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不耻下问是向谁问

时间:2020-12-03 11:05:04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不耻下问是向谁问

  不耻下问是向谁问?不耻下问大家都知道,那么究竟怎么回事?看看下面吧!

  不耻下问向谁问

  在听人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时,突然听到他说:“要取得好成绩,一定要勤思好学、不耻下问。

  因为没有老师的指点,很多问题我们很难理解。”猛一听没什么,可一想问题就出来了。

  《现代汉语词典》对“不耻下问”的解释是“不因向比自己学问低的人请教为耻”,其中,“耻”在这里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可耻”;而“不耻”不能单独成词,只能在“不耻下问”中使用。

  按照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上述那句话要表达的真实意思,就是要“多问老师”.但是作为学生,无论成绩再好,问老师也不能算是“不耻下问”.

  “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来是孔子和学生子贡的一段话。

  这段话有个背景: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虚心好学,为人正直。

  孔圉死后,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所以他就问孔子:“为什么孔文子的谥号为‘文’呢?”孔子是这样回答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一遇到问题就去请教别人,开口就是“这个问题有些复杂,我只好不耻下问来了”.明明是不懂,还要搬出来这个词,用错了也不知道。

  一个人有不懂的问题向别人请教,既然自己的学问比不上别人,又何谈“不耻下问”呢?在交往中,千万注意别犯这种错误。

  曾几何时为几时

  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

  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赵彦端《新荷叶》)

  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

  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曾几何时为几时

  唐代诗人韩愈曾经写过一首题为《东都遇春》的.长诗。

  诗中说:“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其中,“曾几时”后来就固定为一个词语“曾几何时”,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比如以下两句:

  “补官扬州,公得谢归。

  曾几何时,讣者来门。”(王安石《祭盛侍郎文》)

  “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

  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赵彦端《新荷叶》)

  如今,“曾几何时”是一个使用率非常高的词语,但是也容易用错。

  如下面两句话就误用了“曾几何时”.

  1,曾几何时,女性可以是交换马匹和玉米的财产。

  2,美国方面希望通过播放萨达姆被捕的电视画面促使伊拉克抵抗武装放下武器,曾几何时,美国在伊拉克战争期间曾指责伊拉克方面播放被俘美军士兵的电视画面违反了《日内瓦公约》。

  类似的差错在各种报刊上时有所见。

  从词面上讲,“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翻阅各种辞书可知,“曾几何时”都解释为“时间过去没多久”,而《现代汉语词典》则直接举出例句:“曾几何时,这里竟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犯而不校”是宽容

  “非典”肆虐时期,有部分大学生不顾禁令,私自回家,后来被学校开除了。

  针对这件事,有位专栏作家歪解过“犯而不校”这个词:犯了错误,擅自行动,就不能再回到学校了,是为犯而不“校”(“校”念去声)。

  同时他还举了个例句:我上学的时候,有两个男女同学因非法同居被开除,犯而不“校”了。

  作者文章写得很好,当然对这个词他也是很了解的,不然不会“歪批”,更不会用这个词造句子。

  值得肯定的是,作者还在文章后面列出了成语的意思:“犯:触犯;校:计较。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

  ”作者还列举了出处:“《论语·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可见作者是很负责任的。

  受到别人的触犯或者无礼,不去计较很多,这是一种宽容的心态。

  学会宽容,是做人的需要。

  历代圣贤都把宽恕容人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标准而大加倡导,《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则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

  凤阁侍郎李昭德骂他是乡巴佬,他一点也不生气:“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当时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他也不计较。

  后来武则天就告诉狄仁杰:“我之所以了解你,正是娄师德向我推荐的。”狄仁杰听了惭愧不已。

  正因为娄师德宽容待人,所以司马光评价他“宽厚清慎,犯而不校”.

【不耻下问是向谁问】相关文章:

向男生表白情书10-18

2016向国旗敬礼简报10-16

“向国旗敬礼”活动简报07-21

向长辈学习如何生活03-27

个人向公司借款合同10-02

关于公司向个人借款合同04-25

企业向个人借款合同【热】04-16

企业向个人借款合同【荐】04-16

个人向个人借款合同【热门】04-14

【热门】个人向个人借款合同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