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时间:2022-10-13 17:47:21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通用6篇)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学生们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通用6篇)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篇1

  【论文摘要】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有效地将经济效益,生态保护和社会效益三者结合起来,既促进了地区经济和旅游产业的发展,又维护了生态平衡,对我国旅游产业向深层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 生态旅游旅游产业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25%~3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左右,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就我国而言,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衡量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首先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代表着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有着尽可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旅游价值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理想地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 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50%以上的保护区从旅游中获取收入,保护区中的旅游收入已占所有创收总额的大多数。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与世界上通行的生态旅游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2.投入不足。发展生态旅游,需要相应的保护性投入,需要有科研、管理队伍的跟进,需要建设相应的交通、通信和装备等保障设施,对环境整治也有特殊的要求。这些方面都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在一些地域偏远、经济欠发展的地区,支撑发展生态旅游的资源匮乏更为突出,更需要政府大力的支持。

  3.产品同质性突出、精品少。不少地方由于对生态旅游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把握不到位,开发指导不够,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定位不明确,造成同质性开发比较普遍,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比较粗放,像九寨沟这样的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生态旅游精品还不多。

  4.环境恶化的现象时有发生。我国生态旅游发展比较晚,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力度还有待提高。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引导不够、盲目开发,仍然在少数地区存在对资源和环境损害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思路

  1.做好生态旅游规划,实行有序开发。应组织一支多学科、多层次、业务精的科技人员到现场调研、实地考察。尤其要对旅游业主体、客体、介体进行科学分析,即游客及未来市场前景,旅游风景资源是否具有吸引游客的物质基础,交通及服务设施是否方便、完备等,都应进行科学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在对旅游区进行开发时,要在开发原则指导下,遵循适度有序地分层开发,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情况下,从生态角度去开发富有潜力的生态旅游资源。

  2.增加投入,完善生态旅游区的各项配套设施。首先,要按照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加强生态保育,加强生态维护,加强环境修复和治理。其次,加强生态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规划的要求,在环境容量和生态承受能力范围内,完善交通、卫生、通讯等基础设施,增强生态旅游的可进入性和交通通达性。最后,是切实加强生态旅游的安全和救援体系建设。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一般地域比较偏,户外项目和户外活动比较多,因此,需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完善安全设施,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建立健全医疗救护体系和紧急救援体系。

  3.要坚持把实施精品建设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通过实施精品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发展中去,在市场上树立起生态旅游的真实形象和鲜明形象,促进和推进生态旅游发展。我国有很多生态系统十分独特的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受生态保护的严格要求,其中的部分区域可以在经过批准以后,高水准规划、建设、发展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精品。同时,为适应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规范生态旅游发展,建议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国家生态旅游认证标准,按照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要求,对我国典型的生态旅游产品进行认证,以便普及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树立生态旅游的鲜明独特形象。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篇2

  摘 要: 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对构建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生态式课堂 构建策略

  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

  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首先,地理课程的目标要坚持整体性原则,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制定统一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地理课堂中的诸生态因子协调、调动起来,使之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三)生成性原则

  地理知识不是刻板呆滞的,而是动态的,地理课堂中教师要贯彻生成性原则,及时根据所学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周围事物相联系,动态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还要加强教育学之间的交往、互动。比如在学习天气系统和地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当地的气候、地貌相结合,启发学生多发言,不断生成新的知识。

  三、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策略

  (一)注重地理教学的有机整体性

  地理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地理书本中个章节的内容也不是独立的,而是息息相关的。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还要注重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和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构建开放的知识和开放的课堂,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竞相迸发。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摒弃单一的讲授法,将小组讨论、社会调查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和讲授法相结合。比如在教学“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不良影响,并让学生就自己的看法进行调查、收集资料,最后相互讨论。

