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学术论文格式标准

时间:2022-10-26 10:46:5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术论文格式标准

  学术论文格式标准是如何的,以下的学术论文格式标准相关文章,欢迎浏览。

学术论文格式标准

  学术论文格式标准【1】

  为了便于学术论文所报道的理论研究成果的收集、储存、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和传播,国家有关部门对其格式发布实施了一些规范,主要有3个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T 7713-1987);《学位论文编写规则》(GB/T7713.1-2006);《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T 7714-2005)。

  对于这些国家标准,不少作者了解得不多或者理解的不全面、准确,以至于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出现一些不规范的问题。

  一、题名

  1、概念。

  题名又称题目、标题,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所用每一词语必须考虑到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可以提供检索的特定实用信息,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题名是反映一篇学术论文研究范围、论点与水平的第一个重要信息。

  常言说看书先看皮(书名),看文先看题(标题),其重要性可概括为一句话“题好一半文”。

  一般学术论文不需要副题名,但是下列情况可以有副题名:题名语意未尽,用副题名补充说明报告论文中的特定内容;论文分册出版,或是一系列工作分几篇报道,或是分阶段的研究结果,各用不同副题名区别其特定内容;其他有必要用副题名作为引申或说明者。

  2、基本类型。

  论文题名一般表现为以下3种基本类型:一是揭示研究范围的题名。

  如《论审计质量的概念》,它只反映论文研究的范围,而不表达出论文的观点。

  二是揭示课题主旨或论点的题名。

  如《审计质量之“用户”满意论》,这种标题直接反映作者的主张,即论文的论点。

  三是兼有主题、副题的题名,既反映论文的研究范围又反映论点。

  如《审计质量概念研究——审计质量之“用户”满意论》。

  副题名必须是进一步补充说明主题,防止出现两张皮的问题。

  在具体写作实践中,常用题名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论(谈、浅谈、浅议、刍议、浅析)XX(问题)》;《 XX 存在 的问题与对策(之我见、管见)》;《 XX(问题)探讨(初探、之我见、管见)》;《关于(对)XX(问题)的问题探讨(几点认识、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种题名中,介词“关于”和“对”不可连用,只能用其一。

  3、基本要求及注意事项。

  学术论文的题名不同于其他文章(新闻、散文、小说等)的标题,无须过分追求艺术效果。

  其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一是题文相符。

  这是拟制学术论文题名的基本准则。

  学术论文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要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并恰当反映问题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应尽量避免使用读者不太熟悉的符号、简称、缩写等。

  论文题名注意事项之一就是过于笼统、大而空,“题”和“文”在内涵和外延上不相符。

  例如:标题为《审计质量管理研究》的论文,文中实际上只讨论了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问题——审计质量管理的一个方面。

  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如《控制方法研究》、《审计质量考核研究》等,这样的标题就贴切得多,也便于深入探讨。

  还有些论文只有千把字、几页纸,题名却大得吓人,如《论……的几个问题》、《……研究》。

  二是简明扼要。

  论文题名的字数尽可能少而精,在保证准确反映论文“最主要的特定内容”的前提下,题名字数越少越好,便于读者阅读、理解和记忆。

  一般来说,一篇论文标题的字数最多不要超出 20 个字。

  二是避免烦琐、冗长。

  如《关于审计抽样理论基础的研究》之类的论文标题,其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果舍之,并不影响意思的表达,可精练为《审计抽样的理论基础》。

  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来的13个字减少为9个字,显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

  因此,应尽可能删去题名中可有可无和多余的词语,避免将同义词或近义词连用。

  如《关于……分析探讨》,“分析”与“探讨”义近,保留其一即可。

  还有些论文题名不明确,含糊其辞。

  如《国企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精品审计项目研究》、《审计机关如何积极开创内审工作新局面》,让读者难以明白论文到底论述什么问题。

  三是引人入胜。

  论文题名居于最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所用词语是否正确,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吸引人,关系到能否激起读者阅读正文的兴趣。

  学术论文题名应该在做“对”(准确恰当,题文相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前提下,力求做“好”(对仗、朗朗上口、富有文采,给读者以美感)。

