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时间:2022-10-01 01:40:45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

  摘 要: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上*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促进了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课改过程中诸多问题暴露出来,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该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大政府的课改推动力、加强学校的课程实施力、完善课改机制等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课程改革 机制建设 领导力 执行力

  自2001年开始的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了传统上*央集权的课程管理模式,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各级地方根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各类课程资源自主规划、开发出一批优质的地方课程。各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出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同样是国家整个课程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省市作为开发和管理地方课程的主体,因地制宜,开发出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各学校研发的校本课程体现各校的办学宗旨、学生的特别需要和本校的资源优势。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紧密结合,大大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课程的适应性,促进了课程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回首新课改走过的道路,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范围的扩大,结合课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强化课程的领导力和执行力。

  1.加大政府的课改推动力

  开展课改实验,必须使政府、社会各界、全体教育工作者等各个方面人士充分认识到课程改革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困难和问题要有充分的估计,坚定不移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总结提高、逐步完善,既要积极进取、勇敢探索,又要实事求是、务实求真;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开拓创新。

  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政府行为,切实加强政府对课改实验推广工作的领导力。按照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切实转变观念、加强领导、落实职责,及时解决课程改革实验过程中的问题。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制定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方案,统筹本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深入基层了解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的实施情况,研究课程改革实验中的问题。专家指导小组成员深入课程改革实验一线,研究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实验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支持。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重点问题,集中力量寻找对策,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把课改作为巩固提高“普九”成果、缩小城乡教育差别、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契机。对不同地区的学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对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尤其是贫困县市、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和教师给予更多关心,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帮助他们开发课程资源。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成长。树立农村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模式。

  2.提高新课程实施的执行力

  充分发挥教研工作对课程改革实验的推进作用,促进课程改革实验在科学的轨道上运行。各级教研机构紧紧围绕推进课程改革这个中心,服从、服务于课程改革的大局,改进和完善教学研究制度和工作方式,努力实现重心下移到学校,逐步形成民主、开放、高效的教研机制。教研员要把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课程改革实验中去,深入学校、课堂一线,认真研究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和课程管理。把握重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究,及时解决学校、教师课程实施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课程改革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研究的层次和水平。

  认真总结省级实验区的工作经验,充分发挥实验区的示范、辐射作用,巩固实验成果。建设好实验样板校,根据实验学校的不同类型、实验任务的不同方面,加强管理,具体指导,保障样板校的工作落到实处。通过典型引路,分层要求,分类推进,激发实验学校的内部活力,激励学校课程建设出特色,提高新课程的建设与实施能力。

  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中,探索整合资源、沟通城乡、立足于提高农村学校教研水平的“片组”教研模式。针对农村学校教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实际,将辖区几十所中小学按照地域相邻就近原则,组合成多个“校际联合教研组”(简称“片组”),开展以“片组”为基地、有区县教研员参加的每周一日的“新课程教研日”活动。树立农村课程改革的先进典型,加强农村学校“绿色证书”教育,积极探索适合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新模式。

  提高地方、学校的课程管理与开发能力,建立和完善全省地方课程体系和管理机制,增强地方课程对不同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采取政策支持、业务指导、成果推广与评价等多种形式,鼓励实验学校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建立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努力建设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相互配合、目标一致、内容开放的课程体系。

  稳步推进综合课程实验。地方确保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综合课程的实施,深入研究综合课程开设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资金投入、师资配备、教师培训、教学管理改革、中考和招生、教学设施的配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予综合课程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各学校落实组织人员保障,将课改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实行校长负责制。特别对综合课程的教师给予支持和鼓励,在职称评定、工作量核定等方面为新课程实验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撑。

  3. 发挥教师在课改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践行课程改革的主力军,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新一轮课程改革,教师作为课程建设者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教师整合课程与创建特色课程的质量。要千方百计提高教师的素质,尤其是课程的素质,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意识,教师不仅要有教学意识,更要有课程意识,积极主动地驾驭课程;二是课程知识,教师要掌握有关的课程政策和课程实施与开发的知识;三是课程能力,教师要能结合具体课程环境和学生的实际与需要,具备对已有课程进行改造、开发和发展的能力。   要确保课程具有最大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必须建立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相应机制。要邀请一些优秀教师参与,吸取广大教师的意见,尤其是他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倡导课程的多元化和特色化,给予教师一定的创造空间,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给予教师实施课程研发以必要的政策、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为他们创造性地实施三级课程内容、开发校本课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他们能够因地制宜地开发课程资源。

  注重一线教师的业务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群体的课程改革理念、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充分发挥教师个人、教师集体和教学专业人员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中小学校为主阵地,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面临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整合学校内部的研究力量,建立多学科、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形成以教师、教研组为基础的校本教研新机制。不断增强广大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意识,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和解决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倡导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总结和提升教学经验,探索教育规律,共同成长。