  (二)创造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

  积极的课堂生态环境包括精神环境和学习环境,构建良好的精神环境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地理资源信息流,让学生感受地理的趣味性和实用性,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学生开辟积极向上的课堂生态心理空间。良好的学习环境要求教师关注地理课堂情境的动态生成,避免僵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迁移情境,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交流,构建生态式课堂。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中地理生态课堂的关键一环,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是维持生态课堂的基础。教师要明确自己主导者的地位,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充分利用教育机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比如在学生“城市化问题”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将这块内容分成“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几块内容,然后让学生自发组成探究小组,就本组选择的内容收集资料、分析数据等,然后各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相互评价,这样就能充分发挥生态群体的动力效应,促进生态课堂的构建。

  四、结语

  地理生态式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充分调动、协调课堂上的诸多生态因素,不可顾此失彼,营造和谐舒适的课堂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师生身心的共同、持续进步,营造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学习气氛。

  参考文献:

  [1]谭成权.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学新探[J].2011(3).

  [2]刘猛.对高中地理新课改教学的几点思考[J].读与写(教师教育),2008(01).

  [3]吴作诚.谈高中地理课的预习高效地理课堂的基石[J].中学教学参考,2011(15).

  [4]秦风洲.浅析高中地理课堂“学案”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师,2009(S2).

  [5]崔桂兰.新课标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要“四注重”[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7(10).

  [6]吴庆峰.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设疑[J].华章,2010(9).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篇3

  摘要:“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从构成要素看是一个由农业生产景观、乡村聚落景观、乡村生态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和可供游人观赏的旅游景观共同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在价值取向上,“乡村生态旅游景观”必须要具备旅游价值,既要展示独具乡村特色的审美价值,更要注重生态平衡、注重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关键词: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

  1.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定义

  有关“乡村生态旅游景观”的含义,在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的阐述,但是这种新型的旅游景观一定是要具有相关的价值的,而这种价值最终体现出来的就是经济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主要强调乡村的特征,这种特征把乡村和城市的景色截然分开,具有自身独特的景观价值;“乡村生态旅游景观”不但要演绎出一种乡村风情,表现出一种乡村的特色,更要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人和自然该如何相处的问题,也就是保护生态平衡,让自然资源可以持续的被利用。所以,这种景观带有综合的性质,主要包含生产景观、乡村聚落、乡村生态、乡村文化以及那些可以进行观赏的景观。

  2.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的若干原则

  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各种景观进行规划,需要了解很多学科的知识,主要是规划整体的景观要素,要想取得成功的效果,必须要关注到景观的生命力和吸引力,综合考虑乡村的经济、社会以及环境等条件,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实践,只有这样才可以合理恰当的对乡村旅游景观进行规划。

  2.1生态性原则

  旅游业在在发展的同时,会造成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污染,而乡村景观自身的运转也要符合生态要求,做到环保、低碳、绿色,尽量达到循环利用各种资源,构建一个正常的生态环境。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降低污染,不能给自身以及周边带来负面作用。以生态的原则对景观进行规划,所要达到的效果是尽量打造恬静的旅游景观区域,形成适合旅游的环境,这样可以提高景观的质量。

  2.2经济性原则

  发展乡村旅游业以及改造乡村旅游景观都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在进行规划时要考虑到经济的因素。例如,在乡村生态景观中开展采摘园这个项目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规划时不但要对采摘点进行合理的设计,还要想出在淡季也可以吸引游人的方法,不断的增加收益。对景观进行设计要注重经济性,也就是保证旅游经济以及生产经济都可以发展起来。

  2.3特色性原则

  乡村旅游业想要顺利发展下去,必须要有特色,旅游景观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才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实力,如何规划以及设计出有特色的景观呢?就需要综合考虑园区不同方面的特征,例如经济、历史、自然、社会、文化等,然后结合这个特征,找好自身的特色所在,让园区的设计可以与众不同,和大众化的景观规划区别开来,这样才能够将更多的游客吸引过来。

  2.4参与性原则

  如今比较流行的旅游方式是让游客可以亲自的参与进来。农业园区比较适合观光游览,因此占地空间很大,内容也丰富多彩,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从城市过来的游客必须亲身体验园区的生活方式,才可以真正的感受到在农村生活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游客才可以真正的走近乡村,体会更外一种生活方式。