  特别需要需注意的是,题名在语言文字表达上一定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修辞和逻辑规则,绝不能出现错别字、语病。

  否则,会给读者造成马虎、不认真以及论文水平低劣的第一印象,失去阅读兴趣。

  四是便于检索。

  学术论文题名中使用的词语要尽可能地使用关键词表中的规范词语,以便于论文传播中的摘引和检索。

  总之,一个好的学术论文题名,应该是一篇论文内容精华高度浓缩的那“一句话”,并体现标题的功能(提示、导读)。

  作者应该尽可能把论文中最重要、最需要让读者了解的主题思想用一句话概括出来,让人一看题名就有兴趣阅读论文的全部内容。

  此外,拟制论文题名其实就是作者给自己的“孩子”命名。

  至于何时拟制,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起名后生孩子”,即先拟制题名,后写论文;二是“先生孩子后起名”,即先写论文(草稿),后拟制题名。

  二、署名

  署名是撰写论文并能对内容负责的人员的姓名,按其贡献大小排列名次。

  署名涉及着作权问题,一定要真实可靠、给出全名。

  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者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四是用于文献检索(作者索引)。

  署名有两种情形:单个作者论文(独着)和多作者论文(合着)。

  论文署名常见的问题是不符合逻辑:独着的论文,文中出现“我们认为”;合着的论文,文中出现“我认为”。

  为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文中需要涉及作者时,可以用“笔者”代之。

  三、摘要

  摘要又称提要,是从论文内容中摘录出来的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

  从本质上看,摘要就是论文要点、精华的高度浓缩,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摘要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

  一是让读者尽快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以补充题名的不足。

  摘要担负着吸引读者和介绍论文观点的任务。

  读者一般不是一拿到论文就通读全文,而是看了题名和摘要后再决定是否需要通读论文。

  摘要就是为了让读者不阅读论文的全文,也能获得必要的信息,知道论文的大概内容,从而决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二是为科技情报人员和计算机检索提供方便。

  论文公开发表后,文摘杂志对摘要可以不作修改或稍作修改而直接利用,从而可避免由他人编写摘要可能产生的误解、欠缺和错误。

  三是为二次文献提供方便。

  摘要的写作特点是采用客观的第三人称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摘要写作不规范现象有两种:一是混同于“编者按”,对论文进行自我评价、说明或解释,使用“本文”、“作者认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进行了粗浅的探讨”等词语。

  二是太长或者太简短。

  文字篇幅过长,内容不浓缩、不简练;太短,往往只有一两句话,没有反映出论文的主要信息。

  一般论文的摘要300字左右即可,不需分段。

  也有人提出,摘要的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

  目前,许多学术论文,包括一些知名的社科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甚至没有摘要。

  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摘要的重要性存在认知上的错误,或者对摘要写作的标准和规则不了解。

  一些论文作者认为只要把正文写好就可以了,甚至觉得摘要的撰写是编辑的事情;而有些编辑也忽视摘要,只关心论文正文的学术水平,认为摘要仅是论文的一个前置部分,无关紧要。

  事实上,摘要“应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单独而又自足地被阅读。

  学术论文的摘要如何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呢?一是可以利用计算机“工具”中 “自动编写摘要”功能,通过设置“比例” (可以设置为大于5%,比如20%,以利于修改)“位置”等,让计算机把一些重要的“句子”筛选出来,再加工、串联成短文。

  形成的短文应该类似于《新华文摘》“论点摘编”栏目和《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要”栏目的短文。

  二是将“正文”缩写,并突出论文的创新之处,包括论文中提出的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新规律、纠正前人错误、解决争议、补充和发展前人成果等。

  四、关键词

  学术论文的关键词也叫索引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

  是从论文题目、段落标题和正文中选出来的,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

  论文不标注关键词,文献数据库就不会收录此类文章,读者就检索不到。

  关键词选得是否恰当,关系到论文的检索和论文成果的利用率。

  关键词位于摘要之后,引言之前。

  关键词与摘要一样,虽然都是论文主题内容的浓缩,但比摘要更精练,更能揭示论文的主题要点。

  常见的关键词不规范现象和问题包括:关键词不关键,外延太大,将“一句话”作为关键词;关键词太多或太少,或者以动词、形容词等作关键词或者选用一些与论文题目、段落标题无关的、不能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造成检索困难,不能很好地起到快速、方便地检索到该论文的目的。

