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企业管理危机

时间:2021-02-02 15:00:58 企业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企业管理危机

  企业管理危机【1】

  摘 要:商场如战场,市场变化莫测,企业经营策划也会不时发生各种危机事件,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危机管理是企业控制危机的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通过危机管理,时刻关注危机的动态,把握好危机期间的各种关系,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强危机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危机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企业;危机管理;措施�

  1 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危机(Crisis),是指对组织目标或利益形成威胁乃至致命打击的紧张状态。

  为阻止这种状态的发生或减少所带来的损害,需要在时间紧迫、人财物资源缺乏和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立即进行决策并采取行动。

  危机管理是指企业在危机意识的指导下,根据危机管理计划,对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测、监督、控制和协调处理的全过程。

  企业只有正确地认识危机管理的特点,才可以在危机面前有条不紊地行动。

  危机管理的特征:�

  (1)突发性。

  企业所面临的危机事件大多是无法预知或没有准确预知的情况下发生。

  危机往往都是不期而至,令人措手不及。

  危机发作的时候一般是在企业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瞬间发生,给企业带来的是混乱和惊恐,如2003年春夏之季的SARS爆发与传染,都具有突发性这一鲜明特点。

  (2)难以预测性。

  危机包含许多未知因素,它们往往潜伏着正常情况下难以预料,危机出现与否与出现的时机是无法完全确定的。

  有些危机是可以预知的,如自然灾害、管理危机等等可以提前预知,但对于外部因素引起的危机,组织是难以提前预知的。

  (3)破坏性。

  危机的破坏性是无法估量的,危机不仅会扰乱企业的正常经营秩序,使对企业未来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

  (4)潜变性。

  危机是在短时间内爆发的,但危机的演变却有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危机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①危机潜伏期:各种可能引起危机的因素正在形成并逐步积聚,出现各种征兆和苗头。

  ②危机爆发期:危机己经暴露,己经出现销售额连续下降或资金周转困难。

  ③危机扩散期:危机称为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④危机消失期:通过对危机事件的处理,主要矛盾已逐步解决,基本达到危机前的管理环境。

  危机过程的四个阶段,同样的危机,由于处理方式不同,其时间段和影响程度也不完全相同。

  当危机一旦爆发,如果处置及时与有效,危机的周期或四个阶段的期限可能大大缩短。

  危机作为一种后果和状态,经营由正常状态进入危机状态,由一般危机到严重危机,由局部危机转化为全局危机,实质上是由量变到质变不断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往往会通过一系列征兆形式表现出来,企业经营管理者如果能及时洞察危机的关联指标与迹象,严重的全局性危机往往是可以避免或中止的。

  (5)紧迫性。

  危机总是在短时间内猛烈爆发,企业对危机做出的反应和处理的时间十分紧迫,任何迟延都会带来更大的损失。

  危机的迅速发生引起了各大传媒以及社会大众对于这些意外事件的关注,使得企业必须立即进行事件调查与对外说明。

  (6)舆论的关注性。

  在传媒十分发达的今天,任何一个企业的危机事件常常称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成为新闻传播媒介捕捉的最佳新闻素材和报道线索。

  而新闻传播媒介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一旦造成影响是很难挽回的。

  正如国外危机管理专家所指出的,每一起意外事件不尽相同,相关机构应变的态度也颇见差异。

  但有一件事是无疑的:当悲剧发生的时候,群众和媒体的注意力一定集中在出事的企业。

  企业越是束手无策,危机事件越会增添神秘色彩引起各方的关注。

  2 企业危机管理的征兆和成因�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过程,所以企业遭受危机也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企业危机在爆发前总会有危机征兆,企业危机管理业应该善于把握各种危机征兆,提前预判危机的来临。

