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会计论文提纲

时间:2022-10-05 19:51: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给会计专业的朋友,一起阅读吧。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

  会计职业素养探究【1】

  摘要:从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容出发,结合会计从业人员的工作实际,从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会计职业技能三个方面,对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会计;职业素养

  一、职业素养概述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岗位内在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

  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从业人员,职业生涯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各种类型的职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职业素养各有其特点,但一些共同的职业素养是所有职业必须具备的,概括起来包含三个方面。

  1.职业道德,也称职业操守,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职业道德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涵盖了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职业与职工、职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

  狭义的职业道德是指在一定职业活动中应遵�的、体现一定职业特征的、调整一定职业关系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

  2.职业意识与行为。

  职业意识是从业人员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全部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职业理想、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等方面;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职业劳动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

  职业行为是由职业意识决定的,与职业意识相对应。

  3.职业技能,也称为职业能力,是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活动,承担职业责任的能力和手段。

  对于学生而言,职业技能就是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技术和能力,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是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前提。

  职业技能主要包括牢固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操作能力、丰富的知识结构以及终身学习的学习理念。

  简言之,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从事职业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的素质和能力。

  二、会计职业素养

  会计是供需量较大的职业之一,也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较早、较多的专业之一。

  会计职业素养主要体现在人们从事会计职业所必须具有的职业理想与信念、职业态度与兴趣、职业责任与纪律、职业技能与职业情感等,主要包含胜任会计工作的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以及会计职业技能等方面。

  (一)会计职业道德

  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会计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会计既然是一种专业的职业,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标准或要求,这种道德标准既是一般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也应体现会计职业的特殊性。

  一般认为,会计职业道德应该包括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爱岗敬业,要求会计人员热爱会计工作,安心本职岗位,忠于职守,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二是诚实守信,要求会计人员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执业谨慎,信誉至上,不为利益所诱惑,不弄虚作假,不泄露秘密;三是廉洁自律,要求会计人员公私分明、不贪不占、遵纪守法、清正廉洁;四是客观公正,要求会计人员端正态度,依法办事,实事求是,不偏不倚,保持应有的独立性;五是坚持准则,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国家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始终坚持按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

  实施会计监督;六是提高技能,要求会计人员增强提高专业技能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勤学苦练,刻苦钻研,不断进取,提高业务水平;七是参与管理,要求会计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钻研相关业务,全面熟悉本单位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主动提出合理化建议,协助领导决策,积极参与管理;八是强化服务,要求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维护和提升会计职业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

  会计职业意识是指会计从业人员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成分的综合反映,是支配和调控会计职业行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它包括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奉献意识等方面;会计职业行为是指人们对会计工作的认识、评价、情感和态度等心理过程的行为反映,是职业目的达成的基础。

  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会计职业理想

  会计职业理想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会计人员对于未来的专业、工作部门、工作种类以及事业成就大小的向往和追求。

  会计人员的职业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个人的远景规划,是个人的职业蓝图,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期待都密切相关。

  我国目前已基本构建了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等不同层级的会计人才评价制度。

  会计从业资格是指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有的执业资格,是从事会计工作的“入门证”。

  初级、中级、高级、正高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是对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进行评价的制度,其中取得初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应当熟悉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并正确执行基本的财经法规;取得中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应当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专业知识,对本单位日常财务事项作出及时、准确的职业判断;取得高级职称的会计人员,应当侧重掌握财务战略、企业并购、股权激励、衍生工具、金融资产转移、财务综合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取得正高级会计职称的人员,应当侧重掌握大型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控、资本运作、信息系统规划等方面的知识。

  准备往职业会计师、内部审计方向发展的会计人员,可以考虑注册会计师考试,根据企业特点,还可以考虑国际公认注册会计师考试。

  2.会计工作创新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人员的服务目标是为决策者的管理活动提供帮助,而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会计人员能力发挥的精髓在于知识的活用,知识的活用意味着突破思维定势,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创新意识和行为。

  3.团结协作精神

  出纳、会计及财务主管等各个会计岗位的工作是相互关联的,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会计人员要具有分工合作的团队意识,才能将工作完成得更好,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要有团队合作与协调能力。

  (三)会计职业技能

  会计职业技能是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会计活动,承担会计责任的能力和手段。

  会计既是一门科学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会计职业技能包含内容较广,主要包括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操作能力、会计职业判断能力、丰富的知识结构、交流能力以和及终身学习的能力等。

