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大全

座右铭东汉崔瑗

时间:2017-06-19 11:54:59 常识大全 我要投稿

座右铭东汉崔瑗

  东汉崔瑗是座右铭,是中国史上第一篇座右铭。它是崔瑗用于自戒的文章,也给予我们鞭策,提醒自己!

  座右铭东汉崔瑗

  兹言置座右,可配崔瑗铭

  ---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座右铭(汉)崔瑗《座右铭》

  崔瑗,字子玉,生于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

  其父崔骃博学有伟才,汉明帝时将其比喻为“龙”,足可见对崔骃的特殊恩宠了。

  崔瑗自幼聪明伶俐,机敏过人。

  由于受父亲的影响,他亦喜爱读书,还是孩童之时,就已熟读“四书”“五经”了。

  崔瑗9岁时,有一天早晨,他正在家门口与小朋友玩耍,忽然看见从大路上前呼后拥地来了几个人,其中一位穿官服的人,骑着一匹高头大马,走到他家门前,声言要来拜访崔骃。

  待他们进入家门以后,崔瑗从家人口中知道,这骑马的人就是当今的县令,为官清正廉洁,颇受百姓爱戴。

  崔瑗听后灵机一动,随手在大门上写下了一首四言诗:

  “君非干木,何为文侯?虽无光光,入我闾里。”

  意思是,我们这偏僻的地方并不是古代的魏国,也没有隐居魏国的高士干木,而这位远道而来的谦谦君子也不是曾拜干木为师的魏文侯,那他为什么来到我们这街巷呢?

  就在这时,县令拜客完毕,正要告辞回衙,走到门口,忽见大门上墨迹未干的诗句,字迹清秀,而内容却含有讥讽之意。

  他问崔骃这是谁写的,崔骃一看,马上就说:“这一定是我那调皮的儿子写的,触犯大人,请多原谅。”

  县令笑笑说:“请把令郎叫来,我要当面问话。”

  崔瑗被叫来后,县令一看,面前站着一位眉目清秀的孩子,就说:“你还能接写几句吗?”

  只见崔瑗提笔一挥而就:“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县令见他小小年纪,就能出口成章,情不自禁地对崔骃说:“令郎可谓奇才啊,真可谓‘龙生龙’了。”

  回头再看崔瑗,早已跑出去玩耍了。

  东汉永元八年96年,崔瑗 18岁时,游学京师。

  从侍中贾逵深造,遂精通天文、历数等。

  后因其兄崔章被州人无辜杀害。

  他怒不可遏,手刃仇人,为其兄报仇。

  然后隐姓埋名出逃他乡。

  元初五年(118年),他年已40岁时,遇朝廷大赦,始归家。

  他在总结自己坎坷经历的基础上,写了一段自戒之词,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座右铭一词,乃始于此。

  其铭文如下: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

  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难量。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讲析】

  勿道人之短,勿夸己之长。

  这两句是崔瑗对自己言语的要求。

  崔瑗认为,人世间的人我是非都是因为口舌而引起。

  因此,他在言语方面十分谨慎,还特别警示自己在与人言谈时,不说别人的短处。

  不仅不说别人的短处,对于自己在某些方面胜于别人的特长,他也从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夸。

  我们常说“病从口人,祸从口出”,就是说我们所遭遇的很多祸害都是因自己口舌不谨慎所导致的。

  崔瑗这两句话不仅是自警,也是为了警示世人。

  其实,这两句话中的后一句“勿夸己之长”还不是太惹人厌。

  如果你在人面前夸耀自己的专长,一般不会伤害到别人。

  顶多别人会认为你是一个狂妄自大,华而不实的人。

  而“勿道人之短”则是关系到个人祸福安危的警语。

  如果一个人口无遮拦地说别人的不是,不仅会伤害别人,还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严重的还会导致家破人亡的后果。

  在现实生活中因自己说人闲话而带来祸患的例子不胜枚举。

  正是因为是非之语具有诸多过患,因此,历代祖师和哲学家都劝人要谨言慎行。

  宋代慈受禅师在《训行童颂》一诗中说:“莫说他人短与长,说来说去自遭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安身第一方。”

  石屋清珙禅师在《题裁缝》诗中也说:“手携刀尺走诸方,针去线来日日忙。尽量他人长与短,自家短长何曾量。”

  诗歌以裁缝衣为喻,劝人不要整天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是应当多反省自己,多找自己的缺点和短处。

  俗话说“乌鸦说猪黑,自己不觉得”

  当自己真正回过头来反观自身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哦,原来我也一无是处。

  对我们来说,当要评价别人的时候,首先要在心中多想想,自己说出去的话是否符合事实,是否会伤害别人。

  做到可说可不说的话最好不说,不能说的话坚决不说,必须说的话要思考后再说。

  若是口无遮拦地随便乱说,不仅会伤害别人,也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施人慎勿念,受恩慎莫忘。

  告诉我们对待恩惠的态度。

  人活在世上,谁都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都难免要求助于人,那种万事不求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我们在困难时如果得到别人的帮助,就应当牢记在心,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回报别人的恩德,并将自己所受的恩惠传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很多人都有能力帮助别人。

