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人格心理学毕业论文

时间:2022-10-26 05:28: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人格心理学毕业论文

  人格心理学毕业论文范文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相信对各位同学有一定的帮助,请看下面吧!

人格心理学毕业论文

  多重人格与心理健康【1】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具有多重人格。

  本文首先从多重人格的内涵及其成因进行了阐述,然后对多重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最后介绍了一些多重人格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多重人格;心理健康;多重人格治疗

  前不久,我阅读了《你有几个灵魂》一书,使我对纪实体心理分析小说《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书中的主人公西碧尔有17个名字、17种不同的装扮、17种不同的发式、17种不同的声调和面孔、17种不同的性格、17种不同的生活的迷惑突然豁然开朗。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说,“谁今天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好像不是他(她)本人所为似的。

  ”这不正是朱建军在书中所谈到的“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存在着许多个不同的自我”吗?这就是或称子人格,或称多重人格。

  1 多重人格的内涵

  在1980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中,把多重人格界定为“在个体内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特的人格,每一个人格在一个特定时间占统治地位。

  这些人格彼此之间是独立的、自主的,并作为一个完整的自我而存在”。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部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

  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

  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

  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

  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业已发生过的事情。

  2 多重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拥有多重人格的话,遇到压力或危急关头,该受哪一个人格支配呢?会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对人的控制权,而出现严重混乱状态呢?其实,多重人格的各个亚人格都是各自独立、彼此分开的,一种人格出现,其他人格就自动退场,所以,任何时候,都有一个主要人格占优势,人的行为也就由占优势的人格“值班”、控制。

  不会出现“好几个人格争夺控制权的混乱状态”。

  究竟由哪种人格来支配,完全遵循“哪种人格最适应当时的环境和需要,就启动和出现哪种人格”的原则。

  这实际上就是“适者生存”法则的心理学翻版。

  如果我们用“变色龙”或者“变形虫”来理解多重人格,也许会更形象、更直观。

  比如,用比较自信的人格,去应付具有竞争性的环境;用脆弱、神经衰弱的人格去赢得同情、获取依赖;用画家和艺术家的人格和身份,去应付上层社会等。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多重人格在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频繁地变换人格,来适应环境的心理现象,是一种适应环境的心理努力。

  读到这里,您可能会想,“多重人格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环境,多好呀!我也希望自己拥有多重人格,怎么能说多重人格是病态呢?怎么还要去治疗和消除多重人格呢?这多愚蠢!’,的确,从表面上看,多重人格是有诸多灵活多变的适应性好处,但是,这种多变的好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只有了解了这些代价,您才有可能比较客观地评价多重人格的利弊。

  下面谈到的,就是多重人格的代价。

  本质上,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每种亚人格就是针对某种特殊环境的特殊防御。

  通俗地讲,就是在不同环境下,穿不同的“衣服”。

  由于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所以,由亚人格制做的“衣服”将会变得非常的厚重,使穿着衣服或人格面具的人会不堪重负,将无暇真正享受人生,整天忙于换“衣服”,支撑厚重的“衣服”,为“衣服”添上各种迷惑别人和自己的眩目色彩或样式。

  这样的人,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忙得整天疲于奔命。

  因为,尽管有多姿多彩的多重人格,但是,它们是虚弱、恐惧和不安全感的产物。

  各种亚人格的轮番出演,不是为了乐趣或幸福,是为了满足安全感。

  多重人格既是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人,用来保护自己的复杂武器。

  同时,又是妨碍多重人格本人发展和享乐的累赘和障碍。

  所以,在外人看来,多重人格是一种新奇神秘的心理现象,而就多重人格本人来讲,却是一种无尽的徒刑和悲剧。

  也就是说,一般具有多重人格的人,其心理是不健康的。

  也可以说,多重人格是一种心因性人格障碍,也即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人格障碍。

  其实,多重人格属于神经官能症的一种,和其他神经官能症一样,也是由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失调引起的。

  3 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

  在现代这种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人们所承受的压力比以往多出许多,进而造成许多人产生多重性格。

  从研究分析中看出,多重人格的先导因素主要在于童年时期被父母、亲戚或密友进行身体虐待或性虐待。

  以及其他的情感创伤。

  他们可能被他们的亲人或所依赖的人鞭打或监禁,以至于他们无法反击或逃跑。

  当患者承受不了痛苦时,会幻想“这件事不是发生在我身上”,从自己身上分裂出另一些“自己”来承担。

  这些分裂的人格像一个个单独的“人”,患者以此营造出不同的假想世界。

  以象征性的逃跑来保护脆弱的自我,防止自己濒于崩溃。

  具有17种亚人格的西碧尔的母亲。

  就是个暴虐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针对矛盾分裂的环境,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发展出矛盾分裂的应付方式和人格,多重人格,就是儿童对付严酷的成长环境的最典型、最悲惨的例证。

  多重人格是儿童面对恶劣的成长环境的时候,做出的无奈的、同时也是充满智慧的选择。

  它证明了这样一条生命法则:“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命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生存和表达方式,生的欲望是不可战胜的”。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交互作用构成的。

