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高中美术研究论文

时间:2023-04-01 09:26:16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高中美术研究论文范文

  高中美术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和探索实践,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美术课上能真正的收获知识。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有关高中美术研究论文范文

  高中美术研究论文

  高中美术研究论文范文一:谈高中美术课的“动”感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高中学生普遍存在压力,几乎每位学生都会觉得学习有压力,而美术课可使天性轻松、活泼的学生得到愉悦和放松。

  很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这门课是副科,学与不学一个样,搞好文化成绩是关键,这给美术课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让美术教学质量长期在低谷徘徊,苦不堪言。

  而要扭转这种局面,笔者认为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是关键,让他们从不喜欢上美术课转变为想上美术课。

  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老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 改变观念,快乐教学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被动性很强,抑制了学生的学习情趣,不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为了改变学生对美术课的成见,改变原来课上自由散漫的作为,教师在美术课堂中应创设情境效应,宽松舒适愉悦和谐的教学课堂氛围非常重要。

  当学生全身心参与艺术活动时,不要让他们感到其周围总是有一双严肃的眼睛在盯着他们,而应让他们欣喜地发现教师也正在和自己一起分享着学习中的愉悦,但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首先,要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心境,一个人只有心情不错,才能与美术为伍。

  俗话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学生发现了生活或学习中的美,自然就产生了兴趣;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参与艺术活动的条件,以便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艺术愉悦体验的机会。

  如在教学中国山水画或水彩风景时,在课堂的开始部分运用美丽的自然景色进行录像欣赏,风景作品的欣赏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然后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学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

  比如卡尔夫的《银水壶的静物》是一个“金字塔”形的构图,与塞尚的静物画不同,具有稳重的矜持感,我们可让学生通过对比,得出新的认识。

  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就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老师再进一步引导分析作品形式和内容,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二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强调的是一种互动活动,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交流。

  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不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是需要老师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全面发展。

  比如讲毕加索的作品《格尔尼卡》时,我首先让学生从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去观察,让他们说出对其色彩、造型的感受、讲述他们课前收集到的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所属画派的资料,并让学生动手从这幅名画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案。

  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然后在老师的鼓励下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得对与否并不重要,重在参与。

  尔后在小结时告诉学生作者正是通过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的色彩、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嘶鸣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

  作品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又表达了画家的思想感情,从而使人产生一种泄愤后的美感。

  通过这样深入的欣赏不但对立体画派有了新的认识,而且还能运用立体画派欣赏方法去欣赏其他立体画派的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中包含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加深对名作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具有举一反三之功效。

  因此,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思考、评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帮助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

  三 丰富课外活动,培养创造力

  丰富多彩的美术课外活动可使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自主探索、发现学习内容并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处理得当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有目的地让学生去阅读古今中外著名画家的有关书籍,让学生从画家们的成长历程中积累材料,得到情感体验、生活经验,获得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比如我要讲齐白石作品时,先让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齐白石的个人信息、历史背景、题材方向以及他的一些感人的故事等,为教学奠定基础,同时,由于学生对美术知识的不断积累,教学中故事与目标相结合,气氛很好,他们对美术课也越来越感兴趣。

  其次,我还充分利用学校艺术节和其他一些有关美术作品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

  比如,学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上,我总是动员大家都自由地去书去画,然后将学生的作品汇总在校园里展出,并对画得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对于其他单位组织的书画作品比赛,我也积极地组织学生参与,部分学生还在各种比赛中获了奖,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美术课的乐趣,还为教学效果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我还组织学生在恰当的时间去郊外写生。

  由于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空间有限,他们对写生都很感兴趣,也会大有收获,每次写生之后,我除了要求他们每人交几幅绘画作品之外,还引导他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有机地将美术与文化相结合,同时,对优秀的绘画作品,我还用相机把他们拍成相片,投到相应的杂志社,通过杂志社的采用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兴趣。

