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时间:2021-01-04 13:46:57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

  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

  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1. 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决策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2. 信息管理制度的创新是企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信息管理制度。

  3. 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通过员工学习和组织学习的相互促进,不断提高企业职工接受教育的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科学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4. 开辟企业与信息群或信息系统的新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和途径,建立一种紧密的,渗透式的合作关系。

  尤其是要提高企业对信息的依赖和开发利用的意识及能力,提高企业对信息作出反映的灵敏程度。

  在信息社会中,企业对新信息的反映程度和利用率是企业具有活力的重要标志。

  5. 在及时、全面掌握市场信息的基础上,要着重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信息社会的竞争中,企业的竞争能力最终表现为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造能力的大校对于获得的信息必须充分的消化、吸收、为我所用,面对市场信息适时调整企业战略,大胆地进行管理创新。

  6. 引进竞争机制,完善分配制度。

  建立员工的竞争体制,营造竞争环境,帮助员工树立自主自强、顽强拼搏、竞争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思想观念。

  要改进分配方式,从按生产要素分配转向按知识分配,体现多劳多得与竞争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分配制度激励人学习,用竞争的办法来调节收益分配制度,从而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进程。

  在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场新的革命在全球悄然兴起,这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为标志的知识经济革命。

  与传统的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重复生产的农业经济和主要在技术的应用基础上不断实现规模扩张的工业经济不同,知识经济依赖于知识的不断创新,从而开辟了经济持续、加速增长的源泉。

  知识的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而且有科学理论的创新;不仅有规模上的扩大,而且有质量上的提高。

  而从国家创新体系和创新链条上的诸环节考察,不仅有国家、企业、社团的创新,而且有经济、文化、体育、教育等的创新;不仅有组织、制度的创新,而且还有管理的创新。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

  本文拟就企业创新中的管理创新作一些探讨。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从严管理企业,实现管理创新,尽快改变相当一部分企业决策随意,制度不严,纪律松驰,管理水平低下的状况。

  ”这一论断,把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特别是实现管理创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和实施。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内涵

  所谓创新,一般是指人们发现了新方法、新技术或提供了新观点、新思路。

  是与浅显、陈旧、重复、墨守成规等相对立而言的。

  发展一个人类尚未涉足的领域,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找到它们的内在联系,找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人类的认识前进一步,是创新,按照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新设想、新方案,也是创新。

  总之,标志着人类向前迈进的每一次手持的精神的新成果的产生都是创新。

  管理作为一种普通的社会活动,其产生已有久远的历史。

  历史上,当管理活动还主要是少数统治者或生产资料所有者所从事的活动的时候,人们把管理概括为管辖、治理。

  到了资本主义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当企业成为社会普通的经济组织形式,经济竞争在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追求最大利润成为资本家的主要追逐目标时,人们对管理的研究逐渐从政治转向经济,特别是转向企业管理。

  在这以后的岁月里,由于管理发展的不确定性和人们认识管理的程度不同,管理的定义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概念。

  而发展到今天,人们对管理的定义尽管仍有分歧,但在管理的主体、客体、目的、职能和方法以及环境和条件五大基本要素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定义已基本上能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就是: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管理主体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定的管理职能和手段,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和进行控制的过程。

  而管理创新是管理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

  管理创新是发生在管理领域中的创新活动。

  众所周知,管理不仅是进行共同劳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要条件,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劳动。

  这种劳动不但参与创造价值,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管理的创新性特征远不只表现于此。

  它的真正涵义还在于管理本身也是一种不断变革、不断创新的社会活动。

  通过管理的变革,不但能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创造新的生产力。

  历史上,人们往往只注意技术革命对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而忽视管理变革的推动作用。

  实际上,技术革命必然会要求管理的变革,而只有技术革命和管理变革的合力,才能真正产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十八、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国家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无疑大大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在管理没有真正完成从经验到科学的转变之前,资本主义国家的许多企业的生产都远远达不到在技术上的设计能力。

  只有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泰罗等人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进行了变革,完成了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才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新技术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

  这一管理的发展过程,充分体现了管理创新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

  创新理论的首倡者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的含义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生产意味着把我们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组合起来”。

