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时间:2022-10-09 02:13:08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论文【1】

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

  摘 要:本文在对国内旅游高等教育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独立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分析了目前独立学院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应从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思和实践教学目标、内容、保障等方面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独立院校;旅游管理;教学体系

  一.引言

  在我国,旅游业正在成为一个蓬勃发展的产业。

  与此同时,各地高校,尤其是旅游城市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

  据统计,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开设有旅游系或旅游专业的院校)共计1968所,其中高等院校967所,中等职业学校1001所[1]。

  随着近年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这样的应用型专业来说,构建成熟科学的教学体系尤为重要而迫切。

  由于独立学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旨在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质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因此,独立学院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上不能一味照搬公立大学的模式,而要突出自己的特色,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本文拟针对独立学院中学生的特点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探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与教学体系的完善。

  二.独立院校的概述

  (一)概念

  所谓独立学院,是指经过国家教育部批准,由某个组织、企业或个人投资,利用公办高校的管理和教学资源,按照新机制运行,独立管理和独立招生而组建的高等院校[2]。

  独立学院的历史只有短短九年时间,在追求合理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注重社会效益,其生命力强大,发展迅猛,数量逐年增加。

  (二)学生特点

  1.家庭条件普遍偏好,爱好广泛,但自律性差,文化基础较低。

  三本院校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

  这些学生兴趣广泛,喜欢上网、旅游、看电影电视等。

  社会活动参与意识强,对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以及学生干部的竞选及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大多数学生娇生惯养,自律性较差,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本学院学生的录取成绩决定了大部分学生入学时文化基础是相对薄弱的。

  2.自信心不足,自卑感较强。

  由于三本学生在高考中成绩并不理想,使得他们来到学校后,自卑感比较严重,自信心不强。

  3.心理问题突出。

  目前在校学生大多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出生,成长背景正是经济改革大潮席卷全国的时候,家庭经济环境、成长经历的差距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差异。

  三.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旅游饭店管理专业本科教育1980年在浙江大学开办,标志着我国的旅游饭店教育已经从设立之初的专门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向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转变。

  我国大部分独立院校的课程设置,都是将管理学的基础课,使学生从一般到特殊,将普遍的理论运用到具体行业,最终达到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的目的。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更多是通过“重新组合”国内外高等旅游院校有关专业和课程来确立自己的课程体系,生搬硬套已经成型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3]。

  其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 教学方法呆板,考评手段落后

  大多数独立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填鸭式”的形式,教师讲,学生记;讲授多,讨论少;理论阐述多,案例分析少;学生很难参与其中,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以至于课堂讲授效果很差。

  在对学生成绩进行考评的时候通常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的手段,学生只要死记硬背便可获得合格以上的成绩。

  (二)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严重缺乏有效的实践环节

  由于目前大部分独立院校的教学计划随意性比较大,没有统一标准,各院校的课程设置只能根据制定者对专业的理解以及本专业的师资状况来定。

  课程体系呈现出“大而全”的特点,在对课程进行设置时,大都照搬别的专业的基础课。

  (三) 师资培养不畅,整体师资水平不高

  目前国内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大都是从别的专业转过来的,专业功底不深,没有实际工作经验。

  在教师进修、培训方面,渠道不畅,缺少专门的培训计划,外派教师进修也大都进行理论方面的培训,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训很少。

  四.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一) 课堂教学研究

  基于独立院校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的问题,本文认为旅游教学应特别注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建构式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尽可能让学习过程中得到和谐发展。

  1.课前准备——学生兴趣的培养

  “师生互动”、“学导建构式”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学生想学。

  为此,在教学的预习环节中,可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有机会的情况下带学生下行业参观培养学习,亲身体验。

  (2)教案学案的设计(设计互动)。

  根据学科背景和特点明确自己的授课目标,在教学准备过程中积极找出和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新闻、故事、心理测试、案例等相关课外知识,充实教学内容。

  (3).注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多种途径收集与教学有关的资料。

  2.课堂教学——课前引导、教法灵活、内容丰富、提倡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整理知识信息的能力、迁移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与创造能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在新课中扮演的是助学者的角色,是任务的组织者和完成任务的监督者角色。

  教师在教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抛出问题、任务,并向学生介绍有关知识,提出教学要求,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感性材料包括与本节课有关的故事、最近的新闻、一句名言、数据材料等等。

  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教学内容生活化。

  成长中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是学生认知结构的源泉,也是尽快获得学生认同的保证。

  经常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所学内容就在我们身边,贴近生活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觉得有话可说,进而产生兴趣。

  旅游专业知识中,诸如民间节庆、生活习俗、人文传说、名菜美点等内容,有许多是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体验过的。

  针对此类知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或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导出新知识,或从新知识的讲解切入,向学生已有经验世界回归,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比较,更好地掌握新知识。