  人格的形成是企图满足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和努力争取符合社会道德标准两者长期冲突的结果,当冲突加剧难以达到平衡时就会出现精神和行为改变。

  例如青少年时不愉快的经历及心理创伤是其发病的重要原因。

  由于“本我”与理想中“超我”的矛盾冲突加剧,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潜抑机制失效,导致对现实中的“自我”否定而使潜意识中的“本我”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另一个“自我”。

  具体来讲,多重人格的形成由下面的因素所致:①遗传因素

  有的研究发现解离症患者的一等亲罹患解离症的机率约为一般人的8-10倍,但另一些对双胞胎的研究,却有相反的结论。

  无论如何,基因与解离症的关系,仍有待更大规模的研究。

  ②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普遍被认为是诱发此病的导火线。

  一般认为患者可能先有因为基因与生活创伤造成的内在缺陷,在面临生活压力事件时,自我无法成熟的原因,而产生解离现象。

  而其中,大多出现在儿时曾遭受性或者是身体方面的虐待上,研究指出,有高达百分之八十的病人在孩童期曾有被虐待的经验。

  当患

  者无法摆脱儿童时期创伤性经验的阴影。

  或无法以正确的方式面对压力时,往往会造成多重人格的产生!

  ③心理压力大易产生多重人格

  日前,著名歌手陈琳的自杀,业内扼腕痛惜,随之娱乐界引发有关明星接连自杀及如何解压减少自杀问题的探讨。

  娱乐私塾创办人田金双教授接受采访时称艺人心理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多重人格,娱乐行业应该从心理学人手,结合明星包装策略,通过“自我披露”、“现实疗法”等技巧与艺人进行全方位信息交流、个人定位、综合演艺分析和个人减压。

  因之。

  艺人心理辅导行业发展迫在眉睫。

  4 多重人格障碍的治疗

  正如朱建军在上书中所告诉我们的,实际上像西碧尔式的人并不少见,这样的事情更没有什么奇怪。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多重人格患者,就像天才与白痴只有一线之隔,多重人格也是如此就可轻易产生,那我们该如何应对?

  多重人格往往由情感创伤引发――特别以童年期的精神创伤为多见。

  其治疗方法,有格式塔疗法、精神分析法、支持疗法等。

  但所有疗法都离不开家人、朋友、同事等人长期而耐心的配合。

  治疗时尤应避免激惹病源。

  有关研究表明,多重人格的每一种人格都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

  它们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性别、年龄、种族、家庭特征;尚有不同的智商和视力;更甚者,有的对同一种药物竟也有不同的反应。

  而尤具戏剧性的是,有些人格还可相互交换意见,并合作进行各项活动。

  对于多重人格的心理治疗,目前虽然并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治疗过程中的风险并不大:“治疗过程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很容易出现的病情反复。

  医生最担心的往往就是当事者的自杀,所以预防自杀是我们首先要做的。

  如果当事人没有自杀的风险,一般来说其他的风险就比较小。”

  具体的解决或控制办法有以下这些:

  ①减轻或缓解个人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改善生存条件。

  从本质上说,多重人格是一种对于环境压力的防御。

  ②由于多重人格的背后,是强烈的自卑和脆弱。

  因此应注意循序渐进的培养自身的自信感和自强感。

  从小事做起逐步获得成功的感觉。

  ③要给予患者足够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④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引导其与友善的人建立友谊。

  ⑤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禁止家庭暴力。

  家庭关系的不和谐很容易造成儿童的性格障碍,严重的导致多重人格症。

  ⑥工作,学习不可以过度劳累,尤其是有些学生在自己身体十分疲劳的情况下还要硬撑,只能让自己更加劳累,在休息与继续的选择上会产生分歧,进而导致双重性格的发生。

  ⑦对于历史性(已成定局的)的问题不要在多加思考了。

  通常来说,双重性格的患者都是比较喜欢钻牛角尖的,这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和结果没有任何影响,却会让患者更加痛苦。

  ⑧认清自己的位置,双重人格同精神分裂有本质上的不同。

  千万不要混淆。

  双重人格在经过仔细的心理治疗后绝对可以康复且在家即可,但精神分裂的治疗则必须在医院进行。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2】

  摘要:从人格理论出发,结合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现状,提出要坚持心理健康与人格塑造教育相结合,塑造高职生的健康人格,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完善自我。

  关键词:人格;心理健康;现状;目标;途径

  大专院校当前的思想政治工作,通常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而往往忽视对高职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特别是对高职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从人格教育入手推动心理健康。

  一、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personality)。

  在心理学中,人格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格的多种特征。

  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的特征。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

  (二)健康人格。

  当代高职生健康人格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一方面能自我认可,接受属于自己的一切,从而形成对自己较积极的看法;另一方面能对自己的所有及所缺有较清楚,明确的认识。

  2.智能结构健全而合理。

  具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和想象力,没有认知障碍,各种认识能力有机结合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能和谐处理好人际关系,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不断地进行社会化活动。

  4.乐于为社会服务,富有较强的事业心,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和竞争意识。

  5.良好的情绪和意志,情感饱满适度。

  有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不怕挫折有毅力。

  二、心理健康

  目前为止,有关心理键康(mental health)的定义已有许多,综合来看,心理健康指“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

