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职业高等教育论文

时间:2023-04-01 09:35:51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职业高等教育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经过30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我国国民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职业高等教育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出版思考

  摘要:

  本文对当前高职教材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目前高职教材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从编写团队、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传播手段和出版媒体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探讨了解决办法和途径,展望了高职教材在新时期的立体化、个性化、国际化、终身教育等几大趋势。

  关键词:

  教材出版;高职教育;高职教材

  翻开我国近现代史,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戚相关,贯穿于国人振兴中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程。

  截至2015年底,我国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已有1280所,在校生1007万人,高职教育规模世界第一。

  高职教育的重点具体落实在教材、教师及学生这三个重要环节上,其中教材的地位尤显重要,因为教材是院校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与媒介,是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条件,它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与教育的质量。

  教材质量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和国民经济建设。

  一、高等职业教育教材的现状

  首先,从宏观上说,近年来我国教育界虽然已将职业教育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但不得不承认职业教育水平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

  各种扶持手段、改革举措没能切实发挥有效的作用。

  国家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转轨的口号,仍无法避免高职院校的生源短缺和生源竞争问题。

  2014年,高职院校主动停招或者撤销专业点数量达到5269个。

  随着入学高峰的过去,以及许多地区、县市都办起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招生人数从饱和状态逐渐跌入低谷。

  “低计划完成率”“低报到率”“低分数”……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教材建设情况。

  其次,就目前市场上的高职教材本身而言,存在以下问题:(1)成体系、成规模的系列教材较少。

  许多教材由几校联合编写,各校教师就几本主干教材合编合用,或者是由科研经费补贴出版,甚至是教师个人出资出版,内容质量和出版水平都不是很高。

  (2)重复建设、同质化趋势严重。

  相同名称、相同课程的教材一出再出,互相抄袭的情况比比皆是,内容的权威性和原创性无法保障,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维权官司屡见不鲜。

  (3)与产业融合的程度低,实用性不强。

  高职生从学校学得了知识技能,毕业之后不能立即胜任工作岗位,课堂知识和实际脱节,往往需要花大力气再拜师、再培训、再教育。

  高职教材应尤其重视实用性,欧美国家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已经非常发达,而我国虽然有所涉足,但还远远不够。

  很多院校和教师的确意识到这个问题,市面上有的新版教材也试图在版面设计上、在内容构架上模仿国外教材先进的理念,这种邯郸学步方式,只是表面形式的改变,并未触及内在质量,实用性并未见明显提升,编写和出版理念急需深层次变革。

  从作者来说,学校给予教师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部分作者为了完成每年的科研指标而抄抄改改,匆匆成书。

  作者失去了主动性,教材内容更新速度慢,跟不上人才市场的变化、不符合实际需要。

  在教材编写上投入和产出的失衡也是作者没有动力的原因之一。

  编写教材一旦成了负担和任务,作者一旦失去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如何出精品?浮躁之气弥漫,恶性循环加剧。

  从出版社的角度来看:(1)投入还是不投入,多投入还是少投入?出版社现在都是经营性单位,各家大学出版社也在前几年转企改制,独立核算。

  经营的风险不得不考虑,教材市场的竞争已经白热化,此时要想在其中分得一杯羹,不得不做财力的投入,但是如果没有好的切入点和团队,不仅钱打水漂,更是人力、时间等资源的莫大浪费。

  (2)在如今这个数字时代,教材更新升级节奏很快,出版社的策划能力正经受着考验。

  现用的教材在互联网手段的利用上明显不足,编辑的观念滞后、思维停留在文字和纸质书本上,此类教材时效短暂,将很快被淘汰。

  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教材策划新模式已经脱颖而出,在新的层面展开了竞争。

  (3)优质的出版资源和具有实力的大型出版机构多集中在经济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

  然而,这些地区的生活成本高,编辑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往往不能在入行之初就享有较高的经济收入,而随着互联网等新手段的介入,对编辑的个人素质和能力要求有增无减,工作量陡然上升。