  如地方饮食,就让学生们自己去收集整理当地饮食。

  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2】

  [摘要]随着旅游产业的转型和旅游新职业的产生,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应进行适应性改革。

  本文在分析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旅游产业转型趋势与旅游新职业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旅游新职业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改革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是旅游管理类专业中开办较早的专业,承担着培养旅游人才的重要任务。

  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和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众多旅游新业态和旅游新职业、新岗位,改革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以适应旅游产业发展和旅游新职业对旅游人才的需求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与问题

  (一)目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状况

  至2008年底,设置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院校全国共有916所。

  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666所,本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212所,本科院校独立学院38所;在校生人数为189231人,累计毕业生人数为137150人;其中四川有59所,毕业生11720人,在校生15675人,占高职旅游专业学生人数的50%以上。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基层和中层管理骨干人才培养的主要平台。

  (二)职业范围定位于基层旅游岗位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范围定位基本上以旅行社、宾馆饭店、景区景点等基层旅游岗位,课程体系也以这些基层岗位的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要求进行设计。

  (三)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的问题

  1.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基于传统旅游基层岗位,如导游、旅行社、酒店、会展、接待等,过分强调职业性的特色,强调面向一线基层,太注重技能培养,课程设置基本对应于旅游行业的运行部门,缺乏前瞻性。

  2.专业办学定位模糊,导致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设置混乱。

  据调查,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各类课程总计达300余种,除教育部指定的公共必修课外,仅有28%课程在内容、课时、课型方面一致。

  3.课程设置带有很强的学科痕迹。

  4.课程设置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对旅游人才的要求不相适应。

  大多院校的课程设置与改革依然局限于传统岗位、传统职业及其能力要求,没有体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对旅游人才的需求。

  二、旅游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旅游新职业分析

  (一)旅游产业转型趋势

  从宏观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功能从改革开放以来单纯的经济功能向综合的社会功能转变;旅游产品结构存在多元化、休闲化转型趋势,即从事务性旅游到休闲性旅游,从单一观光旅游产品向以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为基础的多元休闲旅游产品转变;旅游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规模扩张向集约型效益提升;旅游产业(或经济)结构从分散经济、规模经济走向系统经济、集群经济,形成产业积聚集群,构建旅游产业、休闲产业集群,使其不仅成为区域经济一部分,而且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引擎。[1]

  从微观(旅游者和旅游企业)角度,我国旅游产业转型主要体现在:旅游方式从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体验旅游、探险、运动休闲旅游转型,从团体旅游向个人、家庭旅游转型,从传统背包旅游向自驾旅游转型;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儿童旅游市场的发展,老年旅游、儿童修学旅游等快速发展;旅游企业营销方式从传统营销向网络营销、个性化营销转型,从旅游大众营销向定制营销转型。

  旅游产业转型导致旅游新业态不断产生,新业态旅游方兴未艾。

  从吃、住、行、游、购、娱六大旅游要素看,旅游新业态发展的主体内容包括:“行”的方面,邮轮旅游、自驾旅游等业态迅速发育;“食”的方面,特色餐饮、个性化餐饮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方向;“住”的方面强调舒适方便,主题酒店、度假型酒店、高档精品酒店将进一步发展;“游”的方面强调体验生态、生态旅游、森林旅游、湿地旅游、滑雪旅游、温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度假、休闲旅游、商务会展、工业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项目内容将会更加丰富;“购”的方面强调创意,旅游购物方式、消费内容不断创新;“娱”的方面强调文化,旅游演艺等新型业态迅速发展。[2]

  (二)旅游新职业分析

  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大量旅游新业态的出现,产生了众多旅游新职业。

  具有借鉴意义的旅游产业转型及产生的旅游新职业如下表:

  这些新职业对旅游人才提出了全新的要求,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设计等方面已严重滞后,与旅游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脱节,这将使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人力资源面临较大的窘境。

  这已经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如海南省将开展旅游咨询师等27类旅游新职业培训鉴定项目,以满足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和对高水平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承担着培养新型旅游人才的重要责任,应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变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培养适应旅游产业未来发展的新型旅游人才。

  三、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面向旅游行业新职业与新岗位需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为规范,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旅游服务能力、旅游营销管理能力、旅游咨询与策划能力、旅游护理能力,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性、外向性专门人才。

  (二)职业证书

  1.基本职业证书:全国大学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合格证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

  2.职业资格证书:导游职业资格证书、护士职业资格证书、旅游咨询师、旅游导购师、旅游项目策划师、旅游市场营销师、旅游电子商务师、康体休闲管理师、旅游体验师等。

  (三)主要就业面向

  1.旅游营销方向: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体验、旅游导购、旅游产品(线路)设计与推广、旅游项目策划、旅行社计调、餐饮创意设计。