  苏伟伦先生所著《危机管理》一书提出了七大企业危机征兆,对企业危机预判有较大借鉴价值。

  这七大征兆是:(1)销售额连续下降;(2)销售额虽然增加,但利润没有提高甚至减少;(3)中老年员工过多,特别是人事费用的增长率超过销售额与利润的增长率;(4)设备投资过多,以至于出现拆东墙补西墙;(5)连续亏损,没有内部留存,银行中止融资;(6)受大客户倒闭的牵连;(7)处于更迭期的企业,缺乏创新而慢慢走向死亡。

  企业危机的成因很多,但总体上企业危机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威胁和内部组织机制两个方面。

  一方面,外部环境的威胁因素主要有经营环境的普通化;传媒的压力;同行业竞争对手的压力。

  政治、政策、经济运行形势、市场经济要素价格变动等企业难以对之产生影响从而加以控制的`宏观、中观因素带来的风险。

  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组织机制因素主要有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不健全的企业文化,员工的业务素质低和思想境界不高,对企业危机管理重视不足,程序设计有不全面的地方,管理无序,部门间协调和沟通不畅,科技和产品升级重视和投入程度不够等等。

  3 企业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

  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市场要素之间存在着激励的市场竞争,优存劣汰,弱肉强食必然不断给企业造成各种致命性打击的机会。

  从积极的管理意义而言,企业经营管理者不是等待危机的发生,而是针对可能的危机进行科学的驾驭。

  3.1 危机预防�

  危机管理的理念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大量事实证明,相当多数的企业都曾遇过危机的困扰,而对危机作了预防的企业所遭受的损失相对要小,因此,预防危机十分必要。

  (1)培养全体企业员工高度的危机意识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在企业经营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容易看到企业存在的危机,但在企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居安思危并非易事,然而危机往往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到来。

  所以企业进行危机管理首先应树立一种“危机”理念,营造一个“危机”氛围,使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员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满危机感。

  危机往往具有不确定性,树立全体员工高度的危机意识,增加对危机的警惕性,日常工作做到一丝不苟,努力把危机消灭于萌芽之中可以大大降低危机发生的概率和破坏力。

  (2)组建企业危机管理小组,将危机管理纳入企业发展战略。

  危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市场反映的一种综合能力和水平的展示,组建企业危机管理小组是企业危机管理有效进行的组织保证。

  危机管理小组的成员应尽可能选择熟知组织内外部环境、有较高职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参加。

  他们应具有富于创新、善于沟通、严谨细致、处乱不惊、具有亲和力等素质,危机管理小组要十分关注与经营相关的宏观与微观因素的变化趋势,及时发现危机前兆,超前决策,争取主动,尽可能将危机消除在潜伏期。

  (3)制定完备的危机管理预警系统。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突如其来的变故。

  面对这种意外的危机事态,如果企业建立有完备的预警系统,那么企业有可能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特别是金融、医药、教育、经济、石油、食品安全等重要行业。

  危机预防就要捕捉先机,危机管理预警系统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变数进行分析及在可能发生危机的警源上设置警情指标,及时捕捉警讯,随时对企业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对危害自身生存,发展的问题进行事先预测和分析,以达到从源头上预防危机的发生,将危机“靠前管理”。

  危机预警系统向危机管理小组提供决策的信息基础。

  因此,制定危机管理预警系统要设想最坏的可能,对引发企业危机的可能性因素,采取应对措施,针对每种潜在危机制定危机预案。

  (3)进行危机管理方案演习。

  企业根据危机管理预警方案进行定期的模拟演习。

  演习应包括心理训练、危机处理知识培训和危机处理基本功的演习等问答。

  定期的危机管理方案演习不仅可以提高危机管理小组的快速反应能力,强化危机管理意识,还可以检测已拟定的危机预警方案是否充实、可行。

  3.2 危机处理�

  危机管理人要做好日常的信息收集、分类管理。

  危机管理人员要善于捕捉危机发生前的信息,在出现危机征兆时,进行准确的危机确认。

  (1)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应变计划。

  当危机发生后,企业经营管理者处理危机应刻不容缓,果断行动,找出危机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隔离危机,不让事态继续蔓延,力求在危机损害扩大之前控制危机。