  关键词的一般选择方法: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综观全文,选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汇,这些词汇尽可能从题名、摘要、层次标题和正文的重要段落中抽出与主题概念一致的词和词组,并尽量使用《汉语主题词表》中所列的规范性主题词。

  关键词一般选取3~8 个,每个词之间应留有空格,以示区别。

  五、引言

  引言又称绪论、绪言、前言、导论、序言。

  它是一篇论文的开场白,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由它引出论证,所以写在正文之前。

  引言写作的目的是向读者交代本研究的来龙去脉,其作用在于唤起读者的注意,引导阅读,使读者对论文先有一个总体的了解。

  引言简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为了使论文的整体结构严谨完整、具有逻辑性,引言之所以应先简明扼要地阐述问题研究的意义、目的,明确提出论点等内容,是为了前呼后应,体现出论点与论证的逻辑关系,为正文展开论证带来方便。

  常见的引言不规范现象包括:文字冗长,内容分散、琐碎,不能吸引读者阅读正文;有些论文没有引言,直接论述。

  引言写作应注意的问题包括:一是引人入胜,吸引读者。

  文章的开头俗称“凤头”,寓意要精彩、漂亮,吸引人。

  因此,引言要开门见山,迅速入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不能“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使读者如堕入五里雾中。

  二是言简意赅,文字不宜过长,防止论文头重脚轻,结构不匀称。

  引言繁杂冗长,会使读者厌烦,不忍卒读全文。

  一般教科书中有的知识,在引言中不必赘述。

  三是不要与摘要雷同,不能成为摘要的注释。

  六、正文

  论文的正文是论文的论证部分和论文的主体,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

  一般文章的主体(即文章的中间部分)俗称“猪肚”(有人强调说是母猪的肚子),寓意文章的主要内容就在其中。

  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

  由于研究工作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工作进程、结果表达方式等有很大的差异,对正文内容不能作统一的规定。

  但是,必须实事求是,客观真切,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论文正文写作的要求是:论点正确、鲜明、深刻、新颖;论据真实、可靠、准确,典型、充分、适当;论证逻辑严密,条理清楚,而且论点与论据相统一。

  为此,正文应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主题突出。

  这需要将正文分成若干个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成文后每一页纸一般不少于两个自然段)。

  每一逻辑段或者自然段可冠以适当的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短句子,短段落,文章会显得干净利落。

  多分段有助于条理。

  段落太长,不同的内容放在一段里纠缠不清,会使文章显得沉闷,逻辑也不容易清楚。

  标点有助于阅读。

  句子太长,两行一个逗号,好几行一个句号,读起来很吃力。

  正文写作常见的问题:层次不明,每个逻辑段或者自然段缺乏小标题,或者小标题不够简短、明确;逻辑段或者自然段之间缺乏逻辑性;文字篇幅长短差异太大,有的逻辑段或者自然段占几页纸,有的则只有几句话,很不协调;层次序号混乱,未能按照“一、”“(一)” “1. ”“ (1)”的顺序使用。

  正文写作应注意以下3点:一是围绕一个中心(一条线)展开论证。

  论点是论文的灵魂和核心。

  论点的证明与表达,是论文写作所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论点一经确定,全文就必须以它为中心(一条线)安排结构、取舍材料、遣词造句。

  只有牢牢把握一个中心,紧紧围绕一条线,写出来的论文才能浑然一体,有一气呵成之感。

  否则,论文就会杂乱无章,不知所然。

  二是围绕中心,合理构段。

  构段是正文的基础。

  每一逻辑段或者自然段必须单一、完整,集中表达一个意思,把一个意思说完整,不要把与本段段意无关的内容写进同一段落里去,同时注意各部分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与衔接,并用好关联词语,写好过渡句,使文章承上启下,前后照应。

