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

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

时间:2022-10-08 06:32: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第1篇: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绿色农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产物,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环境被严重破坏,给我国农业生产及农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我国认识到农业环境的重要性,并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绿色农业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发展效果的同时也形成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在相关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相关推广策略就变得尤为重要。

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一、绿色农业理论简述

  绿色农业的概念范围相对较广,其中不仅包括了绿色植物业,还有园艺类农业、菌类农业等,这些农业类型的性质虽然有所差别,但是对于农业经济的作用却有一致性。在绿色农业的应用方面,还包括了无公害性质的绿色农业产品,即绿色食品。

  传统性质的农业技术创新工作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应用农业技术及如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等,没有考虑农业生态这一层面。绿色农业理论体系,需要相关部门对农业技术进行绿色创新,使我国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方向转变,合理应用绿色技术。目前,绿色农业在我国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不仅使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合理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农作物种植者的经济收入,进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二、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及其推广策略

  (一)主要农业技术的推广

  1、粮油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绿色农业的实施、发展,粮油技术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因此,在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的时候应重视优质粮油技术。优质粮油技术的应用、发展需要合适的环境及自然因素等给予支持,如土壤因素、光照时长等。优质粮油技术的推广需要既满足生长环境的具体需要,又保证自身结构的完整性。对于水稻品种来说,要注重其外观及营养成分,保证水稻的品质较高;对于玉米品种,推广人员应选择蛋白质含量较高、油质丰富的品种;对于小麦品种,推广人员应保证其内部面筋的具体含量及蛋白质成分等。

  2、无公害栽培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推广是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无公害农产品的产地环境较好,农产品的具体生长过程符合有关标准,毒害物质的残留量在可控范围内,农产品的安全性较高。因此,无公害农产品目前得到了广泛关注,其栽培技术的推广也变得更为重要。

  某地在推广农业技术的过程中,着重推广了无公害农产品的栽培技术,其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在选择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地时,推广人员主要选择了土壤肥沃且透气性好、水源充足、空气环境较好、交通便利的区域。在确定好栽种区域后,推广人员还采取了“连片种植”的栽种形式,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栽种面积在66hm2以上,便于统一管理。

  其次,推广人员还很重视选种工作,主要选择的作物种子都是抗病害能力较强、抗逆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在选种后,推广人员还对作物种子进行了高温晾晒,并将其浸泡于药剂水溶液中,以此杀死种子中残留的细菌成分。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无公害农产品受病菌、细菌的侵害。

  最后,推广人员还着重对种植工作加以推广、分析。推广人员告诉种植户,在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的`过程中,可以实行“水旱轮作”,尽量避免同一种作物的连茬种植。此外,推广人员还表示,种植户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自身状况来安排种植时间并选择恰当的种植方式。种植户应当严格控制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密度,避免农产品在栽种过程中过于紧密,以此确保无公害农产品得到阳光的充足照射。此外,推广人员还指导种植户培育壮苗,合理进行移栽。若种植户种植的是豆类作物,应在作物展开第一片真叶的时候将植株进行移栽;若种植茄果类作物,可以选择9月—11月期间进行作物移栽,这样就可以保证无公害农产品的作物生长情况较好。正是由于该地区的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做好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才使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当地得以大范围应用,推动了绿色农业在当地的合理、有序发展。

  3、农业管理技术

  在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中,农业管理技术推广也较为重要。传统模式的农业种植,有时并不关注农业管理技术,造成农作物产量较低,种植户的收益无法得到合理保障。针对绿色农业,其农业管理技术主要可包括灌溉与施肥两个主要方面。在农作物灌溉方面,沙质土壤一般可以进行常量灌溉,黏质土壤应采用深沟排灌形式,地势较为低洼的土壤环境可以选择小水频灌形式。夏季时可以每日进行多次灌溉,但是要控制好灌溉量,且不可在中午时分进行灌溉。在施肥方面,应尽量选择生物肥料,也可选择复合肥及有机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控制相应的施肥量即可。