  大体而言,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多能符合下列若干条件:1.情绪较稳定,无长期焦虑,少心理冲突;2.乐于工作,能在工作中表现出自己的能力;3.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且乐于和他人交往;4.对于自己有适当的了解,并且有自我悦纳的态度;5.对于生活的环境有适切的认识,能切实有效地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逃避”。

  从上述心理健康的概念看,健康的心理不仅包括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稳定的情绪,自我认识,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的努力过程,同时,还包含以下一些共同的人格构念,如适应力,情绪调节力,自信,合作能力,生活与工作能力等。

  心理健康不仅可以预防心理疾病和生理疾病,使人免受疾患之苦。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可以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并使人提高生活质量与幸福感。

  三、当代大学生人格现状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人格发展现状是积极的,他们求知若渴,思维敏捷,眼界开阔,知识面广,热情而不盲从,他们积极探索人生,渴望开发潜能,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然而,就个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中也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表现出一系列的迷茫与冲突,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校高职人数迅速增长,学生在人格方面的缺陷就显得更为突出。

  (一)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快,年青的大学生们对以前空泛的“理想价值观”和“政治价值观”产生了普遍的困惑,怀疑甚至否定,继而转为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价值实现机制,不太关心政治时局和社会生活,甚至追求享乐主义和实用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在这种功利性追求中受到严重削弱。

  (二)自我中心主义。

  现在高职生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结构,家庭成员关系等无一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人格的形成,溺爱型,放任型,过分保护型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必将对人格的养成有消极作用,有的父母视自己的子女为掌上明珠,一家人围着团团转,在这种家庭环境的影响下,就形成了自我中心主义。

  (三)懒惰浮躁,缺乏求真务实,严谨执着的精神。

  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造成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浮躁心态,使他们难以静下心来认真读书。

  高职生在回答对目前学习态度时,选择人数最多的是平时不学习,考试前努力,选择“混及格就行”的也大有人在。

  在对目前在校学生违纪现象的调查中发现,考试作弊占所有违纪事件的首位。

  (四)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

  许多大学生,特别是独生子女高职生遇到困难就退缩不前,出现矛盾就不知所措,受到外来刺激就容易激动等。

  (五)诚信的缺失和偏激消费观。

  部分大学生在学校相互之间比较的不是学习成绩、道德水平、吃苦精神,相反,他们攀比的是谁穿的是名牌的衣服,时尚的手机。

  面对高职生的心理和人格现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人格是人的各种心理特点的总和,离开人格健康很难有心理健康,因此,从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入手以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可以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积极,更富有建设性的角度去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促进。

  四、塑造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一)确立人格教育观念。

  早在“五四”时期,蔡元培就提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其原则是“展个性,尚自然”。

  1.人格教育强调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统一。

  人格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能灵活运用语言,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具有高尚的情操,能用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即追求知、情、意的统一,避免知、情、意相互冲突的多重人格。

  2.人格教育着眼于健全人格培养,更注重认知教育。

  人格教育把知识获得,智力发展,技能形成视作人格培养的组成部分。

  人类已有的文明成果如语言、艺术、道德、哲学等所展示的人性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由它们所构成的有机整体真正展现了人格的深度和广度。

  这些文明成果是人格培养中人认知教育的源泉。

  3.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

  “道德”、“品德”同指一种人格特质的价值判断,且必须通过学习与教育的历程来陶冶形成,促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互动时表现正面的社会行为,而人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情绪、情感、气质、性质、动机、兴趣等是道德品质的基础。

  因此要通过激发学生情感道德良知,来塑造健全人格。

  (二)把握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指导大学生正确实施自我教育。

  人格发展的前提是自我意识的觉醒,由自我意识凝聚而形成的自我则是人格的内核,而且自我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人格状态.因此,教育者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 ,关心,尊重和开发大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加强自我教育和管理,这是促使他们完善自我人格的有效途径.

  (三)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各高校可以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集体咨询,个别辅导,开设选修课等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主要的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课.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思想品德课,在大一上学期向全体新生开设,由于课程开设的全面性和时间的及时性,以及学科优势和任课教师知识能力结构的贴近性,思想道德修养课应该是普及心理知识的最佳渠道。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程度的加深,高职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实现自我发展的同时,形成了不少的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生应该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在主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加强自我教育,提高自身心理素质,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心理咨询治疗与测验》张小乔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版.

  [2]《普通心理学》彭聃龄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心理学》(台)张春兴,杨国枢著.三民书局1999年第二版P481.

  [4]《张氏心理学辞典》(台)张春兴著.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

  [5]《发展心理学》林崇德.浙江教育出版社[6]文化圈.《中国文化资源数据库》.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人格心理学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人格心理学常识10-26

人格心理学论文(精选18篇)07-30

健康人格心理学论文范文10-08

人格心理学人性的知识领域10-05

政治心理学与人格心理学论文10-08

毕业论文毕业论文致谢范文09-30

毕业论文10-01

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格式10-05

硕士毕业论文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