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时间:2021-05-28 12:31:09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是什么?文学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章,更是一种深层的对文章的解剖,看看下面哦!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一、关于文学的价值

  关于小说的定义和要素、写法和技巧等,大家都是行家,谈的也已很多,我就不重复了。

  我就谈谈小说和文学的价值。

  因为在这个文学越来越冷落的商业化时代,许多作者可能很困惑、很迷茫,也可能有人在不断问自己:文学和小说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

  在我看来,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和存在都是源于人们的一种内心的心灵需求,只要有人类存在,它就不会消亡。

  小说也不例外。

  小说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和出现除了有文字记载的以外,我想它其实早就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了,只不过那时可能是口头相传而已,可能那时它不叫小说,而是叫传说或故事或其它叫法也未可知。

  但它肯定是存在的。

  这从我们每个人的经历中也可悟知一二。

  从我而言,作为一个深山里的孩子,在六、七十年代那样艰苦而特殊的时代,除儿时听老人讲的各种神话传说外,我记得我从识字不久就与小说不期而遇了。

  我至今记得很清楚:大约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就偶然读到了一本没有封皮的旧书,里边有一篇东西叫《三月雪》,它深深地吸引了我,后来我知道,那是我平生遭遇的第一篇小说。

  说是“东西”,是因为我不知道它是什么;说是遭遇,是因为它的偶然。

  我至今也想不通,怎么会在那么闭塞贫瘠的偏远山村会读到这样一本那么吸引人的书。

  我也一直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只是因为它曾深深地感动了我而至今难忘。

  我那时还小,当然不知道那是一篇小说,更不知道它就是我们现在叫做“儿童文学”的东西。

  但这并没有影响一个孩子对它的喜爱和感动。

  由此可见,文学这东西实在是从小就伴随着我们成长的。

  它也会伴随着我们终老。

  因为那里边有感动,有幻想,有憧憬,也有希望。

  它能实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永远也不能实现的东西,否则我们可能会因为某种实现不了的愿望而懊丧,甚至会因为某种无法摆脱和填补的空虚而自杀。

  这就是小说的魅力和价值所在。

  和宗教一样,从功能和价值上来说,文学充实了我们的人生,也支撑着我们的生活。

  可以这样说,只要还有人类存在,我们就离不开小说,离不开文学,离不开艺术(当然也离不开宗教。

  因为文学能填补我们精神的空虚,却不能消除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但宗教能做到这一点,同样也在用它独有的方式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抚慰着我们的心灵。

  我们中国自杀率和绝对人数一直是世界第一,不是因为缺少文学的滋润,也不是缺少党的关怀,而是因为缺少宗教的抚慰。

  因为文学虽然能填补我们精神上的空虚,却不能消除我们对未知世界的迷茫和恐惧,我们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扯远了,暂且按下不表)。

  综上所述,由此可见,真正的小说,真正的艺术都是永恒的,它们不会因为时间的流失和年代的久远而过时(比如《红楼梦》、比如《金瓶梅》),也不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消亡(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和网络文学)。

  它在不同的时代可能会在不同的媒介上存在,但绝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当然,伪小说,伪艺术要排除在外。

  所以,有志小说创作的人,只要你写的是一种真小说、真艺术,就不怕白费工夫,也不怕因一时不能发表而沮丧,因为真正艺术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都能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终有一天,人们会发现它的价值。

  比如现代派小说的宗师和创始人卡夫卡的作品,生前大都未发表,他和他的作品的价值是在他死了多年之后才被逐渐发现并风靡于世界的,直到今天我们仍能感受到他和他的作品在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的文学和文学创作、影响着世界各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而生命哲学的先驱者叔本华,他的著作写出来没人给他出版,只好自费出版,结果也是无人问津,甚至连他的作家母亲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你写的书毫无价值,根本就不会有人买它,当初我劝你,你不听,这回被我说中了吧?而他却对他的母亲说:“等你的著作连‘堆破烂’的屋子都不藏一本的时候,还会有人在读我的著作,而你只会因我而被后人知晓。”结果时间还真验证了他这句话!是啊,如果不是因为有叔本华,我们今天还会知道曾有这样一位尖刻的母亲和那位德国女作家约翰娜·叔本华吗?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和哲学思想、美学理念还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世界。

  卡夫卡和叔本华至少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人的作品不在于多少、也不在于当时能不能发表,而在于写得好不好、价值高不高。

  如果你的作品没有价值,你和你的作品就会象叔本华的母亲和她的作品一样,会随着时间流逝在历史的长河里。

  当然,文学创作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非功利的东西,是你自己写给自己的东西,是你的一种精神需求的副产品,别人能看到它对你来说纯属是个意外;别人看了它能给你钱,那就更是个意外。

  起码最初的文学都是这样,因为那时哪有什么出版社,还谈什么发表不发表!所以,能不能发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这种精神需求。

  如果没有这种需求,你就大可不必浪费时间和情感;如果你是为了名或钱,那还不如去做生意或当艺人、当演员。

  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作家作者也确实都是为了钱。

  这对文学和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尴尬。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二、 关于小说的风格

  关于小说(或文学或艺术)的风格,我想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一个作者或作家是不是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也是见仁见智,各有各的说法。

  这是正常的。

  因为不管是对于整体的艺术而言,还是对于艺术之一的小说而言,它们本身就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能说清、能道明的反而是远离了艺术。