  如果初期反应滞后,将会造成危机的蔓延和扩大。

  由于危机情况的产生具有突变性和紧迫性,因此尽管在事先制定出危机管理计划,由于不可预知危机的存在,任何防范措施也难于做到万无一失。

  在处理危机时,应针对具体问题,随时修正和充实危机对策。

  (2)坚持公众利益至上的原则。

  对于企业来说,公众是其生存发展的土壤、空气和阳光,漠视公众实际上是无视自己的生存条件。

  当企业与公众因误解而出现利益冲突时,公司在控制危机时就应更多地关注公众的利益而不是企业的短期利益,把公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善待被害者,尽量为受到危机影响的公众弥补损失,这样有利与维护企业的形象。

  (3)建立有效的信息传播系统,注重危机公关。

  危机公共是指在企业的信誉、形象等遇到突如其来的危机时,作为当事人的企业所应采取的一系列的公共活动。

  危机公关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应主动获得舆论信息,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实施危机公关,做好传播沟通工作,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这是妥善处理危机的关键。

  为增强公众对企业的信赖感,可邀请权威机构(如政府主管部门、质检部门、公关公司)和新闻媒体参与调查和处理危机。

  同时使用互联网、博客、电话、传真等形式向公众告知,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事实真相。

  3.3 危机总结�

  危机事件具有显著的双刃性,成功的危机管理还能利用为使危机过后树立更优秀的形象。

  所以,企业应对危机管理进行认真而系统的总结。

  (1)调查分析。

  危机管理小组应对危机发生的原因和相关预防和处理从全面措施进行系统的调查分析,包括对预警系统的组织和工作内容、危机应变计划、危机决策和处理等各方面的调查分析。

  (2)总结检查,重塑形象。

  危机管理小组对危机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总结检查,要详尽的列出危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改革和调整,从而避免范更大的错误。

  并将检查评价结果向董事会和股东报告,向公众和报界公布。

  有些重大事故也可采取刊登广告的形式检讨自己。

  在危机处理过程中,企业还会发现一些未能发现的长处,或是未能发现的资源。

  这样的发现将有利于企业将这部分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或进一步强化。

  因此,企业在危机管理过程中,要通过危机处理来积累各种经验,要善于从危机管理中找到走向成功的通道。

  3.4 建立危机管理长效机制�

  长效危机管理是危机管理状态的一种高级形式,危机形成有一定的基础和过程,危机是有潜伏期、爆发期、扩散期、消失期四个阶段。

  危机管理也应包括这四个阶段的全过程,长效危机管理是消除危机爆发的一种长效机制,它包括横向上与政府部门、媒体、客户相协调,纵向包括危机前的预警、危机时的应对,以及危机过后的回顾总结等一系列的过程,通过长效机制的建立尽可能减少危机的爆发,延长危机的消失期,消除危机发生的萌芽,控制危机的传播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银平.现代公共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白仁春.从“失街亭”中学习企业危机管理[J].企业研究,2006,(8).�

  [3]�陆岷峰.对商业银行危机进行科学管理的思考[J].企业研究,2007,(3).�

  [4]�林广梅.企业危机管理[J].企业研究,2007,(2).

  企业管理中信誉危机带来的影响【2】

  摘 要: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信誉问题被更多的企业广泛关注。

  本文对企业信誉危机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信誉危机形成的原因和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信誉危机;影响对策

  近几年,我国企业飞速发展,在取得经济效果的同时,也随之带来了信誉问题。

  如果企业只重视生产经营,对信誉问题不够重视,势必会导致企业信誉危机的出现。

  企业信誉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当今企业生存发展前景的重要依据,导致企业营销管理也将受到影响。

  所以,研究企业管理中的信誉危机问题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对企业信誉危机的概念及信誉危机管理

  什么是信誉危机?它是指: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和操作中出现了的问题,导致企业在社会及市场中可信度下降,甚至形成失信,对企业的生产管理等方面造成了不良影响,从而使企业处于了一个随时将可能遭受危险以及出现损失的状态之中。

