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教育科技论文

时间:2023-04-01 09:15:37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育科技论文

  随着信息时代潮流的到来和发展,科学技术革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势态向人们宣告新时代的到来。可以预见,21世纪必将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为了迎接这种跨时代的挑战,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加入到我们的国家建设中来。

教育科技论文

  教育科技论文

  论基于语料库的英语教学

  自主学习是对自己的一种能力,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就意味着自己有能力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以及学习进度还有选择自己的学习资料。

  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和学习中自主学习是要求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学习工具之间的互动中实现的而非放任学生自主学习或者个人单独学习。

  根据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语言习得的过程被看作是输入-吸收-输出的过程。

  Krashen的输入理论认为:但凡是人们有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之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交际情景以及大脑所具备的语言天赋就可以理解其中的意思,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习得语言了。

  Swain则认为,如果学习者想获得流利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既要有可理解性的输入,还要有可理解性的输出,因为语言输出在获得习得语言的体验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表达与反馈的机会,输入与输出理论从不同的侧面均讨论了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

  大学英语教学是一个多元的教学过程,其互动也是全方位的互动。

  语料库的优势就在于它能够提供有关学习者语言发展的全面信息。

  所谓基于语料库的大学英语互动式教学同样包括全方位的互动。

  其中包括教师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教师间的互动、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等。

  以下将择要论述。

  1.师生间的互动。

  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常见的互动形式。

  从信息论的角度而言,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与反馈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交流的过程。

  通过信息的交流使得双方的信息不断地进行扩容,而双方的信息扩容过程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师生双方通过互相的启发,使学生经过思考与判断形成自己对语料的理解,得出自己的结论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2.教师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

  教师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是基于语料库英语教学的第一步。

  随着计算机处理器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的处理速度以及存储能力也在不断快速加强,语料库正是基于这样的条件而得以应用和发展。

  诸多的专用语料库都在不断地建设中,在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在了解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的语料库或预料查询,做到课前的积极积累,同时还要掌握一些语料库运用的基础知识与相关研究软件,以便在教学中能够应对自如。

  3.教师间的互动。

  在大学英语的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与教师之间互动是作为教学的前导性因素纳入教学系统的,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其每个人的认知结构、思维方式、教学风格以及教学经验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就是丰富的教学资源。

  教师间的有效互动交流可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相互完善。

  因此在教学前、教学后的教师间互动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4.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

  由于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不断加深,学生的诸多学习任务与课余任务都是要在计算机上完成的,而计算机以其便捷的传输与迅速的计算能力而成为学习反馈的重要媒介。

  学生完成作业的前提是阅读教师邮箱中提供的大量语料,也就是进行足够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这种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的互动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对个人有意义的语言学习环境、学习学习材料、学习任务和学习空间,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机制。

  良好的生机互动有助于学生发挥语言研究的主动性并构建自己对这些语料的理解。

  5.学生之间的互动。

  英语作为语言学科,其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语言的交流。

  与教师间互动相似,不同学生的学习方法、对知识的认知结构等等同样存在着诸多差异。

  学生间的良好互动可以在培养学生书面知识技巧的同时充分发掘其语言交流的能力,做到能听、能理解、能说、能交际。

  语料库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方式,为语言类学科的教学提供了崭新的思路。

  通过充分的可理解预料摄入以及互动的可理解性输出,可以使得语言习得变得更具有本土化的特征,进而为英语学习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

  理性思考教育科技论文

  一、从MOOC看教育技术的局限性

  MOOC(大规模网络课程)的出现,使得多人相信,未来所有的大学教育都面临彻底的变革,现代科技真正解放了教师与学生,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然而,若是冷静地思考这一新的教学技术,我们会发现,它在教育方面所能做到的事情,其实非常有限。

  两年前,网络公开课堂曾盛行一时。

  由于公开课堂的高质量、全免费、易获取的特点,很多人争先恐后地体验那来自国际顶尖大学里的神秘讲座,可是,许多人在网络课程中学习了一两个星期之后,从此再也没去拜访过。

