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内容摘要怎么写

时间:2020-12-01 17:14:1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内容摘要怎么写

  内容摘要怎么写?怎么样可以写好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的全面概括,是论文的浓缩,我们一起学习吧!

  什么是摘要?

  摘要是对研究课题的最后总结,是对自己研究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受众的最简短和最直接的汇报;它要非常有利于读者进行计算机学术文献信息检索,达到关注该领域的学者能够“呼之即出”;它要便于学者把握某项研究的关键之处,对研究成果和进展易于做出估价,对研究成果的独创性易于做出判断。

  那么,要完成以上内容或以上任务,摘要在写作上的一般结构应是什么?下面就这个问题谈一谈。

  学术论文在用两种方式直接展示研究成果,一种是浓缩的,一种是全面的。

  浓缩的和全面的之间必然有一种内在联系。

  浓缩的展示就是指论文中的摘要,全面的展示就是指论文的正文,摘要和正文二者之间必然有一种内在的联系。

  进一步说,摘要的结构如何与正文的结构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

  学术论文正文的结构一般由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的关系可以看做是“3+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是“3”,演绎结论是“1”。

  “3”必须具有,演绎结论的“1”则可有可无。

  作为一篇学术论文,必须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特指根据你的研究方法直接得出的结论)交代清楚;如果能把这三者写清楚,事实上把研究也必然能交代清楚;根据直接结论可以得出其他方面的进一步的结论,即为演绎结论,是次要的,这项工作可以由作者来进行,也可以由读者去想像和理解(当然,为了彰显自己研究成果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一般作者都会花费精力去进一步总结出演绎结论的)。

  学术研究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客观、清晰、直接地展开学术研究成果,因而在写作上直奔主题,在写作手法上以强调逻辑性为主,文章的结构具有固定性而非文艺作品的灵活性。

  这种固定的结构就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构成的“3+1”结构。

  同样作为对学术成果浓缩展示的摘要,也必然同样应具有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的“3+1”的内容结构。

  摘要的结构既然同正文的结构是完全一致的,那么摘要与正文的区别就仅仅是短与长的区别。

  从此点而言,完全可以说,摘要是一篇超级短论文。

  摘要必须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把所从事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陈述清楚。

  摘要的结构应当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四部分,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

  对于具体的某项研究,可能因为该研究是众所周知的话题,学者普遍对该项研究已经普遍熟悉,或者该项研究仅仅就某一专题发表结论性意见,在这种情况下,摘要就可以把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演绎结论的某一部分内容舍去,只留下研究结论和其他一或两个部分,从而简化摘要的内容结构,大大节省摘要的字数,从而节省读者的阅读时间,而又不太会影响摘要存在的目的。

  摘要的写作是灵活的,具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主要类型:

  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

  对于具有重大价值和独立研究特点的学术研究一般上述四要素都应具备。

  例如:中国古代科学曾达到很高的水平,但在近代却落后了。

  从和谐思想对中国古代科学比较有限的作用上,可以看到较深层次的原因。

  通过与西方和谐思想的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偏重于社会领域;其基础是气;比较含糊、笼统;缺乏具体的规定和具体模型;提出者很少有著名的科学家,等等。

  这决定了中国古代科学没有出现像欧几里德几何那样的公理化系统,缺乏依靠科学理论体系自身的矛盾运动的推动,局限在生产实践推动下的朴素的发展。

  (毛建儒《论和谐思想与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这篇论文的摘要显示,研究目的是探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研究方法是概括和对比的方法,研究结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演绎结论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

  人类文化的发展既有连续发展的一面,也有不连续发展的一面,但以往的文化研究只注重连续发展的一面,而仅仅从连续发展的一面进行文化研究,就不可能对文化发展得出全面的结论,导致许多文化现象不能解释,或者对历史上诸多文化现象视而不见。

  因此,对文化的研究,既要注重渐进的、累积的一面,也不能忽视断续发展的一面。

  “断层文化”概念是在对人类文化史上普遍存在的文化失落、文化绝灭、文化裂变、文化跃迁等客观事实研究的基础上,概括出的一个文化理论研究的高级范畴。

  首先,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化断层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几乎每一地区的文化史、每一民族的文化史中都存在;第二,愈是文化古老的地区,断层烈度和密度也愈大。

  文化断层的客观和普遍存在,说明文化的发展存在着间断性发展的一面;文化发展的规律并不仅仅是量变质变规律,还有突变的规律,突变的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会起决定性的作用。

  沿着文化断层的深入和回溯,可以发现世界各地区古代先民具有强大的科技和文化创新能力,这一点隔着历史的空间和我们自身理论研究视线的遮蔽而对之有所低估。

  对断层文化的研究,可以弥补当今文化研究的缺漏,对疑古学派长期盘踞文化研究领域形成的偏颇局面也是一种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修正。