  受困于种种具体问题,一些优秀的毕业生有的逃离北上广,有的转做他行。

  出版行业的人才队伍告急,如何留住人才,成了行业发展的矛盾,也成了高职教材建设的困惑。

  最后,教材评价是教材发展的生命线,虽然普通高等教育教材评价指标体系1985年起步,几经完善、修订及应用,对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建设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还未形成具有指导意义且相对完善的高职教材评价体系,这一缺失扼制了高职教材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

  因而,从时代的视角来重新审视“什么样的教材是好教材”这一命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急需解答的现实问题。

  当前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建立相对严格的准入机制和日趋完善的评价机制,定期进行考评,筛选优质品牌教材。

  二、如何改进高职教材出版

  优秀教材得以问世,一流的编写团队、教学理念、知识体系、传播手段和出版媒体,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1.作者队伍

  一套教材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要具有国际化视野,要加入互联网思维,要与新产业高度融合,甚至是专业间的衔接和融合。

  这些都需要有灵魂人物的引领。

  系列教材应由行业专家领衔,学术上有较深的造诣,对学科的体系结构和发展走向有明晰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充分了解学生的要求和教学中的问题,对学科的发展具有创新意识,能统领编写团队共同实现编写目标。

  2.内容和手段

  2016年全国职业教育活动周主题定为“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

  立足“工匠精神”对课程教学进行深度研究:①结合自己学校和合作企业的特色,把实实在在的案例运用在教材中,实用性和个性化特点立即显现。

  ②学习国外先进教材的教育思想和编写方法,引进教育资源、转化教学成果,不拘一格地为我所用。

  ③把立体化思维和新颖的教学手段融入课本内容,突出实训。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实训中也许会化身为教练、裁判、助手……传统的教材也许会成为操作指南、评分表、经验分享的平台……总之,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媒介创新是提高教材内在质量的必然。

  3.重视设计

  设计一方面是指对纸本教材的封面、版面、配套产品等进行的“传统设计”,做出新意,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优化视觉效果;选用相对环保、低廉的材料,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用合理的定价来解决教材费用对学生的负担问题。

  另一方面是指对新媒体的“立体设计”,针对网站、教学平台、课件、微课进行视觉、听觉、行为方面的体验设计,与纸质书本相互辅助,避免把它们做成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存在的摆设,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优化学习体验的过程,从“易接受、有意思、促提高”去考虑界面和互动的整体设计。

  这方面还是有许多文章可做。

  4.重视修订

  现用的教材一般2—3年要修订一次,个别热门专业甚至必须每年修订教材,才具有竞争力。

  策划编辑与作者要保持互动,一边准确地把握住行业动向,一边收集整理在实际教学中的反馈信息,及时地、有前瞻性地调整课本内容,跟上行业用人需求,也是顺应了职业教育有别于其他教育的高度市场敏感性的特点。

  5.对出版社提出的新要求

  全国有近600家出版社,2015年有240余家在出版职业教育教材,约占四成。

  出版社涉足职教教材的积极性和对职教教材的关注度都呈上升趋势。

  (1)前期策划。

  策划编辑需要具有该学科一定的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沟通、组织、营销能力和灵敏的嗅觉、长远的眼光。

  当然,关键还是编辑要有超前的理念。

  教材出版后的评奖、宣传、申报基金等工作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应纳入策划的范畴,在前期就有所考虑和指向。

  (2)中期制作和内容质量的把握。

  文字编辑要进行甄别和筛选,甚至是引导和协助作者完成教材编写,确保原创的、有价值的、创新的内容占有较大比例。

  装帧设计:除了在基本的纸质教材的封面和版式上做出特色,现在又增添了多媒体课件、网上互动课程等内容。

  如何与纸本衔接?如何体现交互的意义?往往对这些内容的设计含金量要高于纸质书本,需要美术编辑具备以上的综合设计能力。

  (3)后期推广和宣传。

  高职教材利用常规渠道进入新华书店或者馆配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唯有直接到达终端,才会有快速的订单反馈。