  1.会计专业知识

  会计专业知识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的知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会计专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审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一定金融、财政、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熟练运用财务软件完成会计业务处理。

  二是法律知识,会计人员履行职能,自始至终都受到国家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制约,因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税法、经济法、会计法的相关知识。

  三是计算机知识,计算机是会计工作的基本工具,不仅会计核算要利用计算机,会计部门与企业内外部门的业务往来都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因而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

  2.会计操作能力

  会计操作能力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所需的基本能力,会计操作能力应建立在各会计岗位的职业背景之上。

  进行日常核算的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会计核算的能力,如编制和传递会计凭证,往来结算、记账、对账、结账,制表等,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进行成本计算与分析的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

  进行财务分析管理的岗位需要具备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

  3.职业判断能力

  会计职业判断能力是会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会计人员按照目前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规定,结合企业自身的经营环境、经营业务及经营特点,灵活运用其所掌握的会计专业知识和经验,对企业发生的不确定经济事项和交易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程序等做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

  4.丰富的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人员的工作复杂程度越来越高。

  很多会计问题依靠单一的会计知识无法解决,作为一名合格的会计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胜任当前的会计工作。

  丰富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对历史发展、世界的不同文化和国际视野的理解;对人类基本行为知识的掌握;对思想、政治、社会差别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以及正式或非正式地表达意见的技巧等。

  5.交流与沟通能力

  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只有在有效沟通下,才能发挥会计信息的沟通效能。

  由于会计核算工作要求会计人员要独立、客观、公正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和财务状况,它不能因为企业领导或某些人的意志所左右,更不能制造假账。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运用尽责规律处理好与领导、部门、上级主管等内部人际关系,取得领导和各部门的信任和理解,主动与领导沟通,使他们掌握会计法,让他们增加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法律责任感。

  6.终身学习的能力

  会计职业是一个时间性很强的专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变会计所处的环境。

  每年都有新的规范出台,会计人员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服务质量,以适应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会计工作从会计核算到财务管理和财务预测等功能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解决这些新问题、新情况需要知识与方法不断更新。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与技能,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胜任所从事的会计工作。

  因此,会计人员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会计职业道德、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和会计职业技能三者是相互作用的,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宏观上要求会计人员熟悉和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学习提高会计职业技能;反过来,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职业意识与行为的提高,也会促进会计职业技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晓青.基于就业导向的高职会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探讨[J].财务通讯,2011(6).

  [2]蓝文永,夏娟.基于能力素质的应用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财务通讯,2011(7).

  [3]贾白.高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J].财会�,2011(9).

  [4]陈林. 论新时期高校学生职业素养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11.

  [5]山东省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计划(2011-2015年).

  会计诚信问题【2】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企业的会计诚信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成为严重危害市场经济秩序、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论文从我国目前企业会计诚信的现状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对策解决问题,使企业的会计诚信问题重新走上正轨。

  关键词:企业会计诚信;诚信缺失;重建

  一、企业会计诚信概述

  会计诚信是会计工作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表达了会计对社会的一种承诺。

  会计人员必须按照财务制度来工作,是有据可依的,而不是主观臆断的。

  不仅提出了对会计人员的要求,也说明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客观性。

  从整体来看,会计诚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会计从业人员的诚信道德要求,即会计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

  因为会计工作的敏感度和重要性是各方利益相关者都比较关注的,所以诚实守信是各行业对会计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要求。

  只有具备了这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会计从业人员才会在工作上尽职尽责。

  二是由会计信息而作出的经济决策的真实性与权威性,而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应该具备熟练的会计技术。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主要是根据会计部门提供的各种报表数据来了解企业的相关状况,即企业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与发展潜力。

  二、企业会计诚信的现状

  当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阶段中,与之相适应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由于产权不明晰、权责不分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导致了各行各业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职业道德危机,不讲诚信已经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这样的大环境肯定会影响会计行业,必然造成了会计信用缺失的现状。

  (一)企业会计工作人员诚信缺失的现状。

  会计工作是宏观经济的基础性工作,而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观念薄弱、弄虚作假、追求私利、违背原则、不能尽职尽责时,市场的危险度就会增加。

  当今社会会计行业诚信缺失,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情况:原始凭证失真、会计凭证造价、会计鉴证失信等。

