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浅析陶渊明无名的神

时间:2021-02-16 19:16:31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陶渊明无名的神

  毕业了,必须要提交毕业论文,合格方可毕业。现在的毕业论文要求挺高的,需要有理论部分,实际应用部分。毕业生们最好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做好准备,写出有质量的论文。下面YJBYS给大家提供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析陶渊明无名的神

  摘要: 陶渊明诗歌所表现出的主导思想,既有儒家思想,也有道家思想。他的诗歌精神状态似乎是混沌的、散漫的。但陶诗重点在于表现对生命的纯粹和感激等方面。在某种意义上,陶诗已经超越了古代,陶诗的精神形态直追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一点上,我们对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可称为没有明确形态的纯粹生命意识,即陶诗所表现出的诗歌精神饱含着一种无名的神,是超然于宗教情怀的一种独立人格和精神品格。

  关键词:陶渊明 无名的神 诗歌精神

  引言

  在我国文学艺术的长河中,陶渊明是称得上不朽的诗人。他的诗歌语言不是没有经过锤炼,而是不着痕迹,显得平淡自然,在这种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让人在深思中感到淳厚有味。陶诗所表达的丰富意蕴方面,我们看到的是陶渊明对纯粹生命的追求,表达的是对生命的感悟,在这种精神感召之下,陶诗所散发出的精神形态是没有宗教性的一种近似无名的神的意识。

  一、陶诗的无名精神追求

  陶渊明生活在战乱年代,对人生和生活有着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他在诗歌中的精神追求是一种经历过后的磨难后形成的隐逸旨趣。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历史的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思想影响,怀着建设国家和拯救民族的豪情壮志,曾几度出仕做官。他在《杂诗》中曾说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反映出陶渊明年轻时的情怀和胸襟,积极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是,他在目睹当时国家内忧外患,逐渐转向老庄哲学,在创作田园诗歌中,寄托了陶渊明的人生理想,他用高度的艺术化思想,美化了自身的精神痛苦,形成平淡的生活港湾,在这些诗歌当中,反映出陶渊明的精神状态仿佛是无名的神一般。

  例如,古今中外其他大诗人的诗歌中,也有这种无名的形象,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中,也出现这种情况,王维诗歌创作中的禅意是非常浓厚的,他的诗歌中大量引用佛理,如他的《酬张少府》中“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穷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像王维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他的诗歌中隐含的佛学理论深刻显示出作者清谈自悟的禅学意旨,且这种意旨中所表现出的禅学意向是王维赢得“诗魔”称号的原因。

  而陶渊明诗歌中的精神形态并没有构建一种终极关怀,他在游离儒家、道家的边缘,在他的诗歌中,很多是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对生活的感悟,与道家的思想靠近的多些。例如,诗人在《归园田居》里曾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当然,最后诗人说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理想和人生志趣。这种思想流露出作者对丑陋社会的无比痛恨,形象刻画出宁静、美好的社会理想和田园生活向往。在这里,纯真的田园生活和狡诈的上层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字里行间流露出陶渊明对这种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陶渊明这些诗歌往往是对自然的描画,这些诗歌和真正的道家思想的“自然”还是有不同之处的。陶渊明诗歌所表现出的自然思想,不管是从道家意义上的自然,还是自然景物上都带有浓厚的人间气息,他的这种道家思想是一种真朴的境界。例如,《辛丑岁七月赴假江夜行涂口》中的“养真衡茅下,庶以善自名。”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的“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以及陶渊明最负盛名的《归园田居》里的“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等。陶渊明的这个“真”,是真生活和真性情的生动表现,和道家的真有一定的区别,是陶渊明在人生和艺术追求的“真”境界,而这个“真”似乎是一种无名的神。

  二、陶渊明诗歌精神中无名的分析

  陶渊明诗歌中的这种无名的`神,有没有一个确切的指称或者形态?这是摆在研究陶渊明诗歌研究学者面前的问题。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要从陶渊明的背景出发,分析诗人自身的素质,同时又要结合诗人所处的社会和历史背景。

  1、诗人独立人格和坚韧品质,决定他的诗歌具有超然的精神

  陶渊明诗歌中的这种精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不屈服于现实,不为某一思想所局限。但凡伟大、卓越的诗人,都有不畏艰难险阻,不向黑暗势力低头,这种坚守非常难得。陶渊明自己有多个孩子,在他丧妻之后又续娶翟氏,并和妻子过着躬耕生活,两人志同道合,安于贫贱,家庭生活一直比较清贫。

  诗人曾几次做官,但做官和自身的性情有严重的冲突,于是诗人就辞官归隐,这种行为本身就说明了陶渊明自身的性情和思想比较淳朴、独立,丝毫不受他人和社会的限制,表现了超然于世的高洁品行。

  关于他的辞官归隐,历来诗人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对此认为弃官归隐是不可取的,尤其是不能忍一小忿而致终身之贫。王维在《与魏居士书》中写道:

  “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云‘叩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忍,而终身惭乎?此亦人我攻中,忘大守小,不知其后之累也。”

  在这段话中,王维的讥讽是毫不客气的,他认为陶渊明纯粹是不识时务,应该接受官宦生活,不应任性弃官归隐。王维自身也是这么做的,从对待社会和人生方面,可以反衬出陶渊明高洁的品行,其精神之高标出世,努力践行独立之思想、自由之意志,丝毫不受世俗和舆论约束,他的诗歌艺术上所表达出的这种精神真正体现出无名的神的境界,他并没有和这个世俗的社会同流合污,没有使自身沦陷在樊笼里,维护了生命的本真,让诗歌的精神状态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