  2.5多样性原则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旅游项目,也不管什么规模的旅游形式,都需要留给旅游者很大的空间进行选择。对乡村生态景观进行设计时,要以多样性为基础,也就是在开发产品、设计路线、选择时间、确定游览形式以及消费水平时,尽量设计出不同的方案,可以让游客有选择的空间;而且对于在园区内各种品种的组合、景区内各个小区域如何分布以及资源配置方面要注重多样性以及丰富性。

  3.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实施重点

  3.1景观生态规划建立在产业适宜基础上

  对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进行规划,也就是分析乡村景观的各种要素以及整个景观情况,以相容性为基础进行生态规划。对这种相容性进行分级,构建起判断相容性的矩阵,以此为依据,规划产业比较适宜的地带,以便于确立一种科学的行为体系。

  3.2景观生态规划要充分规划乡村土地

  根据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规划的几项原则,如何充分的利用乡村土地进行良好的旅游景点规划非常重要。在此我们可以将将乡村景观划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乡村景观保护区、乡村景观整治区、乡村景观恢复区和乡村景观建设区。在这几个区域合理的规划好之后,可以充分的解决生产土地和景观规划用地之间的各项矛盾,不仅仅给乡村土地带来了更多的生态价值,还创造了新的产值,可谓是一举两得。

  3.3景观生态规划要以乡村聚落为中心

  对景观生态进行规划主要建立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主要内容是规划景观意象、功能以及性质,规划土地利用方面的景观生态以及景观平衡,规划聚落形态以及空间景观,规划聚落规模以及功能区,塑造聚落的风貌以及体系,规划道路交通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环境建设以及绿地系统,规划景观控制以及景观区划,规划灾害的控制等等。

  3.4景观生态规划中融入田园公园式风格

  伴随着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田园公园成为具有很多功能的主题园,它建立在乡村景观的基础上,具有自然、休闲、生产以及康乐的特点。乡村生态旅游更多的关注趣味性、参与性、趣味性。对田园公园进行规划,让生态旅游带动旅游业向前发展。

  4.小结

  目前,旅游业属于飞速发展时期,乡村生态旅游也开始出现,让生态旅游景观规划逐渐受到了更多了重视。但是,当这种全新的景观规划兴起的时候,随之也带来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思索,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该如何保护环境资源,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只能企盼更多的专业人才不断的加入进来,也希望可以找到最佳的方式,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也保证了可持续利用环境资源。(作者单位:黄淮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黎明,李振鹏,张虹波.试论我国乡村景观的特点及乡村景观规划的目标和内容[J].生态环境,2004(3):445一448.

  [2]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20-31.

  [3]肖笃宁,李秀珍.城乡与区域规划的景观生态模式[J].国外城市规划,1997(3):27-30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篇4

  摘要:随着人类世界越来越朝向现代化发展,传统民间文化该何去何从?本文主要是从当今社会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现状,旅游文化新生态的优势以及两者相结合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两者发展的建议来阐述论题。

  关键词:旅游文化新生态;传统民间舞蹈;思考;良性循环

  新生态文化作为新生的事物正处于方兴未艾的时期,而传统民间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已经渐渐显现出消亡的端倪。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出发,讨论旅游文化新生态能否带给传统民间舞蹈浴火重生的涅槃,这也正是本文的思辨要旨所在。