  (二)企业注册会计师诚信缺失的现状。

  注册会计师在客观上需要维持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保护社会公众的经济利益。

  但是,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的审计失败案件,令我们很失望。

  审计的本质特征是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就没有审计。

  会计事务所假审计、假评估日益增多,这些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诚信问题,阻碍了市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企业制度不完善是导致企业会计失信内因。

  (1)企业会计制度本身不完善;我国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国企改制而来的,由于改的不彻底,上市公司还没有建设有效的制约机制,在公司的治理方面上,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第一,国有企业国有控股现象严重,股权结构不合理。

  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国有集团处于绝对控股的地位,股东大会由大股东说了算,成了大股东会议,这样就确保不了中小股东的利益;第二,董事会、监事会存在缺陷。

  董事会与监事会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缺乏有效的机制来保障董事是否严格履行义务,维护股东的利益;第三,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上市公司与控股股东在资产、财务、人员、业务、机构上没有真正分离,以至于上市公司被大股东操纵,导致了上市公司及其他股东的利益受到损害。

  这种缺陷严重制约着我国上市公司信息质量的提升,是导致会计信誉差的根本原因。

  (2)部分会计人员缺乏职业道德。

  在我国现阶段,部分单位的会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不实事求是,遵守会计职业道德,不坚持依法办事,甚至利用职务之便,侵吞公款;有的会计人员为了贪图享乐,追求金钱利益,经不起诱惑,在思想观念上出现偏差、蜕化甚至沦丧;还有的会计人员对领导人篡改会计数据的行为,敢怒不敢言,认为不是自己的事情,避之甚远,使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另外,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还包括,基础工作不扎实,财务监督失控,内部管理混乱。

  如有些企业对财产物资没有严格控制,从而使很多财务账实不符。

  由此可见,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是会计诚信问题的又一原因。

  (二)利益驱动是导致企业会计失信的外因。

  (1)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企业会计诚信缺失的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活动主体参与市场经济活动享有的不同信息。

  一般来讲,会计信息的制造者都会参与并控制着企业的全部经济活动,而多数会计信息使用者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济活动。

  这就造成了制造者与使用者的信息不对称。

  这就使会计信息制造者可能违反诚信原则,向使用者提供虚假信息,由此,经营者也会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信息。

  (2)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

  1)信息不对称与供应者的选择。

  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认为会计信息是一种公共产品,特别是对持股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确实呈现“公共产品”的形态,上市公司的每一条会计信息对广大持股者来说,都是热衷追逐的紧俏品。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有必要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是需求者了解并作出决策的依据。

  然而由于缺乏强大的监督力,公司会选择提供低于平均质量的会计计信息,这样即可以减少生成信息的成本,也可以尽少的披露信息,或者披露虚假信息。

  这样公司就会取得巨大利益,就算信息给用户造成损失,而我国法律又无法对信息提供者追究责任,这就使造假者肆无忌惮追求巨大收益。

  2)信息不对称与需求者的选择。

  一般说来,对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有债权人、投资人、工会、股东、政府部门和企业管理者等。

  对上市公司来说,股东是主要的需求群体。

  但在公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中,股权交易使得股东们经常处于变动的状态,导致很难分辨公司的股东是哪些人,最终就会形成所谓的“委托者虚位”。

  大多数股东也愿意相信公司的信誉度,而且绝大多数的股东的信息来源只是依靠公司提供的这一个渠道,然后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信息的质量做一个平均的判断,并以此推断公司的可信度,来决定是否买卖股票。

  而股东如果为此付出代价后,他会这一家公司的信息低质量来推断整个市场的信息低质量,由此整个市场都会受牵连。

  四、企业会计诚信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继续建立健全市场经济法制体系。

  一是国家可以宏观调控,但不能深入管理,如今我们国家就是介入太深使许多人认为中国没有市场经济。

  二是加强体制完善和制度建设,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市场经济必须做好这一方面。

  (二)不断强化企业会计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最基本的规范。

  会计人员对于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项要求都要努力达到,严格贯彻执行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合理分工,职责分明。

  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有效的防止会计诚信缺失的问题。

  (三)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提高会计失信成本。

  建立民事赔偿机制有利于抑制供给者获取不正当的巨大利益,如果供给者提供虚假信息造成信息使用者损失的,使用者可以起诉供给者,给与相应的惩罚与赔偿。

  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处罚力度,使其造假的成本大于造假的效益,从根本上防止造假信息的行为。