  助人为乐是值得倡导的善行,但如果布施者总是惦记着自己对人的恩德,这种布施就不纯洁了。

  正确的做法,应当如《菜根谭》所说:“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斗粟可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责人之报,虽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世誉不足慕,惟仁为纪纲。

  讲述对待赞誉的态度和为人应当具备的品格。

  崔瑗认为世间有很多人因为在某一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经常会得到世人的赞誉。

  能够被人称赞,当然是人人都向往的,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出突出的业绩,被人所赞叹。

  既然我们做不到处处被人所称颂,那么,就应当做一个具有仁义道德之人。

  其实,一个人成不了名人或伟人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一个有人缘的人。

  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劝人不要心怀狡诈,正确对待别人的诽谤。

  “隐心而后动”说的是那些两面三刀,心怀鬼胎的人。

  在我们周围,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表面对你客客气气,但一转脸就会说你的是非。

  这些人擅长花言巧语骗人,常常面是背非,说些言不由衷的话。

  他们对人没有任何仁义之!心。

  孔子曾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说的就是那些整天对人装着笑脸,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慈之心。

  “谤议庸何伤”告诉人们不要理会别人对自己的不好言沦。

  如果你不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了,它们自然就失去了市场。

  时间一久,便销声匿迹了。

  所以,百丈禅师也劝人说“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是非往往是越说越多,越传越玄乎,只有不理会它,你才不会为此烦恼。

  高人涵养厚,不宣己名良。

  劝人要培养自己高尚的品格,不在人前表白自己的人品。

  我们翻开中国的历史,可以看到古往今来的被人称颂的名人,他们无一例外都具有为人赞叹的优良品格。

  孔子在世时,每到一个国家,都能听闻到该国的政事。

  当子禽问子贡孔子为何能够知道一个国家的政事时,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的语气,善良的品德,恭敬的态度,节俭的行为,谦让的礼节来得到的。

  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种品格,成为后世风雅儒士完善自己品格所奉行的标准。

  “不宣己名良”意在让人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一个人是好是坏,不需要自己来鼓吹与辩解,人们自有公论。

  其实,一个真正有修养和才华的人,他们从不会在别人面前标榜自己。

  相反,他们往往显得很朴素、很低调。

  俗话说“深水不响,响水不深”,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往往把自己看成很普通的人。

  君子绝交处,禁忌恶声扬。

  告诉人们与人绝交之后应当把握的道德水准。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因为各种原因与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相恋多年的情人,患难多年的妻子断绝了关系。

  作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他们即使因各种原因不再与人往来,但也绝对不会故意伤害别人的感情与自尊,更不会逢人就败坏对方。

  但是,恰恰有很多人,当他们与人绝交时,总会想方设法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

  曾见我们生活中有的人,与朋友绝交时,斤斤计较朋友的不是,绝交后,老死不相往来;有的人失恋后,经常对以前的恋人纠缠不休,阻止对方重新恋爱。

  有的甚至为此,生起杀心,酿成血案;也有的夫妻在反目之后,为争家产和子女的抚养权大打出手,甚至对簿公堂。

  佛教讲人与人的相处是一种缘。

  能够成为朋友、恋人或夫妻,这都是多生多劫累积的殊胜缘分。

  当你与别人的缘分走到尽头时,应当感谢对方与自己在相互关照中走过一程。

  以你的宽容与大度让对方感受到你对他(她)的'这份缘的珍惜。

  说不定,因为你的宽容,日后还能与对方重结旧好呢。

  勿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

  告诫人们要名实相符,大智若愚。

  在任何一个朝代,那些被人们所熟知的名人,都是在某一方面有特殊的才华而受到大众的推崇而成名的。

  如唐代被誉为诗仙和诗圣的李白、杜甫,他们都是以其诗才名垂青史,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尊崇。

  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名实相符的才子。

  所以,一个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一定要求真务实,名实相符,否则,会被人歧视和谩骂。

  名实不符不行,才华太露也不行。

  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尽管你很有才华,也要学会隐藏自己。

  不能功高盖主,否则会遭致杀身之祸。

  俗话说“棒打出头鸟,雨淋檐头椽”,说的就是如果一个人过分显露自己,往往会受到打击,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局。

  所以,即使你很有才华,也应当学会韬光养晦,明哲保身。

  处富贵不流,暖暖内含光。

  告诉我们对待富贵的态度。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一个人现世的富贵都是前世修来的,应当珍惜福报。

  如果对自己的富贵不知珍惜,肆意妄为,将来还会受到贫穷的果报。

  事实上,从古到今,能够做到富贵之后不忘本,不变坏的人并不多。

  相反的是很多人富贵之后抛妻弃子,残害亲友。

  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

  告诉人们养生处世之道。

  对于慎言,在前文“不论人之短”中已经作过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本句中的节饮食,是养生之道。

  民间俗语说“要想身体好,吃饭不过饱”,节饮食并不是要人吃饭不吃饱,而是要人对于自己喜欢的食物不贪求,对于自己不太喜爱的食物也不拒绝。

  注重营养的均衡摄人。

  另一层意思是让人吃饭不过饱。

  这有利于养生,如果吃饭过饱,会增加肠胃的负担,对人健康不利。

  在为人心态上,崔瑗劝人要知足。