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元明清文学文化常识

时间:2023-04-01 02:22:17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元明清文学文化常识

  元明清文学文化常识就在下面,一起了解一下吧!

  关汉卿 元代杂剧(戏曲)作家。

  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

  是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之一、元杂剧的奠基人。

  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关心劳动人民的命运,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广阔。

  代表作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

  《窦娥冤》 全称《感天动地地窦娥冤》,是元代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讲述了出身贫寒的女子窦娥先是被卖作童养媳,后来含冤被斩,最后感天动地、沉冤得雪的故事。

  在艺术上,体现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风格的融合,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马致远 约1250—约1323年,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著名戏剧家、散曲家。

  晚年离开官场,归隐山林。

  杂剧《汉宫秋》为其代表作,取材于王昭君故事。

  其散曲艺术成就也很高,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

  “元曲四大家” 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关汉卿代表作是《窦娥冤》、白朴代表作是《墙头马上》、马致远代表作是《汉宫赋》、郑光祖代表作是《倩女离魂》。

  王实甫 1260—1336年,一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

  元代戏剧家。

  早年做官,后退职闲居。

  代表作《西厢记》。

  《西厢记》 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故事来源于唐代元稹的《会真记》(又名《莺莺传》),由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改写而来。

  作品描写了张生和崔莺莺这一对有情人,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

  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被誉为“天下夺魁”之作,对后来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影响很大。

  施耐庵 元末明初,生卒年不详。

  江苏兴化人。

  传说曾参加元末张士诚起义,因目睹朝政社会不平,遂作《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这是我国第一部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于谦 明朝重臣、忠臣、民族英雄。

  字延益,谥忠肃,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诗作归隐情怀的表达与慷慨悲凉的风貌预示了诗坛风气的转向。

  在“台阁体”流行的高峰期,文人们是忌讳表达激烈的情怀与悲伤的情感的,从而保持了其创作风格的雍容,以便发挥其鸣盛的政治作用。

  代表作有《石灰吟》。

  著有《于忠肃集》。

  台阁体 明朝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内容上,追求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应制”和应酬之作,脱离社会生活缺乏实际内容,代表文人是当时的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号称“三杨”)。

  他们的诗文比宋代的“西昆体”影响更坏,在后起的茶陵派、前七子等流派的冲击下,渐渐退出了文坛。

  宋濂 明代,1310—1381年,字景濂,号潜溪,溢“文宪”,浦江(今属浙江)人。

  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

  传记文更见特色。

  有《王冕传》《送东阳马生序》等篇。

  罗贯中 元末明初小说家,约1330—约1400年。

  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曾参加过农民起义。

  作品有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

  吴承恩 明代小说家,约1500—约1582年。

  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

  少年时就喜爱神话传说,文思敏捷,科举功名不如意。

  著有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作。

  归有光 明代散文家,1506—1571年。

  字熙甫,号震川,昆山人。

  三十五岁中举人,六十岁中进士。

  与王慎中等同为“唐宋派”散文家。

  散文善于抒情、笔调平淡自然。

  代表作有《项脊轩志》等。

  有《震川先生集》。

  唐宋派 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反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拟古主义,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清代“桐城派”即继承了它的传统。

  汤显祖 明代戏曲家,1550—1616年。

  字义(仪?)仍,号海若、清远道人,晚年号若士、茧翁,江西临川人。

  曾任知且后被免官,不复出仕。

  《紫钗记》《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南柯记》《邯鄣记》,合称“临川四梦”。

  冯梦龙 明代文学家,1574—1646年。

  字犹龙,又字耳犹,别署龙子犹,号墨憨斋主人。

  长洲(今苏州)人。

  仕途不得意。

  白话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

  “三言二拍” 冯梦龙的“三言”和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

  张博 明代,1602—1641年。

  字天如,太仓(今江苏太仓)人。

  是复社的创始人和领袖,常以东林党人继承者自许。

  著有《七录斋集》,编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徐霞客 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著有《徐霞客游记》一书,被称为“千古奇人”。

  这本书对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都有记载,是中国第一本日记体的地理名著,游记散文。

  被称为“古今记游第一”。

  公安派 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随时代变迁而发展,表现真情实感。

  这种文学发展观和创作观,开创了清新、活泼的文风,发展了散文样式,开拓了杂文和小品文领域,打破了复古派在文坛上一统天下的局面。

  竟陵派 明代后期文学流派,因为主要人物钟惺(1574—1624)、谭元春(1586—1637)都是竟陵人,故被称为竟陵派,和公安派一样,竟陵派也主张性灵说,是明末反对诗文拟古潮流的重要一派。

  临川派 明代中期的戏曲流派,也称“玉茗堂派”。

  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

  因汤显祖的祖籍是临川(今江西抚州),书斋名是玉茗堂, “临川派”和“玉茗堂派”因而得名。

  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作家的想象,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主张“意趣说”,重视创作上语言上的“机神情趣”,既要本色,又要有文采。