  网络时代一定不能忽视网络营销,线上线下的多重服务会为教材推广加分。

  客户的后期维护也要由推广人员负责,做到有跟踪、有售后。

  推广人员应深刻理解“立体化营销”的概念。

  (4)加大投入。

  虽然在各个专业板块的教材销售竞争已经让各家出版社的优劣势尽显,但是只要找准切入点,商机还是巨大的。

  出版社必须加大对高职教材出版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要给予一定的宽松政策和奖励机制,确保教材开发团队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和探索创新的动力。

  涉深者得蛟龙,涉浅者得鱼虾,出版社要有长远投资教材的战略眼光。

  三、高职教材未来的发展趋势

  1.立体化趋势(数字化)

  2014年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常态,伴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期经济带等国家一系列重大战略布局的形成,我国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也给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任务,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

  数字学习平台具有生动、共享、交互、学习自主、便捷、信息丰富等优势。

  基于自愿的主动式学习、知识的自我构建、自助式学习及快速反馈、智能化技术支持的虚拟教室的学习将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2.个性化趋势(产学合作)

  一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有不少人在倡导个性化办学。

  教育部多次发文提出,高等学校“要重视为本校开设的课程选用高质量的不同特色的教材”。

  校本教材隐含在职业院校的文化和经验之中,包括在学校发展中被师生、团体所理解和认同的标准、价值以及传统,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随着产学融合的加深,个性化的校本教材将由校企共同编制,结合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特点实现产学相长,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在生产现场的真实环境中,实现培养模式由传统的以学校和课程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工作为中心的转变,并由校企共同对学生实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

  进一步的,校企文化交融,实现学校人与职业人相对接。

  学校引入企业的经营之道、管理办法、价值观等,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办学理念和教材建设中来。

  3.国际化趋势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职业教育应紧密围绕“互联网+”行动和“中国制造2025”等时代需求,适应国际新技术、新模式、新兴业态发展,开发相关专业并与国际先进教育标准对接的专业课程标准、教学标准和行业标准,

  建立健全教学资源建设和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高等教育教学标准体系,积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国际知名度、高水平内涵建设和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引进教材的优点已被其内容和教学思路实践所验证,被广泛认可。

  也可以将教材引进与本土化结合,通过教育国际化途径,加强师生对外交流合作。

  在引进教材的使用中融入中国制造、设计和服务以及文化元素。

  还可以联合知名国际组织、跨国企业以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学校共建教材,引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校际联合开发课程与教材,共建专业、实验室或实训基地。

  4.打破“终结教育”的禁锢,构建通往“终身教育”的桥梁

  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使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生一样有机会继续深造,让学生有能力选择是升学还是就业。

  高职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给广大高职生提供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平台,提供了升华自己的阶梯。

  作者:陈杉杉 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景超.高校创新教育教材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2(5).

  [2]徐国庆.职业教育教材设计的三维理论[J].教育理论,2015(2).

  [3]张瑶祥.高职院校“好就业、难招生”现象分析[J].教育研究,2013(5).

  [4]赖永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引进教材研究与应用[J].教育现代化,2015(17).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5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2015

  【2】中等职业教育写作教学措施

  应用写作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学科的公共基础课程,在生活与职业岗位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能否得心应手地撰写应用文成为衡量工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

  因而,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成为中职生必备的素质之一,是职业竞争的有力手段。

  然而,由于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教学内容的程式化较强,教师教学思路落后、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因循守旧,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中职学生普遍被认为文化素质不高。

  虽说这是一种偏见,但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文水平的不足。

  只有了解了背景和成因,才能有的放矢,提出解决方法,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成效。

  一、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应用写作教学情况分析

  1.教学受体(教学对象)——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时间较短,应用写作水平基础薄弱

  中职学生都经过3年初中教育,而初中多注重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的学习,应用写作的内容较少,除请假条、板报稿、广播稿等会偶尔接触外,其他文体较少运用。

  在这种教学大纲设置下,学生对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实践性的应用写作接触较少,基础较差,对此学生需要一个适应、学习过程。

  而且中职学生参加工作的时间比高职、大学生要早3年以上,在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总量(包括语文课程)较少,文化素质积累不够。

