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7:0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循环经济在物质的循环、再生、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资源回收和循环再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原则是资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循环。其生产的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

  第一篇:金融循环经济支持研究

  一、国外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尽管国外循环经济理论发展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但是截止到目前,尚未出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系统研究。

  国外相关研究大都是从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主要侧重于循环经济投融资体制等方面,代表性理论主要包括环境金融理论、赤道原则理论和绿色金融理论等。

  (一)环境金融理论

  环境金融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主要源自于传统的公共物品理论,针对环境产业融资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

  藤川信二(ShinjiFukukawa)(1992)指出,日本构建一系列税收激励和融资机制及法律法规,鼓励本国的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循环经济的项目。

  A.L.Bovenberg(1997)分析了利用循环经济的环境税赋转移手段来加速经济发展的相关手段。

  JoseSalazar(1998)认为环境金融就是作为环境产业和金融业的中间人,通过分析二者之间存在的具体化差异,来达到在实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种族多样性方面的金融创新作用。

  EricCowan(1999)认为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的交叉学科就是环境金融,其主要研究的内容是发展环境经济所需的货币性资金。

  L.Reijinders(2000)提出了适合于稳态经济系统、稳定的生态资金链的有利于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系列策略。

  SoniaLabatt和RodneyR.White(2002)提出环境金融的概念。

  他们认为环境金融为了不断的提高环境质量,为了转移环境风险而设计出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金融产品及其创新,其主要研究开发成功的环境金融产品,并形成比较合理的产品结构,以获得不断发展循环经济和保护资金的目的,并涉及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制度性安排。

  截止目前,国外比较常见的环境金融产品主要包括以下几类:生态基金等基金类环境金融产品、绿色抵押性质的银行类环境金融产品、巨灾债券和排放减少信用等金融衍生品。

  (二)赤道原则理论

  2002年10月,国际金融公司和荷兰银行在伦敦召开国际性会议—国际知名银行。

  在会议上提出了企业贷款标准。

  这个原则被称为赤道原则。

  赤道原则要求,金融机构应综合评价由于项目投资环境和社会方面的影响。

  但也要结合金融财务杠杆的有效作用,充分发挥该项目在环境保护和周围社会的和谐发展作用。

  在此背景下,AdilNajam(2002)提出了可以影响可持续发展投融资理念的机会。

  例如在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联合国发展融资峰会等会议上,提出作为投资机构本身在进行投资时,不仅要关注财务会计的核算问题,还要时刻关注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化发展。

  通过赤道原则,将项目融资中比较模糊的环境和社会化的因素具体化和标准化,通过这样的操作行为,统一了整个银行业的环境和社会化标准,有力的促进了整体银行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进而也不断的提升了银行业的道德标准化程度。

  (三)绿色金融理论

  绿色金融理论最早兴起于国外,具体是指作为稀缺性资源的金融资源,在充分考虑所投资项目的环境和社会化影响因素,不断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实现优化和健全金融的调剂能力、实现资产的合理规避风险、实现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实现合理的消费引导。

  从具体的实践经验来看,该理论是在关注产业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相适应的金融服务,以此来谋求循环经济的发展。

  具体表现为,金融业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利用金融的杠杆性作用进而实现生态循环发展。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金融信贷领域建立环境准入制度和制约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贷款融资,实现抑制投资冲动,防止盲目性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

  另外,也可以通过金融的相关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作用,为优先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相应的融资性服务,引导和规范企业的合理的循环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

  总的来看,国外对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相关的研究相对比较多,对于资源的利用,资源开发的金融支持手段等也比较多,包括各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激励机制等。

  重点在于制度建设的研究,而且逐渐地不断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延伸。

  截至目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具备了较完善的金融支持机制。

  对于受外部影响因素较强的,采取政府部分提供直接或间接性的财政支持,而对于那些产业中的微观经济主体,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来融资,而且金融创新的实际运作也比较强。

  但是,国外关于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并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只是立足于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行为。

  二、国内有关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和相应的学术机构从不同的角度主要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问题,对于其产业化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有关研究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于循环经济理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方面。

  (一)金融创新与循环经济理论

  我国在研究环境金融理论和绿色金融等理论时,结合循环经济与金融创新理论分析其联系。

  在此基础上,来研究一切有可能转移环境风险、不断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循环经济、基于市场层面的金融创新理论。

  于永达、郭沛源(2003)在分析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行业应该逐渐的向“环境友好型”过渡,规避由于环境因素引起企业的负面问题,在此基础上识别相应的投资机遇。

  张伟(2005)在中国较早的梳理了环境金融理论的发展和该学科的特点,立足于环境产业研究环境金融,并提出从财政税收、金融市场和其他的手段的创新来研究中国的环境治理问题。

  王卉彤等(2006)站在国外环境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中国的银行业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环境责任,努力实现环境金融产品的创新步伐。

  与此同时,还要从根本性的制度上建设和完善发展环境金融的激励措施和机制,为实现循环经济和金融创新的双赢局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葛兆强(2009)在参考了欧美发达国家环境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必须从制度上、市场中、组织层面和机制层面各个方面加快金融创新。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体系理论

