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法应用

时间:2020-12-10 09:42:00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教学法应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内心情感,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法和特点,老师要用宽容、客观的心态去面对,在明确自己肩上教育重任,积极培养国家所需人才的同时,也要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道德素质。

小学语文教学法应用

  第一篇:小学语文个性化教学法应用

  一、教学个性化的专业素养

  (一)包容对待学生的个性化。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宽容的教学态度是必须具备的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主动的与学生以朋友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和陌生感,还能有助于老师更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内心情感和个性特点,从而老师可以更好的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针对性的鼓励和引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

  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小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对自己教学方法的不断反省和思考,然后在发现问题的同时改进不足,这样才能在开阔教师自身眼界以及知识面的基础上,利用创新化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中的活跃度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使学生知识面的丰富以及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加强培养教师的特色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利用简单、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增强对课堂教学的掌控程度,还能使学生都处于整体、统一的管理之下。

  然而个性化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既需要老师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老师加深对学生实际情况的理解。

  但是,因为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想法以及个性特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施展教学方法以及展开教学活动,老师就必须通过对学生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和了解,在不断的认真观察和创新探索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个性的学生采给与针对性的意见和实用性的指导,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特点的进步和发展。

  二、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一)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真正处于主体地位是学生自身。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不能只是单纯的、简单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帮助学生养成个性化的学习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学习方法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这样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还能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不断提高。

  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养成,老师可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培养,如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惯常使用的学习方法都大不相同。

  对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提前认识和了解,有些学生习惯大声的朗读,有些学生习惯默读全文而还有些学生习惯大致浏览一遍,然后通过将课内、课外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方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积极地引导,给与学生参考性的意见和指导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在加强对自己了解的同时,养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学生个性化的课外积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老师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单一的依赖教材进行教学活动已经不能满足教学的进步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这样就要求老师充分地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和例子,通过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加强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认识和积累。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拓展和延伸学生的知识接触范围,积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还能促进学生广阔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积累。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除了要加强对学生课内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学生个性化课外知识的积累。

  在日常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因此老师通过对生活实际的灵活、充分运用,不仅可以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高效性,还能为学生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生个性化的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有意识的加强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而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是创新性思维能力养成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发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而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性的思考习惯,从而使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思维方法。

  此外,老师也可以利用开放性的思维题目的布置,使学生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不仅需要老师提升自身个性化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学生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意识。

  只有这样才能在师生共同进步、努力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个性化特点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叶惠丹 工作单位:福建省安溪县第九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儿童文学的有效教学

  一、儿童文学与有效教学

  儿童文学是指独立于成人文学,以儿童为本位,符合儿童的审美观点和心理发展特征,为儿童提供阅读欣赏的文学作品。

  儿童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启蒙性、趣味性、教育性,儿童文学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趣味性。

  随着教改的深入与教学理论的更新,儿童文学目前已经大量进入了语文教材,成为语文课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阵地。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指通过教师的努力,使学生在课堂中获得一定的进步与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有效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当前新课标要求的以启发性和“双主体”教学为手段的背景下,要求有效教学能够实现教学主体之间的配合、教学资源优化配置,以及课内外一体化设计,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与儿童文学的关系可以用“两面一体”来形容,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两者共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二、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儿童文学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其主动进行知识和能力意义建构的前提条件。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还不够成熟,他们的阅读倾向于快乐的、新奇的、幻想的、诙谐的趣味性浓郁的文学作品。

  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如儿歌、童话、寓言、故事、小说等体裁占较大比例。

  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儿童文学的作品情节曲折、波澜起伏、悬念倍出,能够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能点燃学生阅读的欲望。

  儿童文学的阅读有利于学生夯实语文基础知识,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二)儿童文学有利于学生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儿童文学作品丰富的想像力为儿童思维锻炼带来了有利的契机。