  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优化,一是有利于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保证三级课程的顺利实施;二是有利于在教学实践中发展三级课程,创建特色课程,逐步完善课程体系;三是有利于改革传统教育,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切实促进学生发展;四是有利于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根据经济、政治、科技等的新发展和课程研究的新成果,及时调整、丰富和发展课程。

  注重教学方式的变革。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研究在大班额情况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情感的关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获得充分发展。

  深化课程改革还需要家长、社会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配合,需要现实物质条件、资源网络环境的支持,合理、有效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课程实验必然要面对复杂的现实,受多种因素的制约,需要教师开创课程实施中的多种整合策略,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要求,消解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寻找新的生长点,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完成各种课程的教学任务。

  4.完善相应的课改机制建设

  建立系统、科学、过硬的目标管理考绩机制。教育目标管理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指挥的权威性、评价的精确性和机制的激励性。评估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制导系统,强化评估体系是取得课改成功的有力保证。研究出台管理水平评估办法,结合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和要求,分类制订和完善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评估细则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考核细则,使各项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真正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促进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贯彻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文件精神,明确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原则、目标和方向,坚决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唯一或主要指标评估教育政绩优劣、办学水平高低的做法。引导和促进各级地方政府办好每一所学校,优化教育结构和布局,区域性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做法,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建立起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特别是发展性评价、单项测验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方式,倡导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发挥评价的激励、诊断和发展功能。

  在教师评价方面,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为突破口,从教学组织、教学工作、教研工作等方面来确定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要将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更新广大教师的评价理念,掌握评价技术。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简便、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社会认同的中小学评价与考试的方式方法。

  建立课改评估、表彰制度。根据课改实验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研究制订课程改革评估方案及实施细则,研究制订鼓励参与课程改革的表彰奖励政策。对在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课程改革实验中取得的优秀成果进行表彰和奖励,以调动实验区、实验学校、教师和教科研人员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实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提供政策导向和激励导向,为持续推进课程改革提供强大的动力。

  5.严格教学用书管理

  地方课程教材的开发和管理,按照教育部《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教育部令第11号)等文件关于教材的编写、审定、管理的规定,地方课程教材的立项、审批和管理由省教育厅负责。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地方课程教材列入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确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定期向学校和社会公布。

  建立教材选用和监督机制,切实规范实施教材选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确定《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组织实验教材的展示工作。各地以县级实验区为单位,依据省定用书目录组织实验教材的选用,有条件的实验学校经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自主在正式公布的用书目录中选用地方教材。

  按照民主的程序,成立有专家、教师、校长、学生家长、教育行政人员、教研人员参加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其中教育行政人员和教研人员不超过四分之一。教材选用委员会在参加教材展示活动、全面了解实验教材的基础上,经集体审议、投票决定各学科教材的选用。

  教育行政部门对选用教材过程中的行为和程序进行统筹指导、检查监督,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干预实验教材的选用工作。杜绝由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直接决定实验教材选用的现象。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及时纠正和处理实验教材选用工作中的违规行为,防止腐bai行为发生。严禁未经审定通过的教材或未纳入省定书目的教材进入学校课堂。

  规范教辅材料的选用管理,组织和开发有关教学辅助资源。按照推荐的方法,采取一科一教辅的模式。落实国家办法中关于“要规范教辅”的精神,要先做,先试,教科书、教辅资料在农村学校实行免费发放。

  省级地方课程主要包括综合实践活动、区情教育、专项教育与训练三大领域。综合实践活动由国家确定课程门类、由地方设计教学内容,通常纳入地方课程来建设,主要内容有信息技术、综合实践与探究、学科拓展探究、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绿色证书教育等。

  区情教育即通过对学生进行地方历史、地理和各民族发展等区情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和了解本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从而进一步了解、热爱家乡,为建设、服务家乡打下良好的思想、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专项教育与训练是通过开展专题教育,培养具有中国公民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素质。主要内容有成长教育、国防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写字等。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走过十年余,这个课程管理实践的时间跨度对于形成一整套完善成熟、行之有效的课程管理制度而言还是相对短暂的,还有更多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亟待持续不懈的研究、论证、推进、完善。

【强化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相关文章:

领导力和执行力的关系11-30

领导力与执行力的关系09-29

强化执行力心得体会10-07

领导力与执行力心得(通用13篇)06-08

强化制度建设和执行10-05

强化执行力的学习心得体会04-18

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心得体会10-06

教师课程执行力09-15

领导力与执行力的提升心得体会范文06-05

如何提高执行力和落实力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