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形状的精神分析

时间:2021-05-29 15:15:2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形状的精神分析

  每一个大学生都要经历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毕业生们能否顺利毕业,所以还是要认真对待的。下面YJBYS提供美术学毕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思考!

  摘要:本文从绘画创作的角度,根据艺术作品中的图像的表现形式及面貌,并结合自身绘画创作的经验与体悟,探讨绘画中对于形状和边界的认识。其要义是尊崇艺术精神,将客观世界及规律化为我用;同时在深刻理解绘画的目的和意义的基础之上,不断探寻绘画中的本源性问题,挖掘绘画创作的生成动力。

  关键词:形状;延伸;转化;边界

  形状,是指物体的存在和表现方式,同时物体的形状又被我们的视觉所感知。从这一角度来说,“形状是眼睛把握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涉及的是除了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和方向等性质之外的那种外部形象,主要涉及物体的边界线。”[1]反观艺术作品中的图像,有的是对形状的再现,有的是改变或超越形状等等。一言以蔽之:画面中的形状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一、视知觉捕获形状

  当我们去描述一个物体的真实形状时,可以发现三维的物体是由二维的面围合而成的,而二维的面又是由一维的线围绕而成。物体倚靠外部的边界线和内部边界线在空间中分割出自己的形态。但在实际的观看过程中,我们所获得的信息远远不止形状本身的概念。比如说一个球体,它的背面本来是看不见的,在实际的知觉中,这一背面也能变成眼前知觉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看不见的这一背面和看得见的正面一起构成了视觉中一个“完整的球”,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半个球这是因为我们曾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角度观看过球体,对球这一概念的理解已经在许多次这样的观看中获得了一种总体的认识和把握,积累了关于球的视觉经验。所以已有的知识和视觉经验都在一次新的观看中调动起来发挥作用,这样的视觉经验成为一种类似直觉的无意识。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对这样的无意识加以利用,使之成为某种有意识的观看态度?比如说,我们可以把一片树叶看成是内含有形状各异的细胞,有水分子移动的管状物和很多阀门的复杂装置。这样的视觉感知能力,在绘画上也相应地表现出来了。由文艺复兴时期所创立的西方绘画风格,它所再现的物体的形状,是局限于一个固定点看到的那个局部。而埃及人、美洲土著的绘画,还有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等却不受这一限制;儿童们在画一个妇女时,往往把她肚子里的胎儿也画出来;立体派的画家们,不也是打破这一限制吗?为了获得非现实的效果,达利画出了流淌状的软钟;为了体现观看效果的时间性和连续性,在未来主义巴拉的作品《被拴住的狗的动态》中物体的边界线在画面中可以重复出现;在中国画中,人物景致也是处于一种多个视点下的观看的集合,这种多个视点下的集合,是一种反应心理状态的有机生成和融合。

  二、形状与边界的延伸

  人们所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并不一定与该物体的实际边界等同。这种被知觉到的形状,作为真实物体存在的逻辑外推,暗示出物体的真实边界将以一种内在的延伸进入画面。这种发生在真实物体与画面之间的延伸,使形状的表达具有了可变和想象的余地,在这伟大的延伸中,真实的边界线只不过是基石和参照物,画面中的物象依此而蜕变、演绎和运化,只因为你我的感知和体悟具有先天不可抗拒的“液态能力”,[2]各种意念、想象,凭借这种延伸实现一个在画面上可感知、想象的另一个世界――呈现出各种平衡或是冲突的世界。平衡中蕴含着失衡,失衡中预示着运动和,变化中又回到宁静。所以这种延伸不仅指向画面本身,也映照在人与画面之间。画面中物体的形状和边界亦能在某一时刻扬弃它的母体,幻化出新的生命形态。这新的生命形态是超现实的,它与客观的现实之物拉开了距离,成为了画面本身的内在,最后脱胎而生成画面中“理想的真实形态”。如同数学概念中的点和直线:点是空间上的定位,直线是无限延伸的概念,它们只是一种虚空的概念和定义,实际上却没有任何真实的依托之物,但是可以用来解决极其复杂的推理和演算。所以,形状和边线只是规定客观真实之物,使某物为之某物,而不是规定画面本身,它们只受画面自身的要求进行改变和延伸,使人们感知、幻想并不断调配。再举例来说,如果是描绘一处风景,就其中的一棵植物来说,作为一个自然之物,它的形状和姿态,颜色和位置毫无争辩地显示出它作为这一存在者的各种性状,而这些特点和性状,并不是画者要坚持和表达的。它们只能被看作是一个“提示”,真正的意义是它在画面上的分量、大小、高低与周围空间一起参与整个画面。简言之,它具有使其成为画面中相对应的某部分的能力。为了取得较好的效应,这一植物即是作为被选取的图像材质,它逐渐失去既定的的位置、性状和颜色,在不断的变换形状、改变颜色的过程中凝固和冷却下来成为一个物象,作为一种先于它的.本质而存在。