  具体包括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产品;2.采用一种生产方法;3.开辟一个新市场;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是以企业的市场营销为其理论研究为起点的。

  而综合管理发展的过程,以及根据目前管理创新的实际,本人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指人们以学习知识并运用知识为前提,在管理过程中不断提供新观点、新思路或发现新方法、新技术并实施于管理活动中,促使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整合资源,提高效率,有效经营,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践活动。

  目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国有企业的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的如火如荼;中国加入WTO已踏入门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汹涌澎湃。

  因此,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对管理创新的涵义理解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它应该包括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借鉴外来经验,要把握经验的实质和灵魂,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要注意结合企业实际,创造性地运用经验,使之成为能为我所用、为我服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另一方面是企业即使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管理机制,也要有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要不断广泛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努力保持管理机制的生机与活力,防止固步自封、裹足不前。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管理创新在企业创新体系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创新的目标是要超越本企业、本行业、本国甚至世界的企业经营水平。

  超越是一个过程。

  概念创新是超越过程的先导;组织创新是超越过程的基础;技术创新是超越过程的核心;产品创新是超越过程的载体;市场创新是超越过程的实现;管理创新则是超越过程的保证,贯穿于超越过程的每个环节,如果说,概念、组织、技术、产品、市场五个创新环节都是珍珠的话,那么管理创新就是把珍珠串成项链的那根线。

  创新源于社会和为类自身的发展,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而管理创新的源动力是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因此,对管理创新在我国现阶段的意义理解,应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这不仅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知道经济赋予管理创新更多、更重要的内容,而且对于我国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摆脱国有企业的困境,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第一、不断进行管理创新有利于加快我国的科学管理与国际接轨,消除中外企业在管理上形成的差异,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管理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而共同进行的。

  从管理科学的发展进程看,无论是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还是最新的第三代管理理论,主要是由美、英、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宰。

  我国的管理理论只是在借鉴原苏联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凭经验而总结出来的一些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吸收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学习、引进了科学的管理理论及方法,体系。

  因此,强调管理创新有利于我们在吸引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科学的基础上,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管理科学。

  目前看来,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一点显得格外紧迫和重要。

  第二、有助于克服我们目前存在的重生产、轻经营,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真正把技术和管理看作是经济起飞的两个支柱。

  从国外的实践情况来看,日本人认为,技术与管理是经营发展的两个轮子。

  美国人认为,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

  目前,在我国,人们对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道理都认识较深,因此在企业发展中比较重视技术的作用。

  但是,也应看到,在我国企业中普遍存在着“技术上相当于日本七十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二十多年。

  但在管理上,我们只相当于日本六十年代的水平,落后了三十多年。

  解决这“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的矛盾,一方面要重视科学技术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管理的作用。

  在目前我国企业管理落后的情况下,如果通过研究和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普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使我国企业管理普遍实现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实现管理创新,就可以在不增人、不增设备、不增资金的情况下成倍、成十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第三、有利于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促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搞活我国企业,特别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关键在于转换企业机制,使企业既有经济活力,又有自我约束的能力。

  企业转换机制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

  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正是要使企业达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目的。

  产权关系明晰,消除了产权问题对企业管理的深层次制约,并且建立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为投资人、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责权利明确了关系,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因此,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管理创新成为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一个重要环节。

  第四、有利于企业加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除了具备良好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以外,主要的是要抓住影响经济效益提高和各个管理环节,其中包括生产管理环节、技术管理环节、成本管理环节、质量管理环节、人才培养和使用环节等,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保证,否则,纵有良好的物质技术条件,也达不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标。

  特别是当前我国企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质技术条件比较落后、资源资金还比较匮乏的情况下,我们更应当向管理要效益,着力于通过加强管理的内涵扩大再生产,来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

  二、 企业管理创新的关键――以人为本

  在管理的五个基本要素中,管理的主体是人,而管理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人在管理中的创造性劳动和价值实现,归根到底是由人来组织、参与和实施的,能不能实现管理创新,能有多大的管理创新,关键在于人。

  在管理创新中,创新取决于人的素质的高低。

  有了具备创新素质的人才,创新就有了人的因素的主导,就会为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起决定作用。

  因此,在管理实践中,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建立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队伍

  首先从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角度出发,就是要造就一支职业企业家队伍。

  管理实践中的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企业的兴衰成败,取决于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即厂长(经理)或董事长(首席执行官CEO)。

  这就说明了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为管理主体的管理者的素质高低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命运。

  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批符合现代企业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这样的企业家队伍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呢?