  五、结论

  总之,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宏观调控、广大股东的决策,也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只有不断完善会计法律体系、严肃财经纪律,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在全社会重新塑造诚实守信的新形象,中国会计行业和市场经济才会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的会计诚信制度一定会得到完善,我国现代会计体系也必将更加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曾萍.对会计诚信缺失原因及对策的系统思考,商业会计,2006,(2)

  [2]贺春玲.试论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对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02)

  事项法会计【3】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条件的成熟、技术的发展以及对事项法会计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与价值法会计相比,事项法会计的缺点正在不断地被克服。

  同时,作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新生事物,事项法会计日益显示出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其与新会计准则的融合性上,使得事项法相对于价值法而言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关键词:事项法会计 价值法会计

  1969年乔治・H・索特在美国《会计评论》发表了《基本会计理论研究的事项法》一文,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事项法研究的新观点,与当时美国会计学会绝大多数成员以及外界占统治地位的会计派别所坚持的会计价值法相左。

  20世纪80年代后,基于事项管理的计算机数据库技术迅猛发展,事项法能够最大程度地与其相适应并协调发展,将其付诸于实践的尝试开始出现。

  80年代末以来,事项会计理论研究并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而受会计实证思想的影响,有关学者将事项法与证券价格变动联系在一起检验其信息含量,形成事项研究方法,但该研究方法与事项法会计并非同一范畴。

  一、价值法与事项法的比较

  (一)价值法会计的缺点

  索特在其所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价值法的缺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由于会计数据具有多种用途,所以不可能认定对范围广泛的可能用途而言取得最佳输入值。

  (2)对每一具体用途,不同使用者利用范围广泛的各种决策模型,其差异无法被详述、定义或确定,使得经济学家和会计师均无法提出理论上正确的决策模型。

  (3)价值理论具有不必要的限制,往往由于部分事项不影响收益或净资产价值,而将如租赁和承诺等排除在会计范围之外,从而阻碍了利用更为复杂的技术构建更精巧的时滞模型的可能。

  (4)价值理论往往无法解释会计学中的许多新发展。

  例如,收益理论不能为目前的损益表中所采用的销售收入合计、销售成本合计等分项合计的方法提供理论基础,也无助于解释资金表的主张;在对为多元化企业集团和其他许多新问题提供帮助方面也无济于事。

  (二)价值法与事项法的比较

  就会计目标而言,价值法假定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可知的,财务会计可以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共同需要;会计目标是提供最佳收益和资本价值。

  而事项法认为地位不同的使用者、相同使用者的不同决策模型,所需要信息各不相同;会计目标是提供原始的事项信息,而信息使用者如何使用信息在于自身决策。

  就数据汇总程度而言,价值法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加入大量的主观判断和加总计算;管理当局可能通过会计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使会计信息失真。

  而事项法将事项展示给使用者,由使用者自己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避免了人为因素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就计量属性而言,价值法为保证收益和价值数据的内在一致性,只能采用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

  而事项法对于同一事项,不同的使用者或同一使用者的不同角度,可有多个计量属性。

  不同的属性,反映事项的各方面特征,从而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就事项特征的披露而言,价值法以货币作为计量手段,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方面信息,对非价值信息不予披露。

  另外,价值法主要关注净收益和企业价值,一些暂时不影响收益和价值的事项,无法在报表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而事项法运用多种计量属性,揭示经济事项的价值和非价值方面的信息,对一些暂时不影响收益和价值的事项也予以充分披露。

  就会计信息可比性程度而言,价值法下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由于历史、经济、文化和制度等原因,而在世界各国各地采取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所产生的会计数据对同一使用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判断,从而丧失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而事项法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列示,使用者按自己的理论和方法对相似事项进行处理,对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对单个使用者而言,事项法使会计信息更具可比性。

  就对会计报表的认识而言,价值法认为资产负债表是一种价值报表或财务报表,反映会计主体在会计期末的财务状况;损益表反映会计主体在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反映会计主体在会计期间由于经营活动、筹资活动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动信息。

  而事项法认为资产负债表是间接反映会计主体从开始至今的事项的报表,这种间接反映是将各种事项的影响在各种账户中加总并结出余额,使用者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得出所需事项的信息。

  损益表反映企业的经营事项或活动,关心的重点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本身而非最后的收益数字,损益表的编制应遵循经营性规则,对每一类事项的反映均应为对未来同类事项进行预测提供方便。