  “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

  ,

  李渔 1611-1680,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

  明末清戏曲理论家、剧作家。

  居于南京时,将居所命名为“芥子园”,著有《闲情偶寄》。

  《闲情偶记》 又名《笠翁秘书第一种》,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结晶。

  书分为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八部,共有234个小题,堪称生活艺术大全、休闲百科全书,是中国第一部倡导休闲文化的专著。

  其中《词曲部》和戏剧有关。

  后人曾把《词曲》、《演习》两部抽出来,独立印成一书,名《李笠翁曲话》,是李渔在汲取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经验,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具有民族特色的戏剧理论体系,是中国古典戏剧理论集大成著作,是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金圣叹 明末清初,1608—1661年。

  著名文学批评家。

  名采,字若采,一名人瑞,号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曾评点“六才子书”,即《庄子》《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

  《封神演义》 明代许仲琳著。

  其最初故事形式是《武王伐纣平话》。

  描写商周之战的过程。

  《金瓶梅》 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

  是我国明代长篇世情小说。

  《金瓶梅》借《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故事为引子,通过对兼有官僚、恶霸、富商三种身份的封建时代市侩势力的代表人物西门庆及其家属罪恶生活的描述,暴露了北宋中叶社会的黑暗,具有较深刻的认识价值。

  顾炎武 1613—1682年,初名绎,字宁人,号亭林。

  明亡后改名炎武,江苏昆山人。

  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不忘复兴。

  他学问渊博,开清代朴学之风。

  著有《日知录》等。

  蒲松龄 1640—1715年。

  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著有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共有短篇小说491篇。

  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鲁迅评“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

  ”

  南洪北孔 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昇和孔尚任。

  洪昇创作的剧作《长生殿》和孔尚任创作的剧作《桃花扇》代表了古典戏曲创作的两座高峰,堪称“传奇剧本中的双璧”。

  郑燮 清代书画家,1693—1766年。

  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

  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吴敬梓 清代小说家,1701—1754年。

  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

  著有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全书共56回,描写了近200个人物。

  是我国清代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小说假托明代,实际描写了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生活,反映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

  曹雪芹 清代小说家,约1716—1763年。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出身豪门贵族,晚年贫病而死。

  对封建社会后期的社会危机和统治阶级腐朽凶残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著有传世经长篇小说《红楼梦》。

  《红楼梦》(略)

  袁枚 1716—1797年。

  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辞官退隐后居住在江宁(今南京)小仓山的随园,自号“仓山居士”,世称“随园老人”。

  首创“性灵派”文学。

  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性灵派” 中国古代诗论的一种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

  一般把性灵说作为袁枚的诗论,实际上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性灵说的核心是:性灵,包含性情、个性、诗才。

  性情是诗歌的第一要素强调诗歌创作要直接抒发诗人的心灵,是人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纪昀 1724—1805年,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谥“文达”,直隶献县(今河北献县)人。

  他学问渊博,编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有《阅微草堂笔记》。

  姚鼐 清代文学家,1732—1815年。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是继方苞、刘大櫆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

  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

  晚年曾先后主讲江南、紫阳、钟山等书院。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

  “桐城派” 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

  三人合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和姚鼐《登泰山记》等。

  桐城古文运动,是唐宋古文运动的继续、发展、终结。

  龚自珍 1792—1841,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

  近代改良运动的先驱者。

  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

  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诗词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

  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表达了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其外祖父是著名的训诂学家段玉裁。

  【补充】 “小学” 古代把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叫“小学”。

  “六甲六书” 周朝儿童入学,首先学“六甲六书”(六甲指儿童练字用

  的笔画较简单的六组以甲起头的干支。

  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刘鹗 1857—1909,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

  署名“鸿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著有《老残游记》,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提出的中国清末四部谴责小说的合称 。

  分别是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梁启超 1873年~1929年,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等。

  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他倡导新文化运动,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少年中国说》即出自此。

  中国古典十大悲剧 《窦娥冤》——元朝关卿;《赵氏孤儿》——元朝纪君祥;《精忠旗》——明朝冯梦龙;《清忠谱》——清朝李玉;《桃花扇》——清朝孔尚任;《汉宫秋》——元朝马致远;《琵琶记》——明朝高则诚;《娇红记》——明朝孟称舜;《长生殿》——清朝洪昇;《雷峰塔》——清朝方成培。

  中国古典古大喜剧 《救风尘》——元朝关汉卿;《西厢记》——元朝王实甫;《看钱奴》——元朝郑延玉;《中山狼》——明朝康海;《墙头马上》——元朝白朴;《李逵负荆》——元朝康进云;《幽闺记》——元朝施君美;《绿牡丹》——明朝吴炳;《玉簪记》——明朝高濂;《风筝误》——清朝李渔。

  四大爱情故事 指在中国民间以口头、文稿等形式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大的四个神话传说。

  这四个传说全部是爱情故事,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梁山泊和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柳毅列传》《董永与七仙女》(牛郎织女);另一种版本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许仙与白娘子》《孟姜女》《牛郎织女》。

【元明清文学文化常识】相关文章:

明清文学发展10-07

文学常识09-30

文学的常识11-16

文学小常识10-12

宋代文学常识10-12

文学常识大全07-22

国学文学常识10-05

2017公考文学常识10-05

中国文学常识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