  国外的管理学家和机构对企业家队伍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有过很多的论述。

  泰罗认为:要有健全的能力;受过一定的教育;良好的健康状况。

  法约尔认为:1、体力方面: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灵敏;2、智力方面:有理解、学习和判断的能力,思想开阔,适应性强;3、品德方面:干劲大,坚定、愿意承担责任,有主动性,有首创精神,忠诚、机智、自尊;4、一般文化方面:对于不属于所执行的事物有一般的了解;5、专业知识方面:对于所担任的技术、经营、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深入的了解;6、经验方面:具有从工作本身产生的知识、经验、教训。

  日本的管理教材《管理者》认为:具有能适应各个领域的管理技术方面的专业知识,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中枢作用;能运用科学手段加上充分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决策迅速、指挥正确;人际关系处理的好;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

  这些论述,从专家本人的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但我国目前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家的条件和素质应该具有自己的特点,因此,我们变为:我国企业家队伍应该具有这样的条件和素质:1、政治素质:一是要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能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公仆;2、品德素质:就是要依据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一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公道正派,与人为善,三是作风民-主,谦虚谨慎,四是以身作则,清正廉洁;3、知识素质:一是自然科学知识,二是专业知识,三是社会科学知识;4、业务素质:一是科学的决策能力,二是知人善任能力,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四是开拓创新能力。

  这是从单个的企业家人员来说的;从企业家群体来说,还应具备:一是团结合作的能力,二是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三是互帮互学的精神。

  要具备这些条件和素质,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创造一定的环境,给予一定的待遇,提供一定的条件才能够使管理者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从而造就一支精明能干,长盛不衰的企业家队伍。

  第一,破除偏见,转变观念。

  由于历史和社会和原因,有些人对创新型人才总是看不惯、不放心,认为他们不稳重、不成熟。

  这种偏见严重制约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因此,应当真正从事业出发,适应时代的需要,树立科学的用人观,用辩证的眼光去认识和评价创新型人才,在使用时注意看本质、看主流。

  第二,解放思想,大胆使用。

  选拔与使用创新型人才决不能唯台阶。

  要敢于破除台阶,不搞按部就班。

  选拔与使用创新型人才也不能唯资历。

  要坚持唯才是用,对那些创新能力强、政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创新型人才,不认资历长短,敢于优先提拔使用。

  总之,在选拔与使用创新型人才上思想要解放,胆子要大,要敢于把优秀的创新型人才放到重要岗位上,给他们以担子,使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健康成长。

  第三,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完善的选拔企业家队伍的机制,减少政府干预,保护和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形成企业家队伍素质提供优越的环境。

  第四,建立企业家培训和再造的途径,不断提高管理者的素质,使管理者逐渐成为企业家。

  第五,要创造一个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采取年薪制,效益提成制,技术入股和管理创新入股等形式,确保企业家的付出得到社会和企业的承认,使企业家的付出与收入基本平衡,最大限度地激励企业家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其次,从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角度出发,必须最大限度的满足人。

  要实现管理目标,管理者固然重要,但作为管理客体人也不可忽视。

  这是由管理客体的人的特点和作用所决定的。

  作为管理客体的人不仅是管理决策的参与者和执行者,而且是管理反馈信息的原发者和传递者,更是管理文化的创造者和体现者。

  因此,满足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各种需求,是企业实施管理创新,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及其作用

  1、企业管理创新的文体分析

  自熊彼特在20世纪初提出创新理论并认定创新主体为企业家以来,理论界和企业界都深受其影响,一大批人都持有创新主体是企业家的观点。

  但从企业管理创新过程及其实践来看,只要是有自己的创意,并在付诸实施时自始自终参加全过程的人,都可成为创新主体。

  具体来说,管理创新主体是由企业家、内企业家和知识工人三部分所构成的有机整体。

  企业家是指创建企业并担任经营管理职责的指挥者。

  在现实的企业管理经营中,并不是所有的企业家都是创新主体。

  现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水平的总裁、总经理(或CEO)未必都有管理创意,因而也不能直接从事管理创新。