  三是灵活地运用立论的各种具体论证方法(例证、引证、类比、因果法、反证法),力求把论文写“活”。

  七、结论

  论文的结论是最终的、总体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的小结的简单重复。

  结论又称结束语、结语。

  它以自身的条理性 、准确性、客观性反映了研究成果的价值。

  同摘要一样,结论也具有方便读者阅读全文和二次文献工作的作用。

  结论应包括论文的核心观点,交代研究工作的局限,提出未来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如果结论段的内容较多,可以分条来写,每条成一段,并给以适当编号;如果结论段内容较少,可以不分条写,整个写为一段。

  结尾应该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锦上添花。

  需要注意的是,论文结论(结尾)写作切忌采取文件式、会议总结式的结尾,画蛇添足,或者谦虚客套,进行自我评价。

  如有的论文结尾写道:“以上只是笔者的粗浅认识,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有的在结尾中写道:“本文的研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实乃画蛇添足,因为读者看完整篇论文后,自有判断,不必由作者自我评说。

  八、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着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凡是引用他人和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未列出参考文献。

  在论文后需要列出参考文献的意义在于: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不仅表明了论文作者对他人劳动的尊重,而且也免除了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的嫌疑;读者通过着录的参考文献,可方便地检索和查找有关图书资料,以对该论文中的引文有更详尽的了解,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等。

  参考文献一般只着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和公开发表的文献。

  常见问题:一是过于陈旧;二是格式不规范,未采用标准化的着录格式。

  为了避免格式不规范问题,作者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GB /T 7714—2005),制作一个电子文档模板,在需要的时候,对号入座,比葫芦画瓢即可。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文献和“注释”是有显着区别的。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着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其序号用方括号标注;注释是对论着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一般排印在该页地脚,其序号用数字加圆圈标注。

  最后,必须说明的是,不同的论文需求者,对发表论文的格式要求不尽相同,作者必须根据其具体要求来确定论文的格式。

  汽车材料疲劳分析【2】

  摘 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疲劳破坏,然后对汽车材料疲劳破坏进行分析讨论,给出几种有效估算疲劳寿命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材料疲劳、汽车、疲劳寿命预测

  疲劳破坏涉及面之广几乎涵括汽车、铁路、航空航天、能源、军事国防、海洋油气工程及一般机器制造等各个工业领域,这说明了其问题严重性。

  对疲劳研究尤其是金属材料是和国民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的学科。

  汽车作为人类出行密不可分的工具,对其疲劳分析研究尤为重要。

  1.疲劳的基本理论

  1.1.疲劳定义和特点

  许多机械零件和工程构件,是承受交变载荷工作的。

  当材料或结构在在交变载荷的作用下,虽然应力水平低于材料的屈服极限,甚至比弹性极限还低的情况下就可能发生破坏,但经过长时间的应力反复循环作用以后,也会发生突然脆性断裂,这种现象叫做疲劳破坏。

  其具有受交变力、作用时间长、断裂瞬时发生且疲劳断裂区都是脆性等特点。

  1.2.疲劳破坏过程和类别

  疲劳破坏的过程为:在循环交变载荷作用下,在零部件局部最高应力处的晶粒上形成微裂纹,然后发展成宏观裂纹,裂纹继续扩展,最终导致疲劳断裂经历了疲劳成核-微观裂纹生长-最后断裂三个阶段。

  金属材料的疲劳现象,按条件不同可分为:高周疲劳、低周疲劳、热疲劳、腐蚀疲劳和接触疲劳等。

  2.汽车材料疲劳

  2.1.汽车材料疲劳破坏

  汽车长期运行中所承受的外部载荷是循环动态交变载荷,在这种载荷作用下,汽车的许多零构件上都产生动态应力,引起疲劳损伤,其疲劳破坏形式多为疲劳断裂。

  疲劳断裂是汽车零部件最主要的失效形式,具有断裂前没有可见裂纹、功能改变等预兆等特点,导致了人们生命财产巨大损失。

  但是其可以预防,如果在汽车设计、生产、使用、维护人员具备相关疲劳失效知识,可以减少1/3以上的损失。

  2.2.汽车材料疲劳破坏原因

  汽车材料疲劳失效产生与汽车的设计、生产、使用、维护息息相关,比如:在设计中对疲劳破坏考虑与否;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加工工艺水平高低;车辆使用中的定期检修情况或遭受意外冲击等;恶劣复杂行驶环境等;都是造成其疲劳破坏的原因。

