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

时间:2021-01-19 15:03:27 商务英语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

  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下面带来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的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

  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1】

  摘 要: 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集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为一体的跨专业学科,随着国际化的加深,中国对类似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因此,商务英语也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关注的一门学科。

  但现在国内的商务英语教学境况并不理想,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有待完善的领域。

  关键词: 商务英语 教材 课堂教学 师资力量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与世界接轨的速度越来越快,整个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以往单一专业的毕业生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社会工作的需要。

  因此许多跨学科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商务英语就是其中一门。

  商务英语在近几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地被各大院校开设,也可以反映出各大院校对社会状况的深刻理解和对商务英语的重视。

  然而,商务英语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教材的老旧、课堂教学仍然使用传统方式、学院配备的师资力量单薄等都是我们面临的需要进一步改正的问题。

  因此,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展开了以下的分析。

  1.课堂教学

  商务英语教学的特点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结合(刘瑶,2007)。

  而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普遍是老师先带着学生认识单词,对新单词有一定的认识之后进入正文进行分析,最后进行正文后的课堂练习。

  而这些往往可以持续一节两个小时的大课。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以致于最后产生厌学心理。

  对于普通英语的教学,这样传统的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日益升高的要求,更何况是商务英语这样的专业学科。

  在商务英语这样应用语言学的学习中,学生应该学习到的是更多专业的商务知识,诸如商务电函、商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法、商务礼仪、国际商务文化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仅仅局限于英语教学已经远远不够了。

  更何况现在普遍大专院校的专业课程一般都在大三开课,而大一、大二学习的都是语法、词汇等普通英语教学,所以,笔者发现在大三的学生刚刚接触商务英语等一系列专业课程的时候,往往需要很长的一个适应的阶段,有很多的知识要重新补充。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仍然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讲词汇、讲讲课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学不到应该了解的商务专业知识,对他们以后职业领域的发展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阻碍。

  所以,教师需要更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学生、课堂的需要。

  例如案例分析法,这是一种很好、很适合商务英语类似的专业学科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专业商务知识的了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案例分析法如果能够和课堂讨论法相结合,既能发挥案例的作用,又可以使学生在激烈地讨论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且不同学生之间还可以交换知识和不同的观点,开拓学生的思路。

  2.教材方面

  (1)教材不统一

  对商务英语而言,一套能被业界广泛接受的权威性教材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现在看来,这样的教材是缺乏的。

  各大专院校之间所使用的教材并没有统一,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教学大纲。

  其实,商务英语的统编教材已经出现了,比如:由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年出版的全国高等院校国际商务英语统编教材,该系列共10册;还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商务英语系列教材,共8册;另外,还有200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和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国家教育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项目商务英语系列课程教材,共9册。

  但是,统编教材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统一的应用(蔡莉,2006)。

  (2)重复程度深

  市面上有上百种商务英语教材,有听说类、翻译类、写作类、阅读类、商务专业知识类等,分类比较清晰,品种多样化。

  但是,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每类教材中的几十种不同出版社出版的内容当中多重复,而且重复的程度较深,范围较大。

  比如在听说类教材中,大部分都包含有“机场接送”、“接待”、“公司简介”、“商品简介”、“装运”、“询盘、发盘、还盘”等单元。

  虽然这些都是商务英语听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也不可重复过多而失去了自己教材的特点。

  还有些商务写作类教材,基本上都包含商务函电、招标投标书、调查问卷的编写等问题。

  因此,许多学校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轻描淡写,因为每本教材都大同小异,并无挑选的必要。

  而且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不如将这些资源运用到更新、更前沿的材料上去。

  (3)教材辅助材料少

  如今的教材除了上面的两个问题之外,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教材辅助材料少。

  基本上所有的商务英语教材都没有教师用书(蔡莉,2006)。

  这样就导致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不一致,在课堂上授课时所要求的重点不一致,而结果就是同一个学校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所学的内容不一样。

  而且,各个教材中前言部分关于教材编写的目的、过程及参考的资料等这些内容不全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造成许多无目的的教学。

  另外,出了本身教材配套的教参问题,就是难以找到真实商务背景下的教材辅助资料(刘瑶,2007)。

  商务英语的特点就是英语要结合专业的商务知识,而商务领域又是多变的,所以,单靠一本几年前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肯定是不够的,有很多知识、新闻更新的速度很快。

  这就要求相关的教师在课下找寻更多的前沿知识、时事新闻作为案例来补充教材的不足。

  但是这些辅助材料非常难找,不但如此,其权威性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根据以上所分析的教材方面的问题,作者、出版社及学校和教师方面都要进一步完善,才能使我们的商务英语教学得到进一步提高。