  4、病害防治技术

  推广人员可以利用农业措施加强病害防治效果,如在农作物生长环境中进行灭蛹,以此杀死虫卵,避免农作物遭到害虫侵袭。推广人员应当指导种植户对农作物的病害枝条、腐烂枝叶等进行及时的剪除、杀虫及清理。推广人员还可以指导种植户利用物理措施与生物措施。若采用物理措施,需要种植户使用杀虫灯、诱杀剂、诱杀板等捕杀害虫;若采用生物措施,种植户可以选用合适的生物药剂、或在种植环境中放养鸡鸭、害虫天敌等,以此达到病害防治目标。

  (二)具体推广策略

  1、加强宣传

  若想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此保证绿色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首先就需要农业部门加强宣传。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种植户长时间采用传统的农业技术进行种植,对于绿色农业技术既不了解,也没有兴趣去学习如何应用。因此,农业部门应积极宣传绿色农业技术,让种植户认识到绿色农业技术的重要意义,明确知道绿色农业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其个人收益,也能实现农作物的高产、丰产。农业部门可定期指派推广人员深入基层,到各个乡、镇、村开展宣传,还可以与当地的媒体等展开合作,加大宣传力度。

  2、结合实际

  一些地区虽然积极推广了绿色农业技术,但是却没有收到预想的效果,绿色农业技术也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的过程中没有将其与当地的农作物种植环境相结合。因此,农业部门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时,应先对当地绿色农业的开展情况、发展趋势、作物生长情况、作物分布情况等加以分析,还要将当地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纳入考量范围。在此基础上,农业部门才能选择相应的绿色农业技术加以推广,确保所选择的农业技术与当地的农业生产相匹配,避免两者存在严重脱节。

  结语:

  绿色农业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种植的效率与产量,还可以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绿色农业的相关理论体系背景下,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关部门应当大范围、高效率地推广包括粮油技术、农业管理技术、病害防治技术、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内的农业技术。与此同时,农业部门还要采取相应的推广策略,保证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

  第2篇: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农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在三农问题被关注和重视之后,农业的经济发展速度已经非常明显。但是在农村的本身生产模式上,还是受到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制约,很多新型的技术理论都不能很好的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延缓了种业的发展。改善这项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推广新型的农业理论,提升农业种植的技术,以促进种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1新型农业推广的内涵

  1.1推广方式上的转变

  在农业的发展进程中,进行农业推广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推广工作并不是始终如一的,在不同的时期所具有的特点也有所不同,主要推广方式和推广方式都要适应时代发展的不同需求。以往的推广方式属于单纯的上传下达,也就是国家发布项目之后,传到到省级,然后再到市县乡,逐级向下推广传达,在以前的农业发展中,这种推广方式比较适用;以前的通信设备还没有普及发展,信息比较闭塞,也没有过多的新成果和新技术产生,再加上农民的自身素质也比较低,在一些重要的发展决策上并不能自己做主,只能通过这种逐级传达的推广形式来开展农业生产。这种传统的推广方式存在很多缺陷,灵活性比较差,推广的方式也很单一,推广的速度相对慢一些。而现在,社会在不断进步,农民的素质要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农业生产技术上,新技术和新成果更是研发的很快,相应的传统观推广方式就已经不再使用现代化的农业建设中。在国外,有一种新型的参与式推广理论,在农业的建设中也比较适用,这个理论的'主要宗旨就是让农民参与到推广部门的推广项目中,一起探究推广的研究工作。这项推广理论有一定的好处,它能调到农民在农业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也能有针对性的实施推广工作,创造出一种双向的推广氛围,将传统的接受推广项目,转变成现在的主动去选择合适的推广项目,利于推广工作的发展。此外,在推广的过程中,要将这种新型的推广理论的作用合理发挥出来,以促进农业推广工作的进行。

