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的活动反思

时间:2021-03-06 11:42:04 社会实践 我要投稿

社会实践的活动反思

  20xx年的寒假,杭州外国语学校和杭州其他各大中学一样组织高二的学生走出家门,利用假期空闲时间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同样,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实践活动旨在督促学生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等立足于社会的各种核心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及今后走上社会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实践的活动反思

  说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是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青年学生按照学校培养目标的要求,利用节假日等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特点概括起来有三点:①

  (一)它是一种教育活动,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二)它在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是以学生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的特殊教育形式。

  (三)它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是教育实践环节的必要补充。

  以上是较为正式的说法。那么,一个寒假下来,在同学们的眼中,社会实践又是怎么样的呢?同学们是如何完成各自的社会实践任务的?带着这些疑问,我着手开展了一些调查。

  数据收集及整理

  针对如何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问题,我在20xx年2月20日至21日通过QQ、电话和面对面询问等手段开展调查,调查对象全部为杭州外国语学校现高二年级学生。截至21晚23:40,有63人给予了我答复。

  我的问题是:“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到底是托关系然后饱食终日,还是托关系然后干?具体干了些什么?”

  而对于得到的答复,我把它们归为如下几类:

  毫无疑问,这张表格中的信息量是巨大的。

  最直观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有关系但实干”和“有关系且饱食终日”这两类人的总数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别的人数,后者最多,高占总人数63人的33.3%。稍经加工后不难发现,调查结果中实干的有27人,只占总人数的42.9%,也就是不到一半,但如果换一种加法,统计那些自食其力的实践者,我得出一个17.5%的尴尬数据,同时托了各种关系的人却一共有40人,高达63.5的百分比!

  我不敢怠慢,继续整理余下的细节信息。接下来的工作,我按照具体工作的种类分别统计了调查对象们在企业单位和社区的表现:

  解释一下各个类别的具体含义:

  服务招待:主要指餐馆、店铺、书店等营业性场所担当的服务生。

  抄写文书:主要指不需要脑力劳动的写字台工作,换句话说,干活儿的工具是笔和键盘。

  体力打杂:主要指清洁打扫等,泛指各类打杂;也包括可能存在的较为繁重的体力活。

  实验探究:高度需要脑力劳动的工作,如做实验、做调查报告等。

  组织作陪:主要指临时代管小孩类,社区活动则指组织主持老年人活动的任务。

  饱食终日:不用多解释了。

  其他:由于反馈信息不充分或个人隐私导致的资料不全,全部归为“其他”类别。

  大家能不能看清楚,两张扇形图左下角那两块面积最大的区域指代的是哪四个字?

  这真的就是一个寒假下来各位同学在寒假社会实践中的表现吗?那么所谓社会实践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后续分析

  应该说,增加社会实践这样一项特殊的“作业”,其本质出发点是好的,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却使我沉思。在与各位调查对象的交谈中,诸如“我就去我爸单位要个章”、“随便写两句”等敷衍了事的只言片语屡见不鲜,更有甚者直接假造,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捏造出天衣无缝的实践经历。

  社会实践据说是和学分直接挂钩的,这样的设定本来是为了突出强调其重要性,现在却形成了为拿学分而盖图章,为盖图章而托关系的无奈路线。这样的变了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同学们匆匆应付的背后,是否还有其他不可忽视的真相?除了完成任务的学生,是否还有别的人群需要为此而反思?

  我把所有调查对象按条形图分类,一遍一遍地研究大家的留言,又渐渐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在“有关系且饱食终日”的群体中,我见到了如下的对话:

  (1)问: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到底是托关系然后饱食终日,还是托关系然后干?具体干了些什么?

  答:托关系然后想干,但是那人不给我干,我就要了盖章就走了。

  (2)问: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到底是托关系然后饱食终日,还是托关系然后干?具体干了些什么?

  答:我是在北京找了个公司盖了个章,谁有空干啊!

  问:他们就给你盖了?!

  答:废话认识的喽…哪里会有馅饼…

  (3)问: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

  答:还没弄...打算今天下午去我爸公司盖个章...

  问:饱食终日……?

  答:好吧...那还能怎么办...其他单位又不收你的...

  (4)问: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到底是托关系然后饱食终日,还是托关系然后干?具体干了些什么?

  答:我是到我爸朋友的单位里做的。。。

  问:到底有没有实干啊。。。

  答:实干了两个半天。。

  问:具体干了些什么呢

  答:我到我们这的购书中心做导购员。。。就搬搬书擦擦书。。然后那个阿姨就让我自己看书好了。。。

  可以看出来的是,在这些一个个看上去都坐享其成的人群中,仍然有不少的人,他们或是不知道可以去哪里实践,或是找不到可以收纳他们的场所,等到时间所剩无几,只好回头求助于父母。而父母能做的,除了给他们一个公司单位的公章,还能有什么呢?于是,在有些记录表的“单位全称”一栏中我们就看到了诸如“财政”、“保险”等等金碧辉煌的字眼,在“活动岗位”一栏中也赫然填着“***助理”云云,其实真正做过的事情不过是看了一天报纸,顶多打扫打扫办公室罢了。我很疑惑,难道各位身居要职的家长们就能够允许自己的`孩子如此弄虚作假?