  因此应加强相关人员对汽车疲劳破坏原因的了解,加以预防的。

  3.汽车疲劳寿命分析

  出于经济性和可靠性的考虑,人们对汽车疲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件产品开发设计阶段,主要是对疲劳寿命的预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

  目前在汽车工业中,在疲劳寿命的预测,主要集中在对关键零构件,如车轮、轮毂、轮轴、转向节和悬挂臂等预测上,因为此类零构件的疲劳断裂最容易产生危险事故。

  3.1.疲劳分析方法

  在工程中应用的疲劳寿命估算基本方法有三类:

  3.1.1.名义应力法

  名义应力法(S-N曲线法)也称应力寿命法,表达了名义应力或弹性应力和总寿命之间的关系。

  其主要基于从试样中测出S-N曲线,并考虑实际零构件与试样在载荷作用下疲劳危险部位的应力集中系数、名义应力、表面处理及等性质参数的差别,加以修正S-N 曲线,运用线性疲劳累积损伤理论进行寿命估算。

  该方法可有效用于低应力高周疲劳寿命的预测,例如对某些复杂零部件和焊接构件的预测,能够获得合理的预测结果。

  3.1.2.局部应变法

  局部应变法(ε -N法),也称裂纹起始寿命法,它将局部应力-应变法估算出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和用断裂力学估算的裂纹扩展寿命相加即为总寿命一种方法。

  实际应用中,要同时考虑塑性应变和注意载荷施加顺序的影响,还应考虑试样的平均应力、表面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光洁度等的影响,这样才能获得更加符合实际的预测结果。

  工程实践证明,比较适用于高应力低周疲劳寿命。

  3.1.3.裂纹扩展寿命法

  由于在汽车设计制造或使用环境的原因,可能造成零构件已经有裂纹或缺陷存在,对这些裂纹或缺陷的剩余疲劳寿命估算同样是保障汽车结构安全及延长使用寿命的一个重要环节。

  当前工程中预估疲劳裂纹扩展寿命理论的基础源自于Paris在1959首先提出的一种用断裂力学参数处理裂纹扩展的方法—LEFM 。

  随着研究的深入,获得了大量工程材料的裂纹扩展速率曲线以及对各种含裂纹构件的应力强度因子解的建立,进一步促进这些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广泛应用。

  目前用在汽车工业上的疲劳寿命的预测方法,基本上是前两种方法,即为应力法和局部应变法。

  3.2.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疲劳寿命预测

  近年来,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进一步促进了疲劳寿命预估在汽车产品设计开发中应用。

  随着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有限元软件分析对汽车零部件疲劳寿命估算已在国内外大汽车公司得到广泛应用。

  与传统的静强度和常规疲劳设计方法相比,它不但避免了只能“检验”、无法“预测”被动局面,而且能给零构件疲劳寿命分布图,计算出在给定载荷作用下不同设计方案预测的疲劳寿命,进而对比优化,选出最优方案。

  这样,汽车企业就减少试样的数量,缩短开发周期,节省开发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而且疲劳寿命预测更能反应车辆复杂的实际使用环境,得到顾客的认可。

  有限元疲劳分析方法一般包括静态(或准静态)疲劳分析法、瞬态疲劳分析法和振动疲劳分析法等,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

  有限元软件有多种,其中MSC.Fatigue 是一个通用性很强疲劳寿命分析工具,可灵活地用来估算复杂零构件的疲劳寿命,已在汽车和航空工业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4.结论

  为了提高汽车产品的设计水平、缩短生产周期以及提高市场竞争力,必须对汽车材料进行抗疲劳寿命设计,工程实际应用,应根据载荷及结构特点,选择合理的疲劳分析方法,通过功能强大的有限元软件,进行疲劳寿命预测,进而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汽车企业自主开发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 虹.汽车件的冷挤压工艺与疲劳寿命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论 文,2005,9~13..

  [2] 王成龙、张治.疲劳令析在汽车零部件议计中的应用[J].设计研究,2002,5:9~11.

  [3] 张林波等.有限元疲劳分析法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辅助工程,2006,9(15):195~ 198.

