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

时间:2022-10-05 15:49:2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范文

  进入新世纪以来,银行体系流动性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持续宽松的状态。特别是2005年以来,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日趋突出,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存差持续扩大,超额准备金居高不下,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反弹过快。如何有效解决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提升金融体系特别是银行体系的运营效率,是银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范文

  1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原因

  1.1经济结构性失衡是流动性过剩的根源

  相对于投资和出口的高速增长,消费近年来虽有增长加快的趋势,但仍远落后于前两者的增速,消费相对落后使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另外投资也存在结构失衡问题:大企业的资金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某些热门行业重复投资导致的产能过剩,而医疗、教育等部门严重的投资不足;经济发达地区流动性问题突出,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普遍面临资金不足;城市存在流动性压力,而农村却依然资金匮乏。

  1.2商业银行现有增长方式与经营模式不合理,金融创新明显不足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仍未摆脱传统的“存款第一”的以信贷资产为主体的经营模式,以及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业务重点在于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过去,贷款是商业银行资金运用的主要方式,有政府背景的项目贷款需求非常之大,如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完成,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不断完善,企业面临着众多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对银行来说,必然导致流动资金贷款发放不像过去需求那么大。

  1.3大量的外汇占款加大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

  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国际收支顺差,再加上强制结售汇制度,产生了大量的外汇占款。2006年1-10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2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其中出口7792.9亿美元,增长26.8%,进口6456.7亿美元,增长20.9%,累计贸易顺差1336.2亿美元,同比增长66.1%。2006年2月,我国外汇储备增长到8536亿美元,超越日本成为世界最大外汇储备国。截至2006年10月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已达10096亿美元。同时,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加,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货币和外资流入,导致本币存款迅速上升,央行为了抑制人民币升值压力也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这都成为了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诱因。

  1.4惜贷、恐贷行为加剧了银行内部的流动性过剩

  2004年初,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要求所有商业银行在2007年1月1日以前要达到8%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这使商业银行在决定放贷前会更加严格审查该贷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使放贷行为更加谨慎,这势必会降低银行贷款的规模。

  1.5金融市场不完善,企业和居民的闲置资金无法有效分流

  2006年末,我国居民储蓄余额16.2万亿元,储蓄率高达77.29%。在中国现阶段,居民储蓄意愿较高与中国特定的文化背景、社会体制、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我国的资本市场形成机制仍然不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有待进一步发展,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规避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使资金持续向银行系统聚集,企业和居民的投资渠道过于狭窄,存款难以分流。

  2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1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目前,商业银行在外部正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日趋国际化、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挑战,内部面临经营模式、增长方式和经营结构转型的任务。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配比及管理能力、产品定价能力和总体盈利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面临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变革高度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收益增长方式,实现管理模式从规模导向到效益导向的革命性变革。

  2.2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结构模式提出了挑战。

  流动性过剩使得货币市场的短期基准利率逐步向超额准备金利率靠拢,难以建立起一条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利率曲线。缺乏这样的曲线,商业银行很难进行内部资金的转移定价和金融产品定价,这将制约商业银行内部管理效率和产品定价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必须加强筹资市场分析,主动调整存款区域、客户、品种结构,以降低筹资成本;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应将富余的资金应用于发展和创新中间业务、表外业务和资金业务,增加资金使用的效益,实现投资的多元化和分散化,改变收入来源单一依赖于存贷利差的局面。

  2.3流动性过剩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过剩的流动性刺激了商业银行的放贷冲动,积累了银行自身的信贷风险。同时,突出了商业银行在有价证券等资产投资上的利率风险。此时,如果银行风险掌控能力不到位,就会在提高当期收益的同时积累下新的长期风险,使银行面临短期收益与长期风险、信贷风险和利率风险约束与流动性过剩的艰难选择。

  3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措施

  3.1扩大内需,改善储蓄结构

  为了改善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消费不足的局面,应该做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深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医疗、教育、社保、养老制度的改革,以减低个人储蓄,稳定居民支出预期;第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开拓新就业渠道,促进再就业,降低失业率,以改善消费疲软的局面。

  3.2利用金融市场创新改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过剩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商业银行的合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恢复统一的债券与回购市场,增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建立多元化的市场风险配置机制,解决我国长期以来间接融资比重高、企业负债率过高、银行信贷手段过度运用的问题,逐步改善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3.3拓展理财市场

  通过多样化的理财产品有效分流被动负债,减轻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商业银行要大力开拓基金、保险、债券、黄金、股票等理财业务,提高存款转化率,优化负债结构,提高盈利能力。要对理财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挖掘客户的理财需求,研究开发多元化的理财产品,通过拓展理财市场规模,降低储蓄率,分流被动负债,从而达到减轻流动性过剩的目的。

  3.4对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适当加快汇率改革以减少外汇占款是化解流动性泛滥问题的有效途径。从目前情况来看,有必要实行更为灵活的汇率浮动机制,抑制投机行为,稳定升值预期。其次,从鼓励外资流入、限制资本流出转变为一个相对中立的外汇管理体制,对于投资性资本的流入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限制,同时重点对资本流出管制进行相应的放松。

  3.5引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实施多元化经营策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存贷业务,而风险小、收益大的中间业务发展缓慢,无法成为银行调节风险或者规避资产风险的支柱业务。应该引导商业银行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方式的创新,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能力。

  3.6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银行业是高风险的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是构成商业银行竞争力的根本。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制,不仅应加强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也应加强市场、操作、流动性等各类风险管理。由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包括信用、市场、操作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转变,将资产、负债和中间业务,表内、表外业务,本币、外币业务,自营、代理业务,境内、境外等业务,均纳入全面风险管理的范围。将风险管理涵盖于各分支机构、各项业务和各种产品,贯穿于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计量、风险控制、风险处置到风险补偿的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索贵彬,石智勇.国有商业银行制度创新和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2]@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邓智毅.商业银行应重视和加强流动性管理[N].金融时报,2006,9,12.

  [4]@董积生.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06(9).

  [5]@徐路露.破解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难题[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6]@王自力,叶贸.中国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之困”[N].第一财经日报,2007,2,7.

【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经济失衡下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分析10-05

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成因与实例分析论文11-15

流动性过剩形成原因及战略对策10-05

我国金融深化进程分析论文10-07

通胀时期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探索经济学论文10-12

分析我国古代神话类型说论文10-09

我国审计市场声誉与质量分析论文10-08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论文10-10

我国旅游经济管理问题的分析论文10-08

我国农商行金融创新动因分析论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