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美术学的毕业论文

时间:2020-12-10 13:22:33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美术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自古以来,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使西方社会更好地了解中国美术及其发展史,翻译需要担负起更大的使命。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

美术学的毕业论文范文

  美术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美术鉴赏论文格式

  引言

  世界美术分东西方两大体系,两大体系又衍生出不同的美术创作,产生出美术视野的多元性,就绘画而言,东方绘画以中国为代表,我们就以东方艺术的一个代表——中国山水画,

  与西方文化的一个支流西方风景画进行比较,看看中西方艺术之间的差异以及各自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首先是两个画种几乎相近的起源;其次是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最后我们看看中西方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法的异同,以及工具材料上的区别。

  正文

  一、起源及发展的比较

  (一)起源及发展

  中国山水画的历史,源远流长。

  独立的山水画正式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间。

  据有关文献记载,顾恺之当时就曾画有《雪霁望五老峰图》、《庐山图》、《望五老峰图》等山水画。

  另外据史料载,当时的夏侯瞻有《吴山图》,戴逵有《吴溪山邑居图》,戴勃有《九州名山图》等山水画问世,可惜都已经失传,所以我们无法具体知道当时山水画的概貌。

  ⑵画论的出现,就证明山水画艺术即将迈上正确发展的轨道。

  这样一直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山水画才可以说是已经完全成熟了,并渐渐形成了独立的画种,出现了一大批专画山水的大师。

  在起源上,中西方的风景画是大致相同的。

  在西方的艺术史里,15世纪初期尼德兰的抄本装饰画上,已经出现了风景在画面上占很大比重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的风景和早期的中国山水画同样的命运,只是作为人物的搭配。

  真正没有人物登场的纯粹风景画最早是以素描等小画面形式出现的。

  采取直接描写自然的写生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不久就影响到法国的印象主义画家。

  泰纳最初也受荷兰画家的影响,以后又被克洛德·洛兰的画风吸引。

  19世纪的画家还注意表现高山、大海及晚秋、晨雾等前人不曾描绘过的自然景象。

  19世纪后期,由于印象主义画家的努力,风景画获得明暗和色彩的微妙谐调,并成为绘画中的重要门类,到此完成了西方风景画的发展到完善。

  (二)分类

  以自然风景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传统画科。

  其支科虽仅有山水与屋木(一称界画)两种,但名山大川、风景佳胜、田野村居、城市园林、楼观舟桥、历史名胜均可入山水画。

  中国山水画不但表现了丰富多采的自然美,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与社会审美意识,甚至从

  侧面间接地反映了社会生活。

  山水画的分类虽亦有依题材差异者,但传统习惯多按画法风格的不同:勾勒设色、金碧辉煌、富于装饰意味者称青绿山水或金碧山水;

  纯以水墨描绘者称水墨山水或墨笔山水;以水墨为主的略施淡赭淡青适于表现朝晖夕阳者称浅绛山水或淡着色山水;以水墨勾皴淡色打底并施青绿等敷盖色者称小青绿山水;几无水墨纯以彩色图绘者称没骨山水。

  古典时期那种严谨写实的风格,推开了西方风景画发展的大门。

  这个时期一般都概括称之为古典时期,写实性极强。

  随着风景画的发展,不同的风格及表现手法逐渐涌现出来。

  近现代的的风景画创作往往较为随意,不象古典时期那样循规蹈矩,画法也发展为多样,所创作的作品也就更具有生命力。

  二、美学思想和审美理念的比较

  (一)美学基础

  受中国古代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

  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自然的认识不同于西方哲学。

  中国山水画诞生的东晋,正是道家的玄学风靡四方的时候。

  道家的那种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甚至整个中国艺术的重表现而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和基础。

  这不但体现在绘画上,甚至作诗为文也将天人之间的灵犀相通视为创作的最高境界。

  一个人修养的高低就直接决定了他艺术成就的高低。

  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的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则是另一番景象,他们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

  因此他们在古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影响下形成一种以希腊与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

  而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的准确、完美的体现,是想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一种贡献。

  如诗人但丁所言:“??你的艺术,距上帝只差一个等级”,上帝在他们眼里是世界及美的创造者,如此追溯一番就不难理解西方艺术的写实性。

  。

  当然,也是西方风景画的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

  这就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忠实、并接近与自然。

  在了解了他们的美学思想之后,对于他们笔下刻绘的真实的自然,也就可以领会了。

  这是与中国的山水画家截然不同的两种美的认识,表现在艺术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具有不同的美学价值。

  (二)创作理念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天马行空的创作方法和心态,并视此为作画的最高境

  界。

  “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

  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

  春夏秋冬生于笔下。

  ”西方风景画多强调对景写生,在现实中感觉大自然。

  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存在的自然风光,以此表达自身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

  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尽最大量的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

  对于“神”的理解,西方风景画是逐渐认识到并发展起来的,与中国山水画的最初就追求“神”的起点不同。

  这主要是取决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创作的理念不同,所以体现在画面上的视觉效果也就不同,这是基于两种不同美学思想的创作态度。

  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

  打个比方就是,中国山水画飘逸如“仙”,而西方风景画更象是稳坐高台的“正神”。

  三、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的比较

  (一)表现手法

  1.造型手段 中国画的造型手段是“线”。

  通过在创作中积累出的各种不同的“线”,抒写自己的胸怀,抒写心中独有的山川。

  中国画家大都穷其一生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线”,有很多优秀的画家,就是因为他能成功的驾驭简单却含义无限的“线”,而成为大家。