  1.2工作态度上的转变

  新型的农业推广理论是互相交流、讨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不改善不足的问题,使推广理论更加完备。并且,在推广的过程中,没有级别上的主次之分,企业、农民和推广人员之间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所以,在推广的时候,推广人员要将以前那种高居人上的态度给彻底扔下,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明确推广工作的宗旨,只有在态度上有所转变,才能使推广理论工作更加灵活,才能真正融入到农业推广中,更好地完成推广工作。

  1.3推广目标多样化

  在新型的农业推广工作中,推广的内容也不再是单一的,更具多样化的特点,在具体的推广工作中,工作人员应打开自己的视野,不停留在传统的推广理论之中,要有自己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管理经验要有所创新等。在推广内容更加丰富的推广工作中,提高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一项基本保障,只有自身对新技术有所了解,还能更好地去开展推广工作。

  所谓的推广目标多样化,主要说的是推广的对象使谁,受益者又是谁等问题。我们在这里说到的农业推广,那么主要的群体指定是农民,推广的最终目标也显而易见。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还涉及到企业等中间环节,这些中间环节的存在都能对农民的利益也有影响,个别企业在管理经验和政策法规的实施上有一定的缺陷,这对推广工作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要以服务为主要的宗旨,利用新型的推广理论帮助企业走向正规,使企业在农业发展更上一层。

  1.4多种推广方法综合的运用

  目前我们有许多种推广方法,例如:试验示范、专题会议、培训、科普刊物、现场参观、科技下乡等等。随着互连网的普及,在网上宣传资料、获取信息已被许多人认同,但个人建立网站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农业方面,作为农业推广部门应该作好农业网络服务工作,这也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推广方法。将新、老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推广方案,使推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新型推广理论促进种业经济发展

  2.1实施推广新策略

  现在我们面临的推广工作,应该是以参与式推广理论为基础,以服务于种子企业和农民为准绳,以加快农业发展、做大做强种子产业为目标的新型推广工作。在此方针指导下,我们应该在推广策略上突破更新。包括为企业服务方面,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企业联合建立相关网站,增加新品种的推广广度和力度,在新品种介绍上作到述无不详、详无不尽;实时建立作物供求分析图表、品种发展趋势分析表、农产品加工现状等方面的信息,指导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经营框架合理构建,并能及时修正;在新品种推广方面,可以利用主产区示范带头作用的优势,建立新品种展示园,通过组织现场会等方式,以点带面,吸引当地农民参与到新品种引进试种的活动中来,从而使农民增进认识,消除顾虑,切身体验新品种带来的利益,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特优品种。

  2.2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建立相应推广方针

  目标群体是指我们推广的对象、推广的受益者。目前,我们推广的目标群体主要是农民和经营种子的企业。对于农民来说,我们主要遵循直观、简便易行、真诚有效的推广方针。如现场参观、科技下乡等方法,这适于我国农民的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一些复杂的推广方法对他们来说不易接受,效果不佳。对企业来讲,既全面推动,又有所侧重,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推广方针。应有重点、有选择地加以扶持,抓大助强,使其加强竞争机制,增强实力,刺激发展。可以配合农业部提出的评比种业50强号召,进行省内评比,颁发奖状、证书,鼓励先进企业;还可以利用种业信息网为企业宣传,包括新品种简介、公司先进事迹,利用我们收集资料比较方便的优势,提供良种产销分析图等等。对拥有新特优品种的省内外和国外企业,采取联合推广策略,利用他们的品种优势和我们的推广网络优势,加强对新品种的引进开发力度,共建良种推广新体系。

  结束语

  在农业的推广工作中,有效地运用新型的推广理论能促进农业的发展,合理地制定推广方案,并采取科学的推广方法,能将农民的积极性提升上来,使农民对新技术和新成果的认识更深刻,还能实现多赢的农业发展目标,促进种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3篇: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与研究范畴