  这一做法深受学生喜欢,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互动,我所教的学生对美术课有了新的认识和收获,我带的美术生在术科考试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美术教师只要千方百计地设计好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教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研究论文范文二: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艺术

  美术欣赏其实从婴儿一生下来就开始了。

  后经过幼儿园、小学、初中三个阶段的教育,学生的欣赏水平已经有了很大的飞跃。

  在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然而,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这对开展正常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带来了困难。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深有体会。

  现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教学效率作一些探讨。

  一、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不顾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专业课或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主要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进行。

  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

  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

  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实在是无的放矢。

  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徕笑声,哗众取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

  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近作品,但没有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不顾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语文课

  美术作品,必然与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有关。

  于是部分教师就喧宾夺主,大谈其历史渊源、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忘记或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这种历史课或语文课式的美术欣赏课即使你上课的内容再生动充实,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这种教法的后果是偏离了从美术作品中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正确把握的几个主要环节

  (一)明确教学任务,增强美育意识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

  美育不是一般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一般的美术技能教育,是一种修养人性、提高人生质量、深含文化底蕴的教育。

  因而,美育是一种培养和塑造完美人生的教育。

  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

  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

  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

  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

  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

  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

  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二)加强直观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力求接触、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作用,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一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直观手段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所以,在教学中,千万不要只注重于“纸上谈兵”。

  无论你是否采用了多媒体手段,或是采取了其他方法丰富了教学活动,加大了信息量,也比不上直观教学带给学生的信息,从而根本上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达到主动研究、探求知识的教学目的。

  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

  比如在教学《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一课时,必须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诸如材质与肌理之美。

  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让学生去运用多种感官亲身体会,这不但更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能够更好地在教学活动中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三)讲究教学艺术,探索正确方法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寺”的题目,令其弟子作画。

  大弟子画了一座山,山中有一座庙;二弟子也画了一座山,树木掩映下露出庙宇的屋顶,远远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而三弟子思忖良久后,画了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

  三者相比,显然后者高人一筹,含蓄地体现了主题,余味隽永,含不尽之意于画外,自然得到老画师的赞赏。

  这种言不尽意、意在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手段的精深微妙,可应用于教学艺术之中。

  古人论画,常有无法中有法、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的说法。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

  “深山藏寺”给予我们的微妙领悟应用于美术欣赏教学实践中,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启发学生的新思维,寓教育于艺术良方之中,寓教育于文化艺术之中,教学艺术因之而升华,教学也因此富有个性魅力。

  比如,《20世纪外国绘画》这一课应该说学生会比较难以理解和欣赏。

  我们可以采用先让学生诉说自己曾经有过的觉得最有趣的梦境的方法来进入课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也不妨暂且做一回周公抑或弗洛伊德,诠释梦境与人的潜意识的关系,然后联系到用绘画作品来表达。

  这样的教学方式,既生动活泼又紧扣主题。

  学生的学习兴趣陡然攀升,而且能够针对一些表现手法对号入座,逐步理解和学会欣赏。

  当然课题引入阶段的时间不宜过长。

  (四)丰富实践活动,锻炼自主能力

  现行的美术教材有一些选学单元,这使我们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同时可以适当地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体验活动。

  当然,不应忽视我们的教学初衷,主要以加强学生的审美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世界观为目的。

  为切实理解和加深兴趣而对一些绘画操作做一简单的接触,注重创造力及想象力,不把绘画水平作为唯一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

  另外,应该适时地安排学生外出参观展览及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达到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目标。

  此外,还要和家庭美育活动、社会美育活动结合起来,才能使欣赏课教学的成果得以巩固、提高和拓展,从而大幅度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知能力、鉴别能力、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高中美术研究论文】相关文章:

高中美术抽象艺术教学研究论文10-09

高中美术论文10-01

高中数学研究论文10-01

美术学专业教学发展的研究论文10-09

高中的政治处理艺术研究论文10-09

小学美术教学对环境教育体系研究论文10-12

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的论文10-08

小学阶段乐学美术的方法研究论文10-09

高中的政治案例教学法研究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