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

时间:2023-07-25 18:06:42 禧雯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看到过典故吧,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你知道都有哪些经典典故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欢迎阅读与收藏。

  脾气这么大,让他三尺又何妨?

  清朝康熙年间有个大学士名叫张英。

  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

  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

  拓展:

  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寓意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宽容大度,这样才能成人之美,善待他人,和睦相处,广交朋友。一个心胸宽广,自信的人,任何时候都受人尊重。有必要在物欲横流、物质至上的前提下倡导这种人生哲学。

  让他三尺又何妨全诗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翻译

  千里寄信而来只是因为墙,让他三尺又有什么关系呢?

  万里长城如今仍在,可是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了。

  出处

  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做六尺巷的故事: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与人因三尺房基地起了争执,寄信给他想“摆平”此事,张英回信到: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退让三尺,邻居亦退让,形成了六尺巷。

  他三尺又何妨的典故出自《诫子弟》,后被写成民间传说故事《六尺巷传说》,据《桐城县志》记载,康熙时期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六尺之巷因此而成。在安徽安庆,流传着这样的说法:“父子宰相府”、“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指的就是张英家。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虽然在不同地区主角不同,都说明了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的问题。有了争执,友好协商、互相谦让,这才是睦邻友好,和谐相处的典范。

  张英字敦复,号乐圃,是康熙六年(1667年)进士,曾官至礼部尚书。康熙十六年(1677年),入直南书房,史载:“每从帝行,一时制诰,多出其手。”他曾充任《国史》、《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总裁官。圣祖尝语执政:“张英始终敬慎,有古大臣风。”康熙四十年他以衰病求罢,诏许致仕。他曾在书房自书对联:“读不尽架上古书,却要时时努力;做不尽世间好事,必须刻刻存心。”

  赏析

  这首诗的本意很通俗易懂,第一句就交代了整个事件的发生原因,第二句是在劝诫家人要心胸开阔,不要因为三尺之地闹的邻居之间不愉悦。第三句和第四句进而深化主题,万里的长城到现在还在,但是修建长城的秦始皇却不在了。

  后来张家人收到这封家书后,豁然开朗,并主动让出了三尺空地。吴家见状,也是被感动到,同时也主动让出了三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创作背景

  张英是安徽人,当时他在京城为官时,老家在盖房子时与邻居叶秀才发生了纠纷。张英的管家要按地契将房子紧挨叶秀才家,但叶秀才觉得他们应该让出三尺地来过路,管家不同意,叶秀才于是一纸状纸将张家告上县衙。

  管家只得写信请示老爷张英,张英于是回了这首《观家书一封只缘墙事聊有所寄》,全诗只有28个这,却解决了这个官司。

  这封信的事后来让叶秀才知道了,十分佩服张英的为人,对方明明是朝中官员,却能不欺压自己,如此大度。他二话不说也将自家的墙退后了三尺,这样一来便形成了一条六尺的巷子。一首28字的小诗,解决了一场官司,成为一时佳话,如今这条“六尺巷”在当地已成了一处历史名胜。

  作者介绍

  张英(1638年~1708年),字敦复,又字梦敦,号学圃,又号圃翁,安徽桐城人。清朝大臣,名相张廷玉之父。张秉彝第五子。相继任《国史馆文略》、《大清一统志》、《渊鉴类函》、《政治典训》和《平定朔漠方略》等总裁官。

  故事

  1、版本一

  河南安阳老城区内有一条"仁义巷",那里曾是明朝宰相郭朴的祖宅所在地。据说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票郭朴,郭朴即刻回书一封。

  但当郭家人满怀希望地打开书信时,不想上面竟然是这样几行诗句:"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郭家人明白道理后立刻停止了诉讼并且甘愿让地三尺。而邻家得知此事后也十分懊悔自己当初的行为,他们也立即将院墙后移。就这样你退我让,原先院墙所在的地方竟然变成了一条宽可行人的巷子。

  2、版本二

  江苏泰州相邻的两户人家,一家在外地做官,另一家是本城的商贾。两家都在建房子,房子建得差不多了,在砌围墙时,双方为地界发生了争议。

  泰州人素来就有“寸土必争”的老传统,不要说邻里之间,就是兄弟之间为了祖业也是吵得不可开交,闹到最终,“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为了区区三尺地,无论是官宦人家还是商贾大户各不相让。做官的那一家,拿出杀手锏——连忙去信给官人告状。

  隔不了多久,官人来了回信,信上说:“来信为争三尺房,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信上说的很明白,官人既来信,遵信所嘱,在离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对面那一商家,看到此景,深受感动,也在原地界退后三尺砌上围墙。

  这两道围墙中间形成一条巷子,后人就给这条巷子取名为“三尺巷”。“三尺巷”的宽度,不是三尺而是六尺宽。

  3、版本三

  贤良街在寿县淠、颍两河入淮之处的古镇正阳关。这条街与清咸丰年间的正阳名人余福九有关。余福九在京城做官之后,家迁正阳南大街。

  一年,他家与邻居周铁匠同时拆旧房盖新屋,两家都想向中间的过道扩展。如此一来,过道没有了。双方僵持,谁也不准谁动工。

  余家派人进京送信给余福九,要他出面干涉,压周家让步。余福九写回信一封,交来人带回,并说:“妙计尽在其中。”

  余的家人拆信一看,但见纸上书诗一首曰:“千里传书为堵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尚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两户都被余福九的高风所感动,各自退让三尺,原来的三尺巷变成九尺巷了。从此,正阳关百姓将此巷称为“贤良街”。

  4、版本四

  明万历年间进士、兵部尚书李春烨的泰宁尚书第,距今已有370多年,是具有重要文物保护价值的古建筑群。

  尚书第内有条小巷叫三尺巷,相传是当年建尚书第时,当地百姓不太配合征地,李春烨的儿子致信父亲,希望他出面调解。

  不料,李春烨回信说:“千里来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不仅不征百姓的地,反而主张让出三尺地。这是一个流传甚广的真实故事,其现实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

  5、版本五

  北宋王安石还有一个三尺巷的故事,说是他的家乡亲人在建房时与邻家有了一尺半的房基之争,家人想借王安石的权威,写信给王安石。

  王安石不愧是大家风范,回信诗云“千里捎书仅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惭愧,让出一尺半,邻家得知后,也让出了一尺半,三尺巷成就了一段佳话。

【让他三尺又何妨典故】相关文章:

何妨吟啸且徐行作文05-21

爱他就祝他幸福的句子大全11-07

他了的作文02-18

桓玄的轶事典故10-28

历史典故作文02-11

他累了作文03-16

他是谁作文03-15

他的背影作文04-14

他后悔了作文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