律法规来保驾护航。我们要按照国家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制定的相应政策,对电力公司和电力用户均提出具体的法律要求,从而保证电力需求侧管理有效的实施。通过制定各项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管理部门、中介及研究机构、电力用户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

  结 论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整个社会、每个领域,涉及国家电价政策和各种管理体制。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法规法律、科学的价格体系、采用先进的用电技术和设备,使电力需求侧管理能够在我国真正的发挥其在节约能源,提高能效方面的管理作用,优化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的经济性,改善能源的消费结构,促进电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曾鸣.电力需求侧管理[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 国家发改委、国家电网公司.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指南. 中国电力出版社.

  [3] 中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统计年鉴. 国家统计局网站.

  [4] 朱成章,徐任武.需求侧管理.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5] 莫杰.电力需求侧管理在电力客户服务中心的应用.广西电业务.

  职称评定论文 篇11

  摘要: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是现今科技发展下的一个重要技术成果,其融合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集成化制造技术等诸多高科技的优势。以往,制造技术单一,且工作效率低,每一个产品的问世,都会随之涌现出与其功能近乎相似的相同产品;而且在产品制造方面,由于技术的不成熟,使得制造进度缓慢,生产率低,很难应对快速发展的经济竞争市场。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凭借本身智能化、系统化的优点,完全弥补了传统制造技术所表现出的不足之处,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也使得产品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

  机械制造;制造工业;

  中图分类号:

  C35文献标识码: A

  一、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在传统的制造技术之上不断的去吸收各种高科技技术,二者相结合,让制造技术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占有主导地位,贯穿于信息于物流之间,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注重于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运用新材料在产品的设计和制造方面广泛应用。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这种综合性就是不限于本身制造的过程,而是一个产品发展的整个过程,从产品的市场调研,到产品的研发制作和工艺设计,加工制造到售后服务,将这些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制造行业在整体的经济环境中能够有一个更好的提升,这也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得到提高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利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任何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是每个企业要做的核心部分,现在的市场竞争已经不是原来的单一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将时间和成本、利益有机相结合的一种竞争模式。机械制造技术可以将三者兼顾,达成一个统一体。

  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为了适应全球市场的竞争环境,机械制造技术必须是采用先进的技术,与现代的高科技相结合,拥有自己的技术领域。很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全球市场经济形成之初,就利用金融。经济和科技手段占领市场。而现代的竞争靠的是先进的技术。所以我们要掌握这项技术,才能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我国机械制造工业的现状与形势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中国制造业规模已达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

  中国的制造业大而不强,中国是制造大国而不是制造强国。例如钢铁年产量超过2亿吨,我们大量出口低价钢材而进口高附加值的合金钢。机床也是出口价的简单机床,而进口昂贵的数控和精密机床。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很多机械产品价低,而质量也低,在世界企业的500强中,中国的制造业仅有两家。中国不仅不是一个制造强国,而且是一个制造水平很低的国家。只是由于中国劳动力工资很低,因而在中国大量生产的只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还自己不能生产,受制于外国。

  中国制造工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机械工业产品落后,国外已是新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且产品不断更新,而我国生产的往往是老的产品,产品更新很慢;不掌握产品核心技术,引进的机电产品很多使用外国的专利,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机床装备数量虽多,但设备总体构成十分落后;制造技术落后,制造技术工艺落后,加工度低,工作效率和生产效率低;生产周期长,新产品试制周期长,流动资金占用多;管理落后,非生产人员比例大;研究费用及人力投入少,技术创新少。

  三、制造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

  1、工作必须达到严谨入微,认真细致

  作为企业生产依据的工艺文件,对于工艺文件的正确性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工艺就是法律”这一系列的口号标示在任何机械制造业中很轻易就能够发现,这就不难想到工艺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对于工艺文件的依赖程度。一个数据甚至一个符号的误差对于工艺文件来说都是致命的,例如说机械制造工艺文件中的形位公差、尺寸要求数据加工程序中的代码等,对于零部件的精加工的要求更是严格。所以,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重大影响的主要是工艺文件的正确性。工艺人员工作失误导致的细小错误有可能会造成大批量的废品、次品,直接影响企业制造业的经济利益,甚至造成亏损。比如说再进行调试数控加工程序的时候,在本该输入进给方向的坐标值后的小数点没有加,但是在数控系统中已经把默认数值调至微米,就很容易产生在加工过程中工件与刀具碰撞的事情发生。这样不仅对工件和道具产生损害造成破坏甚至永久性失修,而且还有可能出现高精度设备发生的安全意外事故。以上种种充分表明了工艺技术工作中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是何其重要。这不仅对于人身安全是一种保障,也是对企业正产运作创造良好收益也是一种有效保障。

  2、重点把握实践的工艺技术

  工艺技术就自身来说实践本来就很强,经验是在工艺实践中逐渐摸索而来。在制造工艺现场,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刀具、原辅料甚至是操作者的情绪对于工艺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合理的工艺是现有工艺资源在不断地探索中反复求证中获得的。没有多年经验的技术人员是不能够从事工艺技术岗位的。没有结合实际情况,不能有效充分考虑到技术人员个人能力、技术、工装、物流等因素的影响的办公室式的工艺编制是不完善、不具体、不切合实际的完全没有说服力的工艺编制,这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制造工作中产生诸多问题。

  四、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和设备之间的特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技术的更新迭代周期也越来越短,特别是机械制造行业,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随着新材料的出现,使得机械产品的精度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制造业的新产品,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等,打开机械领域。就目前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而言,高科技、智能化、清洁已经成为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设备制造过程必须具备的特性。

  1、生产设备和高含量的科技技术

  在国外先进计算计算机技术推动下,国外的机械制造设备已经具备明显的自动化特点,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多轴数控设备加工、纳米加工、激光加工、高精密加工、快速成形技术(3D打印技术)等新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融入上述高科技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生产周期,同时也使得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越来越具有竞争力,创新能力越来越强。而我国的机械制造设备的高科技含量都比较低,使得制造工艺十分落后,只有极少数企业和科研单位采用了国外先进技术。

  2、 制造设备智能化

  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的高低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应用是否成功的具体表现之一。在生产过程中自动化技术可以使生产过程更加智能化,生产过程更加连续,很多工序都可以由设备自动完成。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使得机械加工装备在加工过程中可以对加工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可以自动改变的参数,并进行自我进行修复。大量的节省了人力,同时也最大限度的避免了人为因素对生产过程的影响,间接的降低了加工过程中的损失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3、 制造设备的清洁化

  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机械设备的清洁化必定会成为机械制造加工行业的趋势。所谓的机械制造设备清洁化是指为了确保在同一时间不影响产品质量,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增加使用的资源的循环利用。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国家对机械制造行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产业相比以前已经有了十足长远的进步,与国外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特别是在我国制造业成为世界第一后,机械制造行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同时机械制造行业也正逐渐成为国家综合实习的表现形式之一。

【职称评定论文】相关文章:

伤人的职称评定论文03-13

煤矿企业职称评定论文03-12

教师职称评定论文要求12-03

职称评定论文格式模板02-15

中级职称评定论文要求12-06

职称评定述职报告12-10

职称评定个人总结01-21

职称评定找什么部门12-04

职称评定介绍信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