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大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01-27 09:29:14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大学毕业论文

  时间过得真快,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快来参考毕业论文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毕业论文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篇1

  摘 要:

  重庆民歌《晾衣杆》,不管是行腔走韵,还是形态结构,都是典型的重庆民歌。

  其结构精干,感情真挚,研究其演唱技术,可以对重庆民歌的演唱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

  重庆民歌;声乐技术;演唱研究;《晾衣杆》

  一、引言

  重庆,地处中国西部,长江、嘉陵江、乌江穿境而过。

  重庆民歌,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风格趣味,但主要以山歌和号子为主。

  我们研究其演唱特点,其实会涉及到诸多学科和诸多声乐技术。

  学科包括:人类学、文学、社会学、音乐学等等。

  声乐技术包括:呼吸、咬字吐字、共鸣、曲式、和声等等。

  《晾衣杆》这首作品,有一定的代表性,音乐情绪起伏较大,旋律手法变化多样。

  当然,演唱也有一定难度系数。

  我们研究其演唱技术,能够更好让我们传承重庆民歌,传播重庆民歌,为宣传、文化、教育等政府部门提供理论依据,为大中小学生学习本地区、本民族音乐做一些基本积累的工作。

  在研究手法上,采用先分析作品,分析其旋法、曲式、调式等基本理论形态,再从演唱技法上进行探索。

  二、研究对象

  本文以一首典型的重庆民歌《晾衣杆》为例,歌词:

  打不湿来扭不干(呃),遮不住两双流泪眼(哪),衣裳只得半杆杆。

  哥(呃)哥(呃),莫说竹竿不多重(嘛),妹儿抬起好心酸,好心酸。

  乐谱(略)。

  三、研究角度

  这首民歌,速度中速,调式为商调式,拍子为2/4拍,但中间也有散板。

  音乐一共6句,句句都有传统民歌的下滑音和倚音等手法。

  歌词非常直截了当,表达了少女对情人的思念。

  感情深厚真挚,让人潸然泪下。

  音乐旋律以级进为主,力度变化较大。

  (一)旋法

  重庆,由于地处中国西部地区,地势以山地和丘陵为主,故其音乐有高亢的特点。

  但不及陕北民歌的凄凉和悲壮,说得俗气一点儿,有些“井底之蛙”的小家字气。

  不过,正是这样的音乐腔体,才有重庆人那种火爆的气势。

  (1)第一乐节:4小节,从高音的do开始,直接下行四度,然后稳稳的在sol上回旋。

  在第二小节,还使用了偏音fa,这在重庆民歌中用得不是很多。

  第三小节,音乐继续以级进的形式下行。

  第四小节,结束在re音上,带切分附点的形式,显得有些婉转、凄凉。

  (2)第二乐节:以散板形式开始,一开始是高音的do连续级进,然后延长,关键是延长后还有下滑音,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呐喊之感。

  本小节,一个散板,把音乐形象刻画得非常经典、深刻,犹如川剧中的高腔!当然,重庆由于历史原因,不管是川江还是川剧、川菜、川话,都受到四川的影响。

  音乐就更不用说了。

  第二小节,旋法围绕高音的re进行,有些西洋回旋音的特点,继续使用散板,目的是应和歌词“遮不住两双流泪眼”。

  本小节结束音在do上,还使用了一个延长和下滑,让人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

  (3)第三乐节:使用了传统的变化手法,一开始没有再延用前面两个乐节的正起,而是反其道使用了弱起节奏,音乐紧紧围绕re音进行。

  第一小节同样使用回旋音模式。

  第二小节,一个上行级进。

  第三、第四小节,一个似乎像倚音式的长音,在长音上还运用了上波音后再延长。

  (4)第四乐节:两声连续的“哥(呃)哥”,直喊得人柔肠寸断,有些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韵味,可能人类的感情色彩都差不多吧。