  2.部分学生和教师对应用写作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

  中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大部分学生偏重于专业课,认为专业课就是“主科”,用人单位也只是看重专业技术,所以觉得掌握了专业技术技能就够了,可以“一技走遍天下”,因此将专业课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基础课程属于“次科”,甚至可有可无。

  同样,部分老师也持同样的看法,导致对应用写作课程不重视,照本宣科地完成课程,更谈不上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了。

  在这种教学,授—受体都持同一观点的普遍心理下,一些没有偏科的学生也受到影响,在此门课程上用的精力有限。

  3.现行教材求全求广,种类繁多,文体格式程式化,容易形成学生畏惧、厌烦心理

  现行应用写作教材种类繁多,力求在面上“一网打尽”,如公文文体就包括了行政公文、法律公文等与一般工作、生活联系不大的文体。

  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大部分人从事的岗位是基层和生产一线。

  这些文体真正应用得上、甚至接触的机会很少,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却占了实用语文教材较大的篇幅。

  这部分文体种类多,格式严谨、规范,缺乏感性和文学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情感体验的自由展开,也抑制了学生在此年龄阶段独有的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发挥,容易陷入八股文式的窼臼。

  另外这部分文体在格式上类同,容易混淆,而且编排在课本前列,学生初接触应用写作便感觉枯燥无味和吃力,容易产生畏难、厌烦心理,不利于对其他文体的进一步学习。

  4.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创新

  因为应用写作文体的共通性,教材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具有程式性的特点,通常是先介绍文体常式、格式和写法,然后是写作注意事项,最后是课后练习。

  不少应用写作课程仍沿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进行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教师在教学上按上述教材编排照本宣科,一成不变地进行程式化教学,缺乏变化和趣味性,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而有所侧重。

  学生被动接受,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5.考核体制不完善,教学效果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

  当前学校都建立了教学考核体制,但中等职业院校对教学效果的考评仍采用传统的考评方法,如教学督导抽样性质的听课观课,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习成绩、教师自评等,都是主观性很强的考评方式。

  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考评依靠教师的评改,而教师的水平、偏好等会影响到学习成效的评定,甚至为提高合格率而放宽标准。

  而机械、电脑等专业不但在理论知识的考试内容及评分方面实现标准化,在专业技能方面也通过实操及考取资格证书,或通过实习、用人单位的检验来体现教学成效。

  二、提高应用写作教学成效的方法

  1.在思想上共同提高对应用写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应用写作能力的高低体现出一名中职生的素质与能力。

  一份有创意的方案,一份观点独特的报告,一段具有鲜明特色的自我介绍,均可能创造良好的机遇,甚至对职业生涯产生重要影响。

  中职学生在心智方面仍处于成长期,一定程度上仍需要指导。

  教师应向学生灌输这种理念:社会不单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更需要复合型人才;在技术上有过硬的技能,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即“能文能武”。

  这样的人才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肯定是更大的,也是择优录取的要义。

  在相同的专业技术条件下,口头表达、文字表述能力优于别人,用人单位的录取意向不言而喻。

  所以学习应用写作不但是学文体格式,更是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人生规划的准备,是另一种“专业技能”,能让人受用一生。

  2.加强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学校可以制定针对应用写作的教学质量考评办法,包括制定考评标准和方式;制定标准化和主观性相结合的题库及答案;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价与教师自评相结合的内部考评方式;对实习单位发放的实习评价增加实用语文方面的打分项;聘请大学的语文专业教授、专家现场参与听课评课、检查课件内容、抽查学生作业并进行评价;组织教师参加系统内的教学比赛、专业刊物的投稿等,折算成分值。

  基于以上方式,形成对教师全方位的标准化考评体系。

  3.整合教材,合理、有针对性地编排课程

  就教材缺乏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把公文文体、司法文书、财经文体应用程度不高的内容删掉,或编排在课本末尾,只作了解;把常用的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日常文书、求职信、简历、申请书、总结等按由难至易的程度进行编排、设置,并适当增加当下网络上流行的新兴文体进行介绍和学习,及时更新知识。