  一、当今传统民间舞蹈发展的积弊

  据考证,舞蹈的出现比文字的出现还要早。在远古时代,它总是与先辈们的生活以及强烈的情感表达联系在一起,例如:祭祀、庆祝收获等,并深深根植于人们的生活中。而不同的地域在经历长期发展与文化碰撞之后,形成了不同类别的舞种,它们与当地的文化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成为人类文明世界里一颗熠熠发光的明珠。然而,时至今日,传统民间舞蹈发展却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其一,由于舞蹈本身具有的观赏性和文化属性,使得传统民间舞蹈演出成为很多旅游地区不可或缺的项目。在旅游业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为迎合大众喜好,舞蹈会失去其率真高雅的本质,变得媚俗而肤浅。譬如大家都知道的土著舞,它充满了原始的野性,激情而富有张力,但是在有心人士的鼓吹改动之下,它变成了一场野蛮而夸张的生存游戏。这不仅误导了旅客,也是对当地脆弱的舞蹈文化的一种摧残。长此以往,这会影响整个地区原有的生态文化系统,使传统的舞蹈失去其依存的精神骨架,脱离其本土文化内涵,流于肤浅,沦为单纯的娱乐项目。而试问,没有精神脊梁的舞蹈何以长存于世。其二,当今社会,传统文化成为可再创造的资本,舞蹈自然也列其中。各地区为了创造出实际的经济效益,纷纷推出舞蹈文化的招牌,同时也吸引了相关学者的调查研究。但是,一方面,打着旅游文化新生态旗子的商家可能因为不能真正理解传统民间舞蹈,从而“生产”出一些急功近利的复合型的、交叉型的舞蹈。因此,正统的民间舞蹈的继承者相对于接连不断冒出来的旅游区可谓是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部分艺术家、学者,缺乏求真务实的心理,并不持续深入,走入当地人的身边去探寻原汁原味的传统民间舞蹈,而是仅仅根据从一些官方的节目,例如“民族文化艺术节”、“民间舞蹈交流赛”中获取的皮毛知识,大肆宣扬,认为这就是该民族舞蹈的精髓所在。于是乎,浩浩然一片书籍中,那些所谓对传统舞蹈的解读实际上是一种主观臆测,基于此,传统舞蹈的发源、流传、类别、特点都没有权威的考证。舞蹈的理论体系建设不全,是舞蹈文化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三,现代以来,传统民间舞蹈遭受到更为频繁强烈的文化冲击。地域民族传统文化在与现代主流文化相遇时,实际上是处于弱势的。而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不管是如同大草原上狼与羊相遇般迅猛凶残,还是如同雨水浸润久旱的土地般温和彻底,在放任不理的态度下,最后都会以弱势文化被同化或者直接消亡告终。在荧屏与舞台上,性感的爵士,热情的桑巴,优雅的天鹅湖等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谈及传统民间舞,总是觉得不入流、难登高雅之堂。而所谓主流舞蹈却是依旧热门,这就是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之间存在的难以逆转的“势差”。究其原因,实际上是由于人们对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缺乏深刻的认知,难以理解其内涵精神,长久视之,传统民间舞蹈的根基必将遭到动摇,前行之路,举步维艰

  二、旅游文化新生态带来的曙光

  旅游新生态作为生态学家意识觉醒的产物,成为旅游界的新生主力军,渐渐得到各方的广泛认可。按现有流行的观点,旅游新生态所推崇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旅游地原生态传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进而实现此区域的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在笔者看来,与传统旅游相比,旅游新生态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保护性开发,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相关保护,传统的旅游模式带给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更大的负面效应,它的思考方式实际上是为人为中心的,把自然看作是人类的所有物,肆意索取不知珍惜。而旅游文化新生态已不再把人当作自然的主宰,宣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同时对风景区生态资源以及文化资源的开发会更适量,开发的方式会更合乎科学。第二,可持续性发展,传统旅游业如若继续发展,必会在不远的将来步入崩溃的境地,实质上,环境被破坏所产生的恶果最终将会反噬到人类自身上来。对当地居民来说,祖祖辈辈的生存环境恶化,昔日美好的`家园被毁得面目全非,是心理生理的双重打击。而对开发商和游客而言,被破坏的旅游区是不再具有吸引力和旅游价值的,于是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并不愿意再次涉足,开发商只得望区兴叹。反观新生态旅游提倡的,不以短期的小利进行破坏式开采,为日后留下发展的余地,让旅游地区的资源和文化不至枯竭而亡。而且,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十几年来生态旅游以每年平均20%的速度增长,是旅游产物增进最迅速的环节。其发展的可持续性,由此管窥一斑。