  (5)第五乐节:一开始的弱起,有些同第三小节的感觉,在中音的sol上开始,不断的围绕sol进行,在结束时,还在短短的sol上用了一个弱起。

  (6)第六乐节:还是弱起开始,音乐跳动比较大,节奏也开始多变,加入了切分、附点等节奏。

  最后两个小节,有传统民歌的特点,连续使用了两个延长音。

  (二)唱法

  (1)第一乐节:一出来的速度要中速,力度也不要太强,气息要用小腹牢牢控制住。

  声区几乎在中声区游荡,但演唱起来要注意把叙述的韵味儿表达出来,特别是“扭不干”的重复,要切忌两个“扭不干”应该在语气上有一定对比,注重语气的区别。

  (2)第二乐节:笔者认为是最难的一句,不是它的音高,也不是节奏,而在乎它的演唱音,要表现一个少女对情哥哥的那种欲望。

  多了,有些淫;少了,意不够。

  在教学中,有时很难给学生描述这种火候,只有让其自己多读歌词。

  两个延长和两个下滑,都要注意体现山歌的特点。

  (3)第三乐节:难点在于结束音,一个高音的re,有延长还有上波音,可以试想《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感觉演唱。

  建议最后一个长音可使用上滑音,这样的处理,应该更符合这一首重庆民歌的高亢、凄凉特点的。

  (4)第四乐节:两个“哥哥”的演唱,要唱得人泪流满面,柔肠寸断,就是歌者最成功的表现。

  那些微小的滑音和小跳,要多用重庆话的韵味演唱。

  当然,要演唱好本句,也更需要理解重庆方言的特点。

  (5)第五乐节:弱起的感觉和结束处的'下滑音,都是一个需要仔细处理的地方。

  声区尽管不高,但力度和喉头的控制还是依然重要。

  (6)第六乐节:这个句子,注意速度的把握,主要是延长音和切分节奏的控制,建议在“好心酸”前换一口气,然后再缓缓的唱出结束的两个小节,以表达出那种婉转和深沉。

  当然,或许,民歌演唱不需要像西洋歌剧那种有实景感,但本人建议,这样的民歌,其实是有画面的,有MTV般实景的。

  需要发挥歌者的想象力,把重庆民歌的精髓唱在嘴上和心头。

  四、结语

  重庆民歌的演唱,有着与中国其他地区民歌演唱相同的地方,如:讲究乡音相调,强调地域音乐特点,注重咬字吐字,明确地区风格。

  但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其民歌也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

  如川江号子,如薅草秧歌等等,都有其自身的演唱特点。

  我们可以更多的从语言入手,从音乐结构形态方面来演唱它,相信不久的将来,重庆民歌的演唱,会更加有生机、有生气!

  大学毕业论文 篇2

  【摘 要】

  徐志摩是著名的诗人,同时他对政治也相当关注。

  徐志摩向往英式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希望中国学习英国先进的政治制度。

  但是徐志摩厌恶资产阶级物质文明,他认为机器奴役着人,物质支配了人,实利主义淹没了人的精神情感。

  但物质文明是生产力进步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徐志摩对资产阶级物质文明缺乏辩证的看法。

  【关键词】

  徐志摩;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资产阶级物质文明

  徐志摩,1897年1月出生在浙江海宁硖石镇。

  徐志摩少年时期就对社会政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所以当1918年徐志摩被他的父亲安排到美国留学时,他并没有遵照父亲的意思学习金融学,而是进入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系学习;1919年6月徐志摩从克拉克大学毕业,同年9月又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学习政治。

  徐志摩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但是1920年9 月,徐志摩却放弃了即将得到的博士学位,离开美国,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

  徐志摩离开美国和政治有很大关系。

  他对美国的政治制度不感兴趣,却非常欣赏英国的政治模式,他曾指出:“不但东方人的政治,就是欧美的政治,真可以上评的能有多少。

  美国人太陋,多数的饰制与多数的愚暗,至多只能造成一个‘感情作用的民主政治’(sentimental democracy)。

  此外更不必说了。

  比较像样的,只有英国。”徐志摩喜欢英国的政治模式。

  他认为不但东方人的政治,就是欧美的政治,真正可以拿得出来评论的只有英国。

  徐志摩对英国这个唯一堪称现代的政治民族推崇备至。

  他认为即使英国有国王,但其政治却比美国更加民主、自由。

  他用两个相对的情形来比较英美的政治,“我们只要看一两椿相对的情形。

  美国人对付社会党的手段,与乡下老太婆对付养媳妇一样的惨酷,一样的好笑。

  但是我们到礼拜日上午英国的公共场地上去看看:在每处广场上东一堆西一堆的人群,不是打拳头卖膏药,也不是变戏法,是各种的宣传性质的演说。……总之种种相反的见解,可以在同一的场地上对同一的群众就行宣传运动;无论演讲者的论调怎样激烈,在旁的警察对他负有生命与安全与言论自由的责任,他们决不干涉。”他在英国时甚至为工党领袖麦克唐诺尔德去拉选票。