  三、形状与意象

  人们在看待画面的内容和语言的时候,一贯的思维是专注于表面的视觉效果,并把它们作技术性和工具性的解释,而对绘画的内在生发过程鲜有解读,这样一来,绘画便把真正的思废弃了。其实,使绘画成为绘画的存在则是充满了悬念。比如一幅作品,表面所呈现的是视觉上的“象”,是作为时间和历史上的“现象”的凝结和固定,我们的观看可以获取画面的内容、颜色和结构,以及这些信息的总合所折射出的气息。使其成为画面的存在也不是某一个细节或局部的形象,而是构成整个画面的点、线、面、空间的内在运行方式,它们的运行只为画面存在而辩护,运行方式发生改变,它的质性亦发生改变,整个秩序重新开始。

  老子曾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可以说在古代,人们认识事物的形状不尽然像今天这样是以几何图式去看待。惚兮恍兮,说明人看到事物的边界不像我们这样明确和清晰,而是具有某种模糊性。也许这种观看方式,侧重点并非物体的边界,而是一种宏观把握,可能更多的是捕捉对象的精神内核。眼的观看只是起到一部分作用,同时还有某种不可知的体悟在发挥作用,将自身的所有感官调动而获取物体的信息,达到一种集合式、超越式的理解。西方的绘画是建立在合乎逻辑的理性之上,他们对光、形状和边界线作科学上的几何分析就不足为奇了,在科学和理性之外,我们的感觉、知觉和对应的绘画,不仅仅是一致地遵循科学检验下得出的对物体形状和边界的几何求证。因为“我们从不单单注视一件东西;我们总是在审度物我之间的关系。”[3]我们的某些意念、心象等等可以借助于现实的形状和边界得以传递,因为创作者的意图或出发点的不同,便可产生各种可能性。画面中的物象,不是为了定格某物的形态,而是要深沉的召唤内在变化之势,这种“势”也成为人和画面之间的纽带和途径,使其沟通和联系得以建立,没有这种贯通和联系,人不能成为画者,画亦不能成为画。

  四、结论

  图画已不再是自然之物,绘画是意图的显现。画面中的形状成为具有了精神召唤功能的视觉图景。在绘画的过程中,人的视觉和精神、心理彼此交融,实现了“现在”与“不在”、“此地”与“异地”、“此时”与“彼时”的畅通,在现实与幻想的领域,各得其所。绘画本身就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动态的循环系统。一幅作品的创造过程,必是注入了一种可以超越和转化的力量才能透出生命的气息和特质,只有在实现循环的流动中,画面才具有了自身存在的方式,也才能将创作者――画面――观看者――心理――时空等多种概念和层面互相贯通起来,构成一个律动着生命音符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人格心理学,张春兴等编著,浙江教育出版社

  [3] 观看之道,《英》约翰・伯格著,戴行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形状的精神分析】相关文章:

小班教案《形状》03-18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弗兰肯斯坦》的悲剧01-29

形状记忆合金在土木工程的应用论文03-11

古代文学现代人文精神分析论文03-13

文化的与诗学的的论文12-28

讣告的的格式范例09-25

回家的路的校园的广播稿02-05

最新的关于资产评估的报告的优秀模板10-14

实用的描写父母的爱的作文3篇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