  (孙关龙《断层文化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关注人类文化发展不连续的一面,研究方法为对人类文化历史的客观考察,研究结论是文化断裂普遍存在,文化发展还存在突变的规律,演绎结论是以往的文化研究存在着偏颇,文化断裂的研究是一种对以往研究的非常必要和重要的补充与修正。

  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的思想大师,这与中国学术界流行的指导思想和学术风气有关。

  其一是“思想抄袭”普遍而不以之为耻。

  自五四以降,中国学术界就一直处于西方学术的霸权话语统治之下,在西方发达和强大的社会面前,中国学者失去了应有的自信,惟西方学术的马首是瞻,变相抄袭西方的思想。

  其二是否定传统的文化虚无主义盛行而不以之为失。

  有这两个原因,就足以导致20世纪的中国学术界不可能出现世界级的思想创造,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学术界在20世纪的一大遗憾。

  经济的发展与学术的发展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经济落后的国家照样可以出思想大师,关键的问题是要消除对某种外在文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的环境,这便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的遗憾带给我们的启示。

  (严春友《20世纪中国学术之遗憾与警示》,《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关注20世纪中国学术界没有产生世界级思想大师的重要现象,研究方法为归纳和概括的方法,研究结论为几个方面的结论,演绎结论是只要中国消除对某种外在文化的崇拜,树立起内在的自信心,就有可能改变历史状况。

  从以上三例可见,对比较大的研究课题,正文和摘要中对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直接结论、演绎结论四要素都应该交代齐全。

  2.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

  对于比较专题的研究,可以去掉演绎结论部分,只谈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从而完成对某项专题的学术考察。

  因为相当多的研究都是属于专题性的,只得出直接结论,不对其他更广泛的领域发表什么意见,因此这种摘要是最为普遍的一种。

  例如:

  当前我国司法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司法腐坏,其根本原因不是司法人员的素质差和具体管理制度的缺陷,而是制度性的权力结构存在的缺陷,继而导致司法的腐坏,即我国还没有真正实现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以国家权力为本的司法制度,向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以公民权利为本的现代司法制度的转型。

  实现这一转型,对“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将是一个较长期而艰难的历程。

  目前在观念上对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方向和核心要明确,对司法、司法机关、司法权力等范畴的研究和认识要深化,对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具有性质不同的法律要求要多加关注,对法律承认和平等地维护多元利益主体的新观念要树立,并处理好学习外国经验与保持中国特色的关系问题,以及扭转“非此即彼”简单类比的思维模式。

  (程宗璋《我国司法制度转型的意义与问题研究》,《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这篇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对司法腐坏问题的关注,研究方法为制度转型设想与设计,结论是几个方面的细化。

  创新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采取对创新思维及其过程进行研究、以创新思维为参照对象展开论述非逻辑思维的方法,可以看到创新思维的关键是直觉、灵感、顿悟等非逻辑思维。

  有许多人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是神赐的、天赋的,是不能培养的;或者认为非逻辑思维能力虽能培养,但却难以找到有效的方法。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非逻辑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活动。

  要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其实就是要养成一种由不充分的前提材料就得出结论的思维习惯。

  正所谓:习惯形成人的第二天性。

  非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进行有效培养。

  (余华东《创新思维的关键是非逻辑思维》《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目的为对创新思维的关注,研究方法为从非逻辑思维的角度探究创新思维的本质,研究结论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研究方法、研究结论、演绎结论

  有些研究是公众长期关注的学术话题,这类话题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难以形成固定和一致的结论,因此没有必要再交代研究目的,直接从介绍自己的研究方法入手,得出研究结论和演绎结论。

  这种研究在学术研究中也属于比较普遍的一种,因此这种摘要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

  例如:

  什么是哲学?关键要确立哲学研究的对象。

  方法是从几位成功的哲学家的工作中去寻找和总结。

  这些哲学家包括洛克、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

  结果说明:科学是以对象化的方法对客体的认识,而哲学是某种中介以自我为对象的自我运动。

  哲学考察的对象是主体(自我),考察所借助的中介是人类的各种能力,即“推理”、“看”和“作”,哲学因此由认识论、美学和伦理学构成。

  以此观照,中国哲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美学和伦理学领域。

  (赵旗《试论哲学的对象和方法———兼评中国哲学成就》,《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这篇文章的摘要显示出,研究方法是对几代有代表性哲学家的工作进行考察,得出哲学是什么的直接结论,并演绎出中国哲学历史发展特征的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由儒、释、道三家糅合而成,看似多有分歧、对立之处,实质上根本上存在着深刻的统一,即在思维的最高层次上都强调“一”和“中”的理念,“一”与“中”正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脉。

  东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偏于向内的阴性思维模式,重觉性,带有艺术特征;西方文化偏于向外的阳性思维模式,重理性,富于科学品味。

  觉性与理性是人类进步的双腿,中西文化互补、融合、汇流将成为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