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简析现代管理理论范式演进

时间:2022-10-01 05:16:01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简析现代管理理论范式演进

  下文是一篇小编精心准备的简析现代管理理论范式演进,欢迎各位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同学进来看看哦!

  摘 要:本文通过梳理现代管理理论演进过程,从科学管理的兴起,行为科学的产生到管理科学的发展,直至走入管理理论丛林,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并没有使管理学范式发生根本变化。

  关键词:管理理论 范式 演进

  一、 管理范式的缺失

  “范式”的英文为“Paradigm”,源自希腊词“Paradeig-ma”,意指“模范”或“模型”,由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 S.Kuhn)于1962年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假设,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共同体信念”,只有有了理论和方法上的共同信念,才能进行选择、评价和批评。库恩在“范式”概念中还强调了社会心理的因素,使之具有文化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内涵,强调核心概念、理论、观点、命题等理性的规则,使范式又有了方法、模型或模式的内涵。

  在管理领域,根据库恩提出的“范式”概念,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管理范式,管理活动中所具有的共同信念,即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为管理提供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管理理论的一种传统并为管理研究规定了努力的方向。

  自从人群出现便有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管理活动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逐步产生。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能找到古代哲人对管理思想的智慧之光。但是学界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是以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约尔《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为诞生标志。在这百年间,管理理论从无到有,从一枝独秀到百家争鸣,直至走入管理理论丛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然而统观现有的管理理论文献,却少有对管理范式进行探讨,似乎管理范式并不存在。尽管库恩的范式分析方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不同学科的历史发展过程的研究,但管理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与其他自然学科在学科性质上有很大不同,似乎不适用严格的范式理论来描述。从“科学共同体信念”的角度看,管理学似乎存在着不同的科学共同信念。管理学的研究者大都来自于管理实践一线,他们以自己的经验观察和知识背景为出发点,不同的研究者由于所处的组织环境、组织地位的不同,研究问题的视角和出发点也无法形成统一的范式。故管理范式似乎先天不足,后天的发展也似乎无法走向统一。

  二、 现代管理理论的演进

  (1)科学管理的兴起

  科学管理是伴随着工厂制度和工厂管理实践的产生的,是20世纪初在西方工业国家影响最大、推广最普遍的一种管理思想理论,其目的在于解决如何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问题,其主要标志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和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勒、法国的亨利·法约尔和德国的马克斯·韦伯。

  1.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

  泰勒在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产组织合理化和生产作业标准化的科学方法及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有:

  (1) 改进工作方法,并根据工作要求挑选和培训工人,进行动作研究,使劳动方法标准化,以提高劳动效率;

  (2) 改进分配方法,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度;

  (3) 改进生产组织,加强企业管理。

  泰勒主张把管理人员从工人中分离出来,使得有人开始从事专职的管理工作。由于采用了科学的作业程序和管理方法,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了两三倍。

  2.法约尔的《工业管理一般管理》

  法约尔探讨了管理的一般理论,他在其代表作《工业管理一般管理》中提出了管理的职能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一系列工作构成的,并总结了14条管理原则:劳动分工,权限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别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权,等级制度,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他认为这些原则对于提高管理过程效率至关重要。

  3.韦伯的科层组织理论

  韦伯则提出了“理想的科层组织关系”理论,并将权力的类型分为传统型权力、个人魅力型权力和法理型权力三种,指出只有法理型权力才能成为科层组织的基础。韦伯其人被誉为“组织理论之父”。

  (2)行为科学的产生

  相较于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着重于人际关系和行为科学的管理,研究者开始把管理的注意力从生产现场的机器操作转向生产过程的人性面,从对人的经济需要的注意转向对人的社会性需要的关心。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理论有:

  1. 人际关系理论

  美国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发表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管理和工人》等著作,在“霍桑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工业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工人是“社会人”,影响人的劳动积极性的因素除了物质利益之外,还有社会和心理的因素;企业中除了存在着“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对生产率有很大的影响;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2. 激励理论

  主要研究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美国的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或情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在低层次需要得到了满足,才能产生高一级的需要,因此,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促使管理者开始关注个人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将对人的管理提升到所有管理对象中最重要的地位,引发了许多全新的管理观念和方法,如参与管理、目标管理等。

  美国的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提出了双因素理论,认为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带来的是“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满意情绪有关的因素,能增加满意感。

  3. 人性管理理论

  无论是何种激励理论都是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的。人性假设理论主要有:麦格雷戈“X理论—Y理论”和阿基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麦格雷戈的所谓“Y理论”是说人并非天生懒惰,只要给予一定的外界条件,就能激励和诱发人的能动性。主张建立以职工为中心的、参与式的领导方式,扩大职工的工作范围,加重职工的责任,依靠工人的自我控制和自觉行动。阿基里斯的“不成熟—成熟理论”认为人的个性成长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要求实行一种“以现实为中心”的领导方式。

【简析现代管理理论范式演进】相关文章:

简析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论文10-09

管理理论的演进:丛林与体系的整合10-05

现代高层建筑设计简析论文10-08

简析计算机管理与维护08-27

对联的分类简析10-05

企业知识管理论析论文10-08

简析文学理论中的互文文学论文10-09

简析作文写作误区10-05

对知识经济与工商管理简析论文10-12

简析旅游景区人力资源管理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