  (一)绿色农业的涵义

  什么是绿色农业?从发展绿色农业是为了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这一目的出发,所谓绿色农业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发展绿色农业应重点加强农业的生态技术推广设与发展绿色食品。在我国积极倡导与发展绿色农业,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条件,满足日益增长的绿色消费需求,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实现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

  绿色农业的研究范畴应重点体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与绿色技术创新。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内涵和实质,是绿色农业发展研究的核心和重点。绿色农业作为一种先进的、代表生产力要求的、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生产模式,其基本要求应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绿色技术创新也是绿色农业范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综观农业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发现大多数农业技术创新只是从单项工程技术层面或经济效益层面上来研究技术创新的,而从生态经济层面研究所见甚少。因此,要实现常规农业向绿色农业的转向,必须大力提倡绿色技术创新,使绿色技术成为绿色农业发展的支撑和保证。绿色技术创新是建立在绿色技术发明基础之上,主要包括组合型技术创新和发明技术创新。不仅追求技术创新的工具效率,而且还把农业技术创新活动自觉地融入自然生态循环的系统中,既有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社会效益,又有获得潜在利润的经济效益;既是一项使绿色技术成果商品化的经济活动,又是使绿色技术成果公益化的社会活动。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来看,绿色农业技术创新关键是要围绕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双赢技术来展开。

  二、在绿色农业体系下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

  (一)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

  1.秸秆饲料化技术

  农作物秸秆虽然所含营养成分低,粗纤维含量高,蛋白质含量少,但是,经过适当的加工处理,补充适量的粗饲料和其他必须营养物质,仍能满足牲畜的各种营养需要。我国具有利用农作物秸秆饲养畜禽的传统,并由此培育出了具有高繁、耐粗饲的诸多优良畜禽品种,同时建立了一整套的秸秆饲料化技术。因此,利用秸秆养殖,仍是发展畜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2.物理处理技术方法

  利用人工、机械、热、水和压力等作用,通过改变秸秆的物理性状,使秸秆破碎、软化、降解,从而便于家畜咀嚼和消化的一种加工方法。实践证明,秸秆未经切短,家畜只能采食40%-60%,而经过切短或粉碎后的秸秆,可以几乎全部被家畜采食。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切断与切碎处理、揉搓处理、软化处理、热喷处理、膨化处理、颗粒处理及碾青处理等方法。

  3.化学处理方法

  利用一些化学物质来处理秸秆,在打破秸秆营养物质障碍的同时,提高家畜对秸秆的利用率。实验结果表明,秸秆氨化后可提高消化率约10%。秸秆氨-碱复合处理后,麦秸的消化率可提高到66.5%,稻草的消化率提高到71%。同时,动物的采食量大幅度增加。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碱化处理、氨化处理、酸化处理、氧化剂处理、氨-碱复合处理和碱-酸复合处理等方法。

  4.生物处理方法

  利用有益的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和酶等,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解秸秆中难以被家畜消化的纤维素和木质素的一种方法。据实验测定,麦秸微贮处理后,干物质体内消化率可提高24.14%,粗纤维体内消化率提高43.77%,有机物体内消化率提高29.4%。常用的处理方法主要有自然发酵法、微生物发酵法、酶解技术等。

  (二)秸秆养殖蚯蚓技术

  将秸秆经过粉碎堆制处理后,作为蚯蚓饵料饲养蚯蚓。蚯蚓含有多种氨基酸和丰富的粗蛋白,不仅可用来补充畜禽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还可入药。实践证明,25-30kg秸秆饵料可以生产1kg鲜蚯蚓,并可获得70%蚯蚓粪。蚯蚓粪又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植酸、氮、磷、钾,并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氮基酸,是植物生长最需要的养料。