  事实上,不能要求所有的企业家都有管理经营的创意。

  内企业家的概念,首先是由美国学者吉福德·平肖提出来的,系指那些在现行公司体制内,富有想象力和有胆识的行为者,冒个人风险来促成新事物出现的管理雇员。

  内企业家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产物,处于公司决策层与基层的中间结合部,是具有实际管理经历和业务专长的大量管理人员的集合。

  同时,内企业家处在个人事业发展的中间阶段,思维活跃,社会价值实现的愿望强烈,创新的动力较大,因而在管理创新上常常富于献身精神并表现出果敢、冒险、进取的品德。

  正因如此,在内企业家层面上往往有一个相对数量较大的管理创新主体群,并且充满着创新活力。

  当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内企业家也必须是知识型人才。

  知识工人是指具有知识储备的员工。

  企业员工要成为管理创新主体,必须首先具在知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

  故企业操作层的管理创新主体必然是知识工人,知识工人提出管理创意并得到采纳且参加了实施的全过程就成为创新主体。

  在现阶段,知识工人一般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数的绝大多数,所以是一支庞大的创新队伍。

  2、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的作用

  从企业管理创新实践看,较重大的管理创新都是由企业家、内企业家和知识工人共同完成的。

  企业家是管理创新的龙头和主导,其可能有自己的管理创意,但主要是管理创新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内企业家是管理创新的关键和中坚,其一方面根据企业及本部门或本系统管理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出管理创意;另一方面调动知识工人创新的积极性,并对知识工人的有关管理创意进行归纳、明晰和升华;而知识工人则是管理创新的源泉和基矗

  (1)企业家:管理创新的主导

  无论是运用自己的创意或是接受别人的创意进行管理创新,企业家在管理创新中都居于支配地位。

  这具体体现在:①企业家是整个管理创新活动的中枢。

  杰出的企业家总是能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管理创新目标,使自身产生的管理创意或选择他人的管理创意能更客观、更全面、更实际。

  ②企业家是管理创新主体的统领。

  如前所述,管理创新是三位一体的结构,并以企业家为领导中心。

  若无这个中心,不同的创新主体各行其是,再好的管理也会因内耗或无序而难以实现应有的创新效果,甚至出现负效应。

  故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是在企业家直接或间接控制下进行的。

  ③企业家是管理创新责任的最后承担者。

  管理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存在着很大的风险,这固然会涉及到其他管理创新主体,但最终责任者只能是企业家。

  同时,企业家对管理创新的态度,所倡导的价值观,亿营造的管理氛围,以及个人品质、个性、胸怀等等都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对企业创新产生各种影响。

  (2)内企业家:管理创新的中坚

  与企业家相比较,内企业家的管理创新行为有着不同的特点。

  ①隐蔽性。

  由于内企业家处于企业决策层与基层的中间,因而创新行为较为隐蔽,加之长期从事某一方面的管理实践,这使得其创新成功率较高。

  管理创意及其实施及时但又不过早地公布于众,这有利于保持创新价值的领先性,并减少创新与企业传统力量的摩擦。

  ②务实性。

  管理创新是科学性的行为,科学就是实事求是,需要把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能切实解决企业经营管理的实际问题,内企业家的管理职责和业务专长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③战役性。

  内企业家的创意及其创新方案,一般都是针对某一管理部门、某一项目提出来的,即使是涉及到整个企业的战略性创新思想及方案也是从自身管理子系统角度提出来的。

  总之,内企业家自身的特点和创新行为特征,及其处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决定了其是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的中坚力量,但是,也应看到,内企业家的创新行为要受到上级领导及自身权限的限制。

  因此,有远见有水平的企业家,应充分重视内企业家中的管理创新主体,成为内企业家管理创新主体的发现者和培养者,而有作为的内企业家也应敢于探索实践,在管理创新方面尤其要倡导“做正确的事”,避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正确做事”。