  企业信誉危机管理:指的是当企业正常的生产营销等工作受到突发事件或者重大事故影响时,其以前良好的自身形象受到破坏,企业从维护自身信誉的角度来应付处理,以最大程度减小成本,度过危机的管理活动。

  二、信誉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1)信用意识淡薄和传统文化的束缚。

  企业管理者的道德品德和信用意识决定对整个企业的信誉问题,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整体形象。

  目前来看,一些企业家认为,信誉只不过是个面子上的问题,并没有将其纳入企业的整体规划之中。

  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已经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受到市场经济的挑战,其约束力日趋减弱,但是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契约意识、信誉观念还没能够适时的体现起来,市场经济的文化以及道德规范也没有完全形成,也就是在这个交替的过程中,产生出信誉危机。

  (2)企业信誉管理方面缺陷。

  作为经济主体的企业,它的根本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在经济学的角度方面看,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选择主要是通过收益和成本两个方面来决定,只有在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产生诱惑力。

  也就是说,如果失信成本大于守信收益,失信行为变得没有意义,那么,经济活动主体就会采取避免失信行动的发生;但相反,如果失信的成本小于守信的利益,以至失信可以实现经济效益时,使得失信行为变得有利可图,经济主体将有可能出现失信的行为,这便是企业在管理方面出现信誉危机的主要原因。

  (3)不公平市场竞争和职能错位导致失信。

  企业的发存和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也就是软环境,这个环境是靠政府来规范和维护的。

  但目前来看,政府一些相关部门和单位仍沿用计划经济时的行政手段来干预经济。

  一是政府对不同性质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政策,这样使一些国有企业拥有很多“特权”,导致国有企业享有垄断的收益,使民营企业受到不平衡待遇,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企业的失信现象的滋生。

  二是,政府在行使经济措施对市场进行间接干预的同时,也会伴随着行政手段的出现,导致了政府官员权力过大、乱摊派、乱收费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了市场信用的缺失。

  三、信誉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1)对企业交易成本的影响。

  企业的交易成本,例如:企业的谈判成本、信息资源的收集等,是一套具有结构设计的制度成本,也就是说企业在系统中的措施部署形成了过程成本。

  倘若企业的自身文化建设、价值等客观因素在内,导致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能。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潜在丰厚的利润空间,而交易成本经济学也是构建在这一基础之上, 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之时,均渴望双方能够满足自己的利益要求。

  但是,企业的交易过程经常不能够满足自身企业的需要,这就使在众多的交易行为中使用欺诈的行为来骗取一定的利益,从而取得企业自身的经济利润。

  假如这种交易行为建立在优秀的企业信誉基础上的,那么,双方进行交易时,投机取巧行为的出现就是降低。

  究其根本,企业的信誉经济价值的体现在:企业在交易竞争的过程当中,交易的对象和产品的差价差额,以及节约的交易成本,换句话说,公司的信誉所额外带来的增效利润,对企业经营管理、生存发展影响极大。

  (2)对企业经济利润的影响。

  企业的信誉是随着企业的成立和运营而来的,它同企业的发展一样,要做到循序渐进,它是一家企业成熟的标志。

  有良好的企业信誉作为保证,企业可以在与其他企业进行交易过程中,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最大化的交易合作。

  所以,企业通过建立最佳的信誉战略行为能够为企业的竞争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这一过程的实现,是要通过社会共知和社会共同评价来认可的,主要体现在于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地攀升, 使企业逐步处于垄断地位;反之,企业将会失去信誉,产生信誉危机。

  那么,企业将会失去市场竞争力,导致消费者逐渐对该企业的产品认可度淡化,对其需求也将逐渐减少,导致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地位不牢固,甚至还会被其他企业和社会所排斥,必然形成亏本经营的状态,后果不堪设想。

  (3)对产品竞争的影响。

  创造经济利润、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在具体过程当中,企业的标志性产品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有效媒介,为提高该产品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必然要实施经营战略。