  (三)秸秆作为基料生产食用菌技术

  利用农作物秸秆作为基料栽培食用菌,不仅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而且,可以缓解诸如棉籽壳等其他基料日渐紧缺且价高而影响食用菌生产的问题,大大增加了食用菌生产原料的来源。同时,生产菌菇后的菌糠是一种富含营养的菌体蛋白饲料,既能作为饲料过腹还田,也可作为优质的'有机肥直接还田。

  (四)秸秆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氮、磷、钾、镁、硫和微量元素,将其通过机械或生物性处理后直接还田,能够有效改良土壤,提高地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这项技术主要包括秸秆粉碎还田、根茬粉碎还田、整秆翻埋还田、整秆压扁还田和堆沤还田等形式。

  三、农作物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基本途径

  目前为了在绿色农业体系下推广农业技术,加大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力度,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宣传,深化农作物是宝贵资源的认识

  过去几年绿色食品的成功实践,为发展“绿色农业”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但就整个绿色农业发展来看,还缺乏完善和系统的理论体系。当前要把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确立为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主导思想,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秸秆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知识的科普宣传,不断提高对秸秆饲料、肥料、燃料和原料价值。绿色农业理论体系的研究应大大拓宽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内涵,将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中,推动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推广绿色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该种方式是将秸秆饲料化技术、还田技术和能源技术组装配套起来的一种综合利用技术。即是先将农作物秸秆饲料化(青贮、压块、氨化或生物处理等),然后用于饲喂牛、羊等草食牲畜,再将秸秆过腹转化后的排泄物,如粪、尿以及剩余的草粉渣等装入沼气池,用于发酵产生沼气,沼气用作能源加以利用,沼渣还田沃土。或者用秸秆饲养蚯蚓,蚯蚓既可作为饲养畜禽的动物蛋白饲料,又是制药的原料。这些方法可以充分的利用秸秆,既可生产出供人们放心食用的优质肉、奶等畜产品,又可改善环境,产出清洁能源和无公害的有机肥料还田壮地,形成一个有益的生态循环链。

  (三)科学调整绿色农业结构,提高农作物秸秆品质

  绿色农业的发展应以优化结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围绕高效农业技术、品牌特色资源和农产品安全质量,制订符合绿色农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标准,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一是要加快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建立起完整适用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在保持粮油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减少营养和利用价值较低而秸秆产出相对较多的作物的种植面积。二是要从作物育种入手,选育出籽实产量高、质量好而秸秆饲喂价值也高的粮草兼用新品种。三是要加快可以利用秸秆的草食动物(牛、羊、马等)的发展,培育具有高繁殖、耐粗饲、生长快的优良畜禽品种,扩大饲养规模。通过秸秆过腹还田,加快“土地—作物秸秆—家畜”的良性循环和产出系统的完善,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快绿色农业体系的建设。

  第4篇: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范文

  随着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新时期的主要任务与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提高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现代农业对科学技术依存度日益增大,需要有更多的农业推广人才。因此,无论从提高农民致富带头人的素质与推广技能方面,还是从为社会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有效地学习好农业推广学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高校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以来,农业推广学科在农村发展与推广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分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从2000年开始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作为农学、植保、园艺、资环等专业的选修课。几年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探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成功模式,力求使教学方法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现代农业推广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根据农业推广学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我们进行了几种教学方法的尝试,现总结如下:

  一、农业推广学的课程性质

  农业推广学是建立在农村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行政组织学、传播学、行为科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应用性综合学科,是研究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传播扩散规律、农民采纳规律及其方法论的一门科学。是研究推广人员如何对农民进行组织、教育、咨询、服务,使其改变行为,促成科学技术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农民及其行为。重点研究农业推广亚系统如何与农业科研亚系统有效联结问题;推广亚系统内部的问题;目标系统农民群体的.问题。

