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课程设计论文(2)

时间:2020-12-09 13:20:09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课程设计论文

  [7]刘云肖.口服固体制剂车间GMP设计若干问题的探讨[J].信息化建设,2015(8):281-282.

  [8]丁涛.当前医药行业固体制剂车间的设计、施工实践思路[J].化工管理,2014(3):203.

  课程设计论文二

  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摘要: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解决问题方面的缺陷较为突出,其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教学方法较为单一,依旧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因此,需要对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和课程设计原则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

  因此本文就当前教学的现状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以及措施所具有的意义展开探讨。

  关键词:个性化学习;信息技术;微课程

  全国大部分高中学校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无论是教学设施还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保证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能够顺利的展开。

  但是我们如故深入地对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进行了解,就会发现其实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应该说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于学生的个性需求关注并不高,无法完成高级的教学目标。

  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没有立足于实现分层教学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这就导致了不能较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其实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的工作实行已经经过了一些长久的阶段,但是高中教育始终却未能摆脱应试教育深刻影响。

  从学校领导教师到学生和家长还是把较大的关注度放在高考中占较大的比重的科目,因此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的现实成为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致命短板。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和学生的高考成绩挂钩使得学生不能够对信息技术这门可能得到较高的重视。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单一也严重影响可教学的开展。

  一般来说,信息技术课程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技术性和实践性较强。

  因此,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教学方法。

  然而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这门课程的技术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教师却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得无法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单一的教学方法往往使得教学处于形式化,使得学生不能真正地学到东西。

  另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够与其他学科进行很好的联系,使得这一学科的教学在整个高中教学中处于孤独的地位。

  这样的现实就使得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整个教学中。

  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取得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为其他学科服务。

  二、个性化学习的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策略

  着眼于当前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改革,我们不难发现积极的挖掘课程资源是一个特别惹人注目的措施。

  应该说我们需要将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有些结合起来,实行具有明显特色的分层次教学。

  应该注重课程改革创新的弹性和灵活性。

  我们如果从微课程的最根本的定义与特性出发,就不难发现微课课程的形态恰恰就是具灵活的、动态的。

  [1]因此要特别重视微课程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首先,学生课题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课堂之外的自主学习。

  教师应该以学生各自的实际基础与个性特殊情况为依据,而提供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差异性得教学视频资源,使得学生的个性与实际的学习基础得到充分的照顾。

  另外,教学视频应该大部分来自一些国内优秀高中的任课教师的课堂实录,这样往往能够很好地贴近学生的实际学习。

  另外还应该积极拓展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使得信息技术课程能够融入到整个高中教学中。

  这需要在微课程的应用中多采取涉及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素材和例子。

  同时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也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研究意义

  就目前的大形势来说,信息化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概念都越来越收到重视,另外广大的教育者也在进行着深入的探索和实践。

  应该说充分地利用教学设备,把个性化学习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有利于应对信息技术中个性需要关注的现状,以成功地进行教学。

  [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程”这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有利于有效地完成信息技术教学课程目标。

  我们仔细分析“微课程”的特点就会发现,短小精悍和主题鲜明、内容具体是它的主要优势。

  而这些特点很好地能够有助于实行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满足个性化需求;应该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作用过度被夸大,而学生主体地位似乎往往被忽略,但是“微课程”模式的应用恰恰克服了这一弊端。

  另外“微课程”模式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避免了以往被独立的现象。

  应该说“微课程”在信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

  这一应用改变了以前信息技术教学的诸多弊端,使得信息技术教学更多地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得到了关注。

  也很好地加强了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熊涛.个性化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科技,2015(21):262.

  [2]钟汉成.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微课程的探究[J].科技展望,2015,(28):212.

  课程设计论文三

  生活世界理论下的通识教育课程设计

  摘要:以生活世界理论来审视,通识教育课程的本质呼唤生活世界关怀。

  通识教育课程要从塑造“知识渊博的人”向培养“现实生活的人”转变,突出通识教育课程的生活意义和价值,生活世界关怀的通识教育课程直接面向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而非专业化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在于学生的完满生活之准备,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基于学生生活统合主题领域的生活经验,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必然要对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观照。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程;生活;生活世界;生活经验;生活体验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已为国内外高校所充分认识,每所高校都在践行着自己的通识教育理念。

  新一轮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正确处理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通识教育课程必须紧密地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发展,促进每一个大学生全面而健康地发展。

  一、生活世界理论与通识教育课程

  德国著名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第一个提出“生活世界”这一概念。

  生活世界理论大师胡塞尔认为:“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并能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1]他进一步指出,生活世界主要指“日常生活世界”,是“直觉地被给予的”“前科学的、直观的”“可经验的”人之存在的领域,是一个由人参与其中,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所有科学都是建立在生活世界的不言而喻的基础上的`”[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就曾指出,教育要引导人“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和他人一起生活”[3]。

  综合化的生活情境需要综合的素质能力去解决问题,脱离生活的专业化、分割化的通识教育不利于人的发展,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

  “‘生活世界’的三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更明确地强调了‘我’与世界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事物的关系构成的‘客观世界’、人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构成的‘社会世界’、人与自我的关系构成的‘主观世界’,他认为三者分别对应着关于自然事物的知识及其对人的意义;社会的道德、法律和艺术;人格的自我建构。

  胡塞尔和哈贝马斯都强调生活世界中人的交互主体性”[4]。

  通识教育的概念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有代表性的表述有50余种,但其共同核心观念是通识教育旨在使学生在情感、理智、道德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为学生提供一种非职业化、非专业化的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