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论文发表医学经济评职称cn

时间:2022-10-26 07:19:43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文发表医学经济评职称cn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医学论文,请看下面:

论文发表医学经济评职称cn

  医学硕士研究生临床技能及创新能力培养【1】

  【摘 要】临床医学研究生是目前临床、科研的主力军。

  在近年大规模扩招的压力下,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面临着临床技能、科研能力的双重要求,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合理规划培养方案,使得临床技能提升与科研创新能力提高共发展是每一位研究生导师面临的考验,我们结合近几年带教研究生及研究生管理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总结,探讨临床技能与科研创新双进步的可能方法。

  【关键词】临床医学;临床技能;创新能力

  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近年来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数量逐年递增,培养和教育的质量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临床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处于科研、临床技能学习的双重压力之下。

  本文仅对临床专业型研究生临床阶段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及临床技能培训等浅谈几点看法。

  1.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存在的主要矛盾

  1.1 专业学科深度与广度与基本技能之间的矛盾

  我校就读的临床型研究生多数来自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也有少数有较短的工作经历。

  由于考研的压力,许多学生大学实习期间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学习,导致研究生阶段不得不花费更多的时间、精力用于基本技能培训。

  此外,目前普遍存在临床研究生医学基础知识的广度与专科知识的深度不够的问题;同时,由于现代临床医学的飞速发展,专业技术和操作分工更为明确,加上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范围,专长趋于窄而精,无疑对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带来新的问题[1]。

  1.2 科研创新能力与临床技能培养的矛盾

  临床医学研究生是培养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对他们而言,科研训练和实验室经历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过程。

  但我们的临床专业研究生,目前的培养计划主要用于相关专业科室轮转,根本没有安排实验室学习时间;如果安排实验室工作,就必须缩减在本专业科室学习时间,这对于原本就专业知识欠缺的学生也是很不利的,可能影响他们毕业后的工作分配。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目前许多临床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尚显不足,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更加困难。

  因而,如何能在这么短的学习期间,即学习临床本专业知识、相关临床理论,又增加深度、培养创新能力,成为摆在导师及医学院校面前的难题。

  2.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生培养质量的思考

  2.1 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2.1.1 加强文献的阅读

  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关键。

  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在于是否具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 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导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指定所要阅读的参考书、本专业及相关专业的杂志期刊,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阅读任务, 定期组织学生共同交流。

  改变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式的输入的教学模式[2],“让学生自己讲”是很好的激励措施。

  要求研究生学会查阅国内外文献,并随时关注国内外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最新动态,为第二步的选题做充足的准备。

  2.1.2 加强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

  创新意识和能力必须在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实践活动是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根本途径, 创新能力是思维与实践结合的产物, 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

  科研实践不能随意杜撰, 不是纸上谈兵, 而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思维、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的训练。

  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研活动的全过程。

  选题是科研工作的核心,正确的选题、严密的设计是科研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要求研究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发展方向和存在问题,所选课题的方向和意义,使选题既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又有较强的实用性。

  研究生通过基础理论学习及大量的文献及参考书的阅读对本专业的现状及概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临床阶段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学生个体特点,采用以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教育方法,使学生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3]。

  导师则在自身研究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设计空间,引导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上发挥更大的创新能力[4]。

  要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学习,研究课题的目的不只为了写毕业论文,而是去探索、发现及创新的过程。

  课题的设计一定要重视细节,要精确合理,病例数目一定要充分,研究方法要具有可行性,要仔细推敲和研究,不要在课题设计上就存在致命的缺陷。

  2.1.3 培养严谨的科研作风

  研究生必须具备严谨的科研作风。

  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实验数据不能修改,更不能编造。

  要锻炼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临床技能的培养

  2.2.1 三基能力的训练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因为专业方向较为明确,这就要求研究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加深入。

  但由于每个分科都有它专业的特殊性,导师在研究生第一年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时给研究生选择选修课就要选择一些与临床医疗密切相关的医疗技术课程。

  要重视研究生的临床三基学习。

  2.2.2 临床思维的学习和建立

  临床思维能力包括临床观察、判断、分析、综合和预测能力。

  这种能力往往通过分析病例、解决具体问题表现出来,是在临床工作中逐渐建立并得到强化的。

  在培养过程中,导师要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临床工作能力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严格规范基本技能、基本操作的训练,杜绝不规范医疗操作;从患者接诊、检查到治疗,全套正规程序严格要求。