  陈柳钦(2008),孙恒有(2006),丁玲华(2007)等认为,产业化特色决定了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必然要求金融支持。

  但是就我国目前来说,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存在诸如观念、政策、机制等方面的问题,这势必会影响到金融支持的力度和作用的有效发挥。

  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建立和完善较高水平的金融服务体系,才能规范和合理引导循环经济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的金融需求。

  张扬(2005)提出应该从金融业、基金尤其是风险投资基金和健全高效的现代资本市场来加强金融对循环经济的支持。

  韩宁(2006)认为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有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特别是要建立诸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行业竞争机制、技术创新机制、资本市场机制等在内的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机制。

  李虹(2006)提出通过在货币政策和信贷管理体制方面进行金融创新,进而建立和比较完善的鱼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

  庞任平(2006)提出推进循环经济,企业要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需要国家法律制度对企业的生产行为进行强迫性引导,通过与企业的经营效益相结合,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手段。

  陈柳钦(2010)认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必须要有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并从加强金融产品的创新角度,详细分析构建良性、全面、有效地金融支持体系的内容,为实现循环经济健康发展和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刘红林、徐永利、姚伟(2010)提出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和商业性金融体系框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加深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金融效率,加强宏观调控。

  李虹、艾熙(2011)提出改革我国目前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系,必须要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不断拓宽项目融资渠道,推进与之相关的金融资源创新。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资机制

  王金南、葛察忠、杨金田(2003)提出依靠政府、企业自身、社会的大量投入和吸引外资,要求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筹融资渠道、绿色化的金融信贷政策,并且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支持度来发展环境融资战略。

  齐建国(2006)提出政府要不断的通过加快循环经济的相应立法,建立类似于国家循环经济的基金,加快循环经济的研发水平。

  同时,也可以采取税收优惠的措施,积极和国内外企业跨国性合作,不断引入外资等措施来提供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

  闫敏(2006)提出应该积极调动包括政府、企业、社会投资,努力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和融资方式的多样性,通过企业化的经营运作,形成以政府为中心,企业和社会想结合的多元化投融资格局的循环经济。

  黄文青(2010)利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分析广东省科技创新对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指出目前广东省的循环经济发展在金融信贷支持方面力度有限。

  提出广东省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依靠市场经济,利用直接和间接融资方式来加强金融支持模式,要形成政府主导,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为支撑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途径。

  唐英凯、李鹏、杜江(2011)提出利用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发展循环经济,要建立我国的主板、创业板、中小企业板、新三版和债券市场的多层次债券市场,完善天使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和产业投资基金的风险资本市场。

  李莉等(2012)在分析以汨罗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开发性金融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支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以地方政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还要坚定不移的建立一套专门的信贷支持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另外,曹红辉(2000)、熊博荔,何卫东(1999)、董宝奇(2003)、王雄刚(2000)分别提出了建立环保产业投资基金、BOT项目融资方式、风险资本投资、民间资本融资的投融资方式,对循环经济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金融支持金昌循环经济研究

  王恩富(2005)认为金昌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金昌市矿业行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具体任务。

  陈军禄、张丁山、张永涛(2009)认为金昌市主要利用自身资源来构建相应的发展循环经济平台,利用自身产业结构优势发展产业格局,并不断的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发展循环经济。

  王素军(2010)提出金昌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还在初期,必须通过合理的产业定位和构建相应的动力机制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国家发改委(2011)定位金昌市的循环经济是,通过构造基于产业发展的资源循环体系,由单一化向多产业化发展转型的资源性循环经济。

  张强、郝占军(2012)利用复杂系统理论对金昌市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提出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的系统性特征和相应的运行机制。

  白宗军(2012)在目前金昌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分析金昌市资源型城市的特点,通过循环再利用过程,不断提高资源的综合使用率,完善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链,提出从第一、二产业和社会共同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

  王永恒、罗雷、李广炎(2011)研究了金昌市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效应和融资需求,并具体研究了制约其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因素,并具体给出了相关性政策性合理性建议。

  田秀兰(2012)指出金昌市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在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信贷审批方式等方面存在与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的整体性、同步化矛盾,在推动企业融资方面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合理化政策性建议。

  纵观国内外有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成果,发展循环经济是推动一国或者地区的必由之路。

  甘肃省金昌市要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要从金融支持的角度发展循环经济。

  要构建立足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良性发展的投融资环境和相应的金融支持配套体系。

  随着金昌市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支持也必然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作者:梁宗德 王俊 史安玲 工作单位:兰州商学院 陇桥学院 陇桥学院

  第二篇: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一、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循环经济是新系统观的体现

  循环指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由科学技术、人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构成。

  循环经济观需要人类在生产和消费时要将自身置身于这个大系统内,将自身作为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来探讨经济原则,并使之符合客观规律,例如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并将生态系统的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维持这个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是新经济观的体现

  传统的经济模式中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循环,而仅有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循环,这是生产力水平得不到提高的原因。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运用生态学的规律,除了让资源、环境为人类服务,还要充分地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克服“人定胜天”的思想,要尊重经济以及生态规律。