  2.休闲旅游管理方向:度假休闲旅游管理、运动休闲旅游教练、自驾游管理。

  3.旅游保险方向: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

  4.旅游咨询与策划方向:私人旅游顾问、旅游咨询。

  5.旅游护理方向:旅游护理、修学旅游管理。

  四、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以旅游产业转型下的旅游新职业与新岗位为依据,以服务类课程为先导,以管理类课程为基础,以旅游新职业课程为特色,以培养适应未来旅游产业发展的旅游人才为目标。

  (二)课程体系模块化设置的主要内容

  课程体系设置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将课程模块化,每个模块对应一种或几种能力的培养。

  为此,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模块可分为公共基础与素质课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方向课模块、实践教学模块等四个。

  其中,专业基础课模块可以设置管理类、旅游基础知识类课程,包括:形体训练、商务礼仪、旅游概论、旅游地理、管理学、旅游英语、旅游景区景点管理、旅游市场营销、客源国与旅游目的地概况、旅游心理学、旅游财务管理、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导游基础知识、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汉语言文学知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等。

  专业方向课模块按就业面向的5个方向设置课程,以基于旅游新职业能力要求开发的新课程为主,学校可以根据所在区域旅游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课,学生也可根据自身职业规划选修课程。

  如旅游护理方向可以开设急救护理、精神护理、老年护理、儿童护理、老年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等专业方向课程;旅游营销方向可以开设旅游电子商务、旅游网络营销、网页设计与制作、旅游营销策划、推销与谈判、旅游公共关系、旅行社计调、旅行社经营与管理等专业方向课程。

  (三)新课程开发

  现有课程体系下的传统专业课程已不能满足旅游新职业的需要,构建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应根据新职业及其能力要求,做好以下新兴课程开发:旅游网络营销或旅游电子商务、运动休闲管理、度假旅游产品开发与推广、自驾游管理、旅游保险销售与理赔、餐饮创意设计、旅游护理、旅游安全管理、个人旅游规划与管理、高尔夫球场管理、探险旅游管理等。

  (四)做好传统课程的整合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制一般是三年,许多高职院校采取2+1(前2年在校学习,第3年顶岗实习)模式,在2年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大概只能完成30门左右课程(每学期7门左右),而旅游管理专业又是综合性较强的专业,涉及众多学科领域,要面面俱到开设涉及课程是不可能的,况且还要为开设新职业课程留出空间。

  解决学习时间有限与课程众多的矛盾,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打破学科体系,进行课程整合。

  比如,可以将《管理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相关内容整合成《旅游管理学基础》[3],将《餐饮服务与管理》、《前厅与客房服务》、《酒水与酒吧服务与管理》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酒店服务与管理》,将《旅游美学》、《旅游文化》等课程的有关内容整合成《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等等。

  通过课程的整合,设置综合化课程,可以大大减少重复授课,既节约课时,又扩大学生知识面,也为新职业课程的设置留出了空间。

  (五)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以培养导游讲解、酒店服务与管理、景区服务与管理、旅行社实务等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设计的,分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

  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包括导游讲解、旅行社、餐饮摆台、客房、酒吧、茶艺、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等实训室,校外基地主要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业为主。

  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设了对应旅游新职业的新课程,对原有课程进行了整合,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训基地建设必须作相应的改革和创新。

  1.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标准要在现有基础上按专业方向课模块需要培养的职业能力进行设计,校内实训基地要加强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旅游项目策划实训室、旅游急救护理实训室的建设;

  2.校外基地要考虑增加保险公司、网络旅游企业(旅游电子商务网站)、休闲度假类旅游企业、旅游咨询企业、汽车俱乐部等;

  3.创新顶岗实习模式。

  目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求进入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实体企业的旅游基层岗位顶岗,岗位相对稳定、起点低。

  基于旅游新职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要在传统模式基础上,采取开放式、自由式、项目化等模式,形成以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为主的实习考核模式。

  如以某一个旅游项目为载体,完成项目调研、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估过程,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学生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高端客户作私人旅游顾问,完成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安排、旅游讲解、客户维护等任务,以此过程的完整材料、效益和报告作为顶岗实习考核依据。

  [参考文献]

  [1]刘少和.旅游转型研究综述及我国旅游转型发展的探讨.旅游论坛[J],2008.12.

  [2]杨玲玲,魏小安.旅游新业态的“新”意探析[J].资源与产业.2009,11(6)

  [3]魏敏.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中国外资.2008,(9)

【独立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相关文章: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论文10-08

构建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10-01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论文10-08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论文10-08

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论文10-01

新建本科院校旅游管理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10-08

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论文10-08

探究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及完善论文10-08

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的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