  跟随上级医师查房、定期的教学查房都是提高临床技能的重要环节。

  查房时,研究生汇报病史的过程就是检验其临床思维的过程。

  定期进行典型病例、疑难病例的讨论,讨论时要要求学生准备,并发言。

  跟随导师上专家门诊,也是临床学习积累的重要环节。

  按我院研究生管理规定,临床学习期间,研究生有10个月的相关科室的轮训,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傅金英,如何提高医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中医药管理杂志,2010,18(9):806-808.

  [2]许杰州,施楚君,吴丽萍等。临床技能教学改革初探。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10):305-306.

  [3]董碧莎,王丽。浅谈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西北医学教育,2000,8(3):49-51.

  [4]王健, 侯稳。关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08, 35(15):2905-2906.

  医学专业临床课程教研室标准化【2】

  摘要:探讨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分析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内涵和目标,提出教学医院标准化教研室建设的措施和经验,使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工作有章可循,促进教学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临床课程;教研室;标准化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加强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1]。

  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内部实行的是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体制,教研室是处于基层的教学管理组织。

  高等教育学指出,教研室是按专业或课程设置的教学组织,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科研和师资培养诸方面工作;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教学工作、教学法工作、科学研究工作、师资培养、进修教师和研究生培养、学生自学指导、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验室与资料室的建设与管理等等。

  因此,教研室是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承担者和执行者,也是学科课程的载体,在教学运行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研室建设和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能否提高。

  几年来,随着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和现代高等医学院校办学形式的多样化,许多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系与附属医院、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承担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

  由此,教研室的组织、管理形式也发生很大变化,致使高等学校完整的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出现部分缺失,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

  因此,结合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在教学建设中实施标准化教研室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临床医学课程的特点

  临床课程涵盖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两大部分,这个阶段要求掌握医学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转化为临床综合技能。

  通过理论授课、实验课、临床见习、临床实习四种方式实施。

  教学周期从大三到大五,跨度长,内容多,课程间内容相互关联,授课进度相互衔接要求高,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有着更高的要求。

  按照《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推进医学基础与临床课程的整合;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倡导小班教学、小班讨论;

  完善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形成性和终结性相结合的全过程评定体系;加强医教结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临床实习过程管理,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2]。

  这对教研室、教师、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实施这样的要求又存在一些困难,从教师工作性质上,他们既是医生又是教师,同时肩负医、教、研三重工作任务,且医疗工作任务繁重,科研工作与个人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教学精力受到很大影响。

  从学生学习方面来讲,学习的是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诊治绝对不允许出现差错、事故,学生面对各不相同的患者个体,千变万化的病情,既需要掌握医学知识,又需要运用医学伦理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在学习中还要严格执行卫生法规、医疗制度,防范医疗纠纷,较其他类别课程学习难度加大。

  如果在制度和工作安排上没有科学的设置,必然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实现,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二、临床医学课程教研室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医学院校将临床医学系和附属教学医院合并成立临床学院,进而教研室和医院专业科室合并。

  这在扩大教学资源,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等方面有利于教研室的建设。

  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主要是随着医院现代化发展进程,临床分科越来越多,临床医生专业分工也越来精细,教师和本科全面医学教育及专业课程相对应的离散度越来越大,这导致承担一门临床课程的临床业务科室和专业课教师数量增加,教研室建立在多个临床专业科室的基础上,增加了教研室的管理难度,教研室的职权、工作机制、教学任务统筹都面临新的问题。

  教师还存在学校的教学编制和医院的临床编制之分,在人事管理、培养目标、职称晋升、进修学习、绩效管理等方面也有不同。

  由此导致现在部分教研室不能全面开展工作,只完成教研室职能中部分任务,致使出现教学的自由化倾向,导致教学质量降低。

  这种现象必须引起人们的重视和警觉。

  重温教研室的性质与任务,理顺工作关系,对照教研室性质与任务建立责、权、利明晰的管理体制,成立院(系)教学督导组织,检查指导教研室的工作,统一实行标准化管理,提高工作水平已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