  三、当旅游文化新生态遇上传统民间舞蹈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当旅游文化新生态与传统民间舞蹈结合在一起,必将一洗沉疴,赋予对方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并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众的面前。首先,旅游文化新生态是传统民间舞蹈传承与发展中的文化保护屏障。作为一种新兴旅游潮流,新生态文化自提出之日就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并成功得到了相关部门及专家的重视。在大众观念里,这是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的代言词,他们愿意接受并加以实践。而旅游文化新生态的主旨是回归自然,核心思想之一便是保护。这包括对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对当地地域文化原生状态的保护。这一思想潮流是一种引领,也是对近些年来倡导民俗文化保护不谋而合的响应。基于这种旅游消费理念,人们在旅游的过程中,会更注重于感知地区特殊的文化氛围,这既是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一种尊重,同时客观上也促进了传统民间舞蹈的繁荣发展,给予我国传统民间舞蹈发展壮大的养分。与此同时,旅游文化新生态也为传统民间舞蹈的未来提供了实质性的保障。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扬,不是短时期就能有所见效,也并不是依靠几个专家学者就能完全解决的。它更需要当地原住民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提高、推进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统文化保护的积极性。从而将本地区特色因子保留下去,将具有浓郁区域色彩的传统民间舞蹈加以传承创造。这对传统民间舞蹈发展来讲必然是一个福音。其次,众所周知,传统民间舞蹈本身就是蕴藏丰富的文化资本,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具有无可取代的并且可再创造的商业价值,它作为旅游业中一个活跃的因子,产生的经济效益往往是惊人的。现代社会,人类长期居住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严重缺乏了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机会,生活单调,心理浮躁,近些年来,在人群中,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俨然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旅游观念。从这个方面来说,人们之所以喜欢旅游,实际上是为了暂时解下外界的束缚,感受异域文化对自己一成不变思想世界的冲击,追求自我的印证和心灵的成长,享受视觉和心境的双重盛宴。那么,除了传统民间舞蹈还有什么文化形式可以将浓烈的感情变得如此具体、直接、生动,使人在它们的面前不复麻木和缺乏想象呢?因而,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依靠自己本身的文化价值,结合该地域特殊的生态景观,在旅游业发展中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旅游文化新生态注入了实际的内涵。可以说它是新生态文化运转的动力源泉。最后,旅游文化新生态与传统民间舞蹈其实已经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是大自然中随处可见的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互相协调、共同发展。一个理论可以清晰描述清楚其中存在的关系,在这个体系中,存在了三种资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通常情况的运转模式为:社会资本利用经济的资本去发展文化资本,与此对应的,文化资本会转化成经济效应来回馈前两者,构成一个良性循环。在此过程中,三种资本都贡献了超出单独的自身所能给出的价值,既发展了经济又使文化得以传承。

  四、对旅游文化新生态和传统民间舞蹈共同发展的建议

  针对旅游文化新生态和传统民间舞蹈实际共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几点问题,笔者想给出自己相应的建议。第一,完善相关法规及加强民众原生态旅游资源保护意识目前我国存在着部分称为———“生态旅游者”的人群。从某种真实意义上而言,像这类生态旅游者们大多数只知表层现象,严重的甚至一点都没有生态意识,其虽存有浮浅资源保护的责任感,但由此可寻,我国正缺乏对旅游者们的环境伦理教育与引导③。故而需要强化大家的原生态文化资源保护的意识。再则生态旅游发展到后期,仅仅依靠生态旅游的观念来制约不遵守的人们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完善生态旅游景区的保护法显得尤为重要。第二、推进传统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和“再创新”传统民间舞蹈分布散乱,体系不全,加以只有少部分人了解并且它依存于当地特殊的原生态环境,其传承与发展显得更为艰难。若是积极推进传统民间舞蹈的“产业化”。充分发展它在经济创建中艺术价值的动向,营造传统民间舞蹈品牌,并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焕发新生的强健的活力,使其艺术生命久盛不衰,作为先民的文化遗产继续流传于世④。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要真正做好保护继承传统民间舞蹈文化传统的宏大工程,必须向其中注入新生的具有活力的力量,同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索研究,整合出具有可行性和前瞻性的思路对策。着眼于中华民族民间舞蹈的长远发展,并使其向社会贡献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石裕祖.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2).

  [2]江金兰,李引进.生态旅游的开发与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的整合性研究[J].旅游纵览,2014(1).