  儿童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童话、故事、诗歌都是作者丰富的想像力的.集合与体现,小学生处于一个爱幻想的心理年龄,他们渴望完美的故事结局,渴望英雄主义,渴望自己成为童话中的主角,儿童文学为小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舞台,培养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比如童话中浓郁的幻想,能够引发学生多种联想和想象,从而达到培养儿童想象力和训练思维的目的。

  例如:在儿歌《数角》过程中,“一头牛,两只角,两头牛,四只角……”,这种儿歌文学不但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三)儿童文学有助于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

  语感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基础,而小学语文教学的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

  儿童文学是一门语言艺术,儿童文学拥有艺术、浅显、生动、形象的特征,在学术界又被称为“浅语言艺术”。

  学生通过朗诵儿歌、儿童诗,讲故事、读寓言、童话等活动,曲折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以及细致的情景描写丰富了视野,儿童文学以其精美的词句帮助儿童深刻体会语言的趣味,使之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也锻炼了学生对于语境的把握和感知,培养了学生丰富的语感,而良好的语感又为儿童继续进行拓展阅读夯实基础。

  三、儿童文学提高语文教育有效教学的途径

  (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儿童文学的魅力

  首先,教师可以创新阅读课的形式和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注重儿童阅读的渗透,实现“读———唱、读———思、读———疑、读———写”相结合,使儿童文学的魅力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阅读的动机。

  在读唱结合法中,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充分发挥歌唱的作用,把儿歌、绕口令、经典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在读思结合法中,指导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大脑思维,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读疑结合法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对已有材料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表达、自主的表达、真实表达、创意表达。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通过“以读促写”、“读写互动”,将学生的写作与阅读融为一体,同时,通过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的最佳教育环境,通过“教育生态”的改变,来形成一个自由、民主、交流的教学氛围,充分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挖掘,摒弃传统灌输式教学带来的“花盆效应”,积极优化教育生态价值链条,最大限度地使学生的阅读需求获得“解放”。

  例如: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可对传统的“秧田式”学生座位分布,变为“双翼式”和“半圆式”,即将课桌椅排成二行,像一只鸟飞行的翅膀,或以教室的讲台为中心,学生的桌椅摆成一个半圆形,使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互动,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教师可将儿童文学作为素材,组织课堂游戏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和语言艺术的理解。

  也可通过召开和举行“读书汇报大会”,“故事大奖赛”;通过举行“角色游戏扮演”、“辩论会”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

  其次,改善对学生阅读的评价。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传统的阅读评价片面性较强,较多的定性评价,一切以学生的分数为纲,指导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也是以“摘抄名言警句、完成老师布置的读后感任务”为主,严重打消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失去了指导学生阅读的宗旨,使得学生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而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必须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要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受成功、感受喜悦,从而增强学生进行阅读的动机。

  要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就必须对传统的单一教学评价方式进行改革,改变传统的“以分为本”为“以生为本”。

  要由“目标性”转变为“体验性”评价。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以“总结段意”、“写读后感”为重要的评价方式,而要能够使学生在阅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的应用各种工具去搜集、整理信息,想方设法解决自己在阅读中的疑问。

  要由“数量评价法”转变为“质量评价法”。

  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将学生的阅读的情感体验、心理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作为评价的目标,最终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阅读”的习惯。

  “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才能更好的激发自己阅读的积极性。

  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教师的表扬时,就会从情感上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涉猎知识,最终使学生把儿童文学的阅读作为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科学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儿童文学

  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选择课外儿童文学读物。

  一般来说,指导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读物的阅读时,必须以拼音课外读物为基础;指导小学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时,要循序渐进的选择纯文字读物。

  选择读物内容要健康、符合儿童各方面特点。

  课外读物要能符合学生的兴趣,要选择与学生兴趣相符合的书。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很强,对感兴趣的事物会愉快地去探究,对于不感兴趣的事物就会视而不见。

  因此,帮助小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课外读物就特别重要,学生只有对教师所选的读物感兴趣,才会主动去阅读,主动去思考。

  大多数儿童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其好奇心的驱使。

  可向学生推荐《海底两万里》、《吹牛大王历险记》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