  人类经济活动中不能考虑到当前的利益,而应该更多地做长远的规划。

  (三)循环经济是新价值观的体现

  在循环经济的整个运作模式中,我们不应该以传统的工业经济为基准,仅仅把资源当做一件物品,随取随用,用完之后再随意丢弃,反之,我们应该把循环经济当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资源是全球、全人类共有的财产,我们要共同努力的去维护。

  在我们人类不断地为了自身生存而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不能仅仅只是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我们要做到饮水思源,要对使用过后的资源进行完善和修复,此外,我们还应考虑自然界中各类动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等因素,把自然界中的一切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当做珍贵资源,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只有在这种理念的驱使下,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才有价值。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一)人民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够

  我国的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浪费现象也随之增加,破环生态资源的现象屡见不鲜,人们还没有养成主动把垃圾分类的习惯,环保意识不强。

  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尚处于初级阶段,人民的循环经济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绿色科技水平低,资金投入缺乏

  目前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国研究课题及科研项目的经费大多是由科研单位通过国家科技项目拨款或自筹资金获得的,科技项目从试验成果转化为产品和商品,几乎是一个投资的空白,从而使目前巨大的科技资源被浪费。

  我国从事环境资源研究的人员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论文及研究的成果,但大部分科研成果由于缺乏投资被束之高阁。

  同时,由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很多研究没有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从而使研究成果滞后、盲目追求理论的创新,实用性及实践性较差,这也是导致很多企业没有主动采用或吸纳研究成果的主要原因。

  种种原因致使我国企业技术落后,技术含量低,环保产业技术开发能力弱。

  绿色科技发展水平的落后以及资金投入的不足,使我国循环经济的进程受到严重影响。

  (三)法律制度缺位以及政府部门不作为

  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各个地方也逐渐制定了并在不断完善与本地区相符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法规,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相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是浪费资源的经济活动,并且法律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对于企业来讲影响他们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性。

  最近几年,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策略,通过对示范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但是却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与更深层次研究,最终这些可以成为改善策略的信息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

  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的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加快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更新观念

  我们应该广泛开展循环经济的宣传教育,使生产者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减少污染与排放。

  大力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把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与发展循环经济密切相关的活动逐步变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为形成循环经济产品市场奠定基础。

  我们要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和知识纳入到基础教育阶段的内容当中,做到以教育影响学生、以学生影响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增强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把节约资源、回收利用废弃物等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为,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二)加快绿色技术创新,增加资金投入

  技术进步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循环经济技术体系的创新,并应该将其作为政府职能的一部分,并建立相应的激励体系,来鼓励绿色技术创新,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资源综合使用为重点,大力引进开发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

  增加同发达国家的技术合作,通过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逐步缩短我国环保技术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差异。

  建立于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创新的形成与技术成果产业化。

  以集群式创新为重点,通过建立生态产业园区达到技术集成、资源循环利用的目的。

  集中研发资源开采中的伴生物及废弃物处置技术,高效能源生产技术,高耗能产业能效提高方案,农业领域的生物肥料、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

  突破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制约,以点带面推进我国循环经济以技术创新为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

  加强区域之间环保技术的交流学习,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进行技术转让与扶持,构建分工协作机制促进环保技术的流动推广、缩小区域之间的技术落差,从整体上提高循环经济效率。

  (三)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构建层次清晰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从宏观指导性法律到各区域、产业的实施细则,使整个法律构架方向性和操作性相统一,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导向,制定明确的原材料使用标准、能效水平、资源回收利用率标准,回收会用产品名录。

  完善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对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回收进行全过程生命周期管理。

  政府推行绿色采购制度,优先购买具备环保概念的产品和服务,对于循环经济项目,优先立项,在财政补贴和项目投资方面予以优惠。

  对符合环保要求的产品发放环保标识,在对环保产品进行价格补贴的基础上加大质量和功能宣传力度,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在加快循环经济基本法立法的同时,着手制定资源再生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分类回收管理,建立规范化的资源再生流程,减少生活垃圾的排放量和处理成本。

  使各个部门做到责任与权力相统一,协调一致,形成高效、顺畅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

  (四)实施循环经济人才战略

  发达国家把循环经济型人才的开发、利用提升到宏观管理的战略层次。

  结合社会实际,培养与市场、产业接轨的满足循环经济实践需求的高层次复合人才。

  出台各种措施吸纳外国留学生、技术移民,鼓励专家互访交流合作,支持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招聘国外循环经济型人才。

  其次,对区域及园区管理者进行循环供应链管理和循环政策法律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地考察和专题讲座等形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为循环经济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和优质的服务。

  作者:石德华 工作单位:河南省财经学校

【研究循环经济的论文】相关文章:

循环经济的研究论文10-01

研究循环经济论文10-01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论文10-09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论文10-01

钢铁循环经济冶金技术研究论文03-23

果树循环经济生态栽培体系研究论文03-23

生态文明观循环经济思路研究论文03-23

循环经济生态论文10-01

煤炭循环经济的论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