  [3]林斌,段文军.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4]王娜,王明黔.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研究[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3).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篇5

  摘要:职业院校课堂生态的研究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调查该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现状。将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分为教师、学生、人文环境三个维度。通过调查发现该校酒店管理专业存在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失衡、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性失衡、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失衡、教师发展与职教理念失衡的现象,根据失衡现状提出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职业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调查研究

  为了有效解决课堂生态问题,本研究根据课堂生态的内涵及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特点,设计了信度和效度较高的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环境现状调查问卷。经测试和修订,该问卷主要包含教师、学生及人文环境三个维度共计25个问题,并对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旨在了解目前该专业课堂生态现状,分析课堂生态失衡的因素,以便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现状

  调查对象为酒店管理专业2015级、2016级和2017级在校生5个班级共计135人,回收131份有效问卷。其中,男生17人,女生114人,男女比例差距较大。从年级来看,大一45人、大二52人、大三34人。

  (一)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失衡

  调查发现,有12.98%的班级学生人数少于20人,49.62%的班级人数集中在31~40人左右,而21~30人的班级占到36.64%。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班级的生态环境失衡,要么人数太多造成教室拥挤,要么人数太少无法满足标准课堂生态环境。从学生对于学校的硬件环境满意度情况看,54.96%的学生认为一般,35.11%学生满意,6.87%非常满意,只有非常少的同学不满意。由此可见学校的硬件环境,基本上处于一般状态,学校的硬件环境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而对于班风的评价,49.62%的同学认为一般,35.88%的同学满意,9.92%的同学非常满意,只有少数同学不满意。由此可见,对于班风的评价,大部分同学处于一般状态。综合可见学校的硬件设计和班级班风的建设都应该加强,学校应进一步促进学校基础设施的建设。而班风的建设和维护需要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共同努力,首先有一个好的班委协助班主任开展班级工作,建设班风。因此,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共同努力加强对班级班风的维护与建设。教师的授课时间与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时间也存在失衡现象。48.85%的老师授课时间长达35分钟,41.22%的老师授课时间长达45分钟。34.35%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35分钟,只有3.81%的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为45分钟,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他时间都在开小差,导致课堂秩序不佳,影响课堂生态。由此可见授课时间控制在25分钟左右最佳,留给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提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让课堂更加活泼有趣。

  (二)教学模式与学生自主性失衡

  调查发现47.33%的学生选择酒店管理专业的目的是喜欢本专业,只有10%左右的学生选择该专业的目的是拿到大专文凭。由此可见,学生本身对酒店管理专业很喜欢有一定的期望,希望通过专业学习为就业做准备。而对于专业期望而言,87%的学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很高,希望能学有所成;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75%的学生希望毕业后能从事该专业。由此可见,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期望值较高,本身非常喜欢本专业。学生对教师评价也很高,86%的学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认可度较高,几乎每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由此可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能力均较高,得到学生的认可。54.96%的学生每周课后复习的时间在5小时以下,复习时间较少,造成学生不愿思考,作业存在抄袭现象。学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值很高,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制定授课计划与授课内容,为学生发展以及专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目标失衡

  课程设置是专业建设的前提,是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的关键,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也是衡量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平衡与否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专业设置需要满足一定数量的学分和课时,本专业在2015年改革时新增一些课程如酒水与酒吧服务管理、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宴会设计与管理等课程,特别是宴会设计与管理包含64个课时。这些课程的设置与专业培养目标关联性较小,而且这些课程的内容在其他课程里多少都有涵盖,不必新开此类课程。很多同学也反映此类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大。另外,酒水与酒吧服务管理、酒店康乐服务与管理需要在专业的实训室里教学,而我校的实训基地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无法满足实训课程的要求。

  (四)教师发展与职教理念失衡

  教师作为课堂生态的主体,承担教书育人的责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专业发展信息。这就需要专业教师不定期的下企业锻炼,丰富自身的实践知识。调查显示,酒店管理专业教师5名,其中副教授1名、讲师2名、助教2名。由此可见该专业的教师不仅少而且高职称的教师也偏少。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堂生态优化对策