  信息安全的分析【3】

  【摘 要】对我国而言,分析美国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优势,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改进,以扭转我国信息安全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关键词】国际;国内;信息安全

  2013年6月,美国一项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视项目遭曝光。

  “镜镜”主要是针对美国以外地区用户,允许美国国家安全局直接进入谷歌、苹果,、软等9家企业的中心服务器,获取用户的电子邮件,聊天记录等信息。

  “棱镜”使全球网络活动变的“透明”。

  在美国的严密监控下,各国面临重要信息被窃取,网络设施被攻击等威胁。

  中国是美国网络监控的重要对象,过去15年以来,美国已获得了有关中国“最好的、最可靠的情报”。

  对我国而言,分析美国在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优势,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不断改进,以扭转我国信息安全被动局面已是刻不容缓。

  一、“棱镜”门发生的产业基础

  从根本上讲,美国之所以能长期实施“棱镜”等监视计划,主要依托的就是其在信息技术和信息安全产业方面的巨大优势。

  (一)具备了国际产业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美国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在操作信筒、数据库、网络设施等信息安全基础领域占据了全球大部分市场份额。

  在芯片方面,国际知名厂商中大部分都是美国企业,如英特尔、AMD、高通等。

  据IC Insights的研究报告,今年一季英特尔芯片销售额为115.6亿美元,占全球芯片销售额的21.6%。

  在桌面操作系统方面,微软的统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市场份额超过96%。

  在移动操作系统方面,则有谷歌安卓系统把控,市场份额已超过85%。

  在浏览器方面,来自美国企业的产品IE、Firefox、Chrome和Safari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前四位,份额超过98%。

  在数据库方面,甲骨文、IBM和微软三家企业的产品占据着85%左右的市场氛围。

  (二)掌握了国际网络空间的实际控制权

  美国目前依然实际掌握着国际网络空间的控制权和管理权。

  全球13台根域服务器中的10台在美国,其大型数据库占到全球的70%。

  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质疑美国对互联网的控制权,但美国一直以可能伤害互联网自由为名,拒绝让出控制权。

  但事实上,在美国的掌控下,信息网络充满风险。

  一方面,美国控制和拥有全世界的网络空间,其他国家只能租借互联网地址和域名,这实际上形成了美国独家垄断全球互联的霸权格局。

  美国可以随意让任何一个国家从互联网上消失。

  例如:“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政府曾授意ICANN终止对伊拉克国家顶级域名‘.iq’的解析。”另一方面,虽然美国一直宣称‘保护互联网自由’,但依据美国法律,政府可以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互联网进行监视,这时其监视的就是整个互联网。

  “棱镜门”时间揭露的正是美国对全世界网络空间进行监视这一事件。

  (三)实现了新兴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美国政府持续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对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进行支持。

  在云计算方面,美国政府将云计算技术和产业定位为维持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政府深入介入云计算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美国于2012年3月发布了大数据研发计划,同时组建了“大数据高级知道小组”,将其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形成了全体动员格局。

  此外,美国的投入也获得丰厚回报。

  2012年12月,美国中央情报局首席系数官格斯.汉特透漏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对追踪恐怖势力和监控社会情绪所起的作用。

  由此可见,在“棱镜”等监视项目中,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其从监视数据中获取情报提供了有效支撑。

  (四)建立了密切的政企合作机制

  美国政府与各大IT企业之间建立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美国的信息技术和贺联望管理职能大部分有私营机构掌控,为了加强对网络空间的管理和控制,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和深化与IT企业之间的合作。

  美国发布的《网络空间行动战略》和《网络空间可信身份国家战略》等相关晚间都明确提出,要加强政府部门与私营机构之间的合作。

  “棱镜门”事件暴露出的信息表明,美国政府与相关企业的合作已十分深入。

  例如:“NSA和FBI可直接接入微软、谷歌、Facebiik、苹果等9家美国IT企业中心服务器,挖掘数据,搜集情报,全面监控民众的网络行为”。

  二、“棱镜”项目对全球互联网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9.11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名,大幅扩充政府在境内外搜集情报的权利,启动了“棱镜”、“核子”等系列监控计划。

  依托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美国对全球的网络监控愈演愈烈,监控范围远超“反恐”工作需要。

