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

时间:2022-10-05 21:09:42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如何写,大学本科论文格式大家要注意一下哦,以下的大学本科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借鉴。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1】

  1.引言

  1.1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统1规范我省电大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的格式,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

  1.2毕业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符合《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由作者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与打印完成。

  1.3毕业论文作者应在选题前后阅读大量有关文献,文献阅读量不少于10篇,将其列入参考文献表,并在正文中引用内容处注明参考文献编号(按出现先后顺序编排)。

  2.编写要求

  2.1页面要求:毕业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70克以上白纸,1律采用单面打印;毕业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置: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1页,均需设置。

  页眉内容: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居中,打印字号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1条下划线。

  2.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编写方法为:第x页共x页,居中,打印字号为小5号宋体。

  2.4前置部分从内容摘要起单独编页。

  2.5字体与间距:毕业论文字体为小4号宋体,字间距设置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置为固定值20磅。

  3.编写格式

  3.1毕业论文章、节的编号:按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

  3.2毕业论文的构成(按毕业论文中先后顺序排列):

  前置部分:

  封面

  中文摘要,关键词

  英文摘要,关键词

  目次页(必要时)

  主体部分:

  引言(或绪论)

  正文

  结论

  致谢(必要时)

  参考文献

  附录(必要时)

  4.前置部分

  4.1封面:封面格式按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财经类本科毕业论文封面统1格式要求。

  封面内容各项必须如实填写完整。

  其中论文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毕业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论文题目所用每1词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2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论文题目1般不宜超过30字。

  论文题目应该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写词、首字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论文题目语意未尽,可用副标题补充说明论文中的特定内容。

  具体内容依次列示如下内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小2号黑体,居中)

  论文题名:(2号黑体,居中)

  学生姓名:(××××××××3号黑体)

  学 号:(××××××××3号黑体)

  指导教师:(××××××××3号黑体)

  专业:(××××××××3号黑体)

  年 级:(××××××××3号黑体)

  学 校:(××××××××3号黑体)

  4.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以第3人称陈述。

  它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也供文摘等2次文献采用。

  摘要1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研究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摘要中1般不用图、表、公式等,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术语和非法定的计量单位。

  摘要页置于封面页后。

  中文摘要1般为300汉字左右,用5号宋体,摘要应包括关键词。

  语法化研究【2】

  摘 要:本文为语法化研究综述,分别从语法化、研究现状、语法化原因和条件、原则和机制等几个方面,对目前语法化研究相关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总结概述,以期为日后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语法化;原因条件;原则机制

  “语法化”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即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语法功能的成分,也就是传统语言学中的“实词虚化”。

  但“语法化”与“虚化”是两个不同概念。

  虚化指词义由实到虚的演变过程,包括词义的抽象化、泛化以致变成只表语法意义的虚词。

  比如“看”,由最初的表示视觉动作的瞻视泛化为各种感官测试的动作(尝尝看)。

  语法化更侧重于语法范畴、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如“把、将”等由动词变为虚词,语法化为处置式的标记。

  可以说,虚化是过程,语法化是结果。

  “语法化”的范围应比“虚化”广,层次也比“虚化”高。

  我国系统的语法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4年沈家煊先生和孙朝奋先生的两篇语法化研究综述文献的发表引起语法学界关注。

  近十几年来,语法化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词汇或结构式的历时语法研究,从认知规律来探究语法化原因,重点在于研究实词如何虚化为语法成分。

  另一条是基于话语或语用的语法化研究,即从语用和信息交流规律考察章法成分如何转化为句法成分和构词成分。

  目前,在语法化研究中,沈家煊、解惠全、刘坚、江蓝生、孙锡信,吴福祥、储泽祥、谢晓明等几位先生都具有较高成就。

  一、语法化的原因和条件

  语法化是一个复杂的历时的过程,所涉及的因素也比较多。

  一般认为,语义的相宜性、合适的句法环境和较高的使用频率是诱发一个词汇语法化的三个必要条件。

  刘坚、曹广顺、吴福祥《论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一文从句法位置的改变、语义变化、语境影响和重新分析四个方面,对于语法化的因素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探讨。