  在徐志摩看来,政治简直是英国人的“家常便饭”,从英国人实际的生活,就知道英国人是天生的政治的动物。

  “英国人的政治,好比白蚁蛀柱石一样,一直噬入他们生活的根里,在他们(这一点与当初的雅典多少相似),政治不但与日常生活有极切极显的关系,我们可以说政治便是他们的生活,‘鱼相忘乎江湖’,英国人是相忘乎政治的。……政治的精液已经和入他们脉管里的血流。”徐志摩认为,如果中国的政治能够进化到平民百姓都能感觉到政治与自身的关系,中国的政治家与教育家就不妨着实挺一挺眉毛了。

  显然,徐志摩希望中国的平民百姓能够意识到政治、关心政治,从而形成民主自由的政治氛围。

  徐志摩十分欣赏英国带有贵族式保守色彩的自由主义文化,这种英国式保守的自由主义成为徐志摩政治思想的基本底色。

  他说,“英国人是‘自由’的,但不是激烈的;是保守的,但不是顽固的。

  自由与保守并不是冲突的,这是造成他们政治生活的两个原则;唯其是自由而不是激烈,所以历史上并没有大流血的痕迹(如大陆诸国),而却有革命的实在,唯其是保守而不是顽固,所以虽则‘不为天下先’,而却没有化石性的。”英国的这种政治生活原则和这种原则带来的政治局面与中国封建主义顽固保守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照,因此,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

  徐志摩拿落后的中国与进步的西方相对照,主张中国学习外国的长处,以为己用。

  在中国近代史上,英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的敌人,向英国学习是很容易为世人所质疑的,然而徐志摩并不避嫌。

  他认为英帝国主义的侵略的一面和英国社会进步的一面是两回事。

  学习英国,可以摒弃它压迫的一面,吸收他先进的一面。

  学习英国,是因为英国“侵略,压迫,该咒是一件事,别的事情可不跟着走,至少我们得承认英国,就它本身说,是一个站得住的国家,英国人是有出息的民族。”徐志摩主张学习英国,在中国实现英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留学英国的经历对徐志摩的影响是极大的,他后来回忆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英国文化培养了徐志摩的自我意识,在剑桥的自由风气中徐志摩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徐志摩憧憬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但痛恨资产阶级物质文明。

  徐志摩在出国之前,受国内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崇尚资产阶级机器大生产。

  “我不曾出国的时候只听人说振兴实业是救国的唯一路子,振兴实业的意思是多开工厂;开工厂一来可以解决贫民生计问题,二来可以塞住‘漏卮’。”到了美国之后,徐志摩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

  他思想的转变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一时期徐志摩读了罗斯金、马克思等人的一些著作,其中的一些观点很合他的“脾胃”,二是他在美国直接或间接的目睹了机器大生产无情的一面,资本主义大工业高度兴盛,为人们创造了不错的物质条件,但同时也伴随着很多弊端。

  徐志摩在《南行杂纪》中这样说道:“罗斯金与马克斯最初修正我对于烟囱的见解(那时已在美国),等到我离开纽约的那一年,我看了自由神的雕像都感着厌恶,因为它使我联想起烟囱。

  我不喜欢烟囱另有一个理由。

  我那历史教师讲英国十九世纪初年的工业状况,以及工厂待遇工人的黑暗情形,内中有一条是叫年轻的小孩子钻进烟囱里去清理龌龊,不时有被熏焦了的。我不能不恨烟囱了。”

  徐志摩告诫国人切莫盲目发展工商业,重蹈西方物质文明破产的老路。

  1923年12月,徐志摩写了《罗素又来说话了》一文,他一面赞美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一面又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弊端进行了揭露批判,他谈道:“现有的工业主义、机械主义、竞争制度,与这些现象所造成的迷信心理与习惯,都是我们理想社会的仇敌,合理的人生的障碍。”徐志摩看到了资产阶级物质文明带来的一些弊端,但是物质文明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它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显然,徐志摩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缺乏辩证的看法。

  大学毕业论文 篇3

  摘 要:

  借“文化”法,以“文化物理”入主物理,从而优化智力,激励求学、提高素质,追求“全人”教育,实现教育的最高目标――为人们能够过一种实现自我和负责任的生活做准备(《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科学素养的必要性――美国科学促进会”),使教育步入生态化轨道。