  对全球互联网安全影响重大。

  (一)“棱镜”严重侵犯了全球网民的隐私权等个人权益

  在“棱镜”项目中,美国政府大规模监控全球网民,获得包括电子邮件、搜索记录、视频和语音交谈、照片、volp通话、文件传输、社交网站信息等海量数。

  这些数据经由“大数据”分解环节,通过数据检索、对比和分解,可以几近真实地还原网民的实际状况。

  “棱镜”主要针对非美国公民,但很多情况下也会保留大量美国公民的邮件记录等信息。

  在“棱镜”项目中,全球网络民信息被美国完全操控,相当于网民每天都在向美国政府报告其一举一动。

  当网民使用谷歌、苹果等公司网络产品进行社交、办公或储存信息时,其背后却正隐藏着美国情报机构的身影,这对网民的社交自由和隐私权利构成了严重的侵犯。

  (二)“棱镜”加大了各国重要信息失窃的风险

  美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强大优势,作为全球互联网的中转中心,美国一直都在谋求互联网信息霸权。

  在“棱镜”项目中。

  美国政府通过与国内上千企业合作,控制了网络上传的海量数据,并通过大数据分析,获取他国政府敏感信息、企业商业机密等有价值的情报。

  据统计,仅2013年2-3月,美国就从全球互联网上收集到970亿条数据。

  此外,美国还一直实施针对其他国家及重要机构的网络攻击活动,入侵他国网络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网络窃密。

  美国的网络监控和窃密活动,加大了各国重要信息失窃的风险,对各国经济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棱镜”危及他国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

  “棱镜门”时间透露出美国多年来一直在全球范围从事大规模的网络攻击,攻击行动超过1.6万项,主要攻击大型互联网路由器等网络中枢,针对中国等特定国家,美国更是实施长期的攻击活动。

  据报道,美国一个名为“定制入口行动办公室(TAO)”的秘密组织入侵中国的计算机和电信系统已近15年。

  目前美国针对他国网络攻击的主要目的是信息窃取,但不排除未来利用所窃取的信息对网络实施破坏的可能性。

  2010年的伊朗“震网”病毒事件表明,美国已经具备了针对他国实施网络攻击的能力,足以造成他国民用设施毁坏、瘫痪等严重后果。

  当前国家间的网络对抗形势正日趋严峻,美国一旦利用窃取的信息对他国网络和信息系统实施破坏活动,将给当事国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

  三、“棱镜门”时间引发互联网安全监管的思考

  “棱镜门”事件揭露了美国利用技术优势长期实施网络监控的事实,这不能不引发我们对互联网安全监管的思考,对于美国滥用信息技术优势的行为,国际社会是否进行规制?在全球信息技术高度依赖美国的背景下,各国应如何从监管角度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一)国际社会应当制定规则约束滥用技术优势等行为

  作为互联网的发源地和技术大国,美国在网络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绝对优势,并掌控着全球互联网的战略资源。

  近年来,美国利用其技术优势及其对互联网的管理权,不断扩展自己权利,加紧实施网络霸权。

  由于没有严格的监督机制,美国不受节制地实施大范围网络监控,给各国互联网安全和国家安全构成极大地挑战。

  “棱镜门”事件后,美国不是对其滥用技术优势的行为进行反思,而是急于为“棱镜”项目辩护。

  美国提出“棱镜”是经美国法律授权的,合乎法律程序,而且该项目仅限于“反恐”和保障美国人安全的目的:它曾帮助政府识破并挫败了“数十起恐怖袭击阴谋”。

  但是,对于网络监控行为是否符合国际法等,却避而不谈。

  “棱镜门”事件充分暴露了美过独自掌控互联网的严重缺陷。

  为了避免美国对网络的私用和滥用,有必要推动建立多方、透明和民主的互联网治理机制,并加快制定网络空间行为规则,规范各类主体行为,尤其是明确美国等信息技术强国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加快建立网络空间新秩序。

  (二)在“棱镜”项目中,美国利用网络企业控制互联网海量数据,并通过数据挖掘、关联分析等手段获取有价值的情报。

  这种对全球湖量望信息的万决和利用,给各国网络信息保护敲响了警钟,突显了网络信息保护法律和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棱镜门”事件发生后,欧盟表示要尽快通过新法律保护个人数据,新法律将适用于所有在欧盟境内运营的公司。