  所谓“风格”或某作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并非全是一件好事,当然也不一定是件坏事。

  所谓的什么什么“文学流派”也是如此。

  我更倾向于“风格”和“流派”之说是评论家和文学研究者们为了便于分类研究而采用的一种模型,而不是想用它来指导作家们的创作,或鼓励一帮作家们刻意形成某种风格的流派。

  而事实上,真正的作家们也是不认同这种说法和做法的。

  孙犁先生就是这样一种态度。

  我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刚办杂志的时候想请孙先生题个刊名,结果被他婉拒了,我们只好从鲁迅的手稿中选了那几个字凑在了一起作为我们的刊名。

  当时我们有许多人不理解。

  虽然孙先生没有说明原因,但我想他是不赞同我们出这样一本带有流派性质的文学刊物。

  因为据说他之前曾反对过“荷花淀派”这种提法,也不认同外界所公认的他的那几个弟子。

  我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也折射出了他对文学和小说的深刻理解。

  这说明他老先生其实不是一个薄情的人,而是一个深刻的人。

  因为归根结底,文学创作是一种纯个人的事情。

  什么是创作?创作不同于写作,更不同于“码字”。

  创作就是创新,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不管是技巧还是方法。

  如果你首先在心里就把自己归在了某种流派或风格的窠臼里,自己给自己划框框,还怎么去创新?这也就是为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曾喧嚣一时的流派都销声匿迹了、而一些不朽的作品却留传于世的根本原因。

  由此可见,搞创作是不能随大流、随潮流的,也是不能刻意追求什么风格和流派的。

  就算某位作家有自己的风格,恐怕也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追求来的。

  所以,如果你想创新,你就必须自己超越自己,让每一篇作品都具有它独一无二的个性和价值。

  当然,篇篇都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因为这世界上再也没有比自己超越自己更难的事了。

  但这也正是创作的可贵之处、价值所在,否则我们大可不必搞创作了。

  如果把创作当成了一种谋生和赚钱的手段,那就另当别论。

  好的小说,每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亮点,阅读时鲜活的各色人物扑面而来,总能给人带来迥然不同的感觉和享受、兴奋和惊喜,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和回味的空间。

  因为一个作品的审美过程是由作者、作品和读者三者来共同来完成的,缺一不可,你不能把读者的想象空间都给堵死,而应给读者留下充足的再创造和思考的空间。

  在这个审美的过程中,你充其量也只能当个导游的角色,引领你的游客完成一趟对未知世界的审美和探险,并在他迷路的当口帮他指点一下,而不是自顾自地带着游客一路狂奔,不给他们欣赏美景的机会,还把人家累个半死;或者把游客留在那里,让他们看着你一个人独自远行,绝尘而去,游客却楞在那里无事可做,白花钱还搭上宝贵的时间。

  好的小说,细节上也都拿捏得很有分寸,恰到好处,让读者时而惊喜,时而感叹,时而憧憬,时而担忧,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审美享受,就像一次愉快的远游。

  需要一提的是,关于作品的风格,可能更多的人关注的是语言上的风格。

  不错,小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更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艺术。

  风格即特色,你的语言没有特色可能不吸引读者,但如果你篇篇是一个味道恐怕也会让读者厌烦。

  所以在特色中你也得求点变化,就像表现音乐的音符,除了七个音符的排列组合,每首音乐还得有不同的曲调。

  所以你还要学会在风格中求变化。

  所以,这个问题对很多人来说可能都很纠结。

  在语言风格的问题上,我个人觉得还是要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不要太刻意,更不应走极端。

  相反,在来稿中,我发现有些作者为了刻意追求语言风格而大量地使用和模拟地方俚语和口语,同时也削弱甚至破坏了作品的可读性,给本来应该是愉快的阅读制造了障碍。

  因为你用的地方俚语和口语,外地人可能就看不懂,或看着很费劲,而恰当的应用却可能使你的作品妙趣横生、陡添异彩。

  所以,俚语口语的应用要有个度,并且应用得当、恰到好处。

  文学的价值和功能三、 关于文学的属性和功能

  这点本来是不想说的,但又觉得它对我们的创作非常重要,所以还是想谈谈,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这部分可能是教科书上或其它地方都不便谈的,但却是我们在创作中常常遇到或受到影响的,所以我觉得还是有探讨一下的必要。

  按顺序这部分应该是放在前边谈的,算是个补充吧。

  纯属个人浅见,算是抛砖引玉,提出来与大家交流和商榷。

  大家知道,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的文学包括小说曾承载了或正在承载着许多它不该承载的功能,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我们许多作者作家的创作,包括创作的理念和实践。

  当然影视作品也不例外。

  至今我们还能常常从影视、文学书刊和我们杂志的来稿中看到这种影响的存在和延续。

  简单来说,从电视上你会感到港台拍的电视剧和我们内地拍的电视剧有明显的`不同,比如有些电视剧你看到里边有许多甚至全部的演员都是港台的,但你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剧本是内地人写的;而有的电视剧虽然看上去港台演员不多甚至没有,但我们一眼就能看出那编剧肯定是港台的或是由港台编剧动了大手术的。

  为什么?因为不仅是风格,更有艺术理念上的明显不同,直接影响到了这部电视剧的艺术效果和我们的感受。

  因为许多电视剧是由小说改编的,自然也涉及到了许多小说作者的艺术理念和创作实践,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