  总结前人观点,我们认为语法化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出现频率较高的句法环境

  词汇的语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实词句法位置的改变而诱发的。

  当然也不能离开一个最重要的条件:这种句法位置的变动并非偶然,而是具有较高的出现频率。

  汉语的实词多是从动词、形容词虚化来的,动词的句法位置一般是充当“主-谓-宾”结构中的谓语,且谓语动词往往是句子的核心成分,所表示的动作状态也是实在的。

  如果某一动词不是句子的唯一动词,且不是核心成分时,该动词的动词性就会减弱。

  比如在连动式中充当次要成分的动词,该动词若经常充当次要动词,其词义就会慢慢抽象化、虚化,其语法结构也会从谓语的组成部分变成谓语动词的补充或修饰成分,就变成了动补式或偏正式。

  如果该动词再进一步虚化,就会最终语法化为动态助词,变成一个语法单位。

  (二)语义的相宜性

  词义的演变和虚化,会引起词的功能的改变,使其位于新的的语法位置和结构关系中,从而变成一个虚词。

  比如“个”由量词到助词的演变。

  从专计竹子的量词演变为一般量词,再演变到用于形容词后面表事物性质的成分(好个……),最后进一步演化为名词或动词后的结构助词(问个明白、你个……)。

  在词义由实到虚的过程中,其结构关系和语法功能也在不断变化,以适应词义演变,并最终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完成了词性转变。

  一般来说,一个实词的语法化是其在它的某一义位上的语法化,且一般是比较抽象的义位的语法化。

  (三)重新分析

  重新分析是一种认知过程。

  重新分析的作用是从认知的角度,把词义虚化及功能变化的过程以结果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加以确认。

  也就是说之所以要进行重新分析正是因为某个词汇单位的语法化已将句子结构和语义关系改变,而我们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进行了认知上的重新分析,重新分析就标志着这个词汇单位语法化过程的完成。

  如太田辰夫在其《中国与历史文法》中就曾用这种理论来解释汉语被字句的产生。

  Lightfoot曾假设:“语法化本质上是词汇范畴被重新分析为功能范畴的过程,语法化现象之所以普遍,是因为重新分析往往涉及结构简化,体现语言习得的胜利策略。”

  (四)语言接触的影响

  传统语法化研究往往会忽略大量的由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演变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语法化研究者开始关注在语言接触状态下发生的语法化现象。

  如探讨在一个特定标准语里由语言接触等外部因素导致的语法化过程。

  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语言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完全不与其他的语言发生接触。

  语言接触就势必会导致一定的形态句法成分的相互影响和借用,而这种借用的过程终将促进语法化的发生。

  对于皮钦语和克里奥尔语中语法化现象的研究也证明了语言接触对语法化的影响。

  汉语词汇语法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复杂的原因和背景造成,当然不仅仅几个因素。

  正如前贤们的研究,语境影响,语言接触,语言内部结构等都与其语法化有关。

  而且也并非是某个因素单独起作用,而往往是互相联系,互为条件,互相影响,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因学识有限,理解和把握能力不足,只就这三个因素做简要阐述。

  二、语法化的原则和机制

  关于语法化的原则,hopper曾指出并存、歧变、择一、保持、降类等五条原则。

  沈家煊先生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四条:滞后、频率、渐变、单向循环原则。

  根据对前辈的观点总结和自己的理解,我们认为以下原则和机制是语法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1、并存原则。