  3.师资力量

  现在大部分学院所聘用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其实并不“专业”,多数都是专业英语出身,有过商务经验的少之又少。

  而且,如果只是有过商务经验而并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也是力所不能及的。

  商务英语的教学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商务专业知识功底和英语语言功底。

  这样的人才在现在的国内教育界很缺乏。

  商务英语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以前的毕业生往往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更没有这样的一个专业。

  我们现在聘用的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他们要对商务知识重新学习,自己融会贯通后再来教学生;或是英语老教授,曾经从事过商务相关工作的,他们将自己的经验和书本上的专业知识拼凑起来;另外一些便是国外商学院毕业的海外归国留学生,但这部分人因为英语是在国外学习的,所以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语法等英语专业知识,需要重新学习。

  如果上面所讲到的这些教师,再用了没有良好辅助材料的教材,这样的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4.学院大环境

  除了上面所讲到的课堂教学方法、教材和师资力量的问题之后,商务英语教学面对的另外一个问题便是学院或者整个社会的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保守的传统式国家,这种文化沿袭到了很多领域,就连英语教学也不例外。

  很多大专院校的英语专业都是以学习“纯”英语为主,给学生安排的一周的课程里面,大多数是语法课、词汇课、英语听说读写等课程。

  对普通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讲,这些课程曾经伴随他们度过初中、高中,并且还将伴随他们度过大学四年;而对于商务英语等交叉学科的学生来讲,则一直到大二,而专业课从大三才开始,课堂时间仅仅只有三个学期,并且这些专业课每周普遍只上两个小时。

  接触晚,频率低,造成了学生学习起来相当困难。

  而且除了课程设置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有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也少之又少,可见整个社会并不十分重视商务英语这门学科。

  而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以商业作为媒介的国际化交流会越来越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如果不早点开始做准备,将来就会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

  5.结语

  总结笔者分析,现在我们国内的商务英语教学状况为:在整个教学环境不支持的情况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课程安排并不十分合理、相关教材还没有被很好地完善,并且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较为保守和传统。

  而对于这样一个越来越被需要的重点专业课程,我们其实应该有更好的准备和实行。

  我们还差很远,需要不断努力,改变和完善现有的不足,吸收更多、更好的教学经验以便应用在商务英语中,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需求。

  在本文中,笔者大部分笔墨放在了现在存在的问题上,而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商务英语专业得以更好地发展并没有给予过多的意见。

  这部分可以作为一个后续的研究领域,望更多的相关人士进行研究,给予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蔡莉.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和出版的现状与分析.国际商务研究,2006,(2).

  [2]刘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中国成人教育,2007,(7).

  [3]毛峰.谈案例教学法用于商务英语教材编写.中国成人教育,2006,(8).

  [4]邵丽娜.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探析.辽宁:辽宁教育行政学院报,2007,(4).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不对等性【2】

  摘 要: 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文化差异,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

  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关键词: 商务英语 翻译 文化差异 不对等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语际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互相交换,还是两种文化的传递。

  文化在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正如美国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所说:“要真正出色的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运用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义。”因此,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尽量按照国际商务英语翻译的4Es标准做到文化信息对等。

  一般来说,导致文化差异有以下几个因素。

  1.对事物认识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

  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

  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

  韩国、台湾、香港和新加坡四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被西方人称为“亚洲四小龙”,将其翻译成英语Four Asian Dragons恐怕不太妥当。

  有人建议翻译成Four Asian Tigers,这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文化信息的对等,因为tiger(老虎)在西方人心中是一种强悍的动物,至少不会让人联想到某种可怕的动物。

  2.颜色的文化差异

  不同文化的人对颜色的认识尽管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对各种颜色的感觉有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其原因在于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不同。

  例如,蓝色在英语国家有忧郁的含义,美国有“蓝色星期一”(blue Monday),指心情不好的星期一。

  blue sky在英语中意思是“没有价值”,所以,把“蓝天”牌台灯翻译成Blue Sky Lamp,意思便是“没有用的台灯”,这样的台灯怎能销得出去呢?另外,埃及人和比利时人视蓝色为倒霉的颜色。

  蓝色在中国人心中一般不会引起“忧郁”或“倒霉”的联想。

  尽管如此,世界知名品牌“蓝鸟”汽车并不是“伤心的鸟”的汽车,否则怎么会用Blue Bird作为汽车商标呢?blue bird是产于北美的蓝色鸣鸟,其文化含义是“幸福”,所以,英语国家人驾驶Blue Bird牌的汽车,心中的文化取向是“幸福”。