  (一)提升专业认同感,优化学生结构

  学校可以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专业认知教育、与专业教师开展座谈会、组织高年级本专业学生或就业学生开展座谈会等以提高专业认同感。学生的学习动机也是课堂生态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国际化发展对酒店的需求猛增,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应用得到提高。同时,要优化学生结构。其中班级人数多少有重要意义,人数过多导致班级环境拥挤,学习热情相对较低。人数过少班级环境松散,影响班级学习热情。根据实践经验,要将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针对女生多的情况,一方面加强招生宣传,吸引更多男生报考该专业。另外要注重性别失调给男生带来的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摆正心态,增进学生间的有序沟通,提高班级成员间的凝聚力。

  (二)完善课程设置,提倡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样化

  酒店管理专业应开设实践技能课程,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设工学交错式的培养模式,将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学校还应加强对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对教师而言应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会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借助网络等模式开展教学,完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模式,通过情景模拟、游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多项交流。课堂生态环境中师生关系是影响课堂效果的关键因素,学生对教师的喜爱程度影响他的课堂注意力。情感是人对客观环境是否适合自我需求的体验,酒店管理专业要将师生关系融入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的渗入到日常思维当中。教师应走向课堂,融入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增强与学生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

  [2]潘丽芹,张浩.基于生态理念的高职农科类课堂高效教学实践研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5,(03):39-40.

  [3]徐慧敏,曹辉.课堂生态的内涵?功能与特征[J].教学与管理,2015,(03):1-3.

  [4]王良华.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2):27-28.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 篇6

  摘 要: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与人类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绿色之源。在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号召下,中国全行业都在努力创建绿色产业,旨在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林业由于具有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双重作用,在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林业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注重经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并重。为林业发展寻求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才是促进林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前言我国地形丰富,山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特征,虽然不适合耕种,却是林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山区林业是我国林业的主体部分。在山区发展林业能够极大程度上节约耕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为山区人民增加收入,还能够防风固沙起到绿化山区环境的作用。在发展山区林业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做到可持续发展,绝对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就忽视环境的保护[1]。笔者通过多年研究,旨在为山区林业寻求既能可持续发展又能保护环境的途径。

  1 我国山区林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1 林业管理技术落后,科技难以兴林

  在讲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看似原始简单的山区林业发展过程中也需要用到很多高新技术[3]。在我国,林业的发展受不到足够的关注,很多价格比较昂贵的林业设备都没有用到山区林业的实际产生中。增加了林业管理的难度。例如,山区林业病虫害的管理,在传统方式上往往是人工喷洒农药,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在地域面积广阔的山区林业基地却并不适用。而引进高科技的无人飞机队发生病虫害的农药进行农药喷洒就能在最短时间内对更多的树木进行管理[4]。如果对引发病虫害的原因和病虫害种类有深入的了解,科技人员还能利用声波,改良树种等方式进行生物病虫害管理和治疗。但是我国林业往往科技投入不足。山区林业发展的研发工作不进行,山区林业就难以真正从树木品种,防虫措施等一系列方面发生由内而外的改变,使山区林业发展上一个新的台阶。

  1.2 山区林业开发处于起步初期

  山区林业的综合开发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初期,这导致我国缺乏一整套完整的林业发展规划。在很多人山区林业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竭的错误认识下,盲目开发利用山区林业资源的现象比比皆是。盲目开放不仅会导致山区环境恶化,还会使我国林业发展走上绝路。

  1.3 林业与其他行业脱节,独自发展遭遇困境

  世间万物之间都有丝丝缕缕的联系,一旦与世间万事脱离也就意味着走向衰亡败落。在我国,山区林业的发展就展露出孤立的场面,农业、水利、工业几乎社会全行业都与林业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上各个行业相互渗透。当时我国林业的发展却明显与社会上其他行业的发展脱节,林业在发展过程如果只顾及自己的发展,缺乏与其他行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就难以在市场中孤立发展。不能与社会上的多行业保持密切联系就会失去促进发展的及时信息,不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诉求及时改变自己的发展模式,这就是导致我国山区林业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5]。