  (3)知识工人:管理创新的基础

  就单个知识工人来说,很难成为管理创新主体,因为知识工人在企业中属于操作层,其工作仅仅属于管理创新领域的边缘,形成的管理创意基本也是属于单一、细孝微观的。

  相反,知识工人作为一个群体成为管理创新主体却是完全可能的。

  一方面是由于知识经济所引发的企业管理新变化,如小组工作、同事间协调、信息水平传递,使其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作为群体的知识工人能够产生大量的管理创意,具有提炼、综合、实施的价值。

  知识工人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会不同程度地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产生一些朦胧的想法,经过反复体验最后上升为管理创意。

  这些管理创意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活动最原始、最基本的素材,离开它们,管理创新就会丧失“问题导向”。

  同时,知识工人是管理创新方案实施的具体运作者,所有的管理创新方案的实施,都需要知识工人转变观念、密切配合。

  知识工人对管理创新方案的态度、理解程度、运作技能等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管理创新成功与否。

  同时,管理创新是一个不断实践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管理创新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必不可少,而这种反馈信息的取得主要依靠操作层的知识工人。

  (三)建立具有企业管理创新的企业家队伍的出路和对策

  当前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正步入关键时期,能够最终走出困境还需要跨过许多障碍。

  而作为管理创新重要主体的企业家,激励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要充分认识到企业家人力价值对整个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在当前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没有给予企业家主导的内部人控制。

  这也是当前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根本原因。

  因此,在大力塑造企业经营主体,不断加强监督和约束机制的同时,必须提高对经营者的物质激励水平,拉大与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

  “三九”集团在激励机制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拉开收入档次,激励的效果非常明显。

  每级政府应当进一步规范中介评估机构行为,提高准确评估企业经营业绩的可信程度,使企业的所有者树立推行年薪制的信心。

  同时,还改进年薪制的挂钩系数的设计,提高整体的年薪收入水平;重新确定现有年薪制的计算公式和挂钩系数,使年薪的确定更具有弹性,更加富有激励作用。

  此外,引入企业家持股,使企业家可以获得期权初始认购价与最终认购价之间的差价,工作越努力,这个差价就会越大。

  第二,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家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作为激励机制的股票期权计划不同于标准股票期权合约。

  股票期权Stock Option)是指买卖双方按约定的价格在特定的时间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的某种股票的权利,股票期权交易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标准的股票期权合约1937年由芝加哥期权交易所推出并正式挂牌交易。

  在借用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后,这一内容已发生变化,根本的不同在于,标准合约是面向任一投资者的可转让的期权合约,而作为高级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股票期权则是公司内部制定的面向特定人的不可转让(除非以遗嘱形式)的期权。

  持有这种权利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在规定时期内以约定的股票期权的行权价格(Exerise Price)购买本公司股票,行权后,个人收益体现为行政权价与行权日市场价之间的差价。

  通常情况下,股票期权在授予后并不能立即执行,而要等待一定时间,在到了能够执行的时候,每年也只能够执行其中一定的比例。

  设计企业家股票期权报酬形式,更重要的目的在于克服经理的短期化行为,使其能够更加专心于企业的长期经营。

  同时,根据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管理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精神,根据企业家创新程度对企业的贡献程度,在企业股份中设立才能股,对企业管理创新给予激励。

  因为企业家才能是管理要素的核心内容。

  第三,要形成尊重企业家的社会氛围,提高其社会地位,从而形成良好性的企业家培养和流动机制。

  企业家作为一个具有特殊技能的群体,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在逐步形成和充实企业家群体时,要严格按照管理者的要求选拔企业经营者,而不是按照政治家标准来选择企业经营者。

  现实中的矛盾,使改革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人们逐渐认识到,国有企业干部的管理方式应当与机关事业单位干部的管理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

  可以允许企业的经营者流出,进入其他岗位,而不能允许政府的干部进入企业,成为重要的经营者是,因为两者对能力的要求截然不同。

  同时,要剔除经营业绩不佳的经营者,保证企业家能力信号的有效性。

【论企业管理制度创新】相关文章:

论现代企业管理创新02-12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的论文10-30

企业会计预算管理制度创新论文03-26

论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论文03-17

企业管理主体论02-10

论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论文04-10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会计管理创新毕业论文12-19

浅论企业管理创新02-10

论漆画的发展与创新艺术论文11-05

旅游管理制度创新分析论文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