  该课程用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推广学的基本涵义与性质、任务,研究对象与内容、范围,学科功能与研究方法;用决策学和传播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社会及其环境因素的协调原理,农业科技的预测、决策、咨询原理,农业科技的沟通、采用、传播原理;用系统工程学、教育心理学和技术经济学等知识作引导,提炼农、科、教相结合,试验、示范、推广相结合,农业科技经营、服务、承包、开发相结合等方式方法,阐述开展推广工作的组织、计划、评价方法及推广人员的思维、表达、操作技能。

  三、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与探索

  教育面向现代化,特别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向现代化,以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和提供科技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推广的类型、方式及性质均发生了改变。新时期对农业推广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校的农业推广学科必须紧跟时代脉搏,及时准确地反映新时期、新阶段对农业推广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无论是农业推广理论研究,还是农业推广学教学与实践,都必须不断改革、充实和完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1.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育以育人为本,要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灵活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将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和研究型学习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全面、深入地体现了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重点内容、反映最新的推广案例资料等,同时通过板书进行逻辑推导,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学生对推广学概念、原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采用课堂讨论、情景设定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另外,积极鼓励学生阅读有关书籍和文献。一方面可以扩大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再通过课堂作业和课程论文等形式鼓励和督促学生阅读和涉猎大量有关文献资料,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农业推广又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学好农业推广这门课程要在实践中寻找路径。所以,对学生而言,了解实践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案例分析,同时加强习题、调研报告及课程论文等综合教学方式。对学生完成的课程论文从选题、内容、格式规范、创新4个方面进行考核评分,其结果使各个专业的平均成绩均达到良好水平。

  2.加强农业推广学的实践教学

  农业推广学教学除在课堂上引用国内外先进的农业推广经验作为教学案例外,其课程体系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调整和改进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性教学应放到一个重要地位。

  在完善实践教学方面,努力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的形式和内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良好的专业技能,我们努力实现实习基地资源的共享。我院除结合农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积极筹措基金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利用平时进行实践、科研、社会服务之机,通过多种渠道,广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进行农业推广的实践活动提供广阔的平台。我院先后与黑龙江垦区的853农场、850农场等20余个现代化国营农场及科研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协作关系,在许多科研与示范项目中引入了农户参与式推广的理念和模式,与现代农业推广学的内容十分吻合。

  在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的同时,将农业推广问卷调查、农业推广写作、农业推广讲演、农业推广培训、农业推广经济效益评估、农业推广示范等农业推广技能训练等内容纳入实习教学中,聘任当地有经验的技术员为实习教师,借助社会力量来加强实践性教学。以此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指导、培训技能、农业推广技术咨询、写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所必备的工作技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生产。另外,学校在教学管理上加大力度,要求学生利用寒暑假主动地进行社会调查、参与社会实践,并提交调查、实习报告;对学生提交的报告,要组织考评,给予评分。运用参观访问教学方法,布置学生考察、访问农业示范推广项目实施过程中农户参与的做法和经验,讨论其效果和实践感受,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除了培养人才以外,如何为农村发展服务,如何发挥自己的推广功能,在我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近年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承担了多项国家、省及农垦总局重大农业推广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在垦区和地方的实施,传播了先进的农业知识,培养了农民科学生产的技能,服务了垦区与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实现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垦区及地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这是大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成功范例。

  3.因材施教,课程与专业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科专业、教学对象、经济地区等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以满足教学活动的多元需求。授课内容与专业相结合才会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结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系统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巩固和完善,为完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农业推广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结合社会现实教学才能发挥指导实践的功能。因此,农业推广学的教学宗旨并不是要学生记忆很多的理论和原理,而是要培养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本专业的知识和农业推广学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农业推广理论技术实践发展论文优秀】相关文章:

农业技术推广论文(通用7篇)11-02

日本观光农业旅游经济的发展及启示管理论文10-13

农业推广金融支持探究论文10-09

农业技术推广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论文10-09

从理论到实践分析论文10-09

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10-11

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技术示范与推广论文10-10

农业推广研究生学位教育的论文10-09

农业推广教育档案管理分析论文10-09

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