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时间:2022-10-07 20:46:39 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英汉被动句的认知对比分析及其翻译探讨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篇人文社科英语毕业论文,不知道怎么写论文的快来看看吧。

  导读: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对英汉两种语中典型和特殊的被动句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文章认为,射体和界标的理论也可用于分析英语被动句式。最后讨论了英语被动句式的认知翻译观等问题。

  论文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基本原理,被动句,典型,特殊,认知翻译观

  一、引言

  在英汉两种语言的教学与研究中,人们往往会产生汉语动词无形态变化故无语态概念的错觉。其实,语态概念表示的是关键词形态仅从属于主谓关系。因此,汉英两种语言在主被动语态上的概念,理论上应该是基本一致的[1]。英汉被动句的表现形式迥异,两者的系统比较难度较大。本文采纳不受具体语言形式束缚的、以人类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语义分析方法对两者进行比较。根据Croft的研究,被动句原型产生于事件的状态观,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即没有外因出现的)理想化状态性事件,否则便属于特殊形式范畴[2]。下面我们先观察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然后用事件的理想化认知模式(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 of Events,以下简称为ICM)来概括解释。

  二、英汉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比较

  1.英语被动句的原型和特殊形式根据“被动句原型表达的应是自足的状态性事件”这一EICM观点特殊,下列句型应是英语被动句的原型(A型):

  A. 主语(受事)+ BE + V- EN分词

  ①The team was defeated.

  相比之下,偏离事件状态观的被动句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的:一是引入施事者,二是把动词所表达的事件重新及物化,三是加入“情态”(如may)、“主动性”(如get)等因素。据此,我们可以把下列英语中的被动句型归入被动句的特殊形式状态性(B型)。

  B1. 主语+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②The piano was made by my father.

  ③I was a bit surprised at her words.

  B2. 主语+情态动词+BE+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主语+BE+being+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④He is being scoffed.

  B3. 主语(受事)+其他系动词+ - EN分词+介词+名词短语(施事者)

  ⑤The bridge is getting rebuilt.

  2.汉语被动句的原型及特殊形式

  由于汉语的语态无动词形式变化,因此我们采取与英语表述形式不同的方式来表述汉语被动句的原型(C型)。

  C1. N(无生命)受事+V

  (1)你要的那支笔买了。

  C2. N受事+V1 V2

  (2)我的鞋穿破了。

  C3. N(有生命)受事+V

  (3)鸡杀了。

  C4. N受事+被+V

  (4)她被碰伤了。

  可不用“被”字而使用“被”字,是汉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D型)

  D1. N受事+被+V

  (5)棉袄被脱了。

  D2. N受事+ {被}+N施事+V

  (6)栗子{被}哥哥吃了论文网站。

  D3. N受事2+{被}+N施事+V+N受事1

  (7)树{被}我浇了水了。

  D4. N受事+{被}+N施事+V1V2;N受事+{被}+V1 V2

  (8)菜{被}吃完了。

  D5. N受事+{被}+N施事+V1+得+V2

  (9)姐姐被他逼得无路可走。

  D6. N受事+情态动词+V

  (10)那支笔一定要买。

  D7. N受事+表进行的时间副词+V

  (11)大厦正在建设之中。

  3.英汉被动句的比较分析

  3.1 英汉被动句原型的异同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英汉被动句的认知语义结构是一致的,即英汉被动句的原型都产生于表状态的EICM,表达的是一个自足的、没有外因出现的状态性事件。从句型3来讲,两者都可以划分为两部分,即受事+状态,其中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说明。例如:

  你要的那本书?买了。

  The enemy ? was defeated.

  这个问题? 讨论过。

  The cap ? was blown away.

  但两者在表现方法上是有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a)英语对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包括变换语序、动词的形态变化及使用半独立的虚词。汉语对表达被动概念采用的语法化手段主要是变化语序,在有的情况下使用虚词。戴浩一(1984)指出这是因为英语从施事的观点看使成动词的终点,汉语则从受事的角度观察[3]。换句话说,在同样情景下,英语更关心谁做什么,汉语更关心发生了什么。(b)英语有形态的变化(包括格的变化等),所以在表被动的概念时,不需要区分受事是有生命还是无生命,也无需区分受事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是有标关联还是无标关联。由于汉语动词没有形态的变化特殊,所以必须用其他手段来进行区分,如“被”字的使用。

  3.2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异同

  英汉被动句特殊形式的认知语义结构及其产生的原因是一致的,他们都是对表状态的事件理想化模式的背离,表达的是过程而非状态。但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结构上的差异,他们在表达同一语义结构时采取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其区别主要表现在:英语被动句的特殊形式主要通过使用介词by来引入施动者,且放在动词之后。而汉语的施动者往往放在动词之前,受事之后。这是因为汉语是表意型语言,而英语是形态性语言。英语如果把施动者放到动词之前,就会影响被动概念的表达。另外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情况比较复杂。汉语在引入施动者时有时是不能有标记的,有时是必须有标记的,有时则可有可无,具体看受事与动作之间的认知关联情况。

  三、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1.英语被动句式的翻译

  熊学亮,王志军(2003)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被动概念时采取的表达方式是迥然不同的,在英汉被动句互译的过程中,往往很难找到一种简单的、固定的对等模式[4]。陈定安(1988)以英语原句的结构为基础提出了(1)顺序翻译;(2)转换句子成分;(3)改变句子结构等方法[5]。试摘录例句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