  我继续翻阅其他收回的调查资料,在“有关系但实干”的群体中又发现了另外几段耐人寻味的对话:

  (1)问: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

  答:找个店,干个两三天。

  问:什么店?

  答:花店。

  问:你干了些什么?

  答:搬搬东西,卖卖东西,组组东西。我是真的想去干点事情的,本来没有社会实践,我也要去的。

  问:还被你干成了?强。

  答:那个店我爸管的..

  问:弄了半天……

  答:不然肯收的啊,哪里敢收不认识的人的啊。

  问:诶。

  答:现实点就去社区敲个章就好了。

  (2)问: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到底是托关系然后饱食终日,还是托关系然后干?具体干了些什么?

  答:肯定托过关系的咯,不然谁会同意你去工作这么几天就走人的。

  应该说,能够在父母的庇护下真正做点事情的实干家们是幸福的——当然,对于那些没有靠关系却能够端盘子洗碗的同学我更是敬佩得无以复加,因为他们不仅完成了学校布置的任务,更重要的是他们确实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学到了那一点异常珍贵的知识和经验,那才是记录表以外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相比于其他人找工作般的艰辛,他们无疑是幸福的。

  下图所示的是46名在各大企业单位实践的同学实践的场所。

  其他:由于反馈信息不充分或个人隐私导致的资料不全,全部归为“其他”类别。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张图表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了一定的“关系”。最典型如实验室,一定是托了父母的福;书店店员和图书管理员种种,同样也不是想当就当得了的,没有人关照的话怎么可能有份呢?当然,这种情况当属“其他”中最多,如果自己真的干出点什么名堂,又怎么会支支吾吾不肯透露名称呢?

  那么找工作究竟有多艰辛?我去探访了家附近的两家快餐店——肯德基。

  之所以选择快餐店也是有原因的,首先这类餐饮服务类的场所作为打工实习的理想场所在各类大众传媒中常常出现,如许多情景剧、电视、电影以及名人的自传中;其次,大型的全球连锁企业往往有较好的工作条件及员工保障制度;最后也是最关键的,对于一名没有任何社会实践经验的高中生(一般情况下)来说,自己最熟悉的工作也只有清洁卫生了,而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店又是较为熟悉的地方,所以自然成为了最理想的目标。我家的附近没有麦当劳也没有必胜客,只有肯德基,但一样具有代表性。

  走到肯德基A餐厅,跟工作人员说明了来意,却被轻松拒绝,原因有二:一,打工必须持有高中毕业文凭;二,作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实践须有校方领导对本店的通知,同时由大队辅导员带领前来。言下之意,我年龄太大了,却还不够成熟。

  我很失望,于是去了另一家肯德基B。

  走进去又说明来意,服务生叫我等一等,走进去问了问,出来说:“对不起,我们只收长工。”

  我说我不要钱,义务劳动的。她的眉毛略略扬了扬,说“你再等一下”,就又走进去了。带出来另一个衣服颜色和她的不一样的女人。我把来意又说了一遍,着重强调帮他们白干活儿,不要任何报酬。那女的说:“那不行的,你给我们干活儿我们不给你报酬是犯法的,《劳动法》规定的。”

  我欲言,她又开口了,只好止住:“你要来店里面打工,必须要通过学校向我们肯德基的人力资源部**********,否则我们不能收你的。”

  星号属于我听不懂的东西。她一通说完,看看我,又问:“你是不是快要毕业了?”

  我一听乐了,原来大学生都这副样子。我说我不是。

  她又问:“哪个学校的?”

  我停顿了一会儿然后说:“杭外的。”

  “杭外?”她皱了皱眉头,“不认识。”

  回到家以后我想了很久,觉得是不是自己的态度有问题,所以我抓起那张记录表又去了一趟肯德基B,心里面略略准备了一下到时候要说的话。服务生看到我又来了很感动,于是去叫了他们的领导。我对他说:

  “我是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一名在读高中生,寒假里学校鼓励大家走出家门,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由于老师讲得不是很清楚,假期里我也联系不到老师,但一看到‘社会实践’这几个字,我一下子就想到了肯德基。记得以前小的时候非常喜欢吃肯德基,往往父母带我来吃一次便是对我莫大的奖励。那个时候在外面上培训班,很辛苦地下了课,外公就会带我去离那里最近的一家肯德基店。我至今仍忘不了那一对对无骨鸡柳的口感和土豆泥的润滑, 我甚至还记得我吃无骨鸡柳总是蘸那种绿色包装的酱。所以我觉得,这应当也算是一种对肯德基的回报吧,虽然我没能回到那家店里,但不管走到哪里,看到熟悉的装潢和上校和蔼的微笑,我总是告诉自己以后有机会一定要好好报答。所以我来,真的是从心底里想帮帮忙,动动手,也许我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高中生,也帮不了什么,可毕竟肯德基这三个字对于我,是有深厚的感情的。肯德基明亮欢快的就餐环境和工作氛围同样也是吸引我的地方。绝对不是为了什么报酬,因为我觉得这份打工实践的经历,不仅仅是对于完成作业,乃至于今后的人生都是非常重要和珍贵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结果他听完之后的第一句话是:“你就是想要个章。”

  我一怔,紧接着说:“话是可以这么说,但这是其次的,我看中的是实践经历。”

  他的第二句话是:“我很理解你。”

  他的第三句话是:“但是公司有规定,不能招收你这样的情况……”

  再次回家的路上,我很困惑。为什么《劳动法》如此面面俱到?为什么大人口中所谓“去肯德基或者麦当劳打打工,锻炼锻炼”会如此遥不可及?又或者是我的运气实在太差,再换家店就可以了?用那位先生的话,“不管走到哪里的快餐店,规定都不会允许的”,为什么?自传们和情景剧中这样那样的工作经历都是虚构的了?难道在中国,只有等到大学里课程极少了才能开始一年半载的打工?

  听听其他人的唠叨,看看其他人的博客,差不多都是同样的境遇。两手空空的高中生要找到一个真正能锻炼自己的岗位,谈何容易?

  我更加疑惑了。那么学校把表格发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方面的问题呢?学校和老师有没有起到引导指导学生的职责呢?很不巧的是,,那几天班主任刚好不在,所以关于这方面的问题他也不是非常清楚,所以我又特地打电话咨询年级里另一位班主任。

  那位班主任表示,发表格当天确实有一些话和学生讲过,主要内容大概是鼓励大家到自己所在的小区去做点事,开展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比如照顾孤寡老人,当当志愿者之类的,当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小区?我不解,那为什么记录表上俨然写着的是“单位全称”、“单位地址”和“单位评语”?如果学校的初衷是希望大部分人去小区义务服务,这样的字眼难道不会误导学生吗?

  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社区活动 7

  单位实习 46

  信息缺失 2

  合计 55

  在55位已经完成社会实践的同学中,只有7位参与了社区活动,不到总数的13%。为什么大家都会选择去各类单位呢?我想原因有三。一,社区里的活动参与对象大都是老年人,学生觉得没劲儿;二,去单位托关系比较方便;三,大家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古怪的认知,大概是去社区总不如去打工来得有出息。

  回到刚才的问题。究竟为什么白纸黑字的“单位”“单位”,嘴巴上说出来却截然相反呢?

  那位班主任最后说,去单位实习也是可以的,这就是“形式多种多样”嘛。

  事情的进展似乎有了些眉目。那位老师的口述与学生手上的记录表项并不完全吻合,而这又意味着什么?看来短短几天社会实践所反映出来的问题,绝不是仅仅是学生的能力问题,同时还包括一部分家长的观念问题,甚至牵涉到校方的指导,大而言之,是整个社会从意识乃至体制对青少年社会实践的漠视与疏忽。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这恐怕不是我和我的几页纸能说得清楚的。我能做的不外乎揭开社会实践巨大体系的冰山一角,能说的不外乎两点,即希望能够解决问题的人解决问题,不能解决问题的人也能够重视问题,如果这个年龄层段的人都能重视社会实践,那么各地的中学高校也就会重视这个问题,从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当然,如果能跳过这些步骤的话就更好了。

  最后我又走访了自己家附近的一处居委会,来检验一下那位班主任的各种建议的可行性。我走进居委会办公室,里面那个人和我打了一声招呼。我一下子不知道从何说起,只好先作了一下自我介绍。谁知我一说自己是个学生,那个人就放下了手中的报纸:

  “你是不是要个章?”

  我曾经问一个同学:“你的社会实践怎么弄的?到底是托关系然后饱食终日,还是 托关系然后干?具体干了些什么?”

  他那时候说:“我本来想去小区务业帮忙,但他们主任叫我直接拿表格去盖章就行了。”

  这下我算是明白他的意思了。

【社会实践的活动反思】相关文章:

社会实践的活动策划02-16

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方案02-17

社会实践策划的活动方案02-17

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09-24

社会实践的活动策划15篇02-16

班集体活动反思总结10-17

热门社会实践活动总结04-27

中班社会实践活动方案03-05

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策划03-03

社会实践活动(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