  究其原因,一是资源来得太容易,人们根本不会珍惜;二是网络课堂与实际课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式,一个是虚拟的,另一个是真实的,即使是用现代技术将真实的课堂完全逼真地呈现出来,它终究是一种技术效果,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完全是另一种心态;三是时间与场景发生了改变,在新的时空里再现过去的信息,信息本身已经有了本质不同,它被加入了各种与原始信息无关的东西,如录制角度、拍摄效果、声音处理、播放情境、现场环境等,其中任何一个因素都影响人们对信息的感知结果。

  西方的教育评论家看到:“有人认为,教育必须是由教师与学生一起互动,这是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基础,但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一基础不再稳定。

  在丹尼尔看来,它代表了一种非常狭隘的、建立在信息‘传递’基础上的学习观,它不重视学习者的思考和自我实现。

  ”MOOC的应用原理和网络公开课堂一样,只是加入了互动环节和一些更便捷的功能,使上课方式与真实课堂更接近而已。

  无论是公开课堂的支持者,还是MOOC的支持者,只要他们以此为依据而预测未来的学校即将消亡,那么,他们所理解的教育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所以教育可以被浓缩成一堂课。

  这种逻辑将一项复杂的、综合的教育活动过度简单化了,可以被认为是解构主义思想的一个误用,它将人与知识和环境之间割裂开来。

  知识的传授以及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仅仅是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在此以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互动、不经意而偶然接触的事情、多种多样的季节里所出现迥异的心情以及由这种心情所带来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对个人思维和情感的影响等等,其中没有哪一种情况不对个人人格及认知产生影响,这些影响所综合起来的结果,才是教育的结果,而现代科技在这些方面是无能力的。

  因而,“直到今天,英国牛津、剑桥以及另外许多英国大学的教学过程的核心,依旧是与学生个人与导师面对面地进行,依旧注重陶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不是罗列事实”。

  二、教育科技的两难困境

  “技术的进步已经在某些地方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将来还可能产生过剩。

  所有这一切都为实现公平创造了条件。

  但是这种技术进步也是产生不公平、彼此疏远和暴政的根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如是说。

  我们已然看到,教育技术的进步,给高等教育带来诸多两难困境。

  例如实力雄厚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而一般学校与他们的差距就会更大,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国家投资教育的压力在总体上也会更大;教育技术实现了远程教学,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教育本来是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是教师、学生、情境等在各种条件下的互动而导致的结果,现在越来越趋向简单化,成为简单的知识呈现;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也会更大,一些地方连基本的教室都难以建立,而在另一些富裕的国家里已经可以舒适地坐在家里享受远程教育所带来的便利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解放了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但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也影响到人们判断力的形成、自我探索精神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因为大量的虚拟信息要么是经过筛选的,要么是非常随意的,信息质量的低劣和来源方式无形中对个人价值观产生了巨大影响。

  科技的进步使儿童对世界的好奇心越来越少,他们所了解的信息有时会超过一个成年人。

  普通教育方式很难再激起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即使为他们提供最完善的技术环境,他们也可能会由于缺乏自我学习动力而置之不理。

  不仅青少年如此,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更加普遍。

  方便快捷的网络资源本可以成为极好的学习工具,然而,绝大部分人都将它当成了一个娱乐工具。

  为尽量减少现代网络在大学中的危害,很多高校还采取了按时熄灯、断网的强制手段来督促大学生,但是,这种方式最多只能让学生节制上网娱乐,却不能使他们主动学习。

  尤其是在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出现之后,这种强制性管理方法对于限制学生上网娱乐的行为根本无能为力。

  教育技术除了会对教学过程产生深刻影响之外,在课堂之外———学校这一大环境中同样产生影响,一个最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就是,科技革命迫使教育伦理与价值标准持续改变。