  4.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提高欣赏水平。

  掌握应用写作技巧不是实用语文的全部目的,提高学生文化素质才是根本。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新旧文体的比较和发展变化,以丰富的资料和优美的语言吸引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产生兴趣。

  如在教授专用书信一节课程时,可以选取文化名人的书信作品,从其称谓、落款、谦语、敬语、行文等来体味旧式书信文字之美;从信笺的纸张、图案、竖排书写以及书写介质—毛笔和墨汁等来体现格调之美、形式之美。

  通过类似的方式,学生在学习文体格式之余培养学习兴趣,提高审美眼光、增强文学素养,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2)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

  现时的教学方法形式多样,包括情境教学、一体化教学、项目课程等,不一而足,采用的媒介和工具也十分丰富,包括PPT制作课件、视频、网络等。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视课程内容在方法、工具、内容等方面进行巧妙搭配,选取贴近现实生活的内容和例子作范文,从而打破传统的讲课方式;评改作业方面通过网络以电子邮件、QQ、博客的方式替代传统纸质作业,既节约成本,也提高效率。

  一种方法用到底,只会令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影响学习积极性,降低教学成效。

  (3)在班内或班级之间进行分组编制进行协作与竞争,提高写作水平。

  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个人的背景、素质、性格都不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或竞赛,如在调研项目、讲演、辩论等活动中分别负责搜集资料、整理、执笔等,通过合作取长补短,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同时形成团队意识,增强协作精神。

  (4)采用学生互评与教师评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业评改。

  改变现今主要由教师评改试卷的单一模式,适当由学生一对一互相评改作业,或成立小组集中评改。

  学生代替教师改作业的做法早已存在,但原因多是为了赶时间,或减轻工作量而采用的非公开手段。

  虽然表面上看来方法一样,但学生互评的目的和效果与之有天壤之别。

  对学生而言,改变身份、转变角度,能设身处地地对作业进行思考、评改,有切身的体会,对自己、对被评学生均能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同时能弥补同一教师单一思维的不足。

  教师对学生评改作业进行质量监督和把关,对好的作业和评改进行公开的点评和表扬,不足之处进行指正;对改作业的学生而言,批改后的作业也成为自己的另一份作业。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方法在客观上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思维习惯产生启发,能起到教、学互长的目的。

  (5)积极参与校园内外各项实践活动。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教师可以与校内各部门、学生会、各协会等建立合作关系,无偿为他们提供应用写作方面的帮助,由上述单位对此做出评价来检验教学成效,在全校范围内将应用写作应用到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中去。

  如班中的传达、汇报、请示等大小事项均要求以各种对应的应用文体来提交;与校广播站联系,开辟专栏,定期播报优秀广播稿作业;结合义务劳动和公益活动为校内各项活动撰写通知、海报、启事、调研等,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形成对学生的责任心、公益观念等人格塑造。

  另外,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提高实战能力,接受社会的检验,为走出校园、进入社会提早做好准备。

  (6)在校内建立应用写作园地及数据库,提供学习交流的园地。

  应用写作园地包括壁报栏、校内文学组织、校园网站、书馆数据库等,登载学生优秀作品。

  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利用校园内部网站或电子设备,将历届学生的优秀应用文归集建库,便于调阅、借鉴,也可以作为教学范文来使用。

  这一做法客观上也为校史校档建设留下有用的资料。

  (7)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

  外聘对口专业的优良师资力量;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水平;组织教师参加社会上、系统内的各类资格考证和考取更高学历,提高自身素质;与系统内同行进行横向交流,取长补短,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只有认识到当前应用写作教学存在的不足,从主观因素上认识到应用写作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个人素质培养的重要性,进而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为社会造就一批既懂专业技术技能,又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才,同时也为应用文写作教学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妙绮 单位: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

【职业高等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艺术高等教育的论文10-01

高等教育教学的论文10-01

最新高等教育的发展论文09-30

信息职业论文10-01

有关职业素质的论文10-01

有关职业素质论文11-13

高等教育行政管理影响论文10-08

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论文10-08

MBA教育对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