  但是,驾驶Blue Bird牌汽车的中国人恐怕不知道身在福中,而只感到驾驶世界名牌汽车是一种身价的体现和身份的象征。

  3.数字的文化差异

  众所周知,在西方,“十三”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数字,其原因就是与圣经故事中耶稣被他的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有关。

  所以,在西方国家,人们通常避免使用“十三”这个数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数字“十三”没有这种文化含义,但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近来这种蕴涵也被国人所接受。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九”因为与“久”同音,所以“九”经常用来表示“长久”的意思。

  例如,在我国历史中,皇帝都崇拜“九”,希望其天下长治久安。

  因此,我国便有“999”药品。

  英语中的nine没有这种含义。

  但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

  “七”在欧美国家有积极的意义。

  所以,商标为“7-Up”的饮料翻译或汉语为“七喜”,而不是“七上”。

  英语国家的人心目中的“七”相当于中国人的“八”。

  “七”对英语国家人是一个大吉大利的数字,投掷中以“七”为胜利。

  商标还有Mild Seven,7-Eleven(连锁店)。

  但在我国,“七”是个普通的数字。

  文化差异还受地理位置、社会制度、历史等的不同因素的影响。

  文化差异会引起几种不对应的情况。

  1.源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入语文化中根本不存在、罕见或被忽视。

  例如,汉语里有许多用数字开头的词语,如“三心二意”译为neither off nor on;“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译为“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这些词语通常不能按字面意思翻译。

  2.源语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确的实体,而译入语文化不加以区分或恰恰相反。

  例如,英语中的armchair指任何有扶手的、硬的或软的椅子,但在汉语中我们却分别有“扶手椅”和“单人沙发”。

  3.和译入语中同一个指称对象可能由字面意义不同的词语加以指称。

  例如,英语的black tea,翻译成汉语是“红茶”,而不是“黑茶”。

  这是因为中国人注意的是茶水的颜色,而英国人重点放在茶叶的颜色上。

  文化信息的传递是完全可能的,主要是通过翻译了解他国文化。

  文化信息的对等也是可能的,我们可以遵循奈达先生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这里的“对等”不能理解为数学意义上的等同,只能是近似的等同,即以功能对等接近程度为依据的近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应该是原文和译文在信息内容、说话方式、文体、文风、语言、文化、社会因素诸方面达到对等。

  为了达到这些对等,必须在翻译中进行调整。

  1.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对所指意义可能产生误解的话,必须对译文文字作某些变通;可以保留直译,但必须加上脚注来解释可能产生的误解。

  关于这点,可参阅前文的dragon和White Elephant的例子。

  2.如果在形式上贴近的译文,有可能导致对原文联想意义的误解,或者对正确理解原文的风格造成重大的损失,那么对译文进行必要的调整来反映原文的联想价值就十分重要。

  例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Dukang)与“好酒”联系起来。

  所以,“杜康”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

  不过,我们不妨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的联想。

  3.一篇原文的翻译,必须产生与之相伴随的语码,这就常常译者要求在音位、词汇、句法及语篇等各个层面作一系列的调整。

  例如,Nike作为商标能使英语国家人士联想到胜利、吉祥,因为Nike一词在希腊神话中是胜利女神。

  传说中的Nike身上长有双翼,拿着橄榄枝,给人们带来胜利和诸神的礼物,她是吉祥、正义和美丽之神。

  Nike作为体育用品商标,我们可以把它音译为“耐克”,暗示Nike牌体育用品经久、耐用,使用Nike牌体育用品能在比赛中克敌。

  “耐克”可以说是较好的翻译,不过,英语单词Nike所蕴涵的文化信息对中国人来说,不可能像英语国家人那样想起Nike女神。

  翻译中文化信息被丢失。

  各民族有着其独特的文化,文化差异必然存在。

  正是这些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文化翻译的可译性受到限制。

  进行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时必须特别注意这些差异,必须在外国文化和本国文化中找到一个切合点。

  如果这个切合点是两种文化的交融,那就是最理想的了。

  但是,往往由于文化差异,有时很难找到切合点,这时,译者就必须就自己的能力让这两种文化尽可能接近,按照4Es标准和奈达先生的翻译原则,作出适当的调整,使带异国情调的东西在译入语中得以再现。

  参考文献:

  [1]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2]刘醒吾.经贸英语口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李平.国际经贸英语教程.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

  [4]王学文.新编经贸口译教程.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

【国内商务英语课程的现状】相关文章:

国内针织服装产品标准研究现状02-07

国内外工商管理现状比较07-27

国内企业机电一体化的现状07-31

电子商务的现状分析论文03-18

浅议国内外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现状06-04

国内商务英语论文格式07-05

电子商务的现状与对策论文10-30

浅述农村中小学英语课程衔接的现状教育论文11-05

基于“双元制”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研究论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