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时间:2022-10-05 15:32:59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摘要: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河南省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

  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对于解决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对农村劳动力的意义、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为促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策

  一、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一)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

  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为了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增加农业投入,改革农村税费制度等,这些措施对促进农村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三农”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这是因为“三农”问题的中心环节没有很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能得到很好的转移,“三农”问题就一直存在。

  因此,推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是解决河南省“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有: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如果不就业,农闲时没事干,人闲就会生事,这极不利于社会和谐。

  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河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做的工作最辛苦,可是收入却不高,当他们看到一些人拿着高工资,工作却很轻松时,会造成他们心理不平衡。

  这极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必须提高农民的收入,缩小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

  通过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也过上富裕的生活,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现阶段河南省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一)农村劳动力以自发流动为主

  根据河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亲戚介绍是主要途径,大部分人出门务工,都是亲戚朋友给介绍的工作。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占56.8%,其次是自发外出,农忙结束后,农民在家闲着,就自己出门找工作。

  这部分占34.8%,而靠中介组织介绍的占4.9%。

  大部分农民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中介组织。

  政府组织的劳动力转移只有3.5%,政府组织的外出打工的农民大部分也是比较富裕的农民,偏远地区的农民政府也组织不到。

  虽然政府和中介组织组织的劳动力务工数量有所提高,可是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政府和中介组织的劳务输出的能力仍然相当低,农村劳动力转移仍是以自发流动为主。

  (二)省外转移数量减少,省内增多

  从总体转移趋势来看,河南省农村劳动力到省外打工的趋势有所转变,近年来,许多农民已放弃了去省外打工,而是选择在省内打工,省内就业形势良好。

  2010年,省内劳动力转移人数达1234万人,和以前相比,有了很大的增长,省外转移的总人数是609万人,与前些年相比,减少了很多。

  这说明劳动就业岗位增加迅速。

  近年来,我省非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如制造业,金属业等。

  农民工待遇得到很大提高,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地区的薪酬水平。

  不少务工的农民走上了自主创业的道路,有一些农民选择在家做一些小本生意,比如说开超市,到邻近的集市上卖一些小商品。

  或者比较富裕的农民在自家田地里盖个小工厂,生产一些产品,他们不仅自己就业,还让同村的农民找到了工作,这吸纳了大批的农村劳动力。

  (三)就业结构优化,二三产业比重逐渐提高

  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主要从事的是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外出务工的男子大多选择从事建筑业,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大部分都是农民工的杰作。

  外出务工的女子大部分大多选择从事制造业,一般都是进一些工厂,从事一线制造工作。

  转移行业中除了以制造业和建筑业外,还有服务业、批零贸易业、交通运输业等,如有的农民外出工作选择去酒店饭店做服务员,或者有驾照的农民选择去做司机的也比较多,而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对较少。

  三、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化程度低,转移存在盲目性

  自发转移是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虽然说近年来政府组织的劳务输出数明显增多,但是从劳动力转移的总人数来看,政府起的作用仍然很小。

  农民工自发转移,没目的没计划,就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这使得一部分农民工进城后,由于信息不通畅或者信息错误,危害社会的稳定最终只能再回到农村,无法及时就业。

  另外,政府对农民工就业也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划,中介组织不完善。

  现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更加艰巨。

  政府需要宏观调控,加大对农民工就业组织和指导。

  (二)农民工整体素质偏低

  现阶段,促进农民收入的方法已不再局限于土地的增加。

  而是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是影响农民工收入的主要原因。

  外出务工的人员,一般有技术有文化的工资较高,而没文化的农民干的活很累,工资又不高。

  特别是贫苦地区的农民,没有一技之长,文化水平又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思想观念落后。

  自古以来,河南省一直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很慢,所以经济发展比较缓慢。

  这不仅造就了农民生活上的贫穷,也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落后。

  一些落后的山区例如象信阳等地的山区至今还坚持“女主内”的落后思想。

  这使一些女性宁愿在家闲着穷着,也不愿意出门挣钱,这就造成了劳动力的浪费。

  文化水平偏低。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总人口达4600万人,大专以上学历达58万人,占1.2%。

  高中学历共520万人,占11.3%。

  初中学历2780万人,占60.4%,小学以下学历1242万人,占27%。

  大部分农民因为贫穷,上不起学,所以文化程度不高,还有的思想有问题,觉得上学没用。

  所以就不上学,直接出去打工。

  由数据可知初中小学文化的农村劳动力仍占绝大多数。

  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所以大多数农村劳动力进城只能从事于建筑业和制造业或者服务行业,很难从事管理层或者科研开发工作等。

  (三)受社会政策制度的制约

  社会制度,是社会生活中为了满足或适应某种需求,建立起的有系统、有组织,众所周知的行为模式。

  包括教育制度、医疗卫生制度、政治经济制度等。

  其中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较大的有土地制度、户籍制度等。

  1.土地管理制度不健全

  农民即使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更何况现在国家对每亩地都有经济上的补助。

  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不稳定,土地就成了农民的最后保障,农民会抱着如果在外面混不下去了,就回老家种地的想法,所以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彻底的转移。