  比如运用现代科技来管理教师和学生,可能会有助于使师生更加遵守规定,但也会由于限制了师生自由而招致不满;师生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距离疏远并导致人情味淡薄,好教师的标准莫衷一是;教育科技使教育本身的内涵变得不同,传统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再适用于描述今天的教育,很多教育观甚至开始颠倒这种思维,教育者要成为受教育者的受教育者,而受教育者也将变为教育者的教育者。

  三、教育技术不能代替教育

  在现代大学中,教育技术在很多方面被教师所误用,由此产生一种“唯技术”倾向,即一旦离开了教育技术,就无法进行教学。

  这种现象似乎说明,在课堂上,教师反而成了教育技术的辅助。

  唯技术倾向已然将教育技术看成了一种目标,而不是一种手段。

  这种倾向的深远影响在于,科技占据教育活动的核心逐渐改变了教育者的教育思维———用技术可以代替人来教育。

  事实上,这种影响已经在某些教育活动中发生了。

  一个很常见的现象是在很多大学的课堂里,一些教师为了应付公共课程,将自己的讲话录制成视频,然后每次上课时就让一个学生按时点名,按时播放,借助现代教育科技一劳永逸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任何形式的教育,只要是属于正常的教育,无论是在过去,还是在将来,都有其不变的一个本质。

  这个本质是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

  教育是使人成长为文明人并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关键活动,其能做到的就是动物所做不到的。

  人类由于有了可以使所有活动统一起来的条件,才有了文明的出现,这种条件便是人与动物在行为能力方面出现分离的标志。

  毫无疑问,教育活动是创设这种条件的原因。

  根据文化教育学的观点,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导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培养完整的人格。

  正是由于人类的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它在帮助个人自然性生长的同时,也在引导个人成为社会历史中的一部分。

  所以,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而是个体人格以及思维情感的全面完善,这个特征也是自古以来一切教育的共性,它是通过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

  普利瓦迪尔(Privateer)评论高等教育迄今为止一直由“各种再生产技术”主宰并“以传播重复性知识”为特征。

  这种观点其实就指出了教育技术的根本问题。

  四、教育技术无关教育本质

  “大学在教学上引进现代化教学手段,曾引起很大反感,以致难以说服一些人进行客观冷静的思考。

  老实说,当教师进行教育而不只是授课时,现代化的千奇百怪的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作用,因为大学水平的教学必然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教师要随时对这种反馈作出反应。

  人们更应该知道教育手段的目标是为了让教师从讲授中解放出来。

  ”教育科技作为现代教育活动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能做的,除了极大地改善信息呈现方式,并解放了教师教和学生学这一功能以外,它无法触及教育的本质部分。

  一旦将教育科技视为教育的核心,并天真地以为可以取代人为的活动,那么,这种想法实际上就将教育与社会割裂开来,而单纯地视教育为一种简单的信息传递(即使是比动物高一些的技能信息的传递),即等于认为,人类教育行为的结果与动物自发行为的结果趋向一致———皆是追求简单的生活技能。

  陶布特(Tolbott)在提及以计算机为中介的教学不需花多少钱就能轻而易举地提供“堆积事实的教育模型”时。

  认为这会削弱传统的教育提供者的作用,并接着推测,或许学生最终也会成为多余的人,因为“将信息从一个数据库转入另一个数据库远比从一个数据库转入人脑效率高得多”。

  学术界有一个大家默认的假设,即教育技术将引发重大的机构改革并“使教———学过程产生革命性剧变”。

  这种假设在很大程度上容易给人误导。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告诉人们,技能的培训可以帮助条件反射的形成,但那不是真正的理解,动物也无法理解它所学会的一切。

  在教育中,尽管各式各样的教学媒介可以取代教师而在短时期内教会学生很多技能,但无益于学生真正理解,就如我们可以教会鹦鹉唱歌,却无法让它理解音乐一样。

  “技术已经产生了严重的有害后果。

  它已经危害着,并且仍然在破坏着人与他的环境之间、自然与社会结构之间、人的生理组织与他的个性之间的平衡状 态。

  无 可 挽 回 的 分 裂 状 况 正 在 威 胁 着 人类。

  ”从依赖自我到依赖物体,知识存在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发生了转移,人们的学习也渐渐依赖人以外的物体。