  一种新的语法形式出现以后,但旧的形式却不会立刻消失,而是新的和旧的两种形式并存。

  如被动标志“被”在战国末期就已出现,而目前汉语中依然有后起的被动标志“叫、让、给”等与之并存。

  这种并存原则,往往会造成汉语史上的虚词的反复和分歧等现象。

  2、择一原则。

  这条原则与并存原则不矛盾,应是互补关系。

  那些能表达同一语法功能的多种并存形式经过筛选和淘汰,最后往往会缩减成一两种。

  3、保持原则。

  实词虚化以后,还会多少的保持一些原有的特点,并在虚词的具体使用中施加一些限制。

  虚词的来源往往就是从这些残留的特点中考求出的。

  古汉语表假设的连词“使”只能用在句首,如“使武安侯在者”,原因是这个连词“使”来自自动词,自动词“使”后一般要带宾语。

  4、滞后原则。

  滞后指语形的变化滞后于语义。

  语义和语形都存在虚化过程。

  语义的虚化包括泛化、简化、抽象化,语形的虚化包括由大变小,由繁变简,由自由变黏着。

  语形滞后就会使汉语中存在一词多义的情况,包括实义和虚义。

  5、渐变原则。

  语法化是一个连续的渐变过程,一个词由A义转变为B义,一般总是可以找出一个中间阶段:既有A义又有B义。

  吴福祥在其《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一文中提到关于仪式化中的重复机制、主观化和交互主观化等问题也反映出语法化的原则和机制。

  我们知道,频率是语法化的重要条件之一,而频率的高低是由重复造成的。

  仪式化指由重复造成的适应、解放和自动化三个演变过程。

  语法化过程中一个词从词汇功能演变到语法功能,就是解放的过程。

  而语义的泛化和虚化则高度平行于“适应”过程。

  就像刺激的高频重复会使反映者对刺激物的反应持续减弱,最终导致刺激物形式和意义被磨蚀一样,一个词、词组或结构式的高频重复也会减少其语义力量和信息值。

  仪式化与语法化之间存在的高度平行关系引发许多学者的兴趣,促使人们重新审视语法化过程中的语音-音系、形态-句法和语义-语用演变,进而重新思考语法化的机制。

  Bybee也认为语法化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仪式化,而仪式化源于重复,故重复是语法化的最基本机制。

  事实上,重复和频率不仅对语法化过程起作用,还有人类语言中的形态句法、音系、语义、词汇等现象的产生也都跟话语重复有关系。

  主观化指的是意义变得越来越植根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

  交互主观化来源于并蕴含于主观化,主要区别在于其意义更强烈的聚焦受话者。

  Traugott最早将主观化纳入语法化研究,认为(交互)主观化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如命令标记“与我”本是说话人希望听话人通过某种行为给自己带来某种实际利益,随着其使用频率的征稿,逐渐在人们心中形成一种认识,只要在话语中加上“与我”,就能使自己受益,这种认识的形成就是主观化,主观化又导致意义的泛化和虚化,为其语法化提供可能,但并不能直接使其语法化,故只能是语法化的机制而非动因。

  三、结语

  语法化是指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由复杂的原因和背景造成的,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演变过程,这要求我们在对语法化研究中,要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挖掘材料,反复思考,加强研究,拓展视野,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这样无论对语法化研究还是整个语言学的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吴福祥 汉语语法化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3

  [2]沈家煊 语法化研究综观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4年4期

  [3]贝罗贝 汉语的语法演变—论语法化 台北中央研究院第59本 1991

  [4]刘坚 曹广顺 吴福祥 诱发汉语词汇语法化的若干因素 中国语文 1995 3

  [5]解惠全 论实词虚化 语言研究论丛 第四辑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6]吴福祥 近年来语法化研究进展 语法化与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7]洪波 王丹霞 命令标记与我、给我的语法化几次会话问题探析 语法化与语法研究(三) 商务印书馆2007

  [8]石毓智 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 北京2006大学出版社P32

【大学本科论文格式】相关文章: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09-30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10-08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参考10-08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10-08

论文格式11-16

论文格式10-08

mba论文格式10-01

学年论文格式11-13

法学论文格式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