  另外有些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没有时间经营土地,就把土地承包给亲戚或者朋友,土地的承包价格,国家的经济补助等矛盾纠纷就由此而生,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因为土地制度不合理,造成的问题很多,农民呼吁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的实现。

  2.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不合理

  我国居民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样的户籍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务工了,但是却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社会身份。

  这就意味着农村劳动力的居住、就业、社保等问题都缺乏完善的保障。

  另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大部分农民工的子女不能获得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待遇,所以只能选择在农村上学。

  这就使一部分农村孩子长期和父母分离,既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又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总之,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工资低,受歧视,不能享受到同等的医疗保险、同工同酬等待遇。

  四、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虽然有所解决,但是仍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际情况,特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组织领导

  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要经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不能把农村劳动力当成国家的包袱,针对一些不愿意出门务工在家闲置的农民,要加大宣传力度,可以成立村委会宣传部,多宣传一些出门打工生活走向小康的例子。

  同时还可以深入村庄村委会,为群众做好思想工作,各个村的村干部,要起到带头作用,鼓励村民外出打工,增强其外出务工的观念。

  二是要科学制定规划,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城市就业再就业联系起来。

  在制定规划时,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实际,科学论证,加强政策扶持力度。

  (二)加大教育培训力度

  1.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

  农村劳动力不能实现有效转移,农民工收入水平低,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低。

  比如说有的单位不要农民工,他们不是担心他们工作做的不好,而是担心他们素质低,出现偷盗打架的事件等。

  因此,要实现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是迫在眉睫的任务。

  这其中不仅包括文化素质,还包括科技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等。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技能,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工作收入低而且很累,主要原因是没有一技之长。

  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使其掌握一到两门的专业技能,摆脱单纯靠力气吃饭的境地。

  政府要把农民工的培训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

  政府可以在乡镇办一些免费培训的学校,可以开一些公益性的图书馆,也可鼓励私人开办培训学校。

  另外,颁发国家统一的技能证书,提高农民学习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健全法规政策

  1.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

  只有实现土地的合理流转,才能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也是最重要的保障,保留农民的土地永久使用权。

  使农民在城市能够安心务工,准许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土地或者住宅转让租赁给其他人,同时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把土地转让给别人,这样既利用了土地,又可以收些租金,防止土地荒芜造成浪费,提高土地使用率。

  2.改革户籍制度

  我国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是分开划分的,这使得农村劳动力虽然进城了,可是得不到城市居民的同等待遇。

  可以把以职业和居住地作为划分人口类型的依据,这样农民就不会收到不公平的待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进城务工的子女也应受到同市民子女同等的受教育机会;改革住房制度,使买房或者租房不受户籍制度的影响,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找到归属感,不会觉得自己是外地人,能够安心在城市务工。

  (四)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

  一个国家从不发达走向发达,从农村走向城市,从贫困走向富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这些剩余劳动力要就业,只能到第二产业或者第三产业寻找就业机会。

  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不用在田地里干活,他们只能再寻找就业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小城镇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但是农村城镇化水平仍然很低,农村有大量的劳动力得不到有效转移,实施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经济发展,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1.加快城市郊区的发展

  城市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向,但是,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如果农民都涌入城市,会造成城市的混乱。

  为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多方向转移,城市郊区的发展是不错的选择。

  城市郊区既接近城市,可以方便的把城市中的资金人才引进,又靠近农村,方便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城市郊区的发展,最主要的是把郊区发展成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实现现代城市文明。

  使农民最大程度的实现非农业就业,用工业化,现代化取代原来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

  2.形成合理的城镇层次结构

  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不仅表现在城镇化水平低,还表现在城镇化层次不合理。

  根据我省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城市发展战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的城镇体系。

  以我省为例,应重点发展省会城市,以促进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形成,同时重点培育两个到三个有特色的大中型城市。

  关于小城市和城镇的发展,要有适度的规模和数量,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发展要与大城市协调发展,并合理进行布局调整。

  3.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影响一个国家和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决定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持续较快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多,农民外出务工的就多,但由于在城市生活成本较高,加之各方面的制度限制,大多数农民在城市定居还有很大的难度。

  可以鼓励打工者回乡创业,群众合伙创业等,建设有特色的乡镇企业,加快乡镇工业化进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志东,王建民. 转移人力资源开发体系构建研究——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7).

  [2]兰景力,佟光霁.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学习与探索,2011,(02).

  [3]侯明利. 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关联特点、影响因素及破解路径[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

  [4]黄敏.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07).

  [5]闫小欢,霍学喜. 农民就业、农村社会保障和土地流转——基于河南省479个农户调查的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3

【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相关文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调查10-0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调研报告09-0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04-25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05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10-06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04-28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认定工作总结10-08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04-27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总结06-06

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