  该战略第一要考虑到是对同行业市场是否具有影响、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是否明显和长久,而获取这种产品竞争优势的渠道,主要是看企业实体所持有的战略。

  这个战略的运行,就必然要以企业的信誉作为前提和基础,由于企业需要通过产品获利,以达到利益价值,那么,就会在节约成本和差异化经营之间做出权衡,也要获得同行业之间的肯定,以及社会的普遍认可。

  只有企业以信誉为中心,充分综合各方面的经营战略因素,才能为企业带来更可靠、更长久的市场竞争力。

  四、解决企业信誉危机的有效措施

  (1)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解决企业信誉危机要做到“两手抓”。

  一手抓“法治”,主要包括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制度建设,这些是要靠强制性的措施来实行的;一手抓“德治”,主要包括道德建设、诚实守信意识等,这些是要靠教育、舆论等非强制性的措施来实行的。

  在理论范畴上来讲,“信”属于伦理道德范畴,它是扎根于人们内心的观念和意识,具有自发性、持久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它不属于法律所管辖的范围,但它对人们的影响力、约束力会比法律更加深远。

  因此,加强道德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氛围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特殊作用。

  在解决企业信誉危机的角度来看道德建设,应以下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在社会开展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继承传统道德中的诚信思想,发扬与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实守信道德,在全社会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提高公民以及企业的信誉观念和意识。

  二是在企业开展以信用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氛围,使广大企业从管理者到员工都具备信誉意识,特别是对企业经管者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要使其明白:企业不仅经营的是产品,更重要的还要经营信誉。

  (2)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信誉机制。

  信誉问题的好坏直接是关系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企业不讲信誉不仅会使交易成本提升,也会导致商家对市场不信任,使市场萎缩,甚至将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所以,必须要建立一套市场经济信誉的机制。

  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首先,要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策环境体系。

  这是由于不稳定的政策环境,将会增加企业一味地追求短期利益,这样一来商家重复博弈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企业也就无心去建立信誉。

  所以,要规范政府行为,以保证政策环境的相对稳定,就可以增强企业对长远利益的预期,从而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出现。

  其次,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传输系统。

  一些企业之所以出现信誉危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才会导致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的发生。

  所以,要建立起专业化的信息机构和系统,进一步加强资信评估机制,为商家提供企业的真实信息, 以确保信息传输渠道的畅通。

  最后,要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信誉是道德,法律是强制。

  不能仅依靠道德上的约束,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企业信誉的建立必然会增加困难。

  所以,必须要加大法律法律的惩罚力度、深度和广度,失信企业将其失信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

  (3)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

  一是发挥政府职能。

  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一个市场化的社会诚信服务体系,这个服务体系要以信用中介机构为主体,它可以包括:征信系统、评估系统、披露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等方面。

  征信系统是:由征信机构对分散在工商、银行、税务、检法、质检、审计等多个部门的企业信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记录和储存,建立企业信息数字库;评估系统是:评估机构对企业各种经济承诺的履行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评价出企业的信用等级;披露系统和信息查询是:由信用中介机构建立的企业信誉信息查询平台。

  社会诚信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就像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信誉关系网,让守信者道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

  二是发挥社会职能。

  要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它们是联系政府与企业桥梁和纽带。

  发达国家的经验证明,社会组织在治理企业失信、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政府和市场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从另一个角度来,也是企业间信誉之间的竞争。

  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仅重视自身的管理和产品质量是不够的,也必须重视信誉问题,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国俊.企业信誉危机的成因及对策[J].企业活力.2008,(11)24-25.

  [2]郭丹红.信誉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探讨[J].市场营销.2012,(5):105.

  [3]沈红宇.信誉危机对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业研究.2009,(8):41-43.

【企业管理危机】相关文章:

探究公共危机管理07-27

企业管理流程与企业管理07-02

企业管理中工商企业管理培训02-06

关于金融危机的论文03-09

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06-17

浅析市场营销危机管理05-31

浅析市场营销的危机管理05-31

旅游企业危机管理论文07-10

浅议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02-15

我国火电企业危机管理研究论文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