  西方画家在描绘眼中的事物时,是将它们当作“面”来理解的。

  “面”对于塑造形体要优于“线”,“线”表现的较为抽象,而“面”似乎要具象一些,表现出的东西更容易让人理解。

  西方风景画的湖光山色都是由一个一个的“面”组成,通过对“面”的使用增强画面的体积感和真实感,因此西方风景画仿佛比中国山水画要厚重,也就比中国山水画更接近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景观。

  2.造型特点 在造型上提倡不拘于形似甚至“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中国画又一突出特点。

  善于抓住对象本质特征以及神情的中国画家,以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灵活的表现对象。

  同时也为了区别主次宾主,给人以充分的美的享受及自己情感的充分表达,他们将个性化的构图、装饰化的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所以,不拘泥于特定的时间与空间的构图布局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

  讲求笔墨是中国画的另一特点,所谓笔墨并不是用具材料上的笔墨,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的一种艺术技巧。

  中国画使用的最富于弹力的毛笔,对笔触水分的变化反应最为灵敏的宣纸,形成了中国画笔墨变幻无穷的特点。

  它的另一个作用是可以体现出每一位画家的个人风格。

  同样,作为一种艺术语言,西方的油画包括色彩、明暗、 线条、肌理、笔触、质感、光感、空间、构图等多项造型因素。

  油画技法就是把各项造型因素在画面上体

  现出来,油画材料的性能“充分提供了在二度的平面底子上运用油画技法的可能”。

  油画作品既表达了艺术家的思想内容,又展示了油画语言独特的美──绘画性。

  西方风景画家在作品的造型上贯彻自己的美学思想,充分利用油画的特性极力展现大自然的瑰丽。

  真实的再现大自然一树一草,油画的特性有利于作者反复的修改,长时间的观察,然后逐渐深入的表现自然景色。

  因此,西方风景画家的笔下的景物就有了具体的命名,当然这与中国画家笔下命名的山水不尽相同,他们所创作的作品更接近自然,而不是单纯为了对象的“神”,而对对象的“形”有所忽略。

  它的造型特点简言之就是写实性,充分表现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光感、质感的不同,在画面上营造一种真实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3.空间 在空间观念的认识上,中西方山水或风景绘画上相差迥异。

  在中国的传统美术理论中,对空间观念有不同的阐说,宋代郭熙所说的“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这不单是单纯的物理空间观,而是置身于天地间的充满诗意的空间概念,也就是有中国画家寻求的“神游”的意境,并非现实生活的东南西北、前后左右。

  中国画所要求的画面意境是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

  这种审美观在19世纪末才受到西方的重视,提出在美术上打破时空界限,以开阔美术的表现作用和功能。

  但是在此之前的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观念,却是另一番天地。

  西方风景画所描摹的自然就是在“二维的平面空间虚幻的追求三维空间的真实感”,所以,他们对于空间理念的认识,就是对自然实实在在存在的空间的认识,即科学的空间。

  画家只是在自然的空间和风景画中的空间的转化中充当了载体的作用,而不是像中国山水画家那样吞吐天地、浑然一体。

  他们的笔下并不像中国山水画家笔下的空间那样穷极宇宙、变幻无穷。

  尽管在表面上接近于自然,却在心灵上没有于自然融为一体,终究是徘徊在自然与内心之间,为自然景观所园囿。

  4.色彩 重视立意构思的重要作用,提倡艺术形象是为了表达内心与外界之间的交流,“敢于使用程式化、装饰化与夸张变形的手法,为对象传神,为作者达意”;中国山水画使用的色彩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的,这种化繁为简的创作方法更符合中国儒道思想所追求的那种平淡中庸、清心寡欲的境界。

  在墨与色的关系上,一种是以墨为主,以色为辅;另一种是墨不碍色,色不碍墨,互不侵犯相得益彰。

  古画论中的“随类赋彩”,并不是完全照抄自然,而是经过画家们多年的总结和经验得出的对自然物象概括的认识。

  并不是像印象派那样苦苦追求色彩在不同光影下的变化,中国山水画只讲究四季的区别,对自然风光的描绘讲究“点到为止”的态度,主要还须欣赏者进行“二次创作”去体味其中的“酸甜苦辣”。

  油画在起源及发展的初期所处历史环境奠定了古典油画的写实倾向。

  起初的油画是服务于宗教的,表现的是身和仙境。

  后来,许多著名的画家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就是单一的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创作已

  不能表达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和认识,所以,他们逐渐开始对当时生活中的人物、风景、物品进行观察和并直接描绘,也因此让西方风景画在色彩的表达上比中国山水画有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早期的作品只是对不同的物象、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色彩进行描绘。

  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画家们对光的认识逐渐深入,以及光与色彩关系也了解的较为深刻,因此这时候西方风景画的色彩表达更为丰富。

  (二)表现形式

  1.中国画中的“笔”,并非单纯指一种材料,它是中国画家对艺术表达的一种独特的认识。

  “笔”应用的好坏直接影响一幅作品的优劣,“用笔”便成了中国画家创作和鉴赏的一个标准。

  与此不同的是,油画的笔是扁头的。

  这样绘制出的“宽线”(东方人是如此理解)正是西方画家以面造型的起点。

  和东方画家使用的工具相同的是,这种工具也是极具弹性的。

  在早期的的风景画中,笔触的应用并不是很明显的,也就是说在古典时期。

  后来,随着画家们对油画艺术的表现功能要求的提高,笔触才逐渐应用的广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