  其实欧盟早在1995年就出台了《数据保护指令》,2012年又推出《个人数据处理和自由流动的保护建议》。

  对网络企业和社交网站收集、使用和转移永和用户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限制。

  此次“棱镜门”事件使欧盟进一步认识到,不仅要规范境内企业和社交网站收集、使用和处理用户数据的行为,更要对企业能否将用户数据供给外国情报机构予以规范和限制。

  当今世界正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上信息越来越多、越来越可获得,很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对数据的收集和使用、跨境数据流动、外国情报机构获得境内个人信息等做出规定,同时必须加强对网络企业、信息保护的监督管理。

  (三)在“棱镜”项目中,美国政府和企业形成了可信合作伙伴关系,企业向政府提供全球互联网上的海量数据,而回报则是可从政府获得其有利的商业情报。

  这表明,美国政府和企业正在结成网络空间国家利益综合体,企业是政府实施网络监控行动的帮凶。

  我国属于信息技术弱势国家,重要信息系统使用的操作和芯片、数据库、路由器等核心技术,以及互联网领域的核心基础服务等都高度依赖美国,美国斯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等公司在我国占据着很高的市场份额,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对我国而言,在加快构件自主可空信息安全审查的机制,审查技术产品是否满足信息安全技术要求、是否存在漏洞等安全隐患,审查服务是否可信、能否满足政府等部门的信息安全需求,以确保国家信息安全。

  四、“棱镜门”折射出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存在的问题

  “棱镜门”事件展示了了强大的信息安全产业基础对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也揭示了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的诸多问题。

  产业发展基础还需夯实

  目前,我国信息安全产业发展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集中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对信息安全基础技术发展重视不够。

  产业界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基础技术的发展。

  事实证明,缺乏独立自主的基础信息技术,整体信息安全则无法实现。

  其二,信息安全企业整体实力相对较弱,产品和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缺少经济实力雄厚、研发能力强大的龙头企业,对信息安全支撑不足,在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我国信息安全产业最大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自主创新环境有待优化。

  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起步晚,技术实力与西方国家存在代差,在安全操作系统、安全芯片等信息安全基础技术上,一直没能实现突破。

  另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方面,我国与国外几乎同时起步,但是信息安全保障方面却已远远落后。

  还有国内学术界和产业界自主创新积极性不足,学术造假现象时有发生,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三)国内市场受制于人

  我国在金融、化工等关键领域的信息系统严重依赖国外技术产品,网络空间控制权难以掌控。

  被称为美国“八大金刚”的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等占有我国大量的市场份额。

  以思科为例,在基础网络方面,它占据了我国骨干网络超过70%的份额。

  (四)信息安全支撑能力较弱

  当前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和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一是在密码破译、战略预警、态势预知等信息安全核心技术产品上与西方国家患有较大的差距。

  二是在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信息安全测评方面还存在技术缺失,对进口技术和产品的检测主要集中在功能性测试,不能及时发现产品的安全漏洞和“后门”。

  三是政府与信息安全企业互动不足。

  市场机制下是应给予企业足够的自主权,但如涉及到国家安全,则企业应于国家充分互动,比如美国就以法律的形式提出了相关企业的义务。

  五、对策建议

  “棱镜门”事件带来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我国不可能在大量使用国外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同时,而又免于被美国情报机构所监控。

  在现有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的情况下,我国将会在加快构建自主可控信息产业体系的同时,从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加强互联网安全管理,以确保互联网的安全;一是积极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制定;二是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立法和监管制度建设;三是开展对境外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安全审查;四是大力改善信息安全技术自主创新环境;五是加速建设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生态系统;六是全面加强信息安全技术市场产品规范;七是发展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信息安全产业。

【学术论文格式标准】相关文章:

学术论文格式10-05

论文格式标准11-21

论文格式标准10-06

标准论文格式11-14

标准的论文格式10-26

学术论文格式规范10-26

关于学术论文格式10-26

学术论文格式模版10-26

英语学术论文格式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