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论文

  亚里士多德幸福观论文【1】

  摘要: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对于幸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或者称“德性论”)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或称“快乐论”)两大派别。

  前者强调理性、抑制欲望,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的幸福;后者强调人的自然欲望,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有纵欲主义的倾向。

  亚氏是德性幸福论的代表者,他在扬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关键词:幸福 幸福观 亚里士多德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在不断地追寻幸福,并且希望自己获得真正的幸福。

  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古希腊历史学家修西得底斯说“幸福的秘诀是得到自由,而自由的秘诀是勇气。”;伯里克利说“自由才能幸福,勇敢才能自由。”;中世纪尼德兰思想家德西得乌?伊拉斯谟说“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俄国作家伊凡?蒲宁说“只要我还能坐在长椅上,遥望夕阳落山的景象,哪怕残躯断臂,我也会感到无比幸福。”;科威特著名女作家穆尼尔?纳素夫说“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这些都反映出他们对幸福的不同追求。

  那么生活在几千年之前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又是怎样的呢?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亚氏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比较系统、完整的德性幸福观,现在读来虽然有些观点不甚合理或者尚需探讨,但是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不得不被亚氏的思辨思维和实践意识所折服。

  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者施莱格尔曾说:“一个人,天生不是一个柏拉图主义者,就是一个亚里士多德主义者”。

  我国传统伦理学和伦理学家周辅成先生也道,一个研究西方哲学或伦理学的人,如果忽略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乃是一件大憾事。

  可以见得亚里士多德在整个西方哲学史、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和巨大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前撰写过很多伦理学的对话和著作,但他名下流传至今的伦理学著作只有《尼各马可伦理学》、《欧台莫伦理学》、《大伦理学》这三部,其中《尼各马可伦理学》比其他两部更为系统、思想也更为成熟。

  本文便是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感悟到的亚氏的幸福观。

  在西方,除了宗教幸福观以外,对于幸福的理解,基本上可以分为理性主义幸福观(或者称“德性论”)和感性主义幸福观(或称“快乐论”)两大派别。

  前者强调理性、抑制欲望,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的幸福;后者强调人的自然欲望,主张在感官、感觉的快乐体验中享受生活,有纵欲主义的倾向。

  亚氏是德性幸福论的代表者,他在扬弃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提出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他的幸福观既有崇高的道德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有利于引导人们通过努力增强智慧、追求真理,在理智主宰下,使生命获得最大的幸福。

  在亚氏那里,幸福是最高的善,是灵魂的一种合于完满德性的实现活动。

  亚氏提到,人主要存在三种生活即享乐的生活、政治的生活和沉思的生活。

  享乐的生活是动物式的奴性的生活,只追求肉体的快乐,这显然称不上幸福;政治的生活追求荣誉与德性,但是这并不完善,因为荣誉的获得取决于他人的授予。

  在亚氏那里,幸福是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德性的实现活动。

  亚氏说“幸福与沉思同在。越能够沉思的存在就越是幸福……幸福就在于某种沉思”,故他认为沉思的生活即智慧的生活是第一好的生活,是灵魂的最高部分的实现活动。

  在亚氏那里,幸福是人的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合德性的实现活动。

  幸福是人的特有活动,在于人的合德性的活动,在于他的灵魂有逻各斯的部分的实现活动。

  而灵魂的有逻各斯的部分有理论的与推理的两部分,幸福必定是合于我们自身中的最好部分即努斯的德性的活动,故“智慧的人是最幸福的”。

  在亚氏那里,沉思是最高等的一种实现活动,是人的真正自我,是人最好的东西,因为沉思的实现活动最完美、最能够持久、最令人愉悦、最为自足,既有严肃性又除自身以外别无目的,且拥有闲暇、最为纯净。

  如若能够,人有幸摆脱了物质需要的纷扰、拥有中等财富后,应当争取过这样的生活。

  但是我们只有以自身中神性的东西才能过这种生活,因为沉思的生活有半神半人的意味,虽能实践但只有少数人能达到。

  对于多数人来说,合于第二好的德性即道德德性的生活是第二好的生活,是完全属人的生活,是多数人可以实践、可以努力获得的生活。

  故幸福就有了两个层次上的幸福,不过亚氏认为,这两种幸福并不完全分离,因为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始终有理智德性的参与,明智的实现活动与道德德性的实现活动又不可分离,努斯与智慧透过实践理性投射于道德德性中。

  如苗力田先生所说,理智德性会使道德德性的领域扩宽,层次加深,目光放远。

  其实亚氏的那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名言就反应出了他的幸福观即幸福的生活是沉思的生活,智慧的人最幸福的观点。

  “只向真理低头”、“与柏拉图为友,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破除偶像崇拜,通过思考、沉思获得智慧、得到真理才能最终实现幸福的人生。

  快乐不等于幸福。

  快乐是一时的感觉和心情,转瞬即逝,过多的快乐会让人忘记思考,而缺乏思考的人生是肤浅的人生;幸福是一种生活的心态,它不取决于人们的生活状态,需要有厚重丰富的精神内涵,即使需要物质层面的辅助,但最重要的还是心灵的富足。

  精神的富足才是最大的幸福这或许才是亚里士多德对幸福最本质的理解吧。

  总之,在这个浮躁不安的空气中,能够保持一颗宁静沉思之心,即便物质生活并不富足,但有着富足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幸福的人;在全社会都人云亦云的状态下,始终保持良好的德性,不自甘为奴、不与“坏人”同流合污,尽最大的努力完善自我和影响他人,也算的上是一种幸福的人生。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2】

  【摘 要】 亚里士多德认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人的幸福是合乎人的德性的实现活动。

  只有合乎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活动才是真正的幸福,所以幸福是最好、最高尚、最快乐的活动。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幸福;最高的善;德性

  一、 最高的善就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中指出:“每种技艺和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此可见,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一切事物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存在,每种事物都是为了自身的善而存在的,人类也一样,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一切活动的目的就是善,因此他认为幸福是善。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们所做的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幸福。

  “幸福是自身就是善的东西”,“幸福就是人生的最终的目的”,“幸福是终极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看来,我们是因为幸福本身而去选择它,而不是因为别的其他的东西。

  我们选择快乐、财富、名望等,但这些并不是我们选择的最终目的,我们之所以选择它们是因为通过它们我们可以获得幸福,只有幸福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所以,幸福就是最高的善。

  二、 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虽然我们知道幸福是最好的东西,但对于究竟什么才是幸福的问题意见却并不一致。

  亚里士多德在指出最高的善就是幸福之后,进一步指出了幸福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的答案是:“幸福就是合乎德性的实现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在于实践德性,不在于具有德性的一种状态,而是在于具体的实现活动的一种行为。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不是具有德性的时候,主要是看他的行为。

  只有在实践理性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德性。

  三、 沉思是最高的幸福

  幸福是合乎德性的活动,而人的德性就是人的善,所以最高的幸福应该就是符合最高的善的,它是最好的东西,而且是自满自足的。

  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沉思就是最完善的幸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