  现金流量表是关于筹资和投资事项的报表,重点在于筹资和投资事项是否应报告,而非事项是否影响现金流量,对于特定的企业或特定的时间,不同的筹资活动或投资活动可能相关或不相关。

  二、事项法的缺点

  事项法会计虽然具有价值法会计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长期以来并未引起会计理论界的普遍重视。

  这主要由于事项法会计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以下缺陷。

  (一)大量事项列示造成会计信息超载,增加信息处理成本

  传统会计通过通用的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这种通用的财务报告具有标准的格式,报告的内容经过多重浓缩后得到,因此便于使用者迅速理解。

  而事项法会计下提供原始或汇总程度较低的事项信息,相对于通用财务报告而言,信息量巨大,特别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长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使用者面对的将是庞杂的信息体。

  为了做出特定的决策,信息使用者必须对不同企业的相关事项信息进行提炼和对比分析,大量的事项信息可能会导致使用者无所适从,出现信息超载和信息混淆现象。

  (二)事项标准不完善,可操作性差

  从有关文献来看,尚未提出如何建立事项标准的问题,极大地限制了事项法会计理论的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

  从事项法会计理论的特点来看,在制定标准时必须考虑如下问题:(1)事项确认标准。

  一个企业发生的经济事项复杂多样,确定将哪些事项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具有较大难度。

  在这方面,传统会计强调重要性原则,但由于事项法会计的立论基础是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各不相同,因此也很难确定哪些事项具有重要性,即对信息使用者而言是决策有用的。

  (2)事项披露方式。

  在披露事项信息时,必须根据事项的属性进行分类,而分类的标准难以确定。

  此外,以何种方式披露与某一事项相关的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3)财务报告的格式与内容标准。

  对于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根据某一企业或不同企业的同类事项信息进行重构所得到的报告格式与内容应一致,否则所得到的财务报告将缺乏可比性,因此应制定财务报告的格式标准。

  (三)事项法所要求的多重计量属性难以实现

  事项法会计主张采用多维计量方式和多重计量属性,但要选择合适的计量方式和计量属性存在一定的困难。

  对于历史成本以外的计量属性来说,一方面取得成本较大,其中有些取得程序非常复杂,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另一方面可验证性较差,有的几乎无法验证,甚至不易取得令人信服的具备可验证性的资料,例如可变现净值等。

  三、事项法会计代表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

  尽管事项法会计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其优点能够代表未来会计的发展方向,主要理由如下:

  (一)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为事项法的应用提供了强大而持久的技术支持

  自20世纪80 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会计信息系统所需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直接存放于计算机内,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处理与反映,信息的加工、生产和传递的方式和渠道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以说,由于经济环境和使用者对会计信息需求的变化,为事项法会计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而信息网络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为事项法会计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多种计量属性的实施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被接受

  虽然多种计量属性实施起来确实困难重重,但这并不能阻止人们对它们的探索和研究。

  例如,对存货、短期投资等资产的期末计价,当前一般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行;对应收账款、流动负债的现值计量正逐渐得到认同;对部分会计业务公允价值的运用也得到了会计界的广泛认可等。

  (三)高素质的信息使用者促使事项法快速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信息使用者的素质也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机构投资者的增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趋向于专业分析人士,有能力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

  在这种情况下,信息使用者的能力问题不应再成为事项法应用的一个障碍,并且信息使用者的信息处理能力也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蔡祥.实证会计理论的发展:反思与展望[J].中大管理研究,2008,(1).

  2.党金栋,王一中.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哲学比较[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2).

  3.盖地,吕志明.规范会计研究与实证会计研究评析[J].会计研究,2007,(4).

  4.甘道武.假定前提真实:会计实证研究的起点[J].会计研究,2004,(12).

  5.何昌.实证经济分析方法略论[J].经济论坛,2004,(24).

  6.李连军.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哲学基础与研究范式[J].会计研究,2006,(8).

  7.刘峰.实证会计的方法论基础与批评[J].会计研究,1997,(7).

【会计论文提纲】相关文章:

会计论文提纲10-26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精选09-30

会计论文提纲格式10-05

大专会计论文提纲范文09-30

财务会计论文提纲09-30

会计论文提纲范文大全09-30

会计论文提纲模板范文10-05

会计论文提纲怎么写10-05

会计论文提纲范文样本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