  2 多渠道保证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

  2.1 政府应加强对山区林业管理制度

  想要真正实现山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升一切与山区林业发展相关的部门、企业和工作人员的重视程度。如果政府能够提升对林业管理的重视程度就能最大程度的引起其他部门对山区林业的重视程度。政府通过把山区林业纳入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整体规划之中,可以从宏观角度对山区林业发展做出规划指导,给山区林业各级部门工作1个大的方向并对山区林业管理部门的工作进行考核。这样一来就能督促山区林业管理部门做好自身工作。保证山区林业工作有序进行。

  2.2 加强立法工作,保护林业发展

  古语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林业的发展也是如此。加强有关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立法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断绝想要盲目开发林业资源人的贪心。可持续发展在林业上具体分析就是不知追究眼前利益,是林业能够在自己生长恢复的能力范围内被人类长久的利用。由于山区林业可持续工作最重要的是适当开发,但是过度开发明显会降低人们的眼前利益,这就导致不法分子弃长远利益不顾,盲目开发林业资源,山区林业退化消失。加强立法工作,为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只有做到每一代人都不盲目开发林业资源,才能让林业资源做到取之不竭用之不竭,人类的子孙后代都能有林业资源可以利用。

  2.3 加强爱林护林宣传工作,增强可持续发展意识

  我国山区林业可持续发展工作推进困难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人们的爱林护林意识低下,不知道林业资源对于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没有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对于林业资源发展的必要性。有关部门可以通过组织各类讲座,印发宣传册等方式加强对山区林业工作人员爱林护林意识的树立和培养。使山区林业工作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做好自身工作为山区林业发展做出贡献[6]。

  3 多方面加强山区林业环境保护

  3.1 科学育苗种植,保护林产地自然环境

  通过引进先进的育种技术,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培养符合各种要求、更适合在某些特定土质气候中种植的树种。在利用信息技术改变山区林业发展方式的时代,林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离不开先进的技术设备。在运用科学技术改善山区林业发展条件之前,必须由专业人员对林产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勘察,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土质、病虫害、原产地原有动植物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可以通过科学育种的方式培育根系发达能够对土质产生很好束缚力的树种,对于干旱的地区可以培育节水植物,在土质盐碱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培养转基因的抗性树种。通过科学育种可以让树木与所处环境很好地有机结合,在树木茁壮成长的同时对当地环境起到很好地保护作用。

  3.2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政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尊重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是保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行的前提。科学发展观要求山区林业在经济发展中因地制宜,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也必须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放在心头。山区林业产业是山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山区人民通过砍伐树木,将木材作为商品进入市场满足了自身基本的生产生活需求。这样的林业开发方式虽然增加了山区人民的收入,但是也会造成森林资源的大量耗损,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想要在开发林业资源的同时保护环境,就必须严格遵守科学发展观。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率,在合理利用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式补充森林资源,鼓励人们退耕还林。

  3.3 加大山区林业管理的资金与技术的投入

  林业面积虽大但木材质量不高,影响经济的发展。对山地林区加大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可以有效控制森林砍伐量,避免生态恶化。

  4 结束语

  林业发展不仅仅可以拉动国民经济发展还能够绿化环境,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可是我国山区林业发展起步较晚,存在着一些的问题。笔者根据多年研究和实地考察经验对我国林业发展现状做出评价,找出问题所在。在促使林业可持续发展和加强环境保护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提出林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过程中,应该改善的部分。有效解决了我国林业发展中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郭子旗.浅谈林业产业的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16(11).

  [2]吴健,匡伟华.试论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的协调发展[J].绿色科技,2016(17).

  [3]祖毅.林业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探讨[J].中国农业信息, 2016(17):225.

  [4]任发生,王尚雄.怎样解决生态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矛盾 [J].中国林业,2016(11):56.

  [5]王德时.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4): 178-179.

  [6]王宏宇.山区林业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7(6).

【生态旅游参考文献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生态旅游的猜想毕业论文12-05

关于新疆生态旅游毕业论文12-05

分析生态旅游概念毕业论文02-03

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初探毕业论文12-05

关于如何发展生态旅游毕业论文12-05

硕士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03-24

数学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03-25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标注02-16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的要求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