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孩子每天阅读的好处

时间:2021-02-13 12:35:07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孩子每天阅读的好处

  孩子每天阅读自然还有很多好处,从现在起,让孩子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吧,以下的孩子每天阅读的好处相关文章,一起来阅读下吧。

孩子每天阅读的好处

  每天给孩子读书的意义【1】

  一、我们忽视了对孩子日后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语言环境

  从很久之前就开始流行所谓的“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大部分家长都会在孩子还没上学的时候,就疲于带孩子去参加各种早教班。

  事实上,小孩儿之间的差距早在他们上学前班时就已经体现出来了。

  我们找到了一份关于儿童语言能力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4 岁的时候,高收入家庭的孩子要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听到更多的单词,并且听到的频次也相差巨大。这个频次的差距能大到什么程度呢?3000 万。

  这里面当然不都是新的词汇,而是说,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频率上,富裕家庭都给孩子创造了更好的语言环境。这一巨大的差距被科学家们称为“词汇鸿沟”。

  这项研究是由Betty Hart 和Todd Risley 教授发起的。他们观察到,尽管学前教育阶段学习的词汇在一年之后都会被孩子们忘记,但是高收入阶层的孩子在日后的学习过程却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

  为了探究这其中的原因,两位教授针对42 个家庭开展了为期两年半的研究。这些家庭中有13 个高收入家庭,23 个中等收入家庭,以及6 个需要依靠社会救济维持的低收入家庭。

  调查期间,这些家庭的孩子都经历了从7 - 9 个月时咿呀学语,到3 岁左右的成长过程。研究人员采集了大量的家庭语音数据并对此进行了分析。我们在这里摘录了一些研究结果,供大家参考。

  孩子语言库中86% - 98% 的词汇来自于父母。到了3 岁左右,孩子的词汇量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基本已经确立。数据表明,此时差距已经显现了出来,我们甚至能够通过孩子的表述来判断他们来自何种家庭。

  以下为研究人员统计的不同收入家庭父母与孩子的语言库调查。

  如果我们从10 个月左右开始一直记录不同家庭中孩子们积累的词汇,就会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会被逐步放大。到了孩子要去学前班的年龄时,三类家庭的孩子听过的词汇数量以及重复次数将相差好几倍。

  而这一初始差距会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被不断放大,导致后期那些词汇量跟不上的孩子在学业竞争中困难重重。

  根据这一现象,美国也在呼吁家长们能够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交流。即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也应该多给孩子朗读一些书籍,让孩子成长在一个词汇量丰富的环境中。

  就连希拉里·克林顿也在演讲中呼吁大家多留点时间给自己的.孩子,她还说:

  我在我女儿还没有听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她朗读书籍了,以至于等她16 个月大的时候,就会捂住我的嘴说“别说了!”

  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不过通过上面的数据我们也能看出来,早期的语言环境有多重要。

  二、父母每天都给孩子读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没啥用

  那是不是只要给孩子买大量书,并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就可以磨平其中的差距呢?我们再来看另一项研究。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目的是找出什么样的家庭因素会影响孩子的学业成绩。他们为此罗列了16 项家庭因素:

  1. 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 家庭非常和睦。

  3. 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 最近刚搬到一个很好的社区。

  5. 母亲在30 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6. 母亲在孩子从出生到上幼儿园的这段时间内没有工作。

  7. 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8. 参加了儿童发展进步计划。

  9. 父母在家说英语(即主流社会语言,比如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10. 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11. 孩子是领养的。

  12. 孩子经常被打屁股。

  13.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14. 学生经常看电视。

  15. 家里有很多藏书。

  16. 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

  读者们可以自己先判断一下,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成绩。研究人员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得到了一个让人吃惊的结果。

  和孩子的成绩高度相关的因素为:

  1. 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

  2. 父母有很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3. 母亲在30 岁及以后生下第一个孩子的。

  4. 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5. 父母在家说英语(即主流社会语言,比如在中国就是普通话)。

  6. 孩子是领养的。

  7. 父母参加家长教师协会(PTA,一种在美国很流行的家长参加的教育组织)。

  8. 家里有很多藏书。

  相反,父母几乎每天都给孩子读书、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等其他选项则对孩子的成绩没有那么大的影响。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两组结果就会发现其中暗藏着一个规律:那8 项影响孩子成绩的因素,表述的都是父母本身的特点,即“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而其余的8 项因素则指向了父母的行为,即“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

  简言之,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他们对孩子做什么更重要。

  三、父母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聊了这么多,想必大家也知道阅读能力是如何“遗传”的了。这种“遗传”不是通过基因,而是通过环境。

  明白这个道理后,要如何才能培养下一代人优良的阅读习惯呢?我想针对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应该是:家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是最重要的。

  在过去,书籍与教育都应该算是奢侈品,只有那些有钱人才可以享用,所以家长会将这方面的责任淡化。现如今,书籍的价格已经不会对大多数家庭构成严重的经济负担,很多家长也开始不断给孩子买书,并且心安理得地认为,书都给你买了,再不读就是你的不对了。

  表现好的家长可能会例行公事地陪孩子读一下书,摆个样子,但我们也已经通过调查发现,这种摆样子显然并没有什么好效果。

  你让我做,你自己怎么不做?

  父母的行为就是其信念的最直接体现,也就是说真正相信的东西是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嘴上说读书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天天打麻将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

  我猜每个人小时候在面对父母提出的要求时,都会暗自在心里说一句“你让我做,你自己怎么不这么做呢?”,其实这句话看似幼稚且无理,但实际上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要点。

  真正觉得读书重要的人,是不会只停留在嘴上的,你什么时候看过爱读书的人天天晒书单的?

  孩子自己是有判断力的

  那些自己不读书,但是又希望孩子多读书的父母多半都是由于道听途说。因为自己没有真正尝过读书的好处,自然也就只能听别人说读书的好处。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本身很容易丧失判断力,什么“好东西”都想让孩子读。

  我有一个朋友是初中的班主任,她就和我说过班级里有一位孩子的母亲,每天都在搜集各种读书秘籍、学习方法,只要别人说好,就让孩子学,搞得孩子非常疲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