  也许这为知识的传播和保存带来极大方便,但与此同时,这种对外界的依赖将人类置于被动之地,使知识存在的潜在危险也同步增大。

  在历史上,尤其是在政治灾难发生之时,一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面临浩劫,而这种浩劫所采用的主要方式,便是破坏储存知识的物质载体,其中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

  从知识传授方面来讲,口耳相传的教育方式依然有其无可替代的价值,它不会随着教育科技的变革而失去地位。

  六、教育科技的未来———令人兴奋却恐惧的不确定教育正在越出历史悠久的传统教育所规定的界限,它正逐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扩展到它的真正领域———整个人的各个方面。

  与此同时,教育科技所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大大超越地域的概念。

  学校不再是教育科技所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地域与时间也不再是制约教育活动的关键。

  全球各地高等教育教学中的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降低了国家边界的重要性,高等教育也成为一种社会建制,而不仅仅是社会中的一种建制。

  教育科技会因教育理念的改变而面临未知的挑战。

  “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所面临的根本改变,是今后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

  ”这种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自我之间关系的根本改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教育技术的革新,如果没有有效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知识的创新、转换与传承方式就不可能出现根本性的变革。

  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正将教育的对象变为自己,与此同时,自己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体,这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的彻底颠覆,也对未来的教育技术提出了挑战。

  教育科技使个性化教育成为可能,但过度的个性化教育与自由学习有可能导致历史传统断裂,并使以往的一切教育知识变得不适应,就如人类在纸张出现之后,书写代替了记诵而使传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遭到极大否认。

  这种否认的代价就是,人类再也无法像文明诞生之初那样,对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并透彻领会了。

  毫无疑问,未来的教育科技完全有可能使高度的个性化教育成为现实,此时,自由学习将为众多人喜爱。

  问题就在于,个人总是需要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让自我既不脱离社会与历史,也能使个人本性得到最好发展。

  如何使这一目标得到充分实现又不相互影响,是教育活动进步的一个核心标准,而高度的个性化教育究竟是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还是有益于促进这种平衡呢?“科学与技术必须成为教育)事业基本的组成部分;科学技术必须同一切儿童、青年和成年人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个人既控制自然与生产的力量,也控制社会的力量,从而控制他自己,控制他所做出的决定和行为;最后,科学技术还必须帮助人类养成科学精神,因而使他能促进科学而不被科学所奴役。

  ”所以,如何在提倡个性化教育的同时也避免被科学所奴役,并使人类知识可以顺利地传承,是未来社会一个重大的问题。

  科技越发达,科技本身在教育中的地位可能会越小。

  这种矛盾性的问题看起来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越平常的东西,我们越感觉不到它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家赫钦斯就提到:“现在也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所有领域都在迅速发生变化的时代,以至于一代人在政治学、工业、商业和工艺学领域所掌握的实际知识对于他的儿子可能毫无用处。

  如果新的一代要想找到走出明天的迷宫之路,他们所需要的是原则,而不是资料、事实和有用的小常识。

  ”这足以说明,人类的教育理念和对科技的态度会持续改变。

  一种全新教育理念的出现尚未经过任何历史考验,而经过历史考验的教育理念又不得不在科技发展之后遭受遗弃,人类可能进入下一次不确定的崭新的尝试时期,这段时期是漫长的。

  由现代科技所支撑起来的教育是否最终会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这一问题对我们来说依然是充满兴奋却带有一些不安。

【教育科技论文】相关文章:

水利科技论文10-01

学前大班儿童科技启蒙教育思考论文10-09

科技小论文精选范文10-07

科技论文范文10-07

科技论文优秀范文10-07

科技论文评语大全10-05

科技论文摘要11-16

关于无机化学科技创新教育的论文10-10

科技小论文参考范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