  关键词:文化物理;全人教育;生态化

  寒冬已至,各教室座位靠近门口的同学不堪“寒流” ,纷纷张贴“广而告之”:

  政治系某教室:开放有一个“度”的问题;

  地理系某教室:大环境无法干预,小气候在你手中;

  计算机某教室:谨防病毒,小心接口;

  物理系某教室:请勿使室内外空气对流太甚。

  虽寥寥数语,却个性纷呈,特色独具,不难发现彰显了学科的“文化”色彩。

  承蒙启发,故借“文化”法,以“文化物理”入主物理,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对解决问题的追求。

  探索实践这块至宝磁石――文化(人文性,情感性,“求善、求真、求美”性),并将其应用于教育教学中。

  现就“文化物理”教育教学列举几例:

  一、课前预习

  [文化] 一位白发苍苍的教授在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上说:“你们当中的很多人并不那么喜欢实验课,但我希望你们能记住我给你们上的这最后一堂课。”

  教授看着那些迷惑不解的学生,说:“水有三种状态,人生也有三种状态。

  水的状态由温度决定的,人生则是由自己心灵的温度决定的。

  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的温度在0℃以下,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状态就会是冰,他的整个人生也只有他双脚站的地方那么大;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抱平常的心态,那么他就是一正常态下的水,他能奔流进大河、大海,但他永远离不开大地;假若一个人对生活和人生100℃的炽热,那么他就会成为水蒸气,成为云朵,他将会飞起来,他的世界和宇宙一样大”[1]。

  [物理学习]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晶体、非晶体(有无固定的熔点),物态变化――熔化、汽化过程及其状态变化曲线图。

  二、课堂教学

  [文化] 海明威曾把文学创作比作漂浮在大海上的“冰山”,认为用文字直接写出来的部分仅仅是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隐藏在水下面的部分占冰山的八分之七。

  一个优秀作家,就是要以简捷、凝重的笔法,客观精确地描述出意蕴深厚的生活画面,唤起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去开掘隐藏在“水”下的八分之七。

  [思索]为什么是八分之一(或八分之七)呢?不是习惯的十分之几(百分之几)。

  有依据吗?

  [物理教育教学]浮力。

  [注解]冰山可大可小,始终为“八分之一”,即无论小小说,还是鸿篇巨著。

  它告诉我们对待文学创作和阅读研究的基本态度意识。

  三、课后作业

  [文化]

  两盏白炽灯

  一天,甲、乙两盏60W的白炽灯一同来到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室里,甲、乙两盏白炽灯日复一日地放射光辉,为住宿的小学生晚自习尽职尽责。

  一天晚上,甲白炽灯的钨丝突然被烧断了,顿时失去了往日的光辉,乙白炽灯却像往日一样,仍旧不减当年的辉煌。

  它看到暗淡无光的同伴,心里不免有些悲伤,于是劝说:“别难过!”

  甲白炽灯说:“谢谢你的关心!”

  值日老师看见了,立即取下电灯,小心翼翼地转动灯泡使断了的钨丝重新接起来,电灯接上灯头后,灯光更加璀璨夺目了,小学生赞不绝口。

  [问题]之后,小学生问老师:“这是怎么一回事?”

  [物理解答]……(钨丝变短电阻变小,电压未变灯丝中的电流变大,实际功率变大,所以灯光就更明亮了。)

  [续写]点睛之笔?(作品主题升华。)

  [文化解答]……(乙白炽灯看到这种情况,颇受启发:如果遭受挫折之后,悲观失望是不可取的,经过努力,说不定还会有更加辉煌的时候。)

  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它会导致学生失去个性,失去创造力,甚至失去灵魂[2]。

  文化物理正是基于文化深髓的哲思底蕴,脉脉含情的基调, 人格灵魂信仰的塑造, 引入物理这种理学的教育教学, 以期优化智力, 激励求学, 提高素质,追求全人教育,使教育步入生态化轨道。

【大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大学会计毕业论文07-17

大学生毕业论文评语01-04

大学金融学毕业论文01-10

大学会计毕业论文题目07-17

大学行政管理毕业论文07-17

大学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07-17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07-14

大学法律毕业论文提纲格式01-16